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运用服务于表现人物形象

2024-03-26 22:02张忠森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兰考焦裕禄肝病

张忠森

焦裕禄被群众誉为“党的好干部”,他带领兰考县干部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使兰考的贫困面貌大为改观,虽身患肝癌,仍坚持工作。他的先进事迹很多很多,那么,要表现这样一位优秀的党员干部,为他写一篇人物通讯,该如何选择运用材料呢?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编入的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教材“学习提示”说:“《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特别注意选取典型材料,通过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我们知道,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事迹和思想为主的通讯。教材中的这篇人物通讯是一篇系统报道焦裕禄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抓住了焦裕禄的形象特点,可以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材料运用分析上。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选择材料的聚焦性”“叙述材料的对照性”“多元材料的关联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选择材料的聚焦性

所谓选择材料的聚焦性,是指在繁多事件材料中,抓住一条主线或一个焦点,以某种线索贯穿着进行选材,所选的这些材料都集中在某一个焦点上,集中反映某个焦点事件。选择材料做到聚焦,在人物通讯的写作效果上,能够更加集中表现人物形象,同时,也使文章脉络更加清楚,有抓点也有看点,更容易打动读者。《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人物通讯在选择材料上就做到了聚焦性,全文最大的聚焦性在于它以焦裕禄的肝病逐渐加重为焦点,以其病性发展的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从焦裕禄初到兰考县赴任到最后因病逝世,极力展现一位党员干部带病工作、尽职尽责、不顾个人安危、献出生命的全过程,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格。

带着这样的思考,可以引导学生将全文中所有写到焦裕禄肝病情况的句子梳理出来:

(1)(第11段)那时候,焦裕禄正患着慢性的肝病……

(2)(第13段)这时,焦裕禄突然感到一阵阵肝痛,时时弯下身子用左手按着肝部。……

(3)(第23段)那时候,他的肝痛常常发作,有时疼得厉害,他就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

(4)(第29段)1964年春天,正当党领导着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很多人都发现。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5)(第31段)走到半路,焦裕禄的肝痛发作,疼得蹬不动车……

(6)(第32段)公社的同志一边汇报情况,一边看着焦裕禄强按着肝区在作笔记。显然,他的肝痛得使手指发抖,钢笔几次从手指间掉了下来……

(7)(第34段)一九六四年的三月,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达到高潮,焦裕禄的肝病也到了严重关头……

(8)(第35段)但是,文章只开了个头,病魔就逼他放下了手中的笔……

(9)(第36段)临行那一天,由于肝痛得厉害,他是弯着腰走向车站的……

(10)(第38段)那是个多么令人悲恸的日子呵!医生们开出了最后的诊断书,上面写道:“肝癌后期,皮下扩散。”这是不治之症……

(11)(第47段)五月初,焦裕禄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了。……

(12)(第52段)这时候,副书记看到焦裕禄在全力克制自己剧烈的肝痛,一粒粒黄豆大的冷汗珠时时从他额头上浸出来。

(13)(第59段)一九六四年五月十四日,焦裕禄同志不幸逝世了。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

以上13处直接写到焦裕禄的肝病具体情况,从开头到最后,可谓是贯穿全文各个部分。我们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将其划出来放在一起分析,就很容易把握全文的内容脉络。从一开写到焦裕禄到兰考县领导工作,第一天来到兰考县,他并没有先去办公室,而是去乡下实地考察去了。用文中的话说:“第二天,当大家知道焦裕禄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了。”这让我们想到《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所记载的关于陈仲举之事: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陈仲举求贤心切,赴任豫章太守,却不先到府衙而先去徐孺子住处,这表达他礼贤下士的品质。然后我们看焦裕禄,赴任兰考,当任县委书记,却不先在县委办公室休息,不先到县委办公室,而直接到乡下考察实情,这可以看出焦裕禄工作的责任心、心里装着兰考人民这一精神品质。

但是,文章一开始也交代:“那时候,焦裕禄正患着慢性的肝病。”从这个表达当中,可以看出,此时的病情还不是很严重,只是正患着慢性的肝病。慢性肝病需要的是调养,慢慢调养的话,这种病一般是可以痊愈的。接著,作者又写到,过了一段时间,因为工作的繁重与忙碌,“焦裕禄突然感到一阵阵肝痛”,这是肝病变严重而发出的信号。他总是这样忘我的工作,最终病情只会越来越严重。作者在进行人物报道时,围绕着焦裕禄的病情变化来写,“他的肝痛常常发作,有时疼得厉害”“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焦裕禄的肝痛发作,疼得蹬不动车”“他的肝痛得使手指发抖”“焦裕禄的肝病也到了严重关头”,这些句子在逐步展现焦裕禄病情变得越来越严重。直到最后,医生们开出了最后的诊断书,上面写道:“肝癌后期,皮下扩散。”到这时,他的肝病已变成了不治之症。从一个慢性肝病发展成了一个不治之症,整个过程贯穿全文始终。而之所以这个病会发展成这样,是因为他并没太在意自己的病,他为了工作,常常顶着病痛折磨,最终导致这样的结果。我们在读这篇人物通讯时,如果将这一个一个具体写到肝病变化的句子聚集在一起,然后再去读,我们一定会被感动。

二、叙述材料的对照性

叙述材料的对照性,是指在叙述材料过程中,作者不单单写材料本身,在叙述材料过程中,会穿插着写其他与材料相关的东西,与主材料形成对照性,从而使材料内涵变得更加丰富起来。就这篇通讯来讲,细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叙述焦裕禄病情变化过程中,都会用一种对照性的写法,既写焦裕禄对待自己病的态度,同时也写到周围人的态度,形成一种对照,从而更突显人物的形象。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找出类似这种对照性的写法的地方。经过梳理,大致有如下一些句子:

(1)(第11段)那时候,焦裕禄正患着慢性的肝病,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

(2)(第13段)这时,焦裕禄突然感到一阵阵肝痛,时时弯下身子用左手按着肝部。三个青年恳求他:“你回去休息吧,把任务交给我们,我们保证按照你的要求完成任务。”焦裕禄没有同意,继续一路走,一路工作着。

(3)(第23段)那时候,他的肝痛常常发作,有时疼得厉害,他就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现在他全然没想到这些,带着几个年轻小伙子,踏着积雪,一边走,一边高唱《南泥湾》。

(4)(第29段)1964年春天,正当党领导着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很多人都发现。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他对自己的病,是从来不在意的。

(5)(第32段)公社的同志一边汇报情况,一边看着焦裕禄强按着肝区在作笔记。显然,他的肝痛得使手指发抖,钢笔几次从手指间掉了下来。汇报的同志看到这情形,忍住泪,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而他,看来还是神情自若的样子。

(6)(第35段)但是,文章只开了个头,病魔就逼他放下了手中的笔,县委决定送他到医院治病去了。

(7)(第36段)临行那一天,由于肝痛得厉害,他是弯着腰走向车站的。他是多么舍不得离开兰考呵!一年多来,全县一百四十九个大队,他已经跑遍了一百二十多个。他把整个身心,都交给了兰考的群众,兰考的斗争。

(8)(第38段)那是个多么令人悲恸的日子呵!医生们开出了最后的诊断书,上面写道:“肝癌后期,皮下扩散。”这是不治之症。送他去治病的赵文选同志,不相信这个诊断,人像傻了似的,一连声问道:“什么,什么?”医生怀着沉重的心情,低声说:“焦裕禄同志最多还有二十天时间。”

(9)(第44段)县上有人来看他,他总是不谈自己的病。先问县里的工作情况,他问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问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问秦寨盐碱地上的麦子长得怎样?问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

(10)(第47段)五月初,焦裕禄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县委的一位副书记匆匆赶到郑州探望他。当焦裕禄用干瘦的手握着他的手,两只失神的眼睛深情地望着他时,这位副书记的泪珠禁不住一颗颗滚了下来。

(11)(第52段)这时候,副书记看到焦裕禄在全力克制自己剧烈的肝痛,一粒粒黄豆大的冷汗珠时时从他额头上浸出来。

(12)(第60段)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中共河南省委和开封地委有两位负责同志守在他的床前。他对这两位上级党组织的代表断断续续地说出了最后一句话:“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以上这些句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作者在叙述焦裕禄的病情时,都写到周围人对待焦书记病情逐渐恶化的感化,同时也写到他自己对自己病情加重的反应。两者对待病情的不同态度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从而更突出焦裕禄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干部的高尚品格。第(1)句中,面对焦裕禄书记正患着的慢性肝病,许多同志都担心他病情加重,劝他不要参加这次工作,而他的反应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别人都很担心他但他却拒绝,是他不懂别人的好意吗?是他不懂得这种病需要调养吗?当然不是,是因为他觉得这个时候的工作比他的身体更重要,他选择了工作,这是一种工作的信念,是心中装着百姓的信念,促使他做出这样的选择。第(2)句中,當其他同志看到他因一阵阵肝痛而弯下身子用手按着时,三个青年同志恳求他回去休息,可他却没有同意,继续一路走一路工作。我们可以想象他当时肝痛的程度一定是很重的,要不然如他这样坚强的人是不会做出这样的动作的。但即便如此剧痛,他仍然坚持着工作,忘我忘病地工作,读着不能不为之动容。

再看第(3)句中,他这时的肝痛病常常发作,这表明发病的频率很高,而且疼得厉害,但他却全然没想到这些,带着几个年轻小伙子一边走一边高唱《南泥湾》,这是一种何等乐观的心态在支撑着他的工作与身体,即使病成这样,仍像年轻小伙子一样,心中有阳光,即使处于恶劣状态当中全然不觉。第(4)句通过他在肝病发作时的细节描写,作者特别提到“很多人都发现”“人们留心观察”这一细节之处,告诉我们,其实在场的很多人都特别关心焦裕禄身体状况,可是焦裕禄本人却并没有因为病痛得厉害而停下工作,而是继续着工作。“他对自己的病,是从来不在意的”,他不在意自己的病,不在意自己的身体,那么他在意什么?当然是在意自己的工作,在意党交给他的任务,在意兰考人民的生活。他的心里装着的是兰考的人民,装着的是党的使命与责任。第(5)句,汇报的同志看到焦裕禄的肝痛病到如此程度,“忍住泪,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这表现出这些同志的心痛,看到眼前的书记病痛成这样还如此忘我工作,不仅仅是感到,这时更多是心痛,心痛这位书记的身体。可是,焦裕禄自己却“神情自若”,这是多么强大的内心力量才能如此支撑着呀!直到后来,病魔逼他放下手中的笔,放下手中的工作,县委决定送他去医院治病他才不得已停下来。第(7)句中,即便要送往医院,他仍然想着兰考的攻坚工作,这里,作者直接用评价性的话来写出焦裕禄的形象,他“舍不得离开兰考”“把整个身心都交给兰考的群众,兰考的斗争”,交给兰考,就是把整个身心交给了党,交给了国家,交给了人民,这就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他舍不得离开兰考人民,相应地,兰考人民也舍不得他,第(8)句中,当医生们开出最后的诊断书“肝癌后期,皮下扩散”时,赵文选同志像傻了一样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医生的心情也很沉重,这是从侧面表现焦裕禄在他人心中的份量很重,受到他人的尊重与关心。

第(9)句中,他在医院养病时,依然心系兰考县里的工作,关切地问来探望的人,兰考情况现在怎样,而问的都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对他自己的病,他“总是不谈”,这是一种舍己忘我的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并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结束,而是想到自己工作未完成,愧对党交给他的任务,他对这两位上级党组织的代表断断续续地说出了最后一句话:“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从这些句子分析中,我们就更能清楚地看到作者这种对照性叙述对人物表现的突出效果。一边是肝病越来越严重,一边是周围同志的关心、心疼,一边是焦裕禄自己的泰然自若、轻松自然、忘我忘病地工作,通过这样的对照性表现,更加突显焦裕禄形象。也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到兰考访问时,在全县干部群众座谈会上,他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总书记的概括是非常客观与中肯的,同时,总书记还写了一首词,表达对焦裕禄的追思: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三、多元材料的关联性

所谓多元材料的关联性,是指在叙述材料的过程中,除了主体材料的叙述外,还穿插着其他材料的叙述,从而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从本文来看,主体材料主要是写焦裕禄的肝病发展过程,病情越来越严重,但他却一如继往地忘我工作,展现一位优秀党员的精神品格。

而细读这篇通讯,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叙述这一主体材料过程中,还穿插着写兰考的灾害变化,穿插着写他的具体工作细节。他的病情越来越重,但兰考的灾害治理却越来越见成效,这是另一条写作线索,这条线索的材料选用,更深层表现出工作成绩背后的焦裕禄形象。那么,文章又是怎样进行关联的呢?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与之相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进行分析:

(1)(第1段)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

(2)(第3段)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苦难的景象呵!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这两处直接写兰考大地的现状,三害最严重,完全一幅苦难景象,重重困难,短时间是很难改观。而就在这时,党派焦裕禄同志来到兰考,将这副重担重重地压在了焦裕禄的肩上。这是焦裕禄刚来兰考时的情况叙写。

接着,他展开全县工作,面对兰考情况,他进行实地考察:

(3)(第10段)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一千八百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份量。

(4)(第11段)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焦裕禄和县委其他领导干部,都参加了这场战斗。

(5)(第12段)每当风沙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雨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和变化的时候。

(6)(第14段)他站在洪水激流中,同志们为他张了伞,他画了一张又一张水的流向图。

面对兰考的具体灾害情况,开始的工作可谓是千头万绪,这时他的病还只是慢性肝病,偶尔也会痛得厉害,但还不是很严重,如果及时救治还有得治。但这时兰考的工作才刚开始,兰考的灾害还很严重,所以他不得不亲力亲为,事必躬亲,工作细致,身先士卒,都第一个冲在前面,上面的几处叙述都具体展现他工作时的情形。对工作的决心与踏实,对工作的科学判断,这都展現一位优秀县委书记的能力。

(7)(第17段)就在兰考人民对涝、沙、碱三害全面出击的时候,一场比过去更加严重的灾害又向兰考袭来。一九六三年秋季,兰考县一连下了十三天雨,雨量达二百五十毫米。大片大片的庄稼汪在洼窝里,渍死了。全县有十一万亩秋粮绝收,二十二万亩受灾。

这一处叙述似乎与他的肝病变重相呼应着,他的肝病加重,而兰考也遭遇了一场比过去更加严重的灾害。这一客观情况又迫使焦裕禄全力投入生产救灾工作当中。有一处细节表现焦裕禄的工作情形:

(8)(第20段)这天,外面的大风雪刮了一夜。焦裕禄的房子里,电灯也亮了一夜。

(9)(第21段)第二天,窗户纸刚刚透亮,他就挨门把全院的同志们叫起来开会。

为了救灾工作顺利进展,焦裕禄整个晚上没有休息,在思考解决办法,其他同志都休息了,他仍在思考,要知道,这时他病情已加重,更需要休息,但他却仍坚持着工作。

在焦裕禄的肝病恶化到严重关头时,兰考人民除“三害”斗争也达到了高潮。

(10)(第34段)1964年的三月,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达到了高潮,焦裕禄的肝病也到了严重关头。躺在病床上,他的心潮汹涌澎湃,奔向那正在被改造着的大地。他满腔激情地坐到桌前,想动手写一篇文章,题目是:《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这时,焦裕禄看到除“三害”工作已见了点成效,斗争达到了高潮,他内心也汹涌澎湃,满腔热情,但要知道,这时他的肝病已到了严重关头。这种关联性叙述,表现效果更强烈。

在焦裕禄治病住院时,兰考的抗灾工作已取得一定的胜利,而他的病,医生们已开出了最后诊断书。

(11)(第51段)“是没有淹!排涝工程起作用了。”张钦礼一面回答,一面强忍着悲痛给他讲了一些兰考人民抗灾斗争胜利的情况,安慰他安心养病,说兰考面貌的改变也许会比原来的估计更快一些。

从张钦礼的话中,我们看到兰考抗灾斗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這是焦裕禄工作取得的成绩,因为焦裕禄的工作,兰考面貌的改变也会好得更快一些。可是,焦裕禄的肝病也因为他不顾及病情忘我工作而加重。

最后,就在焦裕禄去世后的一年,兰考县的抗灾工作取得全面的胜利,文中是这样写的:

(12)(第67段)焦裕禄去世后的这一年,兰考县的全体党员,全体人民,用眼泪和汗水灌溉了兰考大地。三年前焦裕禄倡导制订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已经变成了现实。兰考,这个豫东历史上缺粮的县份,1965年粮食已经初步自给了。全县2574个生产队,除三百来个队是棉花、油料产区外,其余的都陆续自给,许多队还有了自己的储备粮了。1965年,兰考县连续旱了68天,从1964年冬天到1965年春天,刮了72次大风,却没有发生风沙打死庄稼的灾害,19万亩沙区的千百条林带开始把风沙锁住了。这一年秋天,连续下了384毫米暴雨,全县也没有一个大队受灾。

作者写兰考抗灾工作取得全面胜利,是通过一连串具体数据来展现的。开始就说,兰考一年到头来总受灾,“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也就是一年四季都饱受灾害摧残,而经过焦裕禄开展抗灾后,粮食竟然能自给,许多队还有储备粮,这在当时是想都不敢想的。虽然还有灾害,但对庄稼的影响不是很大,说明焦裕禄的抗灾防御工作做得很好。可是,这一切都是在焦裕禄书记去世一年后才实现。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看到,作者在写人物通讯时,运用多元材料进行叙写,在写焦裕禄病情变化的同时,穿插着写兰考抗灾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焦裕禄在抗灾工作中的具体情形,全方位展现了焦裕禄这一优秀党员形象。

这是一篇优秀的人物通讯,在教学这篇人物通讯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懂得,写人物通讯,材料运用非常重要,材料运用永远都是为人物形象的表现服务的。在材料运用过程中,如何选用材料、如何安排材料非常重要。无论是学生今后自己写人物通讯还是阅读优秀的人物通讯,都可以从材料运用角度着手,注意“选择材料的聚焦性”“叙述材料的对照性”“多元材料的关联性”三个方面,真正理解一篇优秀人物通讯在材料选用及叙述上的艺术。

(作者单位:浙江省江山中学)

猜你喜欢
兰考焦裕禄肝病
这些数字,读懂焦裕禄精神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你还在把“肝病” 当“胃病”在治吗?
又访兰考
“三清一改”靓兰考 人大代表作示范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互联网+履职”:兰考人大代表的新行动
焦裕禄墓前(外二首)
兰考交卷
一种基于LBP 特征提取和稀疏表示的肝病识别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