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逆、热、郁探讨经方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运用

2024-03-26 04:41唐可伟周秉舵李亚鼎刘晓文许高凡何聪王轶徐亭亭邓玉海朱生樑
新中医 2024年2期
关键词:胃气栀子生姜

唐可伟,周秉舵,李亚鼎,刘晓文,许高凡,何聪,王轶,徐亭亭,邓玉海,朱生樑

1. 宁波市海曙区中医医院,浙江 宁波 315012

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上海 200437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反流相关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和Barrett 食管(BE)三大类型[1]。GERD 发病与胃食管交界处功能与结构障碍,食管清除功能受损、上皮防御功能减退、食管抗反流功能削弱、食管敏感性增高、食管黏膜损伤、食管功能改变等有密切关系,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流,不典型症状为胸痛、上腹烧灼感、上腹痛、上腹胀、嗳气等[2]。中医学认为,GERD 归属于吐酸、呕苦、吞酸、嘈杂、食管瘅等范畴,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基本病机,更以逆、热、郁为本病病机特点[1]。《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作,书中诸如旋覆代赭汤证的“噫气不除”、麦门冬汤证的“咽喉不利”等内容与GERD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机相类似。本文以GERD 逆、热、郁的病机特点为主体,探寻《伤寒杂病论》中相对应的方证,并结合《临证指南医案》《素问》《丹溪心法》《医宗必读》等相关内容,以期丰富治疗GERD 的方法。

1 食管生理、病理特点

食管,古名“脘管”,上接于咽,下至于胃,为“胃之系”。胃主通降,以降为和,食管为胃之延续,故亦有胃的生理功能。《临证指南医案·脾胃》云:“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认为胃以柔润为天职,故食管亦有此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本也。”说明万物皆有阴阳两面,食管同样如此。笔者认为,阴和阳为食管的两个方面,食管之阴为食管的物质基础,可以提供黏膜屏障作用;食管之阳为食管的动力,具有廓清能力,均不可偏废。由于阴阳互根,食管阴或阳的病变均可引起另一方面的病变,而发为GERD。

2 以“逆”为病机的方证

GERD 患者较典型的症状为反流,不典型的症状为嗳气。反流包括酸反流、弱酸反流、非酸反流、气体反流及混合反流等内容[2]。《素问·宣明五气》云:“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哕、恐即为胃气上逆之候。其中,哕可引申为嗳气、呃逆、呕吐、反胃等病症。中医学认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两者通过升清降浊的方式,共同完成水谷(湿)的纳化功能。《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主疏泄,肺主宣肃,两者通过左升右降、燮理气机的方式亦可影响脾胃。痰浊凝聚、水饮停蓄、肺失柔润、肝失条达等皆可损伤脾胃,以致升降功能失职而见诸多病理现象。以“逆”为病机的方证可概括为气虚痰逆、阴虚气逆、脾伤饮逆、肝寒浊逆等4 种类型。

2.1 气虚痰逆《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具有运化、受纳、腐熟水谷(湿)的功能。嗜食寒凉、缺少运动、思虑过度、久病体虚等因素均可损伤脾胃之气,以致纳、运功能失职,水谷(湿)不能正常转化为精微物质,反成病理产物停蓄中焦,或为食糜,或为痰浊,或为水饮。同时,脾胃升降失调,胃气上逆,又将以上病理产物带到食道、咽喉等处,故多出现气虚痰逆症状。临证中,部分GERD患者主要表现为频频嗳气、时时呕返、脘腹痞满等症,其与张仲景所创旋覆代赭汤之主治相类似。《伤寒论》第161 条云:“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文中“心下痞鞕,噫气不除”即为胃气不足、痰气上逆之症。旋覆代赭汤由旋覆花、半夏、甘草、人参、代赭石、生姜、大枣组成,方中旋覆花消痰结、软痞满、平噫气,代赭石止胃反,生姜开结,半夏逐饮,人参扶正,甘草、大枣益胃,故对气虚痰逆患者有效。崔亚等[3]研究发现,旋覆代赭汤可改善食管组织的炎症反应和舒缩功能,修复食管黏膜的损伤及病理损害,促进胃食管动力。旋覆代赭汤是降胃气、平痰逆的基础方,用于治疗GERD 疗效满意。此外,如为胃热上逆,兼见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舌苔偏黄、舌质嫩红等症者,张仲景则用橘皮竹茹汤补气降逆、清热和胃,此为气虚痰逆权宜之法,验之临床,疗效亦佳。

2.2 阴虚气逆《临证指南医案·脾胃》云:“阳明阳土,得阴自安。”认为治胃当时时顾护阴液为宜。过食辛燥、过进厚味、过饮醇酒、过服热药等因素均可伤及胃阴,损及食管,而见阴虚气逆现象。临证中,部分GERD 患者主要表现为咽痛干咳、反复清嗓、异物梗阻等症,即为胃阴不足之故。GERD 症候群包括食管症候群和食管外症候群,反流性咽喉炎即为重要的食管外症候群,胃阴不足型是其较重要的证型。本证与张仲景所创麦门冬汤之主治相类似。《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云:“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文中“咽喉不利”即为胃阴不足、热气上逆之故。麦冬汤由麦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组成,方中麦冬大补胃汁,生津润燥;半夏开破结聚,降逆化痰;人参、粳米、甘草、大枣补益胃土,调和胃气。李娜等[4]研究发现,麦门冬汤通过抑制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及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实现稳定肥大细胞,减少过敏介质释放,由此达到降低气道高敏状态,从而改善咽喉不适症状。此外,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第397 条)亦为阴虚气逆者常用方剂,该方由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甘草、粳米组成,方中竹叶、石膏主以清泻,人参、麦冬、甘草、粳米辅以滋养,并以半夏降逆胃气,主用于胃热壅盛、气阴两伤为表现的GERD 患者。

2.3 脾伤饮逆《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此为人体正常的水津代谢过程,依赖于脾的运化、转输功能。若脾运失司,水津不布,聚而成饮,停蓄中焦,又经胃气上逆,可产生诸多病理反应,即脾伤饮逆之现象。临证中,部分GERD 患者可表现为时反清水、渴不多饮、脘腹痞满、饮水则剧之类脾气虚弱、水饮上逆症状,其与张仲景所创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之主治相类似。《伤寒论》第67 条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文中“心下逆满”即为水饮停蓄之故,“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又为水气上逆之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方中茯苓淡渗利水,并“绝上逆之源”;桂枝温阳平冲;白术健脾升清;甘草调和胃气;故对脾伤饮逆患者有利。随症加减:寒水停聚、心下悸动、漉漉有声、舌苔水滑者,则加生姜以合茯苓甘草汤意;脾津不足、形体消瘦、脐下悸动、舌质略红者,则加大枣以合茯苓桂枝大枣甘草汤意;阴虚水停、心下微痛、小便不利、舌红水滑者,则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养阴利水,水去阴复,其症可愈。再如大小半夏汤、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橘皮汤、猪苓散、茯苓泽泻汤等方亦有类似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之功,皆可辨证用于治疗GERD。此外,奔豚气也是GERD 患者的临床症状之一,属气机冲逆的表现,由于气冲如豚之奔突,故名奔豚气。本证病位主在下焦,牵及中焦,甚则及上焦,或因肝木之气循经上冲,或因阳虚感寒,引动冲气之故,凡此类病机的GERD,均可予奔豚汤或桂枝加桂汤治疗。

2.4 肝寒浊逆肝为厥阴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主藏血而具疏泄之职。《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土疏泄,苍气达。”“土”指脾胃,“苍”为肝色,认为肝气条达,脾胃才能运化如常。临证中,部分GERD 患者可表现为反酸烧心、口吐涎沫、食后欲呕、胸膈不舒等症,此为肝经寒滞、浊气上逆之故,其与张仲景所创吴茱萸汤之主治相似。《伤寒论》第243 条云:“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伤寒论》 第378 条又云:“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前者“食谷欲呕”,病在阳明无疑,文中又说“属上焦也”,应为病及上焦之谓,即胃病牵及食道的意思。后者当为寒伤厥阴,下焦浊阴之气犯于脾胃,并夹“胃气上逆”之候。二者均可产生呕逆现象。吴茱萸汤由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组成,方中吴茱萸辛苦燥热,下肝气,散寒气,止头痛,平呕逆,古人谓之“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故为君药;另以生姜温胃散寒;参、枣益气滋脾;故对肝寒浊逆患者有效。万清等[5]研究发现,吴茱萸汤可以抑制胃液量、总酸度及胃蛋白酶活性,增强胃黏膜防御能力,促进胃食管黏膜修复,所以本方可用于GERD 肝寒浊逆证的治疗。

3 以“热”为病机的方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认为凡是呕吐酸水,急剧下迫的症状都归属于病热的范畴。其又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认为凡是气逆冲上的症状都属于病火的范畴。由于火为热之极,因此气逆冲上亦与病热有关。《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6]、《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1]均将GERD 归入吐酸、食管瘅范畴。王冰注解:“瘅,谓热也。”也说明GERD 与热有关。吐酸乃本病的症状,食管瘅为本病的病机。GERD 患者典型症状如烧心,不典型的症状如上腹烧灼感,均为食管黏膜受损,其敏感性增强,结构功能障碍所致。以“热”为病机的方证可概括为热郁胸膈、上热下寒2 种类型。

3.1 热郁胸膈食管为胃之所系,纵贯于胸膺,平素饮食辛辣、燥烈之品,或为情绪所扰,阻于心胸部位,气郁化火,皆可产生热郁胸膈之证。临证中,部分GERD 患者可表现为胸中烦热、懊憹窒息等症。热郁胸膈与张仲景所创栀子豉汤之主治相类似。《伤寒论》第76 条云:“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第77 条云:“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第78 条云:“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文中“心中懊憹”“胸中窒”“心中结痛”皆为热郁胸膈之候。治之以“火郁发之”,方用栀子豉汤(由栀子、淡豆豉组成),以栀子清泻郁热,淡豆豉宣透郁气、热清气开,诸症自除。胡希恕[7]认为,栀子豉汤是治疗热性GERD 的有效方剂。随症加减:胃气虚弱、神疲乏力、舌边齿痕者,则加甘草以合栀子甘草豉汤;水饮较重、时呕清水、舌苔水滑者,加生姜以合栀子生姜豉汤;湿滞中焦、脘腹胀满、大便不畅者,改用栀子厚朴汤以清热泻火、理气化湿;寒伤中宫、脘腹不温、得寒易泄者,改用栀子干姜汤以上清郁热、中温脾寒。以上皆为张仲景对于热郁胸膈诸症之治法。

3.2 上热下寒《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认为脾病容易从(寒)湿化。《素问·天元纪大论》云:“阳明之上,燥气主之。”说明阳明胃病容易从燥(热)化。如因饮食不节、寒热杂投,体质因此转为上热下寒的证象,其中上热包括诸如烧心嘈杂、时欲呕吐等症;下寒包括大便溏泄、腹中雷鸣等症。本证与张仲景所创黄连汤之主治相类似。《伤寒论》第173 条云:“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文中“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即为胃热上逆之故,“腹中痛,欲呕吐”则为脾寒下迫之候。黄连汤由黄连、干姜、甘草、桂枝、人参、半夏、大枣组成,方中以半夏降逆和胃,黄连清热泻火,干姜温脾散寒,桂枝通阳下气,并以人参、大枣、甘草补益调中,故对上热下寒者有效。随症加减:寒热夹杂,呕而肠鸣,心下痞满者,改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兼中气虚者,则用甘草泻心汤;兼水气盛者,选用生姜泻心汤。此外,乌梅丸的主治也具上热下寒的表现,由于其上热下寒证病在厥阴,具风证上炎、下迫的特点,故凡符合此类表现的GERD 亦可随症治之。

4 以“郁”为病机的方证

GERD 患者不典型的症状还有胸痛、上腹痛、上腹胀等。《丹溪心法·六郁五十二》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认为郁者可生诸病。《医宗必读·心腹诸痛》又云:“近世治痛有以诸痛属实,痛无补法者;有以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者;有以痛随利减者,互相传授,以为不易之法。”认为畅而通则不痛,郁而不通则痛。现代医学认为,胸痛当分心源性胸痛和非心源性胸痛,GERD相关性胸痛为非心源性胸痛,是临床易漏诊、易误诊的一种疑难疾病。GERD 胸痛有病在气、在血之分,又有夹水、夹火之别,故其症多有轻重缓急,轻者短气,重者则痛,均为病“郁”所致。以“郁”为病机的方证可概括为邪郁少阳、痰(水)气互阻、痰热互结、阳微阴弦等4 种类型。

4.1 邪郁少阳《伤寒论》第97 条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认为少阳病的主要病机可概括为正邪相搏,结于胁下(邪郁少阳)。其又云:“胸胁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认为少阳病邪郁少阳可有胸胁相连而痛的症状,治之以小柴胡汤为主。临证中,GERD 患者可表现为长期情志抑郁,常有胸胁部位牵拉疼痛,并欲叹气、嗳气,甚则干呕等症,此与张仲景所创小柴胡汤之主治相类似。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方中柴胡辛苦而凉,透泄少阳之邪;黄芩苦寒直折,清解少阳之热,二药合用,可达和解枢机之效;半夏辛温而燥,与柴胡相伍,可达肝升肺降之效,与黄芩相配,又有辛开苦降之功;另以人参、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胃气,故对GERD 邪郁少阳者有良效。

4.2 痰(水)气互阻《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则云:“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咽中如有炙脔”为痰气互阻之候,“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为水气互阻之证,前者主要用于脏躁,后者用于哮喘。反流性咽喉炎除阴虚气逆外,痰气互阻、水气互阻亦为两大常见证型。临证中,部分GERD 患者表现为咽中如有物梗,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胁闷满等症,类似脏躁,应用半夏厚朴汤治之可取佳效;而表现为咳而上气、喉中水鸡鸣响等症,又类似哮喘,应用射干麻黄汤同样有效。此为异病同治之法。半夏厚朴汤由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组成,方中半夏辛开,厚朴苦降而达气散痰化之功;生姜辛散,茯苓淡渗而达寒去饮消之效;另以紫苏疏理气机。射干麻黄汤由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组成,方中麻黄辛散,射干苦泄,辅以生姜、细辛、五味子、半夏、紫菀、款冬花可达气行水开之功;并以大枣补益胃气。有研究发现,半夏厚朴汤可促进胃排空,改善炎症反应,减少反流[8];射干麻黄汤可缓解和减轻气道炎症反应,用于反流引起咳嗽、哮喘亦有奇功[9]。

4.3 痰热互结《伤寒论》第138 条云:“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其中“正在心下”为发病部位。大部分医家认为心下解剖位置与剑突、贲门相符。“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为发病症状,亦为痰热互结病机概括。临证中,部分GERD 患者除反流、烧心诸症外,且有胸脘闷痛、咳痰黄稠等症,此为反流性胸痛的主要证候,亦是贲门炎的常见临床表现,与张仲景所创小陷胸汤之主治相类似。小陷胸汤由黄连、半夏、瓜蒌组成,方中黄连苦寒泻热,半夏燥湿化痰,瓜蒌豁痰散结,宽胸除痹,诸药合用,以达热除、痰化、结散之效,对于GERD 痰热互结“心下”的患者有效。

4.4 阳微阴弦《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文中描述的主要症状“心中痞”和“胁下逆抢心”是“胸满”和“胸痹”的重要原因;其病机为胸阳不振,清气不升,浊阴上逆,痰气痹阻;病机特点是气机升降乖戾、寒热错杂、虚实并见。其症状描述、病机特点与GERD相关性胸痛相似。本病治以枳实薤白桂枝汤为主方,枳实薤白桂枝汤由枳实、厚朴、薤白、桂枝、瓜蒌组成,方中薤白辛温,通阳胸痹、行气散结,切中病机肯綮;枳实、厚朴下气除满;桂枝辛温宣通、升清降浊、平冲降逆;瓜蒌甘寒,豁痰散结,宽胸除满。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薤白有缓解食管痉挛,加速食管局部血液循环,降低食管高敏感的作用[10-11];枳实可促进食管、胃肠平滑肌收缩[12],厚朴能改善食管、胃肠运动障碍[13];桂枝具有镇痛抗炎,双向调节胃肠运动,抑制气体上冲的作用[14];瓜蒌可明显改善食管血流动力学,抗炎抑酸,保护食管和胃黏膜[15-16]。随症加减:兼痰浊闭阻者加半夏以合瓜蒌薤白半夏汤;本病其症较轻,属水气凝结者,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属痰气互阻者,用橘枳姜汤,疗效亦较满意。

5 小结

《伤寒杂病论》对GERD 的相关病症已有相当系统的认识,通过研究发现,以“逆”为病机的证型有气虚痰逆、阴虚气逆、脾伤饮逆、肝寒浊逆型,旋覆代赭汤、麦门冬汤、苓桂术甘汤、吴茱萸汤等方分别治之;以“热”为病机的证型有热郁胸膈、上热下寒型,栀子豉汤、黄连汤等方分别治之;以“郁”为病机的证型有邪郁少阳、痰(水)气互阻、痰热互结、阳微阴弦型,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射干麻黄汤)、小陷胸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方分别治之。当代医家应以仲景学说为指导,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守正创新,继承发展,进一步完备GERD的治疗体系。

猜你喜欢
胃气栀子生姜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夏吃生姜益健康
也来谈谈“胃气”
清热消暑山栀子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栀子(赵润怀 摄)
地龙生姜平喘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生姜拌醋治腿关节疼
六月栀子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