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达
从教二十多年,我第一次收到了家长送的锦旗。学校领导从未碰到过此类事,拒绝了两次,但家长们却不死心,第三次又送入校长室。学期末最后一日教师大会,校长代表家长把锦旗送给了我,还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新学期向全校班主任分享秘诀,如何让学生们都这么喜欢我、尊敬我,让家长们都如此信任我、感激我?
这让我不免有些惶恐。所谓秘诀,不过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学生。只有以“尊重”为基础,才能让后续的提醒、批评甚至呵斥都深入人心,才会让每一个师生间的相处瞬间都和谐美好。事实上,“尊重学生”是一个我们很熟悉又很陌生的教育常识,也是我们频频挂在嘴边却又很容易在一地鸡毛的琐事中忽视的基本规律。那么,如何让“尊重”在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中一以贯之呢?不妨从接班的那一刻就将之变成我们的工作习惯吧!
一、藏在名字里的期待
我认识一个学生,都是从知道对方的名字开始的。我从教导处那里拿到新班级的名单后,都会带着欣喜和虔诚的心,仔细解读学生的姓名。
第一遍,我会用最标准的普通话大声朗读每个孩子的名字。我们常常要求学生书声琅琅,那么,出于尊重,我们自己就必须熟练掌握这项技能,并且将之作为一种良好的习惯。朗读名字可以让我迅速找出那些不确定的读音,毕竟孩子们的名字都是家长们绞尽脑汁想出来的,虽然大部分字我很熟悉,但也有少数是生僻字,必须求助字典确认。如果遇上多音字,那就更得向前任班主任求证了。
确认字音无误后,我开始沉浸式阅读,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出这个孩子的样子。
“春岚”这个名字一出口就给人一种很美的意境,仿佛有一位娴静温婉的女子踏着山间的袅袅雾气款款而来。白居易在诗中写道:“好看落日斜衔处,一片春岚映半环。”家长取诗中两字为孩子的姓名,不仅透着诗情画意,而且也寄予了希望孩子光彩夺目的美好心愿。“岚”是山字头,也许是因为孩子缺土或八字喜土。这样的孩子情绪容易波动,缺乏情感调节能力,缺乏耐心。家长一定希望孩子能够遇到一个耐心又脾气好的老师。嗯,缺啥就补啥,老师有的是耐心等你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慢慢变得有耐心。
发音为“qi”的名字有多个:颀、琪、琦、绮、祁、祺……不同的字代表了不同的含义:“颀”意思是身材修长;“绮”也有美丽的意思,看来,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容貌俊美;“琪”“琦”都指美玉,表达了父母把孩子当成美玉一样来呵护的珍爱之情;“祈”,求福也,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一生福气满满;“祺”,祥也,吉也,包含了父母希望孩子一生平安的美好祝愿……
每个名字的背后都藏着父母对孩子最深的祝福、最真的期待、最美的憧憬。在我精读之后,这些名字也深深印入了脑海。小朋友报到那天,我可以不用看名单就准确地喊出小朋友的名字了。根据我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当我站在讲台上第一次正式点名时,小朋友们听到新班主任居然能不看名单就那么熟悉自己的名字,他們会那么惊讶又开心,初见的陌生感会一下子被冲淡许多。而我呢,不必借用点名册就直接喊出孩子们的姓名,就是对我的学生最直白的尊重呀!
二、隐入故事中的契机
中途接班,我们通常都会向前任班主任要各种“单”:值日生编排名单、学生基本信息单、家长护苗轮流单、家委信息清单、班干部名单、优秀学生名单、特长生名单……但我更喜欢专程跑到前任班主任身边,听他讲一个个学生的故事。正所谓“礼多人不怪”,为了让“前任”尽可能讲述得具体细致,我会带上甜点,一边和对方品咖啡吃甜点,一边津津有味地听故事。
比起孩子们违纪、恶作剧、对抗老师、欺负同学的坏事,我当然更喜欢听孩子们亮闪闪的优秀事迹:运动会上努力拼搏的少女、校棋坛对抗赛上运筹帷幄的围棋高手、出过车祸但勇敢应对手术且乐观接纳身体缺陷的坚强女生、古文背诵如流的博学男生……
虽然老师们总是更容易记住孩子们的坏事:上课学老师说话没完没了,下课总是跟同学打打闹闹,经常不肯完成家庭作业,字写得乱七八糟,跳绳很慢又不肯训练,做错事永远不肯承认错误……不过没关系,通常我会用“那你一定用了什么巧妙的方法把这事给漂亮地解决了,是不是”,如愿听到我想听到的“学生们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事例。哪怕只是一丁点的改变或是短时间的改变也好,那样的故事往往比单纯的优秀事例更具有吸引力。
听完前任班主任的讲述,我当然还要去会一会教过这个班的学科老师们,听听他们有什么补充。学科老师们往往同时教两个班级或整个年级的学生,他们更喜欢用对比的方式描述学生的听课状态、作业情况、师生相处模式……这会让我对学生的了解更全面。
有了这些故事,我感觉自己好像是已经和孩子们相处了许久的老朋友,一直陪着他们从刚刚告别幼儿园的小豆丁慢慢成长起来,走过无忧无虑的一年级,度过懵懂无知的二年级,共度团结友爱的三年级……看着他们一点点地长大、一点点地懂事,和他们一起快乐、一起难受,为他们的莽撞感到焦急,也为他们的进步感到自豪。在故事中徜徉的我,哪里还是刚接班未与孩子谋面的新班主任呀!
故事中隐藏着班主任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爱上学生的契机,也藏着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因材施教。耐心地听老师们讲述学生们的故事,是班主任给予这个班集体无形的尊重。
三、寄寓书信内的承诺
据说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在他的家乡柳泉旁边摆茶摊,请过路人讲奇异的故事,听完了回家加工整理,写成了《聊斋志异》。传说未知真假,但我却从此“东施效颦”。我每次都会把听来的故事细细记录下来,与之后我自己接触学生后的故事进行比照,看看自己对学生的了解是如何一点点增进的,自己对学生的印象是如何一步步加深的。这个过程无比美妙,更重要的是,日积月累,我也有了自己的“故事集萃”。
给新生的第一份礼物,自然是我用心用情写的书信。全班多少人,我就写多少封信。这下听起来好像很麻烦,任务很重,其实操作起来是很让人享受的。因为每封信的内容都是我听来的故事,把那些故事在电脑上倾诉出来时,我仿佛身临其境,和学生一起经历了那个奇妙的瞬间。我常常写着写着就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或是学着故事里的孩子唉声叹气、愁眉苦脸。如果我面前有一面镜子,我一定能看到一个自娱自乐的“显眼包”。
写完了孩子的故事,我会写上一段自己的故事,以及未来三年我与孩子们的和平共处、共生共长。就这样写着、笑着,笑着、写着,这些信就不知不觉完成了。
我把这些信折成千纸鹤、幸运星、蝴蝶、心……让它们带着我对孩子们最真诚的承诺走进孩子的视线、走进孩子的心灵,让这一封封信成为我的监督者,让我与孩子们三年的相处初心不改。承诺,就是我这个新班主任给予每个学生最大的尊重。
第一天见面,我站在教室门口,每等到一个孩子,我就报出自己的名字。当孩子也报出自己的名字后,我把这份精心准备的礼物送出去。看到孩子意外的表情,我的开心指数就会上涨一点;再看到孩子读信时那惊喜的样子,我的开心指数就加倍上涨。第一次见面,是一件多么让人开心的事情啊!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尊重的需要”作为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那么,一名合格的班主任,最重要的教育常识也该是尊重学生。只有和学生平等地对话交流,才能改变老师高高在上的姿态,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学其理”,心甘情愿地追随教师,“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