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混合式教学为抓手的“1+X”证书教学课堂实践

2024-03-22 08:38吴琴琴陈福坤张丽微吴冉昕
教育观察 2024年4期
关键词:等级证书溶解氧职业技能

吴琴琴,陈福坤,张丽微,吴冉昕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4)

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招募职业技能培训组织的公告》,开始布局“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式提出“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自此拉开了“1+X”证书教学课堂革命探索研究的序幕。“1+X”证书是“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简称,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技术技能、保障职业教育与行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的重要布局。目前,我国“用工荒”“工作难”等问题日益凸显。[1-2]一方面,企业难以招到符合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普遍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现象,社会实际与心理预期差距较大,知识、技能无法与企业有效对接。为改变以上现状,我国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应按照“管好两端、规范中间、书证融通、办学多元”原则,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3]因此,是否有效实现“X”证书与课堂教学深度融通是“三教”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

目前,高职院校课堂存在授课方法与学情不匹配、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不匹配、教学思维与新时代教育要求不匹配等问题,学生存在严重的学习缺位,约40%学生正在经历无效学习。[4-5]高职院校应基于“1+X”证书制度试点,有效开展“岗课赛证”教学融通,改变课堂教与学的现状,推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帮助学生改变无效学习、低效学习的状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环境工程专业群为研究对象,开展水环境监测与治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智能水厂运行与调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课堂教学实践,通过仪器分析技术、化学、水环境监测技术、环境工程微生物、水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工程CAD技术、环保装备控制与PLC应用、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大气和噪声环境监测技术、土壤检测技术等课程对“X”证书考核标准及考核内容进行优化,以混合式教学为抓手,开展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活动。

一、教学设计

(一)立足岗位,匹配证书

在进行“X”证书课证融通设计前,高职院校应对学生的实习就业单位及岗位进行充分调研,结合学生的毕业发展及就业需求对“X”证书进行有效筛选,避免出现“为考证而考证”的情况,偏离“X”证书课证融通的初衷。本文对206名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监测技术及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调研,调研结果如表1所示。学生主要就业单位为污水处理厂、第三方检测公司及环保设备制造公司,主要从事运营维护、实验室分析化验、环境采样和设备调试。对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从事岗位及各种环保类证书进行筛选后发现,水环境监测与治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智能水厂运行与调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二者与学生的专业及就业匹配度最高。因此,高职院校应引入环境监测与治理及智能水厂运行与调控两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试点,并开展课证融通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

表1 学生就业去向及就业岗位调查表

(二)立足学情,转变教法

高职院校应从学情出发,了解学生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知识技能呈现形式等方面的需求。调研发现,与PPT教学相比,学生更希望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对比较难懂的理论知识,相较于文字描述,学生更喜欢直观的学习方式。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师能够有效管理课堂,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因此,两个“X”证书课证融通教学实践应以混合式教学为抓手。在上课形式上,一是多采用问题引导、场景模拟、任务导入、头脑风暴及小组任务等形式,为学生提供系统性强、逻辑思路清晰、全局观强的沉浸式体验;二是利用学习通发布课前、课中及课后任务,对学生的任务参与度、完成度及完成质量赋予分值激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引领课堂,提高学生的获得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授课资源上,为保障混合式教学的有效开展,高职院校应建设在线学习资源,如教学视频、微课视频、拓展视频、实操视频等短视频,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打破学习时空的限制,开展多元化学习。同时,教学资源建设还需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及职业素养,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室,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动手机会。此外,高职院校应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解决环保实训教学过程中高投入、高损耗、高风险及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的问题。

(三)立足短板,可视化教学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学习主动性和获得感相对不足。因此,以混合式教学为抓手的“X”证书教学融通应格外重视可视化教学。一方面,教学内容可视化。尤其是针对理论性较强、认知理解难度大、抽象程度高的内容,教师应将文字转变成思维导图、流程图、表格或动画视频,直观地展示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学习成果可视化。在课堂任务、课后作业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可视化要素,让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直观呈现。例如,环境工程CAD技术课程可将污水处理厂构筑物设计图作为成果输出,环境工程微生物课程可将微生物切片在显微镜视角下的照片作为成果输出,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可将DIY净水模型作为成果输出,水环境监测技术可将监测方案、监测报告、操作视频等作为成果输出。可视化成果输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和成就感。

二、教学实践

(一)课证融通,互为补充

根据就业岗位调研结果,对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进行细化分解,结合“X”证书考核内容,将岗位、证书核心要点融入10门专业课程,实现知识、技能和素养的互通互补。岗位—课程—证书融通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学生就业后主要从事的四个岗位与水环境监测与治理及智能水厂运行与调控两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度匹配,与仪器分析技术、化学、环境监测技术(含水环境监测技术、大气和噪声环境监测技术、土壤检测技术)、环境工程微生物、水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工程CAD技术、环保装备控制与PLC应用及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及岗位核心课程相关性较高。因此,本文对以上10门课程进行内容调整优化,使其既能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又能匹配“X”证书考核,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例如,学生毕业后就职于第三方检测公司,工作以采样员和实验室分析化验为主,在水环境监测与治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涉及水质检测和在线监测环节,并配套建有COD、BOD、总氮、总磷、DO、Cr6+等水质检测虚拟仿真实操模拟和实验室火灾应急仿真模拟,但对样品采样环节涉及较少,且实验操作均为仿真模拟,单依靠该“X”证书难以满足从业岗位要求。环境监测技术(含水环境监测技术、大气和噪声环境监测技术、土壤检测技术)为环境工程专业群岗位核心课程,课程内容涵盖采样实操、部分环境要素检测实操、报告编辑实操等内容,但由于课时、采样及检测设备购置经费,以及实验场地的限制,检测项目无法实现全覆盖,且无法进行实验室火灾真实应急情况处理。而这些内容可与水环境监测与治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虚拟仿真部分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充分借助虚拟仿真解决环境工程专业群面临的“三高”“三难”问题。

图1 岗位—课程—证书融通情况

(二)以混合式教学为抓手,构建主动学习型课堂

根据学生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知识技能呈现形式等方面的需求,对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进行调整优化。根据调研结果,以混合式教学为抓手,坚持多元化、可视化、个性化并举,即资源多样化、内容可视化、教育个性化,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主动学习型课堂,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

1.资源多样化

丰富的课程资源是混合式教学实践的重要基石,本文所选10门课程均已线上建课,并上传教学课件、配套视频和拓展视频等教学资源,满足学生预习、复习等需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针对重难点、易错点发布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让学生参与图片解析、视频拍摄等在线资源建设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和专业认同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以水环境监测技术课程为例,课程创建了丰富的在线资源,包括授课PPT、虚拟仿真平台、电子版辅助教材、各类环境标准文档、主要岗位招聘需求链接、本地环境新闻报道链接、主要知识点微课、操作易错点视频、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及典型案例等。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借助这些课程资源,发布个人探索学习任务和团队协作小组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完成监测任务的各个环节。例如,在水质参数监测学习中,教师课前发布线上小组任务:“为更细致地监测水体质量,柳州市新增2处河流监测断面,监测指标包括温度、色度、浊度、pH、电导率、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等,现小组进行溶解氧测定,请拟订监测方案,并承接该任务。”教师发布任务后,由小组组长组织组员进入水环境监测与治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虚拟仿真平台进行仿真模拟,提前了解溶解氧测定的原理、所需仪器和试剂以及操作过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以溶解氧监测任务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入,通过发布抢答、随机选人、头脑风暴和调查问卷任务等形式,从什么是溶解氧到为什么测溶解氧,再到该如何测定溶解氧,了解学生对溶解氧测定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及时引导其深入思考、查漏补缺,对难点及易错点进行拓展解析,帮助学生构建知识脉络和逻辑结构。在溶解氧测定实操过程中,发布“挑错”任务,让学生在组内和组间通过拍照和拍短视频的形式,将实操过程中的错误操作拍照并上传平台。教师课后收集汇总后,制成易错集并分享,由各小组组长再次组织组员进行错误认领,并围绕实验结果进行课后反思。

2.内容可视化

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解力相对较弱,兴趣点主要在实践操作上,大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缺少兴趣,甚至出现畏难心理。因此,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资源可视化及教学成果可视化。在教学资源可视化中,教师应使用图片、表格、动画代替文字描述,课件避免出现大篇幅的文字。教师应在课本的基础上,结合岗位实际流程、国家规范要求及技术要求,重新梳理主要概念及知识点,用流程图、思维导图、表格、图片等方式进行归纳总结,以明晰的逻辑路线展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同时,教师可借助网络科普资源,利用科普短视频诠释书本定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在教学成果可视化中,教师在布置教学任务时,应充分考虑成果输出,让学生经过学习、实践后能够直观看见学习成果,以增强学习获得感,激发其学习热情。例如,在柳州市河流断面溶解氧测定任务中,教师可以将监测方案、监测报告、纠错视频和图片、操作微视频等作为可视化成果输出。在将纠错视频、图片和操作微视频上传线上平台后,教师应赋予加分作为激励。此外,教师可开放评论权限,鼓励学生线上互动讨论,观看图片集和视频集,以此为课后复习方式。

3.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包含能力分组个性化教学和资源分配个性化教学两部分。其中,能力分组个性化教学是个性化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其教学实践受教学文化、资源分配、师生互动、教学期望传达、组内同伴构成及组内互动等多种因素影响。[6]在教学文化上,教师应根据岗位和“X”证书要求,将诚实守信、认真严谨、踏实肯干、安全守责等职业素养及团队合作、交流沟通、归纳总结等职业发展能力纳入考核体系。在资源分配方面,教师应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例如,水环境监测与治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智能水厂运行与调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虚拟仿真平台应面向全体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参与仿真闯关活动。虚拟仿真平台应同时开放水环境监测与治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智能水厂运行与调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中级及高级仿真模拟实操,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仿真模拟任务。在师生互动和教学期待方面,教师应以混合式教学为抓手,借助线上平台,设置抢答、头脑风暴、随堂小测、课后拓展、分组任务等环节分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根据线上汇总反馈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调整,构建主动学习型课堂。学生分组主要采取自愿分组,一般以3人为一组,自行组队。在学生组队完成后,教师应根据每个小组首次任务的完成情况设定下一次任务完成期待值,进行个性化教学管理,鼓励学生团结合作、不断进步。例如,在柳州市河流断面溶解氧测定任务中,教师根据不同小组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和重复性,对下一个任务柳州市河流断面总氮测定任务提出不同要求。若溶解氧任务平行实验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5%,在总氮测定中可要求其标准曲线r2位4个9;若溶解氧任务平行实验相对标准偏大于0.5%,在总氮测定中可要求其标准曲线r2位3个9,在后续实验中循序渐进提高要求。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对小组实验报告进行评分,学生对组内成员的实验表现进行互评,二者共同构成实践操作评分,以此帮助学生从会合作变为善合作。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以混合式教学为抓手,开展“X”证书教学实践,以任务为导向,坚持多元化、可视化、个性化“三化”并举,课证融通,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主动学习型课堂,这有助于改变学生无效学习和低效学习的状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等级证书溶解氧职业技能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浅析水中溶解氧的测定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物流管理、老年照护等成首批证书培训试点
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
污水活性污泥处理过程的溶解氧增益调度控制
城市河道洲滩对水流溶解氧分布的影响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广东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