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生活化作业的设计理念与实践路径

2024-03-18 01:09李臣之周玉娇
教育导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双减生活化育人

李臣之 杨 娟 周玉娇

在“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问题显得尤为迫切。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在减少学生作业数量和时间上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如地域、校际〔1〕、年级〔2〕等方面的差异,这说明作业减负存在不全面、不均衡、不彻底等问题,仍有很多学生没有享受到“减负福利”。从有关作业的研究来看,大多侧重于学科作业的知识掌握、单元作业的整体设计,总体上仍局限于书面作业及作业内容质量的提高,没有对作业设计的观念和实施的形式进行深入的变革,其中虽不乏有提到作业应和生活相结合的文章,却仅将其作为书面作业设计中情境创设的基础〔3〕,未能突显生活化作业的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亦不能发挥生活化作业通过“做事”和解决问题来育人的功效。因此,要落实“双减”政策中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要求,仍需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将作业和学生生活相结合,只有源于学生真实生活情境的作业才能激发其学习热情和动机〔4〕,发挥作业育人功能。为此,基于“双减”背景,从生活化入手探讨作业设计问题,需要清晰地认识到生活化作业设计应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育人目标为指南、生活为源泉的设计理念,发挥目标引领作用,用好生活资源,加强各方协同联动,将作业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实现作业育人的追求。

一、“双减”背景下生活化作业的设计理念

“双减”背景下的生活化作业设计需遵循三个基本理念:以学生为设计出发点,强调作业应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以育人目标为设计指南,通过生活化作业实现对学生素养的提升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以生活为设计源泉,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让学生在复杂的生活情境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作业问题。

(一)学生是生活化作业设计的出发点

生活化作业设计首先应“看见”学生,将其作为一个有鲜活生命、独立人格、独特思想的人。作业不应是教师对学生的机械操练,而是学生自我表达、自我展示、自我学习的平台。生活化作业以学生为设计的出发点,力求实现“供需协调”、多样化选择和过程参与。

1.以“供需协调”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作业设计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要“让作业适合学生,而非学生适应作业”〔5〕。为使作业适合学生,作业设计需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教师端的作业供给应随着学生端的作业需求的变化而调整,教师通过加强前期作业设计投入,以求最大限度提高供给端与需求端的适配性。满足学生需求的作业设计需具备学生立场,“要关注学生的期待、动机和意愿”〔6〕。生活化作业设计强调教师要“用一种整体的、浸入学生生活视野”〔7〕的学生视角开展作业设计。因此,教师作为生活化作业设计的总负责人,不能单凭已有经验和主观判断,一手“包办”学生作业,而要从学生角度审视作业,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统筹作业设计,以实现让“作业适合学生”的追求。

2.以多样化选择服务学生个性化成长

作业要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服务。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自然有不同的作业需求,学生需求的多元化要求作业设计要多样化。在现实情境中,教师很难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作业,但却可以尽力设计多样化的作业供学生选择。如果教师仍习惯于布置现成的配套习题给学生,则很难做到让作业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给全体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往往无法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另一方面学生完成“大锅饭”作业容易丧失对作业的自主选择权,成为被迫的接受者。与此同时,学生被大量“施加”的作业推着走,亦丢失了必要的时间对自己真正的作业需求进行思考。鉴于此,生活化作业设计要为学生提供多元的作业选择和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有机会根据自身特长和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在作业完成过程中表现得出色、出彩。

3.以过程参与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学生本人积极了解并参与作业设计过程,有利于学生真切感受作业价值,调动其“做作业”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作业的有效性。反之,缺少作业设计过程参与,不理解作业设计价值,敷衍了事、完成任务式地“写作业”,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作业效果。学生须自主、自愿地参与作业设计的过程,才能收获作业设计带来的过程性体验。只有学生自己才经历过自己的生活,只有学生自己才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作业。教师让学生参与生活化作业设计的过程也是赋权学生的过程,“唯有权利层层下放,直达教育链条的终端,也就是学生自己身上,美好的教育蓝图才可能得以实现”〔8〕。教师赋权学生,让学生能有机会参与到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的声音被听见,才能建立起学生与作业的密切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生活化作业设计意图和价值的体悟,进而改善学生的作业态度,影响学生的作业行为,最终提升作业的育人效果。

(二)育人目标是生活化作业设计的指南

生活化作业设计需强调目标的导向作用,一切作业设计都需要回答该作业是不是有助于学生成长这个关键问题。生活化作业设计以育人目标为指南,致力于通过作业培育学生素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生活化作业的育人追求

只有确定“去哪里”,才能决定“如何去”及评判“是否到达”。生活化作业设计需要明确其育人的目标追求,才能进而探讨其育人的实现路径及培育效果。教学视域下的作业观认为作业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但生活化作业不局限于课堂,而是将作业放到更广阔的课程视域或学习视域上,认为作业在育人过程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和独特的价值。因此,生活化作业以育人为追求和方向指引,学生正是在完成生活化作业的过程中,逐渐“习得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9〕。与此同时,需要注意到的一点是,生活化作业只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指仅通过作业设计就能完成对人的培育,更重要的是强调作业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和独特地位,奏响作业设计的“育人”主旋律。

2.在“做事”中培育学生素养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能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生活化作业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实践性,注重通过生活化作业锻炼学生能做事、做成事的“做事”能力。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暗合“以事观之”“以事成人”的哲学思想,强调学生素养是在“做事”中养成的〔10〕。生活化作业亦强调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做事”过程中培育学生素养,以求改变学生书面作业多、实践性作业少的现实状况。因此,亟需通过生活化作业实现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的优势互补,通过“做中学”“用中学”等方式,让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在“用”中体会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在“做事”中实现素养的提升。

3.通过生活化作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作业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有独特价值,能够“发展学生学会学习素养,为学生后续发展及终身学习奠定基础”〔11〕。美国学者库珀通过研究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成绩和作业没有必然联系,但他认为仍需要给这些学生布置作业,因为作业除提升学生成绩外还包含其他重要的育人价值。通过完成生活化作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练就克服学习困难的韧性,最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不需要引导、监督也可以自行开展学习活动的目标。正如叶圣陶先生主张的“教是为了不教”一样,“教”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作业正是为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得到能力和意志的锻炼,它已被证实“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12〕,将学生逐渐培养为独立的学习者。通过布置形式多样的生活化作业,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最终实现“不教”的目的。

(三)生活是生活化作业设计的源泉

生活是生活化作业设计的源头活水。生活化作业设计要将学生经验与作业相勾连,正如泰勒所言,“学习是通过学习者具有的经验而发生的”〔13〕。而经验又源于生活,故作业设计需注重生活和作业的融合,以生活经验、真实的生活问题、复杂的生活情境引领学生成长。

1.用生活经验提升学生的作业意愿

生活化作业需依靠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持续收获正向反馈,进而提高学生“做作业”的意愿。将作业设计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有其必要性。首先,学生更容易接纳自己熟悉的事物,将作业设计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可以减少学生对作业的排斥和抗拒,消减畏难情绪,让学生愿意将注意力集中在完成作业上。其次,生活经验对于学生而言具有直接性、生动性,学生间接经验的学习总是以直接经验作为基础。在作业中融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快进入作业情境、理解作业内涵、领会作业目的,从而更出色地完成作业,享受到完成作业带来的成就感,提升自我效能感,产生持续的作业意愿。

2.以真实生活问题活化作业过程

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应该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学校缺乏产生真正问题的材料和作业,学生的问题并不是他自己的”〔14〕,这使得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变成了寻找标准答案、机械回答问题的过程,而非带着个人疑问、解决内心困惑的探索过程,因此,作业设计必须和真实的生活问题相结合,要以探究问题、生成答案的作业形式活化作业过程。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认为的那样,“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教师要用“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生活化作业要求将学生带入现实生活,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发现和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改变以往作业设计脱离学生生活、样式单一的刻板印象。学生在生活化作业过程中动手、动脑、用情、用心,实现“劳力”与“劳心”的结合,从而收获真实的作业完成过程体验。生活化作业源于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提出的具体问题,并以问题探究的过程赋予枯燥无聊的作业以生命,使其变得鲜活、丰满、生动、形象,学生亦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业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3.在复杂的生活情境中领会作业跨学科的实质

生活化作业是生活和作业相互沟通的成果,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两者之间要“摩擦起来”〔15〕,生活化作业设计亦然,要将生活和作业融合起来。知识源于生活,生活是一切学科所教内容的“原产地”,在生活的熔炉里,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活化作业强调学生要在复杂的生活情境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实质是多门学科的综合。首先,生活化作业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各学科间知识是相互关联的这一现实规律。学科之间的知识存在内在联系,学生在完成生活化作业的过程中,通过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可以逐渐深入理解各学科知识的内涵,形成对知识更加完整系统的认识,从而发现学科之间的联系性,体悟到各学科知识的互通性。其次,生活化作业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并强化不同学科间的相互联系。虽然不同学科之间本就存在某种联系,但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引导,学生很难在作业中发现并有意识地建立和强化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生活化作业扎根于学生现实生活,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正是在复杂的生活情境中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也正是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建立和强化了学科间的联系。

二、“双减”背景下生活化作业设计的实践路径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被视为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手段,强调在科学的研究范式下开展具有“目标导向、系统设计和诊断反馈”〔16〕特性的作业设计。依据生活化作业设计的三个理念,教师在开展作业设计时要坚持目标引领,落实作业育人追求;善用一切生活资源,提升作业育人价值;加强各方协同联动,更新作业设计方式。

(一)坚持目标引领,落实作业育人追求

生活化作业设计要明确育人追求,从更宏观的课程育人目标着眼,对其进行适当分解,以确立作业育人方向;再从微观的学生需求着手,结合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作业选择。

1.大处着眼:分解课程育人目标

作业目标是对课程育人目标的落实与细化。课程标准中诸如核心素养等要求,能帮助教师在制定作业目标时准确把握大方向,在实际操作中却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教师需对课程育人目标进行逐层分解、消化、吸收、转化,并最终在作业中具体落实。

作业和课程以育人为共同的目标追求,两者皆致力于培育学生素养。生活化作业承载着对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考查,包括对多种类、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其最终指向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17〕。生活化作业目标的确立,需在分解、落实课程育人目标的同时兼顾作业自身独特的育人价值,既不能轻视作业的价值,仅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忽略其对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辅助作用,也不能夸大作业功能,将课程育人重担全部放在作业上,须明确作业只是课程的构成要素之一而非全部。为合理分解课程育人目标,确立恰当的作业育人目标,一方面,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积极参加课程标准解读会议,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精神实质,主动参与相关培训,了解该目标提出的深层次原因和内在逻辑;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广泛阅读文献资料后的深入思考和体悟,在同行的交流分享中,逐步确立和落实作业育人目标。

2.小处着手:按需提供多样化选择

生活化作业是为学生服务的,无论多么宏伟的目标设计都要和学生的具体需求相结合,作业设计既是“一切为了学生”,也是“为了一切学生”。学生在学习基础、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性呼唤作业设计的差异化〔18〕,这要求作业设计须充分了解服务对象的多样化需求,以化解作业供需存在的矛盾。通过提供符合学生差异化需求的多样化作业设计,给予学生具有针对性和实质性的帮助。

当作业需求多元化和作业供给单一化的矛盾被消解时,才能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取得发展。为了消解作业供需不匹配的矛盾,教师有必要对学生需求进行诊断,从学生需求出发,做好需求归类,进而调节作业供给。首先,教师要主动融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当前的所思所想、所经所历,清楚学生多样化的作业需求及当前所处的知识水平、面临的学习困难,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其次,教师需根据学生多样化需求及发展水平采取各种积极应对方式。例如,根据每个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师可以设计分层作业,让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做符合个人水平和需求的作业,做到让优等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后进生吃了;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认知类型,按照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分类,设计多种类型的作业,以锻炼学生不同认知方式,避免作业中总是重复单一的认知训练〔19〕。生活化作业设计着眼于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优势长处,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作业设计供学生选择,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作业得到个性化的成长。

3.以育人目标为导向的生活化作业设计

生活化作业目标的设计如前所言,一方面要以课程育人目标为导向,落实相关要求,一方面也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结合,才能真正落实育人目标。

如为小学六年级学生设计的以“班级采购”为主题的生活化作业(1)改编自胡庆芳主编的《高质量作业赏析国际样本》中“促销商品发现者”作业样例,第105-108页。,教师采用为班级活动采购物资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物资采购过程中完成该作业。该项作业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观察、比较不同杂货店货品价格,选用恰当的形式做好所需商品的价格标记;自主运用四则运算,计算所需购买的物品价格;根据班级人数合理分配有限资金,按需进行采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班级采购”作业的目标落实了以下两点要求:一是基于真实情境,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问题的本领,落实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知识能力训练目标,如数字大小的比较,加减乘除的运算;二是基于不同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必备的生存技能,如学会观察,养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学生正是在“采购”的过程中运用了计算知识、体验了采购流程、树立了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从而实现了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育人目标要求。同时,该项作业在设计时又兼顾了不同学生生活环境和作业完成中获取支持的差异,通过“观察、比较不同杂货店货品价格”,为学生保留了一定的自主发挥空间,增加了生活化作业的灵活性和生成性,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对问题的解决,培育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善用生活资源,提升作业育人价值

生活资源是设计生活化作业的基础保障。教师通过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可以将生活资源进一步转化为作业育人资源,提升作业的育人价值。

1.开发生活资源

生活化作业源于生活的现实土壤,但生活化作业不等于生活本身,要“对现实生活素材进行甄别、筛选、加工、改造,才能使之成为作业的内容”〔20〕。生活资源是生活化作业设计的基础保障,教师要善于开发一切生活资源,如衣食住行的各种生活片段,每个地区的场馆资源、历史文化古迹、名人故居、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风俗民情等,这些生活资源都可以作为作业设计原料,有待教师主动发现、积极开发、巧妙设计。

面对丰富的生活资源宝库,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更要学会选择,筛选出符合当地实情、学生需求且可获取的生活资源作为作业设计原料。首先,从学生需求来看,生活资源的选择要多样化,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其次,从教师有限的时间精力成本来看,设计时要考虑生活资源的普适性,尽可能寻找到蕴含着学生共同生活经验的生活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精简设计数量,提高设计质量。最后,从生活化作业实施上来看,“每个作业都需要投入教师、学生和家庭的时间、精力和情感”〔21〕,需要多方力量的配合,因此要考虑完成该项作业所涉及的其它资源条件能否被满足。正如库珀所言,作业设计的数量和种类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及其在家所获得支持的质量〔22〕。所以,教师在选择作业设计所需的生活资源时必须要多方考量,既要满足学生需求,符合教师有限的时间精力条件,也要保证其对应的资源保障条件能被满足。生活资源的开发与选择要因地制宜、灵活变通,依据当地现实条件及学生实际情况,最大程度开发并利用自身特色资源,发挥其特长及优势。

2.将生活资源转化为作业育人资源

教师作为生活化作业的总设计师,要从作业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等各方面考虑,进行系统化的作业设计。教师若想在作业设计中用好生活资源,则需做好生活资源和作业育人资源的转化工作,充分挖掘生活资源中蕴含的宝贵育人价值,并使之与作业设计相结合,从而提升作业的育人价值,丰富作业的内容与形式,让学生乐于作业,长于作业。

通过生活资源和作业的结合,实现生活资源到作业育人资源的转化,可以使作业形式与内容更贴合学生生活,让学生对作业产生亲近感,领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23〕,做到“认知与行动、理论与实践、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24〕的有机融合。生活资源中蕴含的宝贵育人价值有待通过作业设计被挖掘。首先,生活资源本身可以作为一种作业育人资源,如让学生观察社会现象,收集一手资料,学生在收集和观察的过程中增加了对社会现实和真实生活的了解,同时学会了整理、收集资料的手段和方法。其次,利用真实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完成生活化作业的过程中实现学与用结合,提升作业的育人价值。最后,将生活资源作为作业设计的内容题材,可以吸引学生兴趣,增添作业题目的趣味性。例如,将新闻、社会热点问题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设计为生活化作业的内容,在引起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观照和思考的同时,也可以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总之,一切生活资源都能通过巧妙的手段转化为作业育人资源,关键在于教师的发现和利用。

3.善用生活资源的生活化作业设计

设计生活化作业的关键在于对生活资源的发现、提取,找到生活资源和作业设计之间的联结点,从而将两者有机结合,通过创设生动的作业情境,解决生活问题的形式提升作业的育人价值。如“看懂食物标签”的作业设计(2)改编自胡庆芳主编的《高质量作业赏析国际样本》中“看懂食物标签”作业样例,第151页。,教师先让学生收集准备了五种不同的食物标签,然后开展了如下的作业活动:

【探讨问题】

(1)食物标签上列有哪些项目?

(2)什么是“食物金字塔指南”?

(3)安排一日三餐时,“食物金字塔指南”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你?

【完成任务】

查阅标签所示的食物营养成分,根据“食物金字塔指南”对其进行分类。内容包括:

(1)列举五种带有标签的食品。

(2)对五种食品的成分进行列表、分类。

(3)绘图说明食物标签的哪些地方符合“食物金字塔指南”的要求。

【作业呈现】

为自己设计一份营养均衡的菜单,包括早中晚三餐及零食。

食品是学生在每天的生活中都需要接触的东西,即便是简单的食品标签也蕴含着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有待教师的挖掘。“看懂食物标签”的作业将五个不同类型的食品标签作为生活化作业的抓手,以“食物金字塔指南”为桥梁,既让学生对食品标签的分析有据可依,又和学生个人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完成生活化作业,学生能对健康饮食、食品安全等与自身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自我规划。学生在完成“看懂食物标签”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习到科学知识,而且有助于促使其反思个人当前的饮食习惯,帮助学生养成一种健康饮食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最后布置学生为自己制定营养菜单的作业任务,贴近学生生活、联通学科知识、关乎学生健康,提高了作业的有效性和趣味性,提升了作业的育人价值。

(三)加强协同联动,更新作业设计方式

生活化作业设计需多方力量协同,通过跨学科的联合设计,增强作业的关联性。以数字技术赋能作业设计,抓住作业设计的转型契机。

1.跨学科协同:增强作业的相互关联

教师跨学科协同设计生活化作业,能促进知识的统整,增强作业的关联性。分科教学是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人为手段,由此衍生出分科作业,但“作业的分散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25〕,“分科学习与分科作业使得学生不是在建构一个有机的知识结构,而是同时在不断地营造与巩固着几个毫无联系的知识结构”〔26〕,这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造成了阻碍。跨学科设计生活化作业既能连接学生的现实生活,又能帮助学生体认学科知识的价值和意义〔27〕。通过各学科教师间的协同合作,有利于开展跨学科的生活化作业设计,弥补分科作业造成的知识碎片化、学用难以结合的缺陷。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要切实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要求〔28〕。关于作业负担,容易被看见的是作业的量大会增加教师设计和学生完成作业的负担,但与此同时不能忽略的是零碎、机械、重复、毫无关联的无意义的作业操练也会给师生带来严重的身心损伤。无意义的机械作业会增加学生作业焦虑,降低其学习动机〔29〕,从而带来作业负担。因此,跨学科设计生活化作业,加强学科作业的关联性,让作业成为有意义、相互关联的体系是作业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机械重复作业给学生带来的负担。跨学科设计生活化作业需要学校和教师的相互配合。在学校层面,首先,学校要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保障教师有固定的时间、空间开展跨学科的生活化作业设计研讨活动。其次,要制定与之配套的作业设计评价、奖励办法,让作业设计标准化、流程化、成果化,以维持教师设计作业的动力。在教师个人层面,首先,要转变教师作业设计观念,强化合作意识,转变原本各自为政的作业设计局面,形成以生活化作业为纽带,不同学科教师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作业设计团队,开展有组织的作业设计。其次,教师间要善于相互学习借鉴,打造具有浓厚研究氛围的作业设计团队,通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方式,使每个人在汲取团队智慧的同时也对他人产生积极影响,助推作业设计团队的建设与发展。学生通过完成跨学科的生活化作业,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结、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也能在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作业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减轻机械重复作业带来的负担。

2.数字赋能:抓住作业设计的转型契机

教育的数字化转向是当下的必然发展趋势,生活化作业设计亦然。智能化教育要与物联网、云计算、学习分析、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相融合〔30〕,这种教育数字化转型被视为面向未来教育的“转基因”工程〔31〕。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借助大数据储存的丰富资源、便捷的通信技术等条件开展生活化作业设计的转变则可以视为生活化作业设计的“转基因”工程。

关于生活化作业的设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然而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因此更需数字技术赋能,提高人的认知效率和效果。将生活化作业设计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为教师开展生活化作业设计提供便利,也为作业设计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其一,大数据可以轻松储存各种与作业设计相关的数字化资源,教师通过便捷的数字资源获取途径可以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丰富作业设计资源。首先,大数据储存的丰富资源可以为教师收集资源,开展作业设计提供便利。通过搜索大数据储存的资源,教师可以清晰了解到周围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程度,便于教师在作业设计前期掌握资源情况,并筛选出符合个人设计需求的资源,进而开展下一步的作业设计工作。其次,大数据储存的作业设计案例可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设计范本,便于教师在作业设计时确立学习榜样、参考设计模式、明确设计目标、借鉴成功经验。其二,通信技术赋能作业设计,可以减少信息阻隔,拓宽教师作业设计渠道。教师利用各种分享交流平台,可以和相关的作业研究团队建立联系,通过及时的交流沟通,得到具体的帮助和指导,进而推进生活化作业设计问题的解决。其三,借助便捷的通信技术,教师还可以围绕作业设计开展跨校、跨国的合作,让不同人员共同参与作业设计,相互学习借鉴,从而为更多学生提供更优质的作业服务。数字技术变革是教育改革面临的时代命题,生活化作业设计要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寻求作业设计的发展契机,探索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作业设计方式。

3.数字赋能下跨学科协同设计的生活化作业

生活化作业带有跨学科的性质,往往基于真实生活情境和问题,涉及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这规定了作业设计必须变革传统的分科作业设计模式,一方面教师要团结不同学科的教师通过教研等形式协同设计作业,另一方面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开展数字赋能背景下有组织的生活化作业设计。

如“比较新能源和燃油汽车”的作业(3)改编自胡庆芳主编的《高质量作业赏析国际样本》中“比较新能源和燃油汽车的费用”作业样例,第108-110页。就以数学教师为主导,该教师先借助互联网搜索相关信息,获取大量关于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费用调查的相关文章和资料,基于搜索结果,进一步根据作业目标进行资源筛选,为学生创设“新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费用之争”的生活情境。而后借助线上交流平台,在线向该作业所涉及的科学、语文等学科的教师寻求援助,协同解决单科教师通过自主搜索学习无法回答的问题,从而确保了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增强作业的关联性。最后引导学生在该情境中综合运用科学、数学、语文等学科知识解决汽车费用问题。具体作业内容如下所示:

(1)上网查找燃油车、混合动力车和新能源车的相对成本与燃料效率的有关信息。

(2)根据已知条件,计算不同动能的汽车一年的大概费用。

(3)结合上网查找的有关信息及计算结果,从环保和省钱的角度出发,给家人写一份关于购买新能源车的建议。

生活化作业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要求教师须具有设计跨学科作业的能力,但目前跨学科作业设计仍处于尝试探索阶段,因此教师需积极向外界寻求帮助,用好丰富的数字资源,以胜任跨学科作业设计工作。比如“比较新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的作业正是源于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和问题,以数字赋能、学科教师协作等方式,设计了以数学作业为主,融合科学、语文等多门学科知识的跨学科作业,探索了新的作业设计形式。

猜你喜欢
双减生活化育人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