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 刘亚 陈靖晖
传统村落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作为千百年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的基石。云南少数民族聚集,民族多元,传统村落众多,历史悠久,因此创新探索保护与利用传统村落的实践路径尤为迫切和重要。现基于对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下文简称江城县)传统村落现状、特征的分析,总结传统村落的价值和保护利用方法;并通过相邻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相关案例分析提炼出以整体保护为基础,以建筑设计为重点,以设施建设为支撑点的实践范式,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实践参考,优化传统村落保护路径,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村落是指形成较早,拥有丰富的传统资源,现存比较完整,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社会、科学、艺术、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是我国乡村文明的有机载体,而传统民居是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观体现着当地的历史沉淀、地域文化、民族习俗,同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和教育价值,是区域原生态的建筑形式。
随着国家对美丽乡村建设关注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一系列乡村振兴政策的提出,西南各县都处于开发热潮之中,传统民居和新建住宅之间的矛盾也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中,其中包含了建筑材料、建筑工艺、建筑设计成本、建筑传承等的矛盾。当前,传统民居消失的速度越来越快。随着研究的深入可以发现,不论是对传统民居的保护还是再开发利用,都会使传统民居遭受破坏。之前的研究大多关注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统民居的改造问题,如今如何使传统民居与现代生活有机适应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普洱市江城县传统村落保护现状
江城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普洱、西双版纳、红河三个州市的接合部,因曼老江、李仙江、勐野江三江环绕,故名江城。据统计,江城县现有传统村落8个,本文重点以整董镇的城子三寨村为研究对象。该村是江城县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仍保留着古老的傣家传统杆栏式木结构传统民居建筑风貌。2012年12月,城子三寨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目前,江城县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已经形成基础规划文件,如《云南省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等。
相较于江城县其他7个传统村落,城子三寨村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开展时间较早,基础条件较好,关注度较高,村民认同感较强,民居文化承载度较高,但是目前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如民居建筑保存状况一般、开发利用率不高、建筑物本身存在的问题日渐凸显等。近十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心或者城市周边几乎很少能看到传统民居的存在,只有在远离城市或者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传统民居才能发挥出它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村落的民居形式也在不断更新,建筑工艺、建筑材料、建造结构出现了新的改变,千户一面、千村一面的现象屡见不鲜,本土文化断层等矛盾越发凸显。如何使传统民居与现代化生活相适应成为一大难题。本文通过探索保护与发展传统民居的方法,以期为边境县城传统民居及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参考。
现存问题及其出现的原因
村落整体形态的破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居住在城子山寨等传统村落的居民特别是年轻人逐渐不适应原有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开始逐步整修,甚至拆除原有的民居建筑。在此过程中,部分整修后的建筑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杂糅,现代化痕迹较重;有的甚至直接拆除部分房屋,不可避免地对建筑风貌造成了破坏。
传统民居建筑固有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子山寨的传统民居大多开始破败。由于木料和竹料的特性,建筑自身的结构逐渐不稳定,建筑安全性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再加上江城三江环绕,30条河流纵横,平均海拔850米,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加速了建筑物本身的老化和损耗。
与现代化生活方式相悖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人地矛盾也不断凸显,许多长期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已经适应了城市快节奏和便利的生活,再加上完备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基础设施,他们大多选择在城市定居。此外,城子山寨古老的民居大多数为1—2层的底层建筑,无法承受高密度的人口,同时也无法适应现代建设用地要求,导致传统民居被拆除或者重建;同时传统民居的空间利用率、空间功能多样性普遍较低。
传统村落认同度降低
与大多数传统村落面临的问题一样,城子山寨也存在傣族后人对传统村落认识不足、保护乏力以及对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等问题,传统村落的风貌、生态环境正遭受破坏,村落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面临消亡的危机。
传统村落的价值认知
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经历了千年风雨洗礼的城子三寨积淀了深厚的人文情懷和文化底蕴,留下了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城子三寨的傣族人普遍信仰小乘佛教,留下了世代傣族人作为精神依托的“三塔”。城子三寨的世居民族是傣族(水傣),有着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特色。城子三寨是傣族贝叶文化的传承地之一,以勐桑洛的爱情故事为代表的柔情文化等体现了城子三寨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此外,城子三寨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傣族传统民俗、民间文学、民间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傣医药文化等,是具有独特风土人情的文化胜地。
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汉中市博物馆时指出,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众所周知,传统村落是集生态、建筑、艺术、民俗等文化于一体的,有着多维度价值的综合体,是典型的复合型资源,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据分析,城子三寨的资源主要有人文资源及自然资源两大类型。
遗产价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传统村落资源的认识越来越广泛,社会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传统村落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等,吸引了大量的学者进行研究,其中以研究建筑学、文物学和地理学的学者居多。城子三寨是世代傣族人民衣食住行的空间,是傣族人民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见证。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都融入了傣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习俗等。百年来村落的演变、建筑的变革、风俗的传承都体现着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村落留给我们的建筑、技艺、音乐、舞蹈、民俗文化资源等都是十分宝贵的遗产。
美学价值
城子三寨的美学价值主要有自然美、建筑美、人文美和生活美。城子三寨的选址体现了傣族人民对自然的认识与利用,民居建筑充分展示了傣族人民的智慧与精湛的工艺,独特的信仰与古老的习俗充满了人文气息,而淳朴的生产生活方式处处透露出和谐的生活美。
科学价值
城子三寨保留有特色鲜明的空间布局样式,傣族民居建筑在采光、通风、御寒、防潮、抗震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设计,城子三寨及村落中的民居建筑是城乡发展学、建筑学、地理学、风景园林学研究十分难得的遗留实物。城子三寨淳朴的民风民俗、独特的节日庆典对研究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学科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价值
城子三寨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独特的乡土建筑、浓郁的乡土文化、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等生态文化资源。随着国家对传统村落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子三寨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可以预见,城子三寨在今后会成为建筑学者、民俗学者、历史学者、地理学者及广大游客关注的焦点,当地经济将得到极大的发展。
保护措施
数字化保护
数字化技术给传统民居保护带来了新机遇,为其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数字化技术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互动、历史和现在的对话。对于不可再生或者不存在继续保护条件的民居,可以通过现代化技术进行三维精准扫描与测绘,获取建筑体本体的原始数据,再将大量的数据转化为3D模型,实现永久保存、模拟再现民居以及VR虚拟模拟场景漫游的多种可能,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民居的魅力。
要想守护好中华文脉,让文物“活起来”,就应规划修建村寨历史博物馆,用建筑物记录村寨的发展历程以及传统民居风貌的历史变迁,集中展示传统村落发展史、传统建筑发展史相关资料以及相应的模型,同时还要设置特色功能展示区。
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的更新
建筑材料应用是乡村营建的重要环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各类建筑材料不断涌现出来,在营建乡村建筑的过程中,应利用现代建造技术,有针对性地将现代材料和传统材料有机融合,既要保留传统材料的特色以及乡村质朴的气息,又要利用好现代材料的优势,在去“现代化”的设计基础上,保留传统村落的特色,激活传统木构建筑的生命力,使其重新活跃在城子山寨的土地上。
挖掘好本土资源,讲述好本土故事
保护传统文化及其空间载体,加强整理其结构性关联,发掘名人事迹、红色故事、神话传说、风俗故事等,并结合建筑发展史和乡村发展规划,树立以保护民居建筑为依托的文旅、农旅发展新理念。
更新保護理念,开展针对性保护
城子山寨需要重点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域开展保护行动,实施“拯救老屋行动”,尽量避免大拆大建,以尊重村落现状为基础开展保护工作。可以建立多维度的保护模式,从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村落格局风貌保护、传统建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角度全方位开展保护工作,实现城子三寨村落整体的、可持续的保护与活态传承;同时,合理调整和规划城子三寨产业发展路径,增加村民收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以民居文化为基础开发旅游项目,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值得喜悦的是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了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并且不断为之努力。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是一个长期性的、意义重大的浩大工程,本文以城子山寨为例,研究分析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存在的局限性,希望在以后的探索中可以使研究更加全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