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财务内控中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研究

2024-03-23 14:17:32曹晓梅常熟市城市经营投资有限公司
财会学习 2024年2期
关键词:审计员国有企业部门

曹晓梅 常熟市城市经营投资有限公司

引言

国有企业作为一个国家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目标[1]。这种特殊的定位使得国有企业在内部管理、业务运营和风险控制等方面都面临巨大的压力。特别是财务管理领域,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的资金安全、利润实现与持续发展,因此,建立健全的财务内控机制,确保资金的安全与合理使用,成为当务之急。

审计作为财务内控机制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职能的正确定位与持续优化直接决定了财务内控的效果[2]。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信息化的深入,审计领域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从传统的手工审计到现代的电脑辅助审计,审计技术和方法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然而,审计职能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如职能定位的模糊、技术应用的滞后、人员素质的不均、跨部门合作的困难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审计的效果,还会给国有企业带来潜在的风险[3]。鉴于此,本文就国有企业财务内控中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展开研究,以期为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

一、财务内控基本概念

(一)内控的定义

内部控制,是企业针对其经济活动设置的一系列系统化的管理措施和程序,旨在确保经济活动的有序性、高效性和合规性。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每一项商业活动都带有一定的风险。内部控制的存在旨在识别这些潜在风险,并通过预先设计的控制措施来降低或消除这些风险[4]。例如,为了防止财务舞弊,企业会设定多重审批流程;为了避免人为错误,会引入自动化的软件系统来执行某些关键任务。另外,内部控制关注企业的经济活动的有效性与效率不仅揭示了资源的适当配置,还表明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内控系统通过对业务流程的优化、减少重复工作和消除不必要的步骤,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监管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需要遵循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也日益增加。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会确保企业在所有活动中都遵循适用的法律和法规,从而避免法律纠纷和罚款。

(二)国有企业内控的特点

国有企业在其特有的经济结构和管理模式上与民营企业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其内部控制体系也展现出与民营企业不同的特点。

第一,适应性强。面对国家政策及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需要具备出色的适应性[5]。为了确保与不断调整的国家政策保持同步,国有企业需要有一套灵活而高效的内部流程。为了满足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国有企业必须能够预测并适应政策的长期趋势和变化,从而做出战略上的调整和规划。

第二,权责分明。国有企业中经常会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策略须对各级管理层的权责进行精确划分。这有助于避免决策的混淆和责任的推诿,确保国有企业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这种明确的权责划分体现在各个层面,从总体战略决策到日常运营管理,每一层都有其明确的职责和权限。

第三,综合性控制。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不仅聚焦于经济效益的追求,还注重其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强调社会效益的实现,这使得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策略更为全面和综合。除了对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监控,国有企业还将注意力扩展到了环境保护、员工福利、对外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这种综合性控制确保了国有企业在各方面都能达到预定的标准和目标,真正实现国有企业的多元价值。

二、审计职能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模糊

随着经济体系的逐渐复杂化和国有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内控日益重要,财务内控与审计职能成为决定企业经济健康和长远发展的关键。审计工作范围与内容并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容易导致工作重复、遗漏或越界。定位模糊主要是受多个利益相关者期望与要求的影响。管理层、股东、政府等各方对于审计的期望和需求迥异,导致审计部门在确定自己的工作边界时感到困惑。同时,审计的标准也没得到统一。这不仅会影响审计的公正性与可靠性,也会给审计的整体效果与质量带来挑战。由于审计行业长期存在的多种审计方法和流派,以及对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不同理解,使得实际审计活动中经常出现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读和处理。随着国际审计标准和实践的持续演变,一些先进的审计标准和方法没有得到广泛和及时的应用,导致审计实践中仍旧存在对过时标准的依赖,加大了审计结果的不一致性。

(二)技术滞后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崛起,审计领域面临了巨大的变革。这些技术使得审计员能够对大量数据进行快速、深入的分析,从而更有效地识别风险和异常。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国有企业的审计过程仍然显得技术滞后。一方面体现在部分国有企业仍依赖传统的审计方法。与现代技术驱动的审计相比,传统方法更为人力密集、低效,而且难以处理与分析大规模数据。导致国有企业的决策过程相对保守,对于新技术的采纳与应用存在疑虑。另一方面是资源限制。一些国有企业面临资金约束,导致难以投资于昂贵的审计技术与培训。此外,国有企业的文化与组织结构不便于技术创新与应用。例如,一些企业缺乏对新技术进行试验和实施的机制,或者其员工缺乏使用和管理新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三)人员素质问题

在现代的审计环境中,审计员不仅要具备传统的会计与审计知识,还需要具备技术、数据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能力。这种跨领域的知识需求使得审计员的专业培训与持续教育变得尤为关键。一方面,在一些国有企业中,由于培训资金、资源或政策的限制,审计员没有得到充分的、与时俱进的培训。导致他们在面对新的审计挑战,如复杂的金融工具、先进的技术系统或跨境交易时,缺乏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由于技术的快速迭代,未能及时更新知识和技能的审计员很快会发现自己与行业的前沿脱节。另一方面,随着企业逐渐扩展到国际市场,审计员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商业文化、法规和会计标准。为了确保审计工作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审计员需要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团队、供应商和客户进行有效沟通。

(四)协同障碍

在许多大型国有企业中,各部门或子公司经常独立运作,形成所谓的“信息孤岛”。每个部门或子公司所采用的信息系统和数据格式之间的差异性,直接增加了审计员的工作难度。在现代审计环境中,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审计效率和精确度至关重要。然而,当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数据存储格式和系统,审计员在尝试整合和分析这些数据时,就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转化和清洗工作。这不仅增加了审计的时间成本,还增大了在数据转化过程中出现错误的风险。例如,同一个数据,在不同的部门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的标识或格式,这种差异会导致审计员在分析数据时产生误解。另外,缺乏跨部门合作的文化也给审计员带来了诸多困难。在一个高度独立、各自独立的组织文化中,部门之间的信息流动受到严重阻碍。审计员在获取某一部门的信息时,需要走复杂程序,甚至遭遇某些部门的抵触或回避。这种文化背景下,部门之间缺乏互信,每个部门都担心自己的数据被错误解读或用于不利于自己的目的。因此,审计员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要面对数据的技术障碍,更要应对各种人为的政治和文化挑战,这无疑增加了审计工作的复杂性。

三、审计职能升级路径及其针对性解决方案

(一)审计定位明确化

在现代国有企业运营管理中,审计的作用已经超越了传统的验证与监督范畴,朝着为国有企业战略决策提供支持的方向发展。传统上,审计的主要目标是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随着国有企业复杂性的增加和全球经济环境的变革,审计的角色也逐渐演变。现代的审计更加强调对企业整体战略的支持,使审计需要提供更加深入的、与企业战略相关的分析和建议。例如,审计会对国有企业的市场定位、竞争策略或者技术创新提供反馈,以帮助国有企业更好地实现其长期目标。

随着审计的战略导向日益增强,审计的角色与职责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企业对审计的期望不再是事后的验证与监督,更多希望审计可以为企业提供有关市场趋势、行业动态、风险预警等方面的前瞻性信息。为此,审计部门需要明确自己的核心职责,确保专注于为企业提供最有价值的服务。这包括风险管理、战略咨询、市场分析等方面。促使审计部门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为国有企业提供更为准确、有价值的建议和反馈。

(二)技术与工具升级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审计领域也开始广泛地采纳各类先进技术与工具,以提高审计效率、准确性和深度。在大数据时代,国有企业产生的数据量呈几何倍数的增长,这给审计带来了机会。传统的审计方法很难处理如此庞大的数据量,但通过使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审计员可以更有效地识别潜在的风险和问题。例如,通过对大量交易数据的分析,审计员可以迅速地识别出异常交易模式,从而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行为。同时,大数据工具可以帮助审计员更深入地理解业务流程和风险,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

在审计领域,AI 技术能够实现多种任务的自动化。例如,通过AI,审计员可以自动完成数据采集和初步分析,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深入分析,机器学习算法可以自动识别风险模式,从而为审计员提供在潜在风险发生之前进行预测和预防的能力,增强审计的精确性。

(三)人员能力提升

人员是审计活动中最关键的要素。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迅速进步,审计员需要不断更新其专业知识。建立一个系统的、持续的培训体系是关键。包括对新法规的培训与最新审计技术学习。例如,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审计中的广泛应用,审计员需要掌握如何使用各种审计软件、如何进行数据分析等技能。通过定期的、系统的培训,审计员能够确保自己始终处于行业的前沿,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除了理论知识,审计员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因此,培训中应加强实战模拟环节。通过模拟真实的审计场景,审计员可以在不涉及实际风险的情况下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通过深入研究真实审计案例的分析,基于实际案例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审计员更准确地把握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前预见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从长远角度看,这种持续的学习与反思能够极大地提高审计员的专业判断能力,确保审计活动的效率与质量都得到持续提升。

(四)强化部门间协同

在现代国有企业中,审计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任务。由于业务的复杂性,审计的范围涉及多个部门,这要求各部门之间需要有良好的协同机制,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沟通是确保协同的基础。国有企业需要建立一个跨部门的沟通机制。沟通机制需明确各部门在审计中的角色与职责,确保每个部门都明确自己的任务。沟通机制还应设定定期的沟通时点,如每月或每季度的审计沟通会议,以及临时的沟通机制,如审计中遇到问题时的紧急沟通渠道。

在沟通机制建立后,国有企业需要制定统一的审计标准与流程。国有企业应组织专门的团队对现有的审计标准和流程进行梳理,找出其中的不一致和矛盾,并对其进行统一和整合。为确保各部门能够遵循统一的标准和流程,国有企业还需要对相关部门进行培训,确保每个部门都明白统一的标准和流程的内容和要求。通过建立跨部门沟通机制和制定统一的审计标准和流程,国有企业可以确保部门间的良好协同,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结语

随着经济体系的复杂化,国有企业对内控日益重视,财务内控与审计职能日益凸显其关键地位。本文深入分析了国有企业在财务内控中审计职能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了具体针对性的升级路径。从审计的定位明确化、技术与工具的创新升级,到人员能力的培训提升及部门间的强化协同,为国有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打造坚固的财务内控体系提供了策略和方法。期望为国有企业建立高效、透明、明确责任的审计体系提供有益启示。

猜你喜欢
审计员国有企业部门
审计员在国有企业中的角色与责任
收入确认欺诈检测与上市公司审计失败:审计程序的改进
特约审计员制度的历史演变、现状分析与完善路径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5:32
庐 山 真 面 目
中外文摘(2019年15期)2019-11-13 01:43:40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能源(2017年9期)2017-10-18 00:48:28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58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