余志勇应用姜熨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经验总结※

2024-03-28 16:03:35陈楚云黄应杰林少贞曹湘萍李富铭陈嘉欣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2期
关键词:特发性面神经针灸

陈楚云,黄应杰,林少贞,曹湘萍,李富铭,陈嘉欣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广州市针灸医院),广东广州 510130]

伍天民(1890—1969),广东省高要人,1934年,其妻子久患胃病不愈,被澄江针灸学派第2代传承人曾天治用针灸治愈,遂拜其门下,学习针灸,学成后开设门诊并举办学习班,培育针灸人才。伍老临床诊治疾病重视经络学说,认为膀胱经为脏腑腧穴之所隶,治疗脏腑疾病有较好的效果,故尤重视膀胱经。伍老治病往往针灸并重,取穴较多,多用重刺激手法,治疗痹证、心悸、失眠、阳痿、癃闭、癫狂等病证有独特效果,临证30余年,善治各类疑难杂病。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962年授予伍天民第1批“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

余志勇,1962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本科医疗系(首届),原任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会长,曾任广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是伍老唯一的弟子,擅长运用伍老所用的外治法治病,如隔葱盐灸治疗腹部术后腹胀[1]。余志勇主任也重视针灸的辨治,如治疗面瘫时重视针灸方法的选择和电针的刺激量,注重近端选穴和远端选穴相配合,根据病程确定针刺的深浅等特点[2]。余志勇主任在传承伍老外治法的同时,将姜熨法与针灸结合,用于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具有创新性,且疗效显著。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也称贝尔麻痹,为脑神经单神经病变,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3d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无其他继发原因。其病理学机制可能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HSV1型)或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炎性反应的再激活,导致膝状神经节炎症,神经压迫引起缺血和脱髓鞘有关[3]。现代医学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剂联合应用治疗该病。针灸和理疗虽然在临床中被广泛用于治疗本病,但疗效和时机仍被认为尚需要大样本临床试验证实[4]。姜熨法由于无痛,易被患者接受,是面瘫各种治疗方法的有效补充。

1 熨法概述

熨法是指将导热性能好且不易散热的物体及药末、药泥加热后,对体表局部施以较持久的温热刺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药熨”一词首见于《灵枢》,文中用药熨治疗“大人”的寒痹内热,“刺大人者,以药熨之”,指出缺乏体力锻炼、正气不足者寒痹宜用药熨法治疗[5]。《灵枢·九针论》又称“熨引”,云:“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熨法作用主要体现在助阳、舒筋、伸缩,《圣济总录·熨引》描述为“引取舒伸之义,以熨能然”,用于治疗筋病,又记载:“盖病生于筋,则拘急挛缩,痹而不仁,则经血肿痛……熨能温之,血性得温则宣流,能引凝泣也。”风寒致痹或筋病拘急挛缩均致血滞不通,熨法可温通助血行。《施圆端效方·灸焫熨蒸》总结机制为“助阳退阴”,适用于“治三阴中寒,一切虚冷,厥逆呕哕……及阴毒伤寒”。根据所用药物不同,还有消肿止痛、健脾消食等作用,如《肘后备急方》记载“削柳根皮,熟捣,火温,帛囊贮,熨之”,通过柳皮熨疗,达到消肿止痛之功。清·陈复正用生姜、紫苏药熨治疗小儿伤食。熨法主要适用于病邪在腠理的疾患,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疾之在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用熨疗开泄皮肤腠理,可引邪外出。

熨法种类多样,古籍对各类熨法的使用情况均有记载。如砖瓦石熨,《针灸资生经·心痛》曰:“予旧患心脾,发则痛不可忍……取出投米醋中……耆旧所传也。”又如描述土熨,《补辑肘后方·治卒代指及指掣痛急发疮方》曰:“治手指忽肿痛名为代指方……又方:以泥泥指,令通匝厚一寸许……不绉者,更为之。”石灰熨,《补辑肘后方·治卒大便脱肛方》曰:“治卒大便脱肛方……又方:熬石灰,令热,故绵裹之,坐其上,冷又易之。”油、水熨,《补辑肘后方·治卒霍乱诸急方》曰:“治之方,初得之便务令暖……又方:亦可作灼灼尔热汤著瓮中……衣藉之,冷复易汤。”盐熨,《补辑肘后方·治卒关格大小便不通利方》曰:“治小便不通方……又方:熬盐令热,内囊中,以熨少腹上。”枳实熨,《补辑肘后方·治卒下痢诸方》曰:“治赤白久下,谷道疼痛不可忍……又炙枳实熨之,妙。”《补辑肘后方·治卒阴肿痛卵颓方》曰:“治阴中肿痛方:炙枳实以熨之。”葱熨,《太平圣惠方·治小便不通诸方》曰:“治小便难,胀满闷……葱白三斤,盐一斤,相和烂研……小便立出。”商陆熨,《补辑肘后方·治卒喉咽诸病方》曰:“治伤寒毒病攻喉咽肿痛方:切商陆……冷复易之。”

2 熨法临床应用现状

中药熨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操作方便,疗效肯定,无明显毒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6]。王小玲等[7]在治疗卧床后便秘时,采用自拟扶正增液承气方制成中药包熨疗,结果显示中药熨疗可增强血液循环,通过温热刺激皮肤,通畅气血,治疗卧床后便秘疗效明显,且无不良反应和依赖性。蔡程辰等[8]采用中药烫熨法治疗寒痹型肩周炎,治疗后肩部疼痛指数、生活质量、肩关节活动度等情况均有改善,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周学龙等[9]发现熨疗可以促进皮肤和患处对药物的吸收,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对膝骨关节炎的疼痛、肿胀、压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林旭等[10]采用电针、TDP加活血熨帖治疗膝骨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患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温泽发等[11]采用六合散熨疗联合针刺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能恢复腰椎功能,减轻中医证候及疼痛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Th17 及其引起的炎性反应有关。姚啸生等[12]采用中药止痛散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痹阻证,结果显示中药止痛散熨疗在镇痛、改善腰椎功能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张贤龙[13]采用中药导入熨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总有效率达80%。林旭等[14]对33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电针、电磁波治疗仪、活血熨帖治疗,疗效显著,且操作简单安全。梁修深[15]采用颈部熨疗加颈椎牵引治疗颈椎病患者,能扩张局部小动脉,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血黏度,加快血流,减轻肌肉紧张度,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滕居赞等[16]运用手法配合中药熨疗治疗颈源性头痛,发现中药熨疗能加快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促进炎性吸收,配合手法可使颈椎关节紊乱恢复,达到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目的。余志勇主任在临床中运用姜熨疗法,不仅可以治疗寒湿痹痛、心胸痞满、胃气虚寒、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症状,还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3 姜熨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中医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为“口僻”,与劳累过度、正气不足、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致经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等有关[17]。余志勇主任根据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基本病机,采用熨法结合针刺治疗本病,根据《灵枢·经筋》“急者,目不合……缓不胜收,故僻”“寒则缩热则纵”,认为面神经麻痹患者患侧面颊部肌肉松弛绵软,是因为该侧经筋有热,热邪损害阴液,导致筋脉得不到津液濡养,而致筋脉弛张无力。而健侧面颊部肌肉经筋有寒,寒则缩紧收敛,使经筋缩短,紧张度增高,从而牵拉患侧面颊肌肉,出现口眼斜症状。面瘫外表病证明显,且影响面容,若治疗不及时,还可能留有后遗症,不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对患者的心理也会造成很大的创伤。熨法有开泄皮肤、引邪外出、散寒舒筋的作用,生姜味辛,有解表散寒、温中的功效,余志勇主任认为将生姜与熨法结合,有祛健侧寒邪、舒伸健侧经筋的作用。因此,根据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经络理论,基于“筋病用熨”理论,遵循“寒则缩,热则纵”原则,余志勇主任提出用姜熨法烫熨健侧面颊部经筋,结合健侧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该治疗方法的提出与应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周围性面瘫的治愈率。

4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姜熨操作

4.1 准备物品 治疗盘,生姜250~500g,切刀,搅拌机,加热工具(微波炉或炒锅),测温计,棉布(大纱布、布包),纱布。

4.2 制作姜熨材料 首先将生姜清洗干净,切成片状或块状,将切好的生姜放入搅拌机中搅碎,可以重复多次搅打,使姜渣细腻,充分发挥药效。把姜渣和姜汁用纱布进行分离,将姜渣放入微波炉中加热,或放入热锅中翻炒,翻炒过程中加少量姜汁,炒至收汁,待姜渣有热气冒出,放到准备好的毛巾或纱布上包好。

4.3 姜熨流程 患者取坐位或平卧位,充分暴露面瘫健侧,用纱布沾湿温水擦拭清洁健侧,将生姜熨包在上额部、面颊部等处轻轻来回烫熨,动作轻柔,同时询问患者温度及力度是否舒适,姜熨包凉后,可加入一些剩余的姜汁或药酒,继续加热或在热锅中翻炒后,重复上述烫熨操作,持续15~20min后,撤除姜包,并嘱患者舒适体位休息。

4.4 护理 烫熨后4h内,要注意避免颜面部湿水或受凉,注意保暖,以免感受风寒。

5 典型病例

患者,男,36岁,因“右侧口眼㖞斜5d”于2022年3月14日入院。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患者因5d前吹风后右侧颜面部出现麻木不适,睡前自觉咬合无力,口角向左侧斜,右侧眼睑闭合不全,右侧耳郭未见疱疹,无意识障碍、发热恶寒、肢体偏瘫、胸闷心悸等。于外院诊断为面神经炎,予甲泼尼龙口服治疗。现症见:右侧眼睑闭合不全,不自主流泪,不能皱额,嘴角斜,右侧鼻唇沟变浅,鼓腮不能,示齿无力,右耳偶有耳鸣,右侧面部无感觉异常,余无不适,口干不苦,平素易汗出,纳眠可,二便调,舌淡黯,苔白腻,脉濡。体格检查:患者神清,精神可,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右侧额纹变浅,右侧眼裂扩大,右侧眼睑闭合不全,露白约2mm,右侧贝尔征(+),皱额、蹙眉、闭目、露齿、鼓气、吹口哨等动作完成困难。双侧面部感觉无明显减退,心、肺、腹等查体无明显异常,余颅神经无异常。颈软无抵抗,四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正常,病理征(-)。实验室检查:3 月14 日头颅MRI未见异常。3月16日面神经肌电图检查:考虑右侧面神经不完全性重度损伤。西医诊断:面神经炎。中医诊断:口僻,证属风邪阻络。患者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调摄失宜,感受风邪,致风邪乘虚侵入经络,气血痹阻于络脉,发为口僻。因患者害怕针刺,故在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的基础上予左侧面部姜熨治疗,每日1次,治疗1周后患者可完成抬额、皱眉动作,右侧眼睑可闭合,右侧鼻唇沟稍浅,右侧鼓腮、示齿稍无力,自诉舌前味觉较前好转,无嗅觉异常、头晕头痛、发热恶寒等,纳眠可,二便调。查体:右侧贝尔征(-),双侧面部感觉无明显减退,余颅神经无异常。

按语:《圣济总录·熨引》曰:“熨能温之,血性得温则宣流,能引凝泣也。”《理瀹骈文》曰:“如古方治风寒,用葱、姜、豉、盐炒热……布包置脐上,以碗覆之,腹痛即止。”余志勇主任采用姜熨疗法,利用生姜的温通散寒升阳作用,引邪外出,又通过炒制治疗因感受风寒之邪诱发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通过对健侧面颊部运用姜熨疗法,可引风寒之邪外出,温通升阳。病邪从皮肤腠理侵入人体后,病邪深入,络脉不通,日久入侵经脉,姜熨法通过温热刺激,行腠理之气血,起到通经活络、舒筋伸缩之效,适用于急性期及恢复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在急性期若伴有耳后疼痛、面部肿胀明显者,仅单纯进行姜熨治疗,不宜针刺治疗,手法宜轻柔舒缓有力,持续时间15~20min,根据患者情况而定。待耳后疼痛、面部肿胀症状缓解后,再开始结合针刺治疗。

6 小结

余志勇主任通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姜熨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原则明确、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患者容易接受,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特发性面神经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中医治疗探赜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