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学心脑关系体用论及其临床价值
——“心主神明”与“脑为元神之府”新解❋

2024-03-26 13:50颜文强陈振宗蔡义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4年3期
关键词:赭石张锡纯心脑

颜文强,陈振宗,蔡义勇

(1.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大理 671003; 2.漳州市龙海区榜山卫生院,福建漳州 363100;3.漳州市第二中医院,福建漳州 363100)

“心主神明”和“脑为元神之府”是中医学界多年来关于心、脑与精神意识关系的争议焦点。然而,如果从道医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则有别开生面之感,不仅对于心脑哪个器官主导精神意识的问题能够得到清晰的解答,而且以此心脑关系体用论指导临床实践也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1 “脑为元神之府”本义:上丹田的先天“元神”

一般认为,主张“心主神明”的主要依据是《黄帝内经》,如《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载“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主张“脑主神明”的主要依据是《本草纲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木部》之“辛夷”言“脑为元神之府,而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1]1116。此处“元神”含义常见的解释是指精神意识,再结合现代医学认为大脑是人体的高级神经中枢,于是“脑主神明论”在现代中医学界诞生了,成为了与传统“心主神明论”并列的另一种主流观点。

基于以上分析,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的本义是指脑部为无意识先天元神的储藏之所,并不是说脑部直接承担后天精神意识活动。这与李时珍受道家思想影响有密切关系。其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引用了大量道家典籍,如《孙真人千金方》《刘涓子鬼遗方》《肘后备急方》等,而且“《本草纲目》附方11 000多个,引用道药道方3 000多个,占近三分之一”[8]。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还直接明言经络是“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1]1634。这实际上从道家修炼的角度指出了经络发现的实质——修炼者在活体生命状态下“返观内视”的结果。由此李时珍在其著作中经常借用道医学术语来阐释中医理论也自在情理之中了,“脑为元神之府”便是其中之一,只是他没有进一步展开分析元神的先天本质以及与元气、元精的关系,这才导致后人误解“脑为元神之府”的本义。

2 脑“元神”、心“识神”的体用关系

具有深刻道家思想烙印的中医家不止李时珍一人,就连“近代中西医汇通”代表人物的清末民初中医泰斗张锡纯也是如此。李贵海[9]指出“张锡纯有着深刻的道医思想,而这一思想之来源,不仅有着深厚的理论积淀,更有着长期的实践体验”。的确如此,张锡纯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元气诠》《论医士当用静坐之功以悟哲学》《医学宜参看<丹经>论》《论哲学与医学之关系》等篇章内容就充满丰富的道家色彩。尤其《人身神明论》从道医学的视角详细阐释了脑主元神、心主识神的体用关系,“盖言神明虽藏于脑,而用时实发露于心,故不曰藏而曰出,出者即由此发露之谓也。于此知《脉要精微论》所言者神明之体,《灵兰秘典》所言者神明之用也。斯义也可兼征之于《丹经》。夫《丹经》祖述黄帝,原与《黄帝内经》相表里,历代著作虽不一致,而莫不以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元神者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此中妙谛,慧心人可静参也。又可征之于字体。夫神明之用在思,思古义作恖,囟者脑也,心者心也,盖言心与脑神明贯通而后可以成思也。此与脑为元神,心为识神之义相符合,即与《黄帝内经》神明藏于脑而发于心之义相符合也”[10]279。张锡纯首先分析了《素问》之《脉要精微论篇》《灵兰秘典论篇》是分别言神明的体、用;进而直接指出脑中所藏为无思无虑的“元神”,心中所藏为有思有虑的“识神”;最后结合“恖”字的结构阐释了“神明藏于脑而发于心之义”的显隐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张锡纯在《论癫狂失心之原因及治法》还展开说,“人之元神在脑,识神在心。无病之人识神与元神息息相通,是以能独照庶物,鉴别是非,而毫无错谬……盖脑中之元神,体也;心中识神,用也。人欲用其神明,则自脑达心;不用其神明,则仍由心归脑。若其心脑之间有所隔阂,则欲用其神明,而其神明不能由脑达心,是以神明顿失其所司”[10]416-417,指出脑中元神与心中识神,一隐一显、贯通无碍,人才能正常进行精神思维活动。

可以看出,张锡纯关于心脑体用关系的论述十分清晰,只是其并未从先天、后天的角度进一步剖析,而其所用的“元神”“识神”显然是道医学的专业术语。前文已论,“元神”为先天精气神之一,属于“先天炁”的范畴,为至精至微的物质能量流,位于脑部的上丹田;“识神”则为后天的球状精微物质能量流,属于“后天气”的范畴。“后天气”是由“先天炁”所化生的蕴藏能量与信息、用以显示“先天炁”作用的精微物质能量流[7],其精微程度远不如先天炁。关于心中“识神”的后天属性,刘一明在《修真后辨》曰,“及其十月胎完,脱出其胞,落地之时‘哇’的一声,纳受天地有形之气,入于丹田与元气相合。从此,气自口鼻出入,外接天地之气以为气,此呼吸气之根也。后天之神亦由此而生。此神乃历劫轮回之识神……当落地‘哇’的一声,即此神入窍之时也”[2]495。意思是:伴随婴儿分娩时发出的啼哭声,口鼻肺部的呼吸系统启动,包括后天“识神”在内的自然界后天气进入体内,与心窝中丹田的先天“元气”相结合。引文的“此神入窍之时”即是指识神进入心窍中丹田。基于道医学此等认识,《素问》的“心主神明”“心藏神”皆是指心藏后天识神来言的。

刘一明在《象言破疑》进一步分析了先天元神、后天识神的体用关系,“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后天借先天而呼吸往来,先天借后天而蓄养血脉。不但此也,当‘哇’的一声时,历劫轮回识神亦入于窍,而与先天元神混而为一。元神借识神而存,识神借元神而灵”[2]177。“体”者,本体、本源也;“用”者发用、功用也,体决定用、用会耗体。可见,先天元神为体,后天识神为用;脑中所藏“元神”是心中所藏“识神”的本源,心“识神”是脑“元神”的发用;以潜藏隐匿为特征的先天元神借助后天识神的发用而证实其“本体”的存在,以发用表现为特征的后天识神借助先天元神的滋养而变得灵动从而能够正常进行精神思虑活动。倘若缺少其一,如无“体”——缺少脑“元神”,则心“识神”因为没有能量源泉无法正常精神活动;如无“用”——缺少心“识神”,则脑“元神”无法将其储存的能量发挥出去,也无法正常精神活动。《太上老君内观经》曰“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照生识神,人之魂也。司命处心,纳生元也……照诸百节,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11]。表明脑中上丹田“元神”对于后天各器官组织的“后天气”之发用有直接统帅主宰作用。其中,对于直接承担精神思虑活动的心“识神”作用尤大。结合前文的分析可知,脐肾间下丹田所藏的“先天一炁”分化出先天元精、元气、元神,此为人体先天精气神——储存三大能量库以保障生命之“体”的存活。从先天层面看,心窝处中丹田先天“元气”直接化生脑部上丹田的先天“元神”;从后天层面看,脑部上丹田先天“元神”为心窝处后天“识神”发挥精神意识活动提供精微能量。可见,心脑之间的先后天层面都产生了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这也是心脑在全身各器官组织中占据关键地位的原因所在。要言之,脑“元神”与心“识神”是体用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只有体用合一、互通无碍,人体生命才能正常进行精神意识活动。

3 道医学心脑关系体用论的临床价值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思虑、思考、情绪变化等各种精神意识活动是应于心“识神”、源于脑“元神”,因此对于精神类疾病的治疗必须紧扣心、脑。具体而言,道医学“心脑关系体用论”的临床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3.1 畅通心脑之间互通的道路

治疗精神类疾病须紧扣心、脑,首先要确保心脑之间互通的道路能够畅通无阻。以张锡纯医案为例,《医学衷中参西录》收录了其治疗癫狂等精神类疾病的较多医案,皆取得显著疗效。如第四期第二卷《赭石解》载一医案,“在奉天曾治洮昌都道尹公子凤巢,年近三旬,癫狂失心,屡经中、西医治疗,四载分毫无效。来院求为诊治,其脉象沉实,遂投以上所拟方,每剂加甘遂二钱五分,间两日一服(凡药中有甘遂,不可连服)。其不服汤药之二日,仍用赭石、朴硝细末各五钱,分两次服下,如此旬余而愈”[10]216。癫狂病在今天看来依然属于大病重症,古今中外都很难治愈。此患者治疗四年没有丝毫进展,而张锡纯十几天就治愈,堪称圣手,原因在他紧紧抓住心脑互通这一基本原则。他根据“脉象沉实”处方并详细分析此病理、医理曰,“癫狂之证,亦西人所谓脑气筋病也,而其脑气筋之所以病者,因心与脑相通之道路(心有四支血脉管通脑)为痰火所充塞也。愚恒重用赭石二两,佐以大黄、朴硝、半夏、郁金,其痰火甚实者,间或加甘遂二钱(为末送服),辄能随手奏效。诚以赭石重坠之力,能引痰火下行,俾心脑相通之路毫无滞碍,则脑中元神、心中识神自能相助为理,而不致有神明瞀乱之时也”[10]216。张锡纯指出,癫狂证的病因在于心脑贯通之路被痰火堵塞所致,因此他重用“降痰涎”的赭石,同时配伍大黄、朴硝、半夏、郁金乃至力道迅猛的甘遂,以求快速扫清心脑之间的顽痰阻碍,以使脑“元神”与心“识神”体用互通无碍而病愈。

道医刘一明使用“二黄丸”治疗“急心疯”也是基于其对脑元神、心识神互通关系的认识观,处方为“黄连(姜炒)五分,大黄五钱,牙皂(去皮弦)一钱半。同为细末,蒸饼水泡为丸,如菀豆大,浓茶送下六七十丸,当下痰物,后暖床覆盖出汗,次日煎葱一茎,服木香末一钱,下痰后不可饮食,困两日方食”[12]。本方首先使用药力比较强劲的牙皂、大黄荡涤心脑之间的障碍物以“下痰物”,接着配合药力和缓的葱汤、木香末以辛温散寒、和胃宽胸,从而收到满意疗效。

3.2 恢复心脑的体用生理本性

紧扣心脑治疗精神类疾病,除了要确保心脑之间的道路畅通外,同时还要恢复心脑的体用生理本性。道医学认为,“脏腑”的本质包括静态物质结构的脏器与其化生的动态运行的精气[13]98-105。因此“藏象学说”的“五脏六腑”虽然没有包括“脑”,但已将“脑”归入肾气系统。《灵枢·本神》“肾藏精”的“精”指脐肾之间下丹田所藏的无形先天元精,不是质化的后天精,元精为化生后天精的本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回“肾生骨髓”,《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肾主骨”,《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这就指出藏于脐肾间的先天元精化生出体内液体的精华——“髓”,包括脑髓。我们知道,人体内有三大“髓”:脑颅腔内的脑髓、脊髓管内的脊髓、骨腔内的骨髓,《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髓者,骨之充也”。《说文解字》解释“髓,骨中脂也,从骨隓声”[14]。三髓在传统医学中统称为“骨髓”,此稠状液体特性以潜藏内敛为要,方能发挥滋养头部、脊柱、骨骼等坚硬器官的关键作用,其本源也是下丹田的先天元精。李梴说“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髓则肾主之”[15]。《医述》云“脑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脉,命火温养则髓益充……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皆上行至脑,以为生化之源”[16]。脑是精髓的集中之所,通过脊柱内的脊髓贯通上下,为脐肾之间的先天元精所化生,因此将“脑”归属肾气系统,这也是古人为何不另外建立“脑学说”的原因所在。基于此等认识,临床上紧扣“心脑”病机治疗精神疾病,在“藏象学说”指导下则转化为紧扣心气、肾气二系统进行遣药处方。《医道太极图》提炼指出,心气的生理特性是“散极而敛”,肾气的生理特性是“藏极而启”[13]275。这就是说,心气以发散为主、收敛为辅,为“用”;包括脑部在内的肾气以潜藏为主、升发为辅,为“体”。换句话说,心“识神”之“用”既不能不发用、更不能无节制地发用,脑元神之“体”既不能不开启、更不能不潜藏;只要违背其一,人的精神意识活动都会失常,严重者会出现两个极端:毫无精神意识与精神张扬狂妄。

从此点上看,疯狂病的胡言乱语、狂妄乱跑乃至登高越墙等行为乖张诸症状,乃是体内心气发散太过——违背“用”的生理本性和肾气不能潜藏——违背“体”生理本性的外在表现。上文“治奉天尹公子癫狂案”中张锡纯重用赭石,一是为了化痰以畅通心脑之间的互通道路,二是借助赭石的重坠之性收敛发散太过的心气和肾气(含脑),使得二者分别恢复到散极而敛、藏极而启的“体用”生理本性。张锡纯分析说,“赭石,色赤,性微凉。能生血兼能凉血,而其质重坠,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能建奇效”[10]212。“色赤”入心气,“质重坠”入肾气,“善镇逆气”收敛心气、潜藏肾气,恢复了心脑的体用本性,因而对疯狂病有奇效。在另一医案中,张锡纯同时使用了三味善于敛降的赭石、龙骨和牡蛎也是此理,“治邻村韩姓媪,年六旬。于外感病愈后,忽然胸膈连心下突胀,腹脐塌陷,头晕项强,妄言妄见,状若疯狂,其脉两尺不见,关前摇摇无根,数至六至,此下焦虚惫冲气不摄,挟肝胆浮热上干脑部乱其神明也。遂用赭石、龙骨、牡蛎、山药、地黄(皆用生者)各一两,野台参、净萸肉各八钱,煎服一剂而愈。又少为加减再服一剂以善其后”[10]217。

对于失眠、焦虑等精神类轻症,也是围绕心、肾的体用生理本性进行诊断和治疗,如治疗失眠多梦、癫痫目疾、头晕烦躁的著名方剂“磁朱丸”(又名神曲丸)。该方出自唐朝道教医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由磁石、朱砂、神曲三味药组成。其中,磁石,色黑、味辛、性寒、质重,《本草求真》曰“磁石专入肾……磁为铁母”[17]。《本草崇原》言“慈(磁)石色黑味辛性寒,盖禀金水之精气所生。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真气不能周也。磁石能启金水之精,通调血脉,故能治之”[18]。可见磁石主要入肾气系统而有敛降、潜藏之功,同时略带通畅血脉之力,符合肾气“藏极而启”的生理本性。朱砂,色赤、味甘、微寒、质重,《名医别录》云“主通血脉,止烦满、消渴,益精神,悦泽人面,除中恶、腹痛、毒气疥瘘、诸疮”[19]。黄元御曰“味甘,微寒,入手少阴心经。善安神魂,能止惊悸”[20]。可见,朱砂可以收敛发散太过的心气,而兼通血脉,能使心气恢复到“散极而敛”的生理本性从而起到安神定惊之效。如此,磁石朱砂调和心肾、水火相济,使得脑“元神”与心“识神”既体用合一、互通无碍,又能够恢复到“藏极而启”“散极而敛”的体用生理本性,再配伍神曲健胃和中,三药协同发挥而奏效。

4 结语

脑藏“元神”为先天、为“体”,心藏“识神”为后天、为“用”,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应于心、源于脑,二者体用联通、相辅相成。以道医学“心脑关系体用论”为指导,对于精神类疾病的临床诊治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心脑之间互通的道路是否畅通?二是心脑的体用生理本性是否符合?二者关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心脑体用关系示意图

猜你喜欢
赭石张锡纯心脑
张锡纯的大气下陷理论
给人生染一抹赭石
刻着人类历史的红色石头
刻着人类历史的红色石头
七招给心脑“消署降温”
一测多评法测定心脑健胶囊(片)中6种儿茶素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稿约
心脑同病急重症从风瘀论治
浅谈张锡纯治疗喘证特色
浅析张锡纯大气下陷证与升陷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