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评志,梁春宏,刘明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因胰岛素分泌减少和(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异常升高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受免疫、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高达5.37亿,其中中国占1.40亿人[1]。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还常伴发血脂异常,临床以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为主要表现[2]。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3]。以瑞舒伐他汀为代表的他汀类药物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血脂异常的治疗。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脂作用外,还具有抗炎、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能有效应对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4-5]。目前研究表明,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都能有效调节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血糖及血脂,但在比较两种药物疗效方面的相关研究仍存有不足之处。因此,本研究通过比较匹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为今后临床选择药物治疗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提供更多临床用药经验,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匹伐他汀组和瑞舒伐他汀组,各40例。匹伐他汀组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3.22±11.32)岁,平均病程(2.63±0.87)年;瑞舒伐他汀组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2.37±10.63)岁,平均病程(2.62±0.92)年。2组性别、年龄及糖尿病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用药方案,同时医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开展本项研究。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WHO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PG)>7.0 mmol/L,餐后2 h血糖(2 hPG)>11.1 mmol/L,总胆固醇(TC)>5.2 mmol/L,三酰甘油(TG)>1.7 mmol/L;(2)用药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1)重要脏器存在中重度功能不全者;(2)对他汀类药物过敏者;(3)妊娠及哺乳期女性;(4)恶性肿瘤患者。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青岛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500 mg口服,每天1次,同时指导低脂、糖尿病饮食,适当运动。匹伐他汀组给予匹伐他汀钙片(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 mg口服,每天1次。瑞舒伐他汀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 mg口服,每天1次。2组均治疗3个月。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血糖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FPG,己糖激酶法测定2 hPG,高效液相层析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2)血脂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3)炎性因子: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4)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肝肾功能异常、皮疹、腹痛等。
1.5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与治疗前比较,血糖、血脂指标显著改善(FPG<6.1 mmol/L,2 hPG<7.8 mmol/L,TC水平恢复正常或下降>20%,TG降至正常值或下降>40%,LDL-C降至正常或下降>30%);有效:与治疗前相比,血糖、血脂有所改善(FPG<7.0 mmol/L,2 hPG<11.1 mmol/L,TC下降10%~20%,TG下降20%~40%,LDL-C下降10%~30%);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1 治疗效果比较 匹伐他汀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瑞舒伐他汀组的80.00%(χ2=4.114,P=0.043),见表1。
表1 瑞舒伐他汀组与匹伐他汀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血糖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FPG、2 hPG、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瑞舒伐他汀组FPG、2 hPG、HbA1c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匹伐他汀组FPG、2 hPG、HbA1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和同期瑞舒伐他汀组(P<0.01),见表2。
表2 瑞舒伐他汀组与匹伐他汀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2.3 血脂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TC、TG、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TC、TG、LDL-C水平低于治疗前,且匹伐他汀组TC水平低于瑞舒伐他汀组(P<0.01),2组TG、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瑞舒伐他汀组与匹伐他汀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2.4 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前,2组hs-CRP、IL-18、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hs-CRP、IL-18、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匹伐他汀组低于瑞舒伐他汀组(P<0.05或P<0.01),见表4。
表4 瑞舒伐他汀组与匹伐他汀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比较
2.5 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匹伐他汀组与瑞舒伐他汀组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0% vs. 12.50%,χ2=2.883,P=0.090),见表5。
表5 瑞舒伐他汀组与匹伐他汀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例(%)]
糖尿病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的慢性高血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将导致肾、眼、心脏、神经方面功能障碍,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由于胰岛素是脂肪与蛋白质代谢的主要调控物质,因此多数糖尿病患者会伴有血脂异常。血脂异常即高脂血症,指血浆中TC和(或)TG升高,高脂血症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常引起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研究表明,对于高血糖、高血脂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不仅能够降低血脂水平,还能抑制糖尿病血管炎性反应,延缓急性、慢性并发症的发生[6]。
近来有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是一个慢性非特异性炎性反应过程,常伴随多种炎性因子如hs-CRP、IL-18、TNF-α水平的增高。与此同时,慢性炎性反应过程会削弱胰岛素作用,造成胰岛素抵抗的产生,而胰岛素抵抗又会使炎性反应激化,形成恶性循环。有研究证实,大量细胞因子参与了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过程。hs-CRP是一种机体受损或出现多种炎性反应急性期反应蛋白表达,由肝实质细胞产生,是反映人体炎性状态的可靠指标。TNF-α是炎性反应和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的一种重要递质,是由单核巨噬细胞合成并分泌,主要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低水平时发挥免疫调节作用,高浓度时引发病理损伤[7]。IL-18是一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的炎性反应过程,通过削弱胰岛素的信号传导、减少葡萄糖转运及促进其他炎性因子的产生,使得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从而促进糖尿病的进展[8]。
他汀类药物作为临床常用的调脂药物,不仅能够调节血脂,还具有抗炎、抗血小板活化作用。尽管他汀类药物主要用于降低TC及LDL-C水平,但不同的他汀类药物对血脂中成分包括TG及HDL-C的改善程度也稍有差异。匹伐他汀是人工合成的第三代他汀类药物,主要用于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通过抑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发挥其药理作用,作用是辛伐他汀的214倍,通过阻碍体内胆固醇的合成来抑制人体肝细胞生产胆固醇,作用是瑞舒伐他汀近500倍,可见其具有显著的调脂作用。杜小宇等[9]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匹伐他汀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能够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代谢紊乱状态,且不良反应少。谭玉利等[10]发现,匹伐他汀在有效调脂的同时,也能抑制炎性反应过程,表现在能够明显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过高的血清hs-CRP、IL-18、TNF-α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匹伐他汀组总有效率高于瑞舒伐他汀组,2组患者经治疗后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匹伐他汀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较瑞舒伐他汀组患者下降更明显。治疗后,匹伐他汀组患者FPG、2 hPG、HbA1c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显著,与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相比,匹伐他汀组患者各指标下降趋势更显著;2组患者治疗后hs-CRP、IL-18、TNF-α水平较治疗前呈下降趋势,且匹伐他汀组各指标下降趋势更显著,说明匹伐他汀在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能够有效达到控制血糖水平和调节糖脂代谢,同时能够改善炎性因子水平。本研究中发现匹伐他汀不良反应少。总之,匹伐他汀不仅有效调脂而且还可降低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过高的血清hs-CRP、IL-18、TNF-α水平,提示匹伐他汀具有抑制炎性因子过度表达作用,发挥保护肾功能作用,与谭玉利等[10]研究结果相一致,说明匹伐他汀可有效减轻早期糖尿病肾病损害,能通过抗氧化应激和抑制炎性反应发挥保护肾脏的作用。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本研究是单中心研究,且纳入的样本量较少,此外,本研究未探讨单纯匹伐他汀药物对糖尿病的异常血糖的调节作用,后续将纳入更多的样本量,开展多中心的研究,以期为匹伐他汀药物的临床应用疗效提供更权威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匹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疗效优于瑞舒伐他汀,能有效调节患者血糖、血脂水平,降低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