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法律风险防范探究

2024-03-18 16:01孙玉洁
法制博览 2024年3期
关键词:顶岗用人单位法律

孙玉洁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实现工学结合,突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1]本文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面临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高职院校如何采取适当的举措帮助学生解决法律问题、规避法律风险。

一、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中的法律风险

(一)刑事法律风险

由于高职学生初入社会,防范心理不强,单纯善良又缺乏判断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当他们离开学校,独自面对陌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往往容易遭遇一些违法犯罪事件。

1.诈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

在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诈骗罪多以如下形式出现:个别机构和个人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索取相关费用,进行“付费内推”;有的公司告知学生要在实习前接受统一培训,以招聘的形式对应聘者进行有偿培训,甚至有的陷入“培训贷”的陷阱中,还没找到工作就已经身负债务;更有甚者,出于对奢靡生活的追求和一夜暴富的幻想,竟然加入诈骗团伙,成为共犯,受到刑法制裁。

2.寻衅滋事、故意或过失致人伤害

高职学生在实习期间脱离学校和老师的监管,有的住在单位宿舍,有的在远离学校和家乡的陌生城市工作生活。在陌生的环境独自承受工作的压力,往往导致学生内心空虚,情绪不稳定,容易借酒浇愁或者和社会闲杂人员混在一起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

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毁损、占用公私财物,情节恶劣的;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等情形,定寻衅滋事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如果造成他人身体严重伤害,还有可能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或者故意伤害罪,而受到更为严厉的刑事处罚。

3.传销

高职学生缺乏社会经验,识别陷阱的能力较差,自我保护意识缺乏,有些人希望快速赚到钱,提高生活质量。传销组织利用学生急功近利的心理,和缺乏辨别能力的弱点,借助一些营销理论来粉饰自己,用各种花言巧语和暴富的“神话”攻破学生的心理防线,引诱学生一步步走向深渊。一旦学生被传销组织控制,不但经济利益受到侵害,而且人身自由和生命安全都将受到严重威胁。

(二)民事法律风险

1.工伤救济

从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法律关系来看,顶岗实习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属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因此学校对学生仍然有监督管理的职责;学校和用人单位是委托合同的关系,企业接受学校的委托,为学生提供工作岗位,帮助学生完成顶岗实习活动。因此,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不是劳动关系,不受相关劳动法律规范的调整。这样就导致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在工作过程中受到的人身伤害不能认定为工伤,无法提出工伤损害赔偿请求,而是按照一般民事侵权纠纷处理。

学校作为顶岗实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实习学生的管理者,负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义务。用人单位也承担对实习学生的安全操作培训义务。如果学校和用人单位没有尽到相关义务,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的规定,侵权行为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学生需要对用人单位或者学校的过错承担举证责任。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维权难度。即便是学生证明了学校和用人单位有相应的过错,根据现行法律规定,侵权人按照过错程度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学生能够得到的赔偿数额也是比较低的。

2.劳动报酬

前文提到高职在校生进行顶岗实习活动时,与用人单位之间没有建立劳动关系,因此用人单位不必遵守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劳动报酬并且不需要给学生缴纳社保。

《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第十八条规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实习单位,应参考本单位相同岗位的报酬标准和顶岗实习学生的工作量、工作强度、工作时间等因素,合理确定顶岗实习报酬,原则上不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试用期工资标准的80%,并按照实习协议约定,以货币形式及时、足额支付给学生。

但是由于顶岗实习的学生急于找到实习接收单位从而按时完成实习任务,在就职前并没有详细约定实习报酬的相关条款。例如全勤奖金的领取标准、请假迟到等事项的处罚额度等。导致领取报酬的时候,用人单位以各种理由克扣学生的薪水。

二、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欠缺配套法律规范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仅适用于劳动关系,而顶岗实习学生不具备劳动者的身份,故而不能援引这两部法律来为自己维权。

第二,2005 年10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首次提出“顶岗实习”这一概念;2015 年9 月,教育部印发《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 年)》,指出校企联合保障顶岗实习学生的权益,并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维护顶岗实习学生的安全、报酬等权益;2016 年4 月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安全监管总局、保监会联合印发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通过规定实习报酬、工作时间、工作岗位等内容,更进一步保障了顶岗实习学生的劳动权益;2019 年9 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实习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加强保障实习学生安全等。

以上诸多文件虽然比较详尽地对职业院校的顶岗实习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调整,但是从立法层级来看,这些文件不具有法律地位,无法作为学生维权和法律审理案件的依据。

(二)实习单位忽视对顶岗实习学生权益保障

第一,在高职院校、用人单位、学生三方签订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中,只对企业名称、组织机构代码、联系人、实习岗位和档案接收单位等信息进行了登记。在这份协议中并没有约定顶岗实习学生的待遇、休假、工伤事故的处理办法、各方责任等问题。这就导致当学生权益受到损害时,即使把这份协议作为证据出示,也没有办法以此获得应有的赔偿。

第二,用人单位接收高职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活动,并非单纯为了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而是追求利益的考量。因为学生并不具有劳动者的身份,企业给予学生的报酬也很低,甚至不用为实习学生购买社保。企业将顶岗实习的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为其安排繁重的工作,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和监督以及日常监管缺失,导致安全事故频发。

(三)高职院校对顶岗实习活动缺乏系统的管理

1.没有完善的顶岗实习规章制度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行之有效的专门针对顶岗实习活动的规章制度,对于实习生的管理、责任分配、实习活动如何开展、实习过程如何跟踪反馈、实习过程中学生的权益如何保障等问题都没有具体规定。

2.缺乏对顶岗实习活动的监管

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活动始于就业协议书,终于实习成绩评定。而在长达一年的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基本依赖“蘑菇钉”等APP 记录考勤和提交周记、微信群发布通知以及个别学生和指导老师的私信沟通。很多实习指导教师并不了解学生就职的单位,也不了解学生实际工作的状态,只是针对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结合学生打卡情况进行打分而已。

3.忽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在学生离开学校投入实习活动之前,高职院校没有针对实习活动中有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进行宣传教育。同时,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的教师也并不具有法律背景。学校和老师将目光集中在专业是否对口、学生的业务水平是否得到提高上,而忽视了法律风险防范和权益保障等问题。

(四)学生欠缺维权能力

1.欠缺法律常识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很少系统学习法律课程,而在实习开始之前学校也没有专门针对实习工作中的法律风险进行培训。学生签订实习协议时甚至没有仔细审阅各项条款,也不知道应该关注协议中的那些容易造成权利损失的内容。对于用人单位提出的甚至有可能违背法律的要求也没有辨识能力。

2.缺乏维权意识

由于学生对于顶岗实习的法律属性不了解,导致其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及时有效处理。特别是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害怕失去工作机会而对侵权行为忍气吞声,放弃维权。

三、高职院校防范学生顶岗实习法律风险的途径

(一)规范签署实习协议

第一,实习协议中除去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基本信息外,应当明确界定学生实习的时间、岗位、薪酬、休假等基本问题;明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于用人单位管理不当而造成伤害时的处理办法;明确界定用人单位的责任范畴。实习协议不应该千篇一律,而应该针对不同单位和不同岗位,具体明确地规定用人单位和实习学生的法律关系和权利义务以及法律责任。学生作为相对弱势的群体,应当在协议中有所侧重地保护学生权益,并且要考虑照顾学生的身心健康,公平合理地进行责任分配。

第二,高职院校作为顶岗实习活动的监管者,也应当在三方协议中明确自己的责任。协议中要写明校方负责顶岗实习工作的联系人和联系方式,校方在顶岗实习活动中应承担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义务,以及由于学校监管不到位导致学生伤害时的责任承担问题。在签订协议时,要对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审查核实,对实习学生的工作岗位有清楚的认知。对于存在合理怀疑的企业,宁愿不签协议也不要为以后的法律问题带来隐患。

(二)增加设置法律课程

1.民法和民事诉讼法相关课程设置

除了现在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以外,各高职院校还应当结合自身情况开展民法和民事诉讼法类课程。随着我国《民法典》的颁布,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被更加广泛地进行保护。高职学生应该学习和了解基本的权利义务规范,对基本的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责任有清楚的认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等法律文件是对公民诉讼权利的保障。高职院校通过开展这两类课程,为学生灌输依法维权的思想并教给学生依法维权的方法,是解决顶岗实习过程中法律问题的根本途径。

2.劳动法相关课程设置

针对即将开始顶岗实习的学生开设劳动法相关课程,直观地向学生教授实习工作中会出现的法律问题以及如何运用多元化的手段解决纠纷。在这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于强调知识点和法律概念的研究,而应当将授课重点放在如何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上。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视频观看、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的方式,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灵活运用所学法律知识为自己维权。

(三)完善顶岗实习管理规章制度

在相关法律和政策等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制定完善的顶岗实习章程。对顶岗实习工作进行细分:从前期的安全教育和实习动员,到三方协议的签订,到实习过程中的跟踪反馈,到实习成绩评定等环节,厘清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负责人,面面俱到,层层追责,将顶岗实习工作落到实处。

(四)跟踪沟通反馈

高职院校作为顶岗实习活动的组织者,要对顶岗实习整个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要安排教师随时和学生沟通实习情况。既要关注学生的工作情况,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既要为学生解答业务层面的问题,也要为学生解答法律问题,更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开导,帮助学生完成实习工作。当遇到法律问题时,负责联络的教师要及时和负责法律咨询的人员(法律教师或者值班律师)进行反馈,及时帮助学生处理问题,化解矛盾,维护权益。

四、结语

伴随我国高职教育不断发展,顶岗实习中的问题也会不断凸显,有必要切实维护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规范性与合法性。[2]高职院校要通过建立健全顶岗实习制度、设置完善法律课程教学活动、与企业深度沟通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各种法律问题,从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猜你喜欢
顶岗用人单位法律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让法律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