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融入职业院校美育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4-03-28 03:38邴星媛
学周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美育职业院校文化

邴星媛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广西桂林 541001)

2020 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美育在学校中的重要性、关键性进行了阐述,指出到2022 年,美育教学体制不断完善、机制更加整合、学生审美素养不断提高,直至2035 年,基本形成中国特色学校美育体系,美育时代正式到来。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美育作为推动道德发展的主要动力,对提升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坚实审美情操、净化心灵之窗有着重要作用。非遗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精神的体现,是古往今来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内核。当前非遗文化与美育的融合建设呈现出融入形式单一、课程结构体系不完善、非遗研究师资力量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将非遗资源融入职校美育建设中是新时代美育教学得以落实的重要指向,是传承非遗文化、加强美育建设的重要途径,是践行美育使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我们应借助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核在职业院校中构建起以美育育人为目标、以美育建设为核心的新时代。

一、非遗文化融入职业院校美育的意义与价值

(一)非遗文化视阈下对美育内涵的理解

“美育”就是指美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相互结合,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美育在国内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美育”这一概念,他认为:“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王国维是将美育带入中国的第一人,之后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提出使得美育体系正式形成。如今,随着贯彻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目标的提出,我们对美育的研究不断深入,构建起以艺术知识、艺术鉴赏、艺术创作为主要形式和载体的美育教育,形成了系统完善的科学体系。

“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是指经过历史沉淀的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的汇集,包括音乐、舞蹈、绘画、手工艺等十个领域,其中蕴含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思想的精髓,是民族的灵魂、本质和核心。从美育的内涵以及历史发展来看,将非遗文化融入美育教育之中不仅能实现非遗文化活化发展,而且是对传统美育教育的扩充和深化,即美育教育过程中除了陶冶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还应该融入民族、民俗不可多得的传统民间文化,从而推动美育教育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

(二)非遗与美育二者的联系

“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时代美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是落实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体现。中华优秀非遗文化和美育二者相辅相成、联系密切,是历史的选择。一方面,二者的内在价值相通,非遗技艺传承千年延续下来的不仅是一门简单的手艺,更是无数匠人在千百次经验捶打后总结出的艺术结晶和文化脉络。充分发掘并运用其中蕴藏的美育资源,既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有效策略,也是增强学生民族精神的最佳途径,艺术类“非遗”本身具有极为突出的审美价值与美育价值,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艺术、鉴赏艺术和创造艺术。另一方面,二者的外在形式相通,我们的生活处处存在美、处处需要美,美育引导人们学会怎么贴近美,感受美的形式,如传统绘画、街景建筑、舞蹈音乐等都是生活中美的形式;而非遗作为古老的艺术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表现形式。非遗的融入给美的表现增添了民族色彩,外在的欣赏获得内在的触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非遗与美育外在形式一脉相承,艺术非遗和美育的密切联系就顺理成章了。

(三)非遗资源助力职校美育的价值与意义

1.非遗资源所蕴含的精神价值

非遗资源是中国重要的优秀文化,在文化的薪尽火传和民族的智慧延续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它是珍贵的历史见证,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文化信息资源。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今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应运而生,保护非遗文化资源能够帮助各族人民广泛汲取民族精神养分,也保护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是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的延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珍贵财富,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2.职业院校美育融入非遗文化的重要意义

职业院校的美育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审美道德的主要作用,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职业院校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本身就具有“德艺双馨”“德技并行”的人才培养目的。而非遗资源对美育育人具有如虎添翼的实际效用,融入非遗文化的美育形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心灵,提升民族自豪感,感受职业道德之美,开发创新的长远目光,训练发散思维,促进智力发展,还可以培养体育精神,达到美体双生,以及运用审美能力体会劳动过程,形成劳动创造美的思想。现如今,职业教育逐渐面向世界发展,国际化的趋势与日俱增,将优秀的非遗资源融入职校美育之中,加强学生文化自信,使学生愿意去传承发扬非遗文化,也能解决非遗传承后继无人、非遗技术渐渐消失的局面,逐步驱动精神力量的不断蔓延。

二、非遗文化融入职业院校美育的现状

当前,随着职业院校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其教学方式呈现向全面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的趋势,为加强五育并举的总体教育方针,新时代美育育人的教育工作以非遗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形式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但是,经过对桂林的职业院校进行调研发现,当前职业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和学生的美术素养状况相对于其他学段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加强对中职学校美术教育的探索和研究,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已是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非遗文化融入职业院校课程的路径单一

非遗文化实际上是“活”的文化,它的内在生命力需要多种多样的融入方式才可以保持活力。而如今的职业院校对非遗的融合方式仅仅面向课堂教学,学生对非遗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导致许多职校学生认为,获得审美教育的最佳途径是艺术鉴赏、艺术创作、艺术表演等课程,没有进行实地的非遗资源的考察,也就无法通过自己的技能去很好地传承和创新非遗文化。这种闭塞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非遗美育意义的理解认识不深,学生在学习、传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忽视了艺术遗产中的优秀美育价值与美育功能。

(二)非遗师资在职业院校中的力量薄弱

目前,部分职业院校美育师资配置缺口较大,教师教授有关美育的课程大多包括书画、舞蹈、摄影、音乐、影视等,传统艺术的民俗、民族非遗文化内容不受重视,教师自身技术技能在非遗方面也存在漏洞,对艺术遗产的知之甚少,很难直接引导学生去理解非遗资源中的美育常识。并且教师开设的非遗课程重形式、轻传承,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学校中的美育形式浮而不实、缺乏内涵。而一向注重文化与技术并行的职业教育本应成为非遗传承的主力军,最终也因为非遗师资的匮乏而力不从心。

(三)大环境下的非遗语言与美育体系没有互通共享

当前时代的走向导致职业院校重技术技能的传授,致使非遗艺术不能够在职业院校得到较好的传承,部分学校只是简单地引入非遗技巧,没有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美育价值,学校、教师、学生没有建立对相关非遗知识的重要认识,导致“重形式、轻传承”的问题层出不穷。职业院校针对非遗文化的项目建设强调形式上的美学成果,学生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审美形态、美学价值,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没有办法真切地感受来自非遗文化的自然美与社会美,这样的文化在学校中将会死气沉沉,失去其原本的意义。

三、非遗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路径研究

(一)推进职校非遗文化美育教学形式多样化

针对美育课程教学形式的单一,结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的建设以美育人的思想体系的要求,职业教育可通过将非遗文化中的美育艺术知识融入课堂,达成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的目标。

首先,应改善传统的课程教学为主、课外为辅的模式,将非遗文化理论知识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开设多种非遗公共课程,引导学生开拓对非遗的外界视野,从而在学校中激发学生对于民族、民俗文化的挖掘探索兴趣。其次,建设校内校外合力并行的教学模式,选取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项目,针对性地培养书画、音乐、舞蹈等非遗形式的美育教学。最后,搭建非遗走进职业院校美育的融合机制,一方面让职业院校成为非遗文化的活力之源,引导学生感受到来源于民间的传统文化之美,坚定学生愿意传承、创新非遗文化的决心;另一方面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实地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非遗传承人教授承袭基地,依托学校与非遗机构构建合作平台,拉近学生与非遗文化的距离。

部分高职院校形成了特色非遗理念,如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临沂职业学院、湖北科技职业学院等。临沂职业学院明确了“德技并修”的文化育人目标,以“融入专业、服务发展、锻造匠心”的非遗文化育人理念为导向,将非遗文化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进行差异化培养,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创新,成效明显。

(二)校内校外双向协同,不断提高非遗师资建设水平

1.培养“双师型”非遗教师队伍

职业院校中建设具有非遗传承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需具备教授各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相关技术和技能的专业能力培育者,另一方面需具备延续文化遗产能力的非遗传承人的双重身份。教师应将非遗文化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愿意去承接非遗使命。例如,《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职业学校面向企业和社会聘用技能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本科院校教师等担任兼职教师,经过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师教学能力专项培训,取得合格证书者,认定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计入学校教师资源。

2.落实非遗“大师工作室”,双向携手强化师资能力

非遗“大师工作室”是为非遗文化大师创建交流、合作环境或平台,充分发挥非遗大师在学生培养方面所具有的专业优势、引领示范作用,集点成面,教师在其中也可以学习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工作室教学中,教师需将非遗学习的重难点、目标、实施过程精准理解,配合非遗大师有效地将技艺教授给学生,搭建起文化遗产与职校学生之间的桥梁,双方协作共同构建出线上线下一体化,以师带徒为方法,集教学研究、教师交流、学科探索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室。例如,靖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借助“技能甘肃”和“技能强国”的政策东风,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内专门设立甘肃省民间艺人——王世义剪纸工作室,走出了一条非遗技艺、技能传承和现代职业教育的融合之路。

(三)创设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

1.举办非遗文化节,弘扬民间传统艺术

文化节不仅是一个学校校园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学生生活、感染和熏陶学生心灵的活动,举办以艺术非遗为主题的文化节,为加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生活幸福感展现了重大的意义。其将有声有色的审美活动和艺术实践打造成学生陶冶情操、合作交流的平台,寓教于美、环境育人,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非遗资源的文化力量。

例如,2017 年东莞市中德技工学校在文化节活动中引入省级非遗项目——清溪镇客家麒麟舞,每逢活动开展,麒麟舞都是必备项目。如此,每年定期举行的文化节不仅发扬了非遗文化,也让项目学员得到了一个锻炼和展示的平台。

2.创设以非遗为主题的项目大赛,激发创新意识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项目创新大赛,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涌现了不少有价值的创新产品。而职业院校作为技能性人才的培养基地,组织职校学生举办创新性非遗大赛,可以使他们以自己的专业为依托,以对文化遗产的热爱为导向,将非遗与创新相结合,与时代贴近,与精神碰撞,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学习成果,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例如,由省教育厅主办、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贵州省2023 年职业院校师生技能大赛开展了“苗绣·贵银”特色项目,全省33所职业院校近200 名选手同台切磋,展现指尖技艺,促进了苗绣传播。

(四)加强产学研联动,形成非遗聚合体系

职业教育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也就是企业、院校、研究机构共同开展非遗传承工作,其在资源上整合生产、教育和研究,实现了在社会各个层次上的非遗传承。高职院校开展非遗教育的重点在于建立课程体系,并开展相应的学术研究,为非遗的传承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支持。此外,高职院校也可以和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搭建非遗传承平台,让非遗文化走进大众的视野,让非遗作品更接近大众的审美,提高公众对它的关注度。2017 年,国家文化局和旅游部在荆州成立了传统手工艺工作站,清华大学美院作为派驻机构。从这一天起,非遗传承院就与清华美院开启了产教融合的道路,在区域文化溯源和复兴、传统技艺的记载和保存、传承群体的支持和培育、文创产品的研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荆楚非遗工匠小镇”也于2023 年10 月竣工,逐渐形成集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聚集区,继续推进荆楚文化传承与发扬。

四、基于非遗资源融入美育建设所得成效

(一)加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非遗文化是中华文化灿烂的篇章,将非遗文化融入职校美育课程中进行推广,有助于加强新时代职校学生的文化修养,更为重要的是从精神层面让学生感悟到文化蕴含的鲜活的生命力。直观接触非遗文化会发现,其在现代语境中仍然能够爆发出深刻的精神和美感,给学生带来视觉以及心灵上的震撼,从而逐步提高审美情趣。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使学生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心成为重要任务。并且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要加强民族和谐统一就要确保人民在发展过程中坚定统一方向以及对方向的认同,而美育教学是主力军,职业院校要以培养职校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为目的,引入技术、技能形式的非遗文化,使学生在艺术遗产的审美体验中加强对审美的渴望,以美为介,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尊重艺术遗产的现代化艺术人才。

(二)美育课程建设环境得到了改善

非遗文化融入职业院校使得学校内的艺术课程不再是教学系统的“过客”,而是“参与者”“推进者”。职业院校应破旧立新,延伸非遗信息,使其多角度、多方位、多视角地在校园环境中得以流传。职业院校可通过校地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形成非遗文化在校园中的良性循环,包括在校内建设非遗博物馆、音乐厅、艺术馆以及学生自己学习成就的展示厅。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将非遗文化进行展示宣传,另一方面能丰富校园文化,从而达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以非遗文化传承发展为主线、以活动文化课程建设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不断加强学校的美育特色。例如,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非遗舞蹈传习案例以广西传统舞蹈研究中心为依托,尊重文化本体与非遗的活态性特点,探索出适合学校体系的内外链条相互衔接的传播方式,值得其他职业院校参考推广。

(三)加强了职业院校美育整体水平,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职业院校的非遗传承面向地方优秀文化,丰富了美育建设与发展的途径,经过不断调研挖掘,形成美育上下贯通、左右相接的构架体系,纵向的非遗文化与横向的学校课程形成了深度的美育融合,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落实对文化核心素养的理解,推动形成课程与实践相互融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与学校美育建设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局面,使职业院校从专业技能到美育建设全方位发展,为国家建设培养新时代的得力人才,实现以美育德、以美通智、以美强体、以美促劳的全方位人才培养。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以非遗文化推动职业院校美育建设不仅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展现我国文化魅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审美个性、艺术修养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开展学校美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非遗文化背后的价值与实际效用,剖析相关教学元素,结合职业院校的发展特点与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规划各地职业院校特色美育课程。

猜你喜欢
美育职业院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谁远谁近?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