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耕地细碎化治理研究

2024-03-22 11:18刘立群
新农民 2024年5期
关键词:治理模式农业现代化

刘立群

摘要:由于耕地细碎化所带来的高成本、低效率和低效益已成为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各地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如陕北的“一户一田”,新疆的“互换并地”,湖北的“分田”,江蘇的“联耕联种”等。通过对这些地区的实施部门、参与主体、政策支持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推动高标准农田的发展和保障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耕地细碎化;治理模式;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现代化

耕地细碎化问题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占据了显著的位置。这一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我国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导致了小农户家庭经营格局的形成,使得农地被划分得过于细小,形成了农地细碎化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对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构成了阻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重要内容。在这一背景下,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通过推动农地流转,促进农地集中,可以实现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 高标准农田的基本含义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个全面且复杂的过程,其目标是通过土地整治形成集中连片、设施齐全、高产稳产、生态良好的基本农田,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需求。这一理念源自《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其中明确指出基本农田就是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而耕地的总量要能够适应特定时间的社会发展和人民对农业生产的需要[2]。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其次,它也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可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最后,高标准农田建设还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增强农田防灾、抗灾能力。

2 耕地细碎化对农业生产影响

在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的土地使用问题确实日益凸显。碎片化的土地使用无疑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对此,自1982年开始颁布《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多年提出通过各种方式解决土地破碎化的问题。然而,目前的实践证明,农田的零星化对农业生产主要带来的是消极影响。以生产效率为例,由于土地分散、规模较小,无法充分利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3]。同时,小块土地也无法满足新时代“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需求。

农地制度改革、农地流转和农地建设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解决农地细碎化问题以及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此,需要从政策和技术两方面进行努力。从政策层面来看,需要进一步推进农地制度改革,优化农地产权配置,使农地的使用权能得到合理流动;也需要制定并实施一批农业农村专项规划,引导资金和技术跟着规划走。而从技术层面来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样在农业领域也是如此。没有农业技术的现代化就无法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因此,我们需要借助科技力量,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改善农田基础设施,从而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成本

的降低。

3 里下河地区田块布置

3.1 里下河地区田块尺寸的影响因素

里下河地区的地形相对平坦,大部分是圩区。其特点是以排洪和减渍为主要目标,通常采用提水排洪的方式,少数采用自然灌溉方式。在里下河流域,农田尺度的选择要以满足农田排水防涝、减少渍水为目标,同时还要提升农机作业效能。田面的长短和宽度需要考虑灌排畅通、便于调控、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的工作效能,同时也要适应农作物在不同生育时期的用水需求。这需要考虑到生产的合理安排、农业机具的高效使用以及地形特征等因素。在进行特定的田间长宽设计时,要考虑当地的田间排水需求、地面的平整度以及农业机具的工作效率等因素来决定。农田的长短与农机作业效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随着农田长度的增加,田间空行作业的机具数量较少,作业效率较高,而最后一级渠道和沟间距增加会导致灌溉排水时间延长。合理的畦宽要根据地块的大小和合理长短来确定,并满足机械作业和灌溉排水等条件。

3.2 排涝降渍的要求

3.2.1 考虑明沟排水

在里下河流域,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的入渗速率时,容易形成积水。如果积水持续时间和深度超过了作物所能承受的极限,将对作物的正常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为了快速排除积水并控制地下水位,需要在农田中挖掘排水渠。因此,需要科学规划排水沟的距离和深度,以确保既能降低地下水位,又能保证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3.2.2 考虑暗管降渍,明沟排涝

在田间应用“暗管降渍、明沟(浅)排洪”排水方式时,通常选择直径为100 mm的管道作为示例。根据各种土质条件下的最低地下管道速度(V>0.2 m/s),计算出最大埋深管道长度。经过分析,得出地下管道最大可达983 m的长度。然而,根据规程规定,在低地势地段敷设暗管时,首段和尾段的暗管深度之差不得超过0.4 m,并且管内水流的最低速度要控制在0.2 m/s以内。因此,在本工程中确定了地下管道的最大长度为360 m。

3.3 田面平整度要求

地面平坦度反映了农田的高低程度,平坦度越低意味着土壤的不平整程度越高。通过土地整平,可以方便耕作,充分发挥机械化的作用;同时,整平技术还可以显著改善灌区的排水状况,确保作物产量和稳定性。由于地块内的地貌不均匀,地块的平整工作需要投入大量工作量。地块的规模也会因地势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地温梯度大、土层渗透性差、汇流迅速且易于疏通的情况下,可以缩短畦长以减少径流,并增加畦宽;而在地温梯度较低、土壤渗透系数较大的情况下,更有利于提高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4 里下河地区田块尺寸及田间工程布置模式

3.4.1 考虑农机耕作效率和明沟排水

当前,里下河区域的农田工程布局主要采取邻近灌溉和排涝2种方式。在明沟布局条件下,末端排沟的距离通常为100~200 m,这样能满足农田的排水需求。在保证作业效率的前提下,地块的宽度不应低于40 m,长度不能超过200 m,并且高宽比不能低于2(见表1)。

100 m×200 m;而当采用灌排相间型布置时,推荐的田块尺寸为50 m×100 m。

3.4.2 考虑农机耕作效率,暗管降渍和明沟排水

在进行暗管降污作业时,最大埋深管道可达360 m,而田间最大可达到360 m。为了确保作业效率,田间作业面积一般不少于40 m2,长度不少于200 m。根据农业机械的高效性和对土壤水分需求,提出了180 m×360 m的农田尺度。

4 耕地细碎化治理的实践过程

4.1 农地整治与农地整合

在农户分散经营模式下,农田被分割成多个地块,由于地形地貌和农户管理方式的差异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耕地出现了不平整的情况。为了实现耕地细碎化的根本条件,需要进行土地整理和统筹工作。耕地一体化涉及拆除田埂、平整土地、建设机耕道、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工作成本较高,而且在村庄内部处理起来比较困难[4]。因此,当地政府需要积极与乡村治理资源对接,让农户以村级集体经济为单位进行土地整理规范谈判,解决乡村治理中的物质困难和组织问题。土地一体化涉及土地所有权的问题,而土地一体化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基于“虚拟地块,二次流转”的思路,在“确认土地、不确四至”的基础上,对土地进行虚拟确权,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但土地仍然是一种虚拟财产。通过推进农地整治来实施“虚拟产权”,一方面可以加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保护,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创造条件。

4.2 农地整体流转

我国耕地细碎化的目标是提升耕地质量和土地利用效益,而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农户利益诉求和耕地细碎化带来的风险,当地政府主要通过土地流转来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流转。政府出台了一项政策,对于新成立的农民合作社(面积不超过50 hm2)给予一次性就业补助;对于种植面积在100 hm2以上并与农户签订3年或更长时间土地使用权流转合同的农户,按照60~80元/667 m2

不等的标准进行补贴。同时,政府还通过信贷支持和农业保险来帮助农户。农村土地流轉是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动力,然而,农村土地流转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农户收入波动,并面临农户违约弃田的风险。在土地流转实践中,当地政府和乡村社区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首先,政府建立了融资担保体系,各担保公司按600元/hm2交纳担保金,并将其存入政府指定的银行账户中。其次,村级集体在农村中增加了一个“甄别”环节,通过对农户的经济能力、种植技术和信誉等方面进行调查,确保农村土地能够有效转移到当地农户手中。

4.3 统筹开展农田建设与耕地细碎化治理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需要把握好高标准农田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政策的衔接时机。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耕地整治和耕地细碎化治理的统筹工作。重点要关注耕地细碎治理区的灌排设施、土地平整和田间道路等基本生产条件,努力打造配套设施完善、旱涝保收能力强、地力水平高的连片适度规模化耕地。

4.4 部省层面可出台耕地细碎化治理支持政策

在部省层次上,根据中央政策引导,制定扶持政策,为各市县和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建立由部、省、市、县四级组成的零星化治理统筹办公室,推动产权调整、土地流转、耕地改革、经营组织创新和耕地工程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农业农村和自然资源等多个部门将综合、协调和统一相关政策。该办公室的职责是协调土地流转、农地改革、经营组织创新和耕地建设,使其在同一块耕地上整合,形成规模较大、设施完备的集中连片的生态耕地,充分利用农田工程设施的叠加效果,全面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4.5 发挥村组等基层组织优势,挖掘推广基层耕地细碎化治理新模式

这种从基层出发的尝试,对于未来国家实施耕地细碎化整治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动耕地细碎化整治工作的重要参考。首先,要加强组织和领导。要注重加强村(村民小组)党支部、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建设,充分利用村委会的领导核心,组织、引导和协调村民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5]。县级政府要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监管,总结经验,制定支持政策,进行示范推广。其次,要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小片并大”“互换并地”“联耕联种”等“一户一田”“三区一园”的实践经验。再次,要不断创新,做好典型的示范和宣传工作。要及时总结群众的创新经验,适时开展示范和试验,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进一步推广这些经验,以实现对土地的碎片化改造,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5 结语

通过对新时代高标准农田与耕地细碎化治理的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耕地细碎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治理耕地细碎化问题,推动农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技术支持,才能实现农田的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相信,在政府、农民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新时代高标准农田与耕地细碎化治理研究将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现代化做出积

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诗嫚,孟圣翔,卢新海,等.高标准农田建设、农地流转与耕地细碎化治理[J].林业经济,2023,45(8):42-56.

[2] 文高辉,王夏玙,胡贤辉,等.耕地规模、细碎化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3,31(7):1081-1093.

[3] 吴诗嫚,孟圣翔,卢新海.不同模式农地整治权属调整对耕地细碎化的影响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3,22(4):527-534.

[4] 何鑫.贵州省不同地貌类型区典型区域耕地细碎化评价及驱动因素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3.

[5] 马景耀.耕地细碎化对粮食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D].郑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3.

猜你喜欢
治理模式农业现代化
深圳市福田区探索城市街道治理新模式
我国高校二级学院治理模式的现状及问题探讨
农村水利私人承包治理模式研究
咸宁市农业现代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市场经济体制下住宅小区治理模式的研究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浅谈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规范治理模式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