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管理改革创新研究

2024-03-28 03:38
学周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张 昆

(烟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山东烟台 264000)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模式发生了巨变。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体,其心理状态、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也都受到了影响。而且信息爆炸、多元价值观交融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网络虚拟性也容易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焦虑感等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管理应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即针对现存问题,实施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等方式,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和成长中的压力、问题等。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分析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中心、适应能力较差以及未来规划不清晰导致的消极心理。这些问题的成因涉及多个方面,如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由于长期家庭的溺爱,形成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难以适应大学生活中的集体环境。还有一些学生对家长的过度依赖使得独立性发展较差,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影响了他们在大学中的自主发展[1]。

学业和社会压力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成因。互联网时代信息快速传递,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而且他们对未来规划不清晰,这使得他们感到前途渺茫,产生焦虑心理。

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提供更全面的教育和支持系统,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管理改革创新重要性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创新能够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多元化的心理需求。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更加迅速,社会压力也更大。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多种多样,需要更加细致入微的关怀和支持[2]。创新的教育方法,如在线心理咨询、虚拟实境体验等,能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改革创新能够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前沿化。互联网背景下,心理健康领域的知识不断更新,新兴问题层出不穷。高校引入前沿的理论和知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心理健康APP、在线课程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最后,改革创新是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水平的关键路径。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高效的心理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和评估,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制定干预计划。再者,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等,可以更科学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与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管理改革创新举措

(一)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

1.联系网络热点,迎合学生的关注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联系网络热点,能够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学生生活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对于各类网络热点更为敏感。让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热点结合起来,可以引起大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其更愿意参与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另外,联系网络热点,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观念,对抗不良心理影响。因为,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上接触到各种心理信息,有的对心理健康存在误解或片面的认识。而教师联系网络热点,并渗透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可以及时纠正这些误解,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观念。例如,当社会上出现与学业压力相关的网络话题时,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更理性地看待学业压力,学会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

为了达到此种教育效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密切关注网络上涌现的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热点话题,包括社交媒体、新闻报道、专业论坛等渠道。对于发现的热点,要分析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度,判断其是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3-4]。而针对确定的热点话题,教师还可以开发相关的教育教材、课程资源,确保教学内容紧密贴合热点,并在教学过程中将热点内容巧妙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以案例分析、讨论、实例呈现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探讨。学生则可以就热点话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形成独立的见解和正确的心理观念。同时,这种联系网络热点的教学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能力,使其在互联网时代更从容地应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

2.引入前沿理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入前沿理论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举措,因为这有助于适应新的教育教学需求,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在迅速变化的社会和教育环境下,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逐渐显得滞后,需要引入更为前沿的理论来应对新的挑战。而前沿理论通常融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准确地指导教育实践,能够让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复杂的心理问题时更具信心和应变能力。

具体来讲,高校可以引入的前沿理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认知行为疗法(CBT),其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引入CBT 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学会积极应对压力、解决人际冲突等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其关注个体的优势、幸福和满意感,强调培养个体的积极心态和心理素质。高校引入这一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社交认知理论,其认为个体的社交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对其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将社交认知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引入心理教育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解决人际冲突,并培养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让高校引入这些前沿理论需要将其理论体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境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将理论内容具体化,并将其融入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此外,还需要建立与这些理论相关的评估工具,以更全面、科学地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更有效地开展干预和辅导工作。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

(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形式

1.在线心理咨询。高校开设在线心理咨询可以提供更方便、更及时的服务,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传统的面对面咨询方式受限于时间和地点,而在线心理咨询则可以随时随地提供服务。而且,在线心理咨询注重保护学生的隐私,可以减少学生的顾虑和压力。

高校可以如此提供在线心理咨询服务:设立一个在线咨询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一个专门的网站或者是使用现有的在线教育平台,如MOOC、直播软件等。平台应该包括咨询预约、咨询过程记录、资料归档等功能。

学校要进行校内宣传、课程推荐,旨在让学生了解这个平台,可以通过社会媒体、校园论坛等途径进行推广。同时,高校需要有一批具备专业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或辅导员担任在线心理咨询师。他们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包括如何进行在线咨询、如何处理学生的隐私信息等。在线咨询平台需要24小时为学生提供服务。咨询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问题,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对于一些紧急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并通知相关人员。学生可以对该平台提供的服务进行评价和反馈,咨询师也可以对平台的使用情况进行反馈。这些反馈可以帮助高校不断改进和完善在线咨询平台的服务。学生的隐私信息是应受到保护的,在线咨询平台应该建立严格的保密机制,防止学生信息泄露。同时,咨询师也需要遵守保密规定,不得随意泄露学生的信息。

在此类平台的支持下,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可以及时与线上平台教师取得联系,以获得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2.虚拟实境体验。引导学生进行虚拟实境体验是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其可以提供一种真实而安全的情境。在各种模拟的现实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到真实的情感反应,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和行为。这有助于学生更加理性地对待情绪,提高情绪调节的能力。教师可以如此进行情景模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模拟场景,可以包括社交场合、面试、演讲等,确保模拟场景贴近学生可能面临的真实挑战;选择虚拟实境技术,即利用虚拟实境技术,如头戴式VR 设备、虚拟现实软件等,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觉,确保技术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让学生穿戴虚拟现实设备,进入模拟场景。在体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感受,并给予实时反馈和指导。模拟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分享体验感受、发现问题和解决方法,从而让学生从体验中得到更深刻的启示,提高自我认知水平。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开展体验,即根据学生的情况逐步增加模拟场景的难度,旨在让他们逐渐适应和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

总之,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安全的练习和尝试,能够提高自身在真实情境下的适应力和抗压能力。这不仅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还能够为其未来面对各种挑战时提供更为坚实的心理支持。

3.匿名案例解析。高校可以开设在线心理课堂,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参与方式,比如,在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匿名阐述与课程相关的心理困扰,而教师则可以进行即时性的案例分析。这样既能为提问者提供更贴切、个性化的支持,促进其在学术和心理层面的全面发展,又能提高心理健康教学有效性。下面解释如何落实这一措施。

在在线课堂中,教师可以创设一种开放宽松的氛围,即营造积极的课堂文化,让学生感受到分享和倾诉是被鼓励和尊重的。这样,教师再鼓励学生分享心理困扰,能够使后者感到安心。在匿名提问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匿名方式自由地表达自己。接下来,教师进行案例分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引导,提供针对性建议;接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互相分享经验,这种分享方式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还有助于建立学生之间的互助支持系统。

而为了让在线心理课堂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需建立更专业的心理辅导团队。因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参与即时案例分析,提供更深入的心理支持。这不仅可以保障案例分析的专业性,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心理服务。这样,高校在线心理课堂才能成为一个促进学术和心理健康的有益平台。

4.开展心理训练。心理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旨在帮助个体通过心理教育和辅导掌握一定的心理技能和知识,提高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行为控制等方面的能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定期开展心理训练,则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使他们更加深入了解自己,并学到系统的、有效的应对策略,培养积极的心理态度,增强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的适应能力。另外,心理训练强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讨个人问题。这能使他们更客观地认知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这种自我认知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规划未来、设定目标,并更有动力地追求个人梦想。

因此,相关教育者可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制定多样化的心理训练计划,涵盖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关系技能等多个方面,确保心理训练的内容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定期组织心理训练的主题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专业心理健康专家进行讲解,让学生学到实用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并有机会与专业人士互动交流;在课程设置中加入心理训练课程,由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者担任导师,借助系统化的课程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利用互动工具,如心理测评、心理问卷等,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从而为个性化的心理训练提供依据;定期组织心理训练活动,如团体辅导、心理拓展活动等,教会学生更多的心理技能。

借助以上方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可以有效地开展心理训练,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更新心理健康信息管理系统

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前文我们分析过,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着来自学业、社交、职业等多方面的压力,而这些压力的来源和影响因人而异。而高校更新心理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状态、个性特点、潜在问题等信息,从而提供更为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服务。而且,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记录了学生的心理评估结果、历史心理咨询记录、自我报告以及相关测试数据等信息。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心理健康服务团队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个体的心理状况和问题,并制定更为精准的心理健康干预方案。例如,对于焦虑症状较为明显的学生,可以提供专门的焦虑管理课程;对于情绪管理较为困扰的学生,则可以进行个性化的情绪调节辅导。

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可以在学生入学时建立,随着其在校期间的发展进行更新。学校可以利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中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深入研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规律、影响因素等,据此了解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需求,从而为制定相关政策和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中的服务记录和学生反馈信息,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了解服务的优势和不足,为调整心理健康服务策略提供依据,确保服务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另外,学校可以通过比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档案,分析个体差异和群体趋势,以进一步了解不同专业、年级、性别等学生群体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特点,从而提供不同的支持。

2.创建实时监测预警系统。高校创建实时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可收集并分析大量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形成全面的心理健康画像,为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另外,该系统涉及信息技术、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需要跨学科的合作,而通过建立跨学科的合作机制,学校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因素影响,制定更为综合的教育教学策略。

学校应如何创建实时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下面展开论述。系统架构设计:开发一个稳健的系统架构,包括数据采集、分析、预警和干预等功能。确保系统能够实时高效地处理大量数据,提供及时的预警和反馈。数据整合与标准化:整合来自不同渠道的心理健康数据,如问卷调查、移动应用反馈、学业成绩等,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确保系统能够对各类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引入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学习,建立预测模型。这些模型可以识别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潜在模式,提高系统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实时监测算法:开发实时监测算法,能够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或加重时实时发出预警。这可能涉及多维度的数据监测,包括情感分析、行为模式分析等。个性化干预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问题,设计个性化的干预策略。例如,对于情绪问题,可以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对于学业压力问题,可以推送相关学习管理建议。跨学科团队合作:建立跨学科的团队合作,包括心理学家、信息技术专家、教育学专家等。确保系统在技术、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个领域的专业性得到充分发挥。建立反馈机制:设计用户反馈机制,鼓励学生和相关工作人员对系统的使用体验和效果提出建议,及时收集用户反馈,为系统的优化和改进提供参考。

如此一来,高校可以逐步建立起一个实时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和干预。这一系统的建立不仅符合现代高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同时也为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水平、优化教育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工具支持。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管理改革创新举措是应对学生心理需求多样性、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求。通过创新教学内容,联系网络热点,迎合学生关注点,以及引入前沿理论,提高教育质量,我们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创新教学形式,如在线心理咨询、虚拟实境体验、匿名案例解析和心理训练,能够使学生更灵活地获得支持,提高心理健康知识的实用性;更新心理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创建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有助于更科学地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这些创新举措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更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题解教育『三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