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兵
(四川省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51)
建筑施工合同作为建筑项目中的核心文书,承载着各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和期望。 然而,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由于项目的复杂性、环境的多变性以及各方利益的交织,往往会涌现一系列潜在的法律风险。 这些风险不仅可能对项目的顺利进行造成影响,还可能导致合同纠纷、经济损失以及合作关系的破裂。 因此,深入了解并有效应对建筑施工合同中的法律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建筑施工合同法律风险的防范不仅对保障项目的成功实施和各方的权益至关重要,还对维护行业声誉、促进合作和信任的建立具有长远影响。
第一,通过有效的法律风险防范,可以明确合同条款、责任范围和工作要求,降低双方的误解和争议,从而确保合同按照既定的计划和要求得以履行。第二,通过在合同中明确变更和索赔的规定,合理规划预算以及建立合同纠纷解决机制,可以有效控制潜在的经济风险。 第三,建筑施工合同法律风险防范通过合理的工期管理、合同履行监督以及应对不可抗力因素的计划,可以减少工期延误的可能性[1]。
建筑施工合同中的条款和解释问题会导致合同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纠纷,这类风险涵盖合同中的条款模糊、解释歧义等方面,其中合同条款模糊是指合同条款表述不清晰,导致合同双方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产生不同理解,进而引发争议。 例如,未明确界定工程质量标准或支付条件导致后续纠纷;解释歧义是指合同条款的解释由于对法律术语、业务术语等的不同理解而产生歧义,会导致合同具体执行过程中产生分歧,进而影响项目的顺利进行。
在建筑施工合同执行过程中,项目变更和索赔问题会成为潜在的法律风险,影响项目进度和经济利益。 第一,变更请求争议。 变更是合同履行中常见的情况,但变更的范围、费用、工期等往往引发承包商与委托方之间的争议,双方对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可能存在分歧。 第二,索赔难以协商。 虽然承包商会因为不可预见的情况(如设计变更、施工难度增加等)提出索赔请求,但委托方会对索赔的合理性产生怀疑,导致索赔难以协商解决。
在建筑施工合同中,工期是项目进展和成本控制的重要因素,工期延误引发多种风险因素,极易触发法律风险,危及合同履行和双方权益。 其一,工期延误责任因素。 工期的延误可能由承包商、委托方或其他相关方引起,在合同中未明确规定延误责任的情况下,当工期延误发生时,责任分担可能成为争议焦点。 其二,罚款和赔偿因素。 合同通常会规定在工期延误的情况下,承包商需支付罚款或向委托方支付赔偿金,但如何计算罚款或赔偿金额、是否存在不可抗力因素等问题可能引发争议。 其三,项目影响因素。 工期延误可能影响整个项目进度,导致其他合同环节的延迟,进而引发合同履行的问题,如后续施工、交付等。
建筑施工合同中的质量和责任问题涉及工程成果质量不达标、难以追责以及质量索赔等方面的法律风险。 第一,工程成果质量不达标。 如果最终交付的工程成果不符合合同要求和行业标准,就会引发合同纠纷,被要求重新完成工程或进行修复,增加额外的成本和时间。 第二,难以追责。 质量问题可能涉及承包商、设计师、监理等多方责任,在发现质量问题后,各方之间的责任划分和追责可能引发争议。 第三,质量索赔。 质量缺陷导致委托方提出索赔要求,要求承包商支付额外费用用于修复,而承包商可能会反驳责任,进而引发纠纷。
3.1.1 明晰变更、索赔、工期、质量等规定
企业在起草合同时,应明确规定变更、索赔、工期、质量等相关条款。 阐明变更的申请和批准流程,索赔的材料和程序,工期的起止时间和管理方法,质量标准和验收要求等。
第一,变更规定。 确定变更申请的提交时限,要求承包商提供详细的变更说明、造价估算等,规定委托方批准变更的程序,包括审批时间、相关方的参与等。 第二,索赔规定。 规定索赔请求的提出时限,要求承包商提供详尽的索赔材料,包括索赔原因、计算方式等,明确委托方对索赔的审查和决定时间以及承包商对审查结果的申诉途径。 第三,工期规定。在合同中明确工程的开始和完成日期,建立工期管理流程,规定工期延误的责任分担机制以及工期延误的证明和处理方式。 第四,质量规定。 明确工程的质量要求和验收标准,规定验收的程序和时间及工程质量问题的修复和保修期,包括缺陷的修复标准和责任分担。
3.1.2 合规审查与招投标合规控制
在合同起草阶段,合同双方均需仔细审查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合同内容不违反强制性规定和禁止性规定,借此规避合同无效法律风险。 同时在招投标等环节也应确保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避免违规行为。
首先,在合规审查方面。 第一,要明确适用于建筑施工合同的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与招投标、工程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相关的法规。 其中包括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业标准等。 第二,邀请专业律师或法律顾问参与合同的审查,借此准确判断合同违规风险,为合同当事人提供合规建议。第三,仔细审查合同条款、约定和附件,确保其与相关法律法规保持一致。 特别关注可能触犯强制性规定或禁止性规定的条款。 第四,针对与法律法规直接相关的关键词,进行特别审查。 比如,在招投标合同中,关键词可能涉及投标文件、报价、评标等,需要确保合同内容与相关法规保持一致。 第五,在合同签订后,及时监控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 如果法规发生变化,需要及时对合同进行调整以保持合规。并定期对已经签订合同进行复审,以确保合同在整个履行过程中依然合规。
其次,在招投标合规控制方面。 第一,作为招标方的建筑企业应建立详细的招投标管理规定,明确各个环节的流程、责任、权限和程序,确保整个过程的透明度和合规性。 第二,对招标文件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其与法律法规保持一致。 特别关注招标文件中可能涉及的强制性规定和禁止性规定。 第三,确保招标过程中的信息公开和平等对待,避免向特定投标人泄露信息或提供特殊待遇。 第四,对投标人的资格进行预审和审查,确保其符合相关资格要求,避免不符合资格的企业参与竞争。 第五,为了保障合规,企业可在招标文件中设置限制性条件,防止不合规的企业参与投标。 第六,对投标保证金的收取和退还进行管理,确保符合法规要求,防止不正当的保证金行为。
最后,作为投标方的建筑企业。 第一,设立专门的合规部门或招投标合规小组,负责审核、指导和监督招投标过程中的合规性。 第二,制订明确的招投标合规流程,确保投标团队在投标过程中严格按照流程操作,遵循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三,在投标文件中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不虚假宣传、误导或隐瞒信息,避免不当竞争。 第四,确保准确理解招标文件的要求,并严格按照招标文件的规定提交文件,避免违反招标文件的要求。 第五,在投标文件中提供合规声明,承诺在竞标过程中遵循法律法规,确保合规性。 同时在投标文件中明确纠纷解决的条款,阐明双方同意采用仲裁或法律途径解决争议。
3.2.1 变更和索赔管理
在工程实施阶段,建立明确的变更和索赔管理流程,明确变更和索赔的申请、审批、执行步骤,确保双方在变更和索赔处理过程中有明确的依据。
针对变更管理,一方面,设定变更和索赔申请书的格式,规定必要的信息(变更原因、影响、费用估算等);另一方面,制订申请提交的时间限制以及委托方审批的时间限制,维护双方利益。 例如,工程实施阶段,承包商想要将部分工程的材料更换为更高质量的材料,可按合同规定提出变更申请,提交材料价格差额的估算和工期影响分析,根据合同规定的流程,委托方对该变更申请进行评估和审批,并在一周内提出批准结果。
针对索赔管理,合同双方要确保索赔请求合理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 合同应要求承包商提供详细的索赔材料,规定索赔申请的内容要求,包括索赔的事实、原因、影响、损失计算方法,同步提供相关的合同条款、通信记录、工作记录等证据支持,由委托方对索赔进行审核和评估,确保索赔合理性。
3.2.2 工期和质量监控
为避免工期延误,建筑企业应设立工期管理流程,包括进度计划的制订、监控和调整。 在计划中确定工期的起止时间,并建立进度计划,规定定期进度报告的提交时间和内容,同时设定工期延误预警机制,当进度偏离计划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工期延误。
针对质量管理,建筑企业应建立质量监控流程,制订质量验收标准和程序,确保施工质量符合合同规定和行业标准。 第一,明确合同要求的工程质量标准、验收要求和相关行业标准,借此为质量监控提供明确的依据,确保施工过程中质量符合预期。 第二,成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团队,由专业人员负责监督和管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该团队可以包括质量经理、质检员、技术专家等。 第三,在项目开始前,制订详细的质量计划,明确质量目标、质量控制措施、检验和测试计划等,质量计划应当根据项目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制订。 第四,设立质量检查流程,包括定期检查、阶段性检查和临时抽查,每个检查阶段都应有详细的检查项目和标准。 第五,记录每次的质量检查结果,包括发现的问题、问题的严重程度、整改措施等,为日后的质量纠纷提供证据。 第六,设立整改和返工流程,明确问题的整改期限、整改方式以及复查和验收程序。
3.3.1 工程验收和交付控制
在工程验收阶段,施工合同应明确规定验收标准和程序,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合格性。 验收标准应基于合同约定、行业标准和相关法规,建筑施工合同涉及的验收标准,包括外观、功能、性能等方面的要求[2]。 例如,墙面涂料验收合格要求墙面涂料颜色均匀一致,没有明显的刷痕、滴漏或颜色差异;门窗安装验收合格要求安装稳固,开闭灵活,无漏风、漏水等现象,玻璃应无破损和气泡;排水系统验收合格要求无漏水、堵塞,水龙头、下水道等应正常工作,排水畅通。 同时,合同应明确验收委员会的成员和职责,规定验收程序和时间表,验收委员会成员构成包括委托方代表、监理工程师、承包方代表等,确保多方利益的平衡,不同成员在验收委员会中担任不同职责,委托方代表负责确保项目符合合同约定、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监理工程师负责监督工程施工过程和质量,提供专业技术意见;承包方代表提供施工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解答技术问题;验收程序包括准备阶段,约定验收委员会的召集时间和地点;验收通知,发出正式的验收通知,明确验收的日期、时间和地点;现场验收,实地验收,对工程的外观、功能、性能等方面进行检查;验收记录,记录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缺陷等;问题整改,承包商在约定的期限内进行整改和修复;复验和确认,验收委员会对问题进行复验,确保问题得到解决;验收报告和交付,根据验收结果和情况,形成详细的验收报告,确认工程是否符合合同标准,完成工程交付手续。
3.3.2 纠纷解决机制
建筑企业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纠纷解决的机制和法律程序,以便在纠纷发生时,按照约定的机制解决问题,避免诉讼。 建筑施工合同中应明确约定纠纷解决的步骤、程序、机构以及申请仲裁或调解的时间限制,纠纷解决的步骤为:第一,协商解决。 一方发出书面通知,明确指出纠纷的性质和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另一方应在收到通知后10 个工作日内回复,并在15 个工作日内双方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第二,调解和仲裁。 若协商不成,任意一方可提出调解或仲裁申请,调解或仲裁的机构应为合同约定的调解委员会或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调解的时间限制为纠纷发生后30 个工作日内,逾期申请的,应提供合理的理由,并由机构决定是否受理[3]。
除了调解仲裁,建筑企业还应关注证据和记录保留以及寻求专业法律意见,在纠纷出现之前,保留所有与合同有关的证据、文件和通信记录,并建立良好的文件管理体系,确保所有与合同有关的文件和通信都能够被迅速检索和提供,为解决纠纷提供证明。 在遇到纠纷或法律问题时,及时寻求专业律师的建议,了解如何行事以及采取哪些步骤,如了解索赔的合法性、申请流程和可能的结果等。
建筑施工合同中存在着各种法律风险,这些风险会导致合同纠纷、工程质量问题以及工期延误等不良后果,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建立稳固的防范措施至关重要。 文章通过探析建筑施工合同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详细讨论合同起草阶段、工程实施阶段、工程验收阶段以及其他风险防范方面的具体策略和措施,提出明确合同条款、规定变更和索赔管理、建立质量监控流程、制订纠纷解决机制等都是法律风险防范的关键步骤,有助于降低风险、提升合同执行的效率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