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成钢”
——探索新时代学者型期刊编辑的成长路径

2024-03-18 07:06
新闻传播 2024年1期
关键词:学者型学术期刊

王 洁

(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 北京 100142)

我国以自信开放姿态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井喷式发展。站在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在倡导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背景下,积极探索顺应社会融合发展趋势、顺应媒体新业态发展的学者型期刊编辑的成长路径,是摆在期刊行业从业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作为一名从事期刊采编工作10余年的青年编辑,我认为新时代学者型期刊编辑的养成,就像“淬火成钢”,必经多道工序,在打磨中提升,在历练中成长,精进坚持,方得始终。

一、为何锻造好钢——新时代学者型期刊编辑成长的必要性

所谓学者型编辑,就是在编辑业务上驾轻就熟的同时,还能够在某一学科领域颇有建树的融合型、复合型编辑人才。学者型编辑一直是出版行业的稀缺资源,而随着出版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对该类人才的需求也愈发迫切。尤其是专业学术期刊,要生产出诸多门类,富有专业水准的精神产品,离不开期刊编辑精湛的编辑加工水平和对该学术领域深入的认知和精准的甄别能力。

(一)新形势要求

改革开放40年来,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改变了媒体的发展业态和支撑环境,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学术期刊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持续推进的期刊出版行业的转企改制,也深刻影响着整个行业的经营管理。那些背靠“行政机关大树”的发行渠道就可养活全单位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单位不仅要完成社会效益的目标,经济效益也成为单位生产越来越重要的考核指标。营利性期刊出版单位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读者口碑,就要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新为要,满足专业期刊读者群的多样化需求。数字化转型亦是期刊无法绕开的话题。期刊出版单位迫切需要熟稔编辑业务、通识专业内容、善于吸收互联网新技术的学者型编辑人才。期刊出版企业只有拥有一批真正的学者型编辑队伍,才能实现新时代赋予的更高出版要求,践行“质量之魂,存于匠心”的新使命。

(二)新业务需要

在管理和经营理念转型驱动下,期刊编辑从被动的文稿中走出来,从被动的编辑加工业务中走出来,回应市场需求,主动策划炙热而有深度的期刊选题,主动联系业内权威专家学者,全方位介入作者学术理论、操作实践文章的创作过程,生产出高质量的精神产品,最终成长为真正的学者型期刊编辑。只有高水平的学者型编辑在期刊内容的选择上才有重要的话语权,其决定了为读者呈现什么类型、什么水准的文字作品,成熟的学者型期刊编辑有敏锐独到的眼光发现好文章、打造好文章;策划好选题、挖掘好选题;发现好作者、吸引好作者。在以期刊为平台策划组织宣传期刊品牌形象的多种经营活动中,学者型期刊编辑更能在专业的培训活动、学术会议、课题调研等方面,发挥专业融合优势,选题策划、联系专家、报道宣传、研究探讨,彰显期刊权威、专业、全面的媒体形象。

(三)维系编辑与作者良性关系的需要

维系编辑与作者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出版行业老生常谈的话题,二者既可以培养成朋友关系,又是一种平等合作关系。只注重编辑业务培养,缺乏专业理论素养的编辑资历尚浅,为得到文稿往往对作者百依百顺,努力通过自己的认真热情服务赢得作者的认可,但对文稿内容的修改意见仅局限于语法知识错误等,对作者所属专业的硬伤“视而不见”,很难从学科专业的角度提出有建设的修改意见,难以启发作者创作更高质量的文字作品,久而久之,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会成为不平等的服务关系,编辑也会越来越得不到作者的重视。因此,维系编辑与作者长期良性互动合作关系的基础是编辑们注重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精通专业理论,提高与作者的专业对话能力,逐步将自己打造成货真价实的学者型编辑。

二、出版史上编辑队伍中那些“淬火成钢”的榜样

纵观古今,编辑和学者之间职业流动性很强,优秀的学者型编辑作为有独特见解的专家,以自己成熟的知识体系培养出一批著名作家群体,并且以自己广博的学识,打造自己鲜明的特色,不断为增强编辑作者的广泛影响力贡献力量,他们是出版编辑史上“淬火成钢”的榜样。

(一)以精辟的学术见解宣传自己的观点主张

在我国出版史上,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学者和报刊编辑梁启超在创办的《时务报》等刊物上,以新颖犀利的议论和通俗流畅的文字,写出了《变法通议》等一系列文章。黄遵宪评价梁启超:“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除此之外,我国著名政治思想家、编辑家、朴学大师章太炎,也是这类学者型编辑,章太炎的主笔有《时务报》《民报》《制言》等,他与梁启超的共同点是深知报刊是当时人民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都通过报刊杂志抒发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主张,以此激励民众。

(二)通过深耕出版事业推动行业发展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23年,他进入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五四以来颇有影响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他编纂和规范了出版物的汉字并规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他所做的努力改进了编辑工作的质量和组织结构。1949年后,他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叶圣陶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学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1]。除此之外,将自己一生所学、全部精力投入我国出版事业,推动行业发展的学者型编辑还有著名出版家邹韬奋、著名学者郑振铎、著名文学评论家茅盾等。

(三)运用出版编辑开辟新学派

在西方出版史上,运用出版编辑更新学派思想的趋势特别明显。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是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1881年,冯特创办了第一个专业的实验心理学的杂志《哲学研究》。还有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 Bernard Cattell),他创办过《心理学专刊》等,并最早应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人格,有力地推进了美国心理学的机能主义运动。这类学者型编辑,运用出版编辑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学派,见证了这个学派的勃兴,令人敬佩。

三、好钢如何锻造——新时代学者型期刊编辑养成路径

将我国建设成为出版强国,是一代一代编辑出版人共同的夙愿,这离不开新时代编辑的奋发努力,不断打磨自身编辑业务水平,沉下心来积淀专业素养,最终凝结升华成勇于担起“刀刃”重任的好钢。

(一)淬火打磨

新时代学者型期刊编辑的第一个特征是具有深厚的编辑功底。许多从事编辑职业的人员专业学科背景较为复合,往往是工作时才开始接触具体编辑业务,加之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后留给新编辑的生产任务也很繁重,如何快速上手,笔者以为敢于试错,敢于应对挫折的心态比较重要。笔者由一名财政法学专业的研究生成长为一名财经期刊编辑,从最初的对编辑业务略知一二到驾轻就熟,其间经历了很多挫折,唯有以积极学习的心态去面对,才能不断精进业务。一方面,见缝插针阅读编辑出版书籍,在对本单位的编辑出版流程大致了解后,在实践中多向资深编辑请教,对工作中出现的编辑错误及时记录改正,对资深编辑提出的有关文稿的修改建议及时消化吸收;另一方面,争取并珍惜每一次参加编辑出版专业的培训机会,从事财经期刊编辑工作以来,我参加了包括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编辑学会等单位举办的“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数字时代的图书选题策划”等线上线下培训,这种集中学习形式是精通编辑出版业务的捷径。

(二)涉猎广博

新时代学者型期刊编辑的第二个特征是对新闻编辑出版学术以外的专业知识涉猎广博。邹韬奋先生曾谈到编辑记者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丰富的常识和写作能力,他强调新闻工作者“应当是一个常识家”。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为《新闻边缘学科概论》作的序言也谈到:“有人说记者是杂家,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应该说记者既是杂家又是专家,一杂一专,意味着全才。新闻工作者要成为专家,必须是个合格的杂家。”[2]前辈的观点,笔者深表认同。合格的编辑是“通才”,而学术理论知识广博是成长为学者型编辑的重要基础。在笔者编辑期刊来稿时,作者稿件内容经常涉及公共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知识体系,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笔者会根据文稿提到的相关领域搜索关键内容进一步学习弄懂,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就及时向作者或了解该领域的学者请教,避免由该问题导致编辑出版错误。同时,保有一颗好奇心和坚持求知欲,平时通过阅读书籍、运用多媒体等多种途径广泛涉猎,注重对多学科知识的研究积累,吸纳编辑前辈的宝贵经验,争做一个“常识家”。

(三)提炼沉淀

新时代学者型期刊编辑的第三个特征是通晓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我们常说,编辑作为文化的“二传手”面对诸多门类的精神产品,需要“两条腿走路”,即编校业务能力和专业学术素养并重。而专业学术素养更需要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摸索、总结、提炼、沉淀。因为热爱所学的财政法学专业,所以从事了该领域的期刊编辑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一大幸事。这也使我要成为学者型编辑的目标以及努力方向更加清晰。利用本专业形成的专家学者资源,我经常就专业的认识和看法与学术导师、学术前辈沟通交流,迅速解开了学术上的困惑与实践中的疑问,同时在对期刊选题策划把握的准确度上,邀请业内专家提出建设性意见,之后就该选题进行专向约稿也就相对容易。以期刊为学术平台,笔者多次参与策划组织了专业学术论坛、专业培训班、实地课题调研等活动,在这些活动的筹备过程中,笔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也不断实践着自己的创新想法。同时,在期刊编辑与期刊作者的关系维系上,笔者不再是提出“小修小补”的服务型编辑,而是敢于质疑作者的观点主张,提供更有价值的改进建议,并向学者型努力中的专业编辑。笔者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最终会赢得越来越多作者的尊重。

(四)凝结升华

新时代学者型期刊编辑的第四个特征是具备某一专业的学术能力并在该学术领域有所建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新时代学者型期刊编辑的养成,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积淀,持之以恒地努力,熔铸专业学术能力,最终实现目标的凝结与升华。邹韬奋先生曾说:“有志于某种事业者,与其临渊羡鱼,毋宁退而结网,结网无他,即当对于此某业所需要之能力先加以充分的准备。”[3]在编辑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整个出版行业、出版单位的外部环境的改善对学者型编辑的成长尤为重要,建议开辟学者型编辑的晋升通道,在任职资质上,不仅考核编辑业务能力,还要考核专业的学术研究能力,完善相应的薪酬、绩效等激励机制,使更多编辑人才脱颖而出,使“良禽择木而栖”。同时,年轻的编辑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目标定得高远,努力推动我国出版事业蓬勃发展,为构建民族精神、塑造文明社会添砖加瓦。

结语

总之,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井喷式发展新形势下,在倡导做新时代学者型期刊编辑的今天,积极探索顺应社会融合发展趋势、顺应媒体新业态发展的学者型期刊编辑的成长路径,是摆在期刊行业从业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新时代学者型期刊编辑的养成,是适应新形势、新业务、维系与作者良性互动关系的需要驱动下,努力借鉴出版史上编辑队伍中的精英榜样的力量,积蓄储备新时代学者具有的深厚编辑功底,对新闻编辑出版学术以外的专业知识涉猎广博,同时通晓某一学科领域专业知识,力图在该学术领域有所建树。“淬火成钢”必经多道工序,在打磨中提升,在历练中成长,精进坚持,方得始终。

猜你喜欢
学者型学术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学者型独董与内部控制质量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学者型钧艺传承人
——记陶瓷艺术大师张义
期刊问答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以翁贝托·埃科为例,谈“学者型作家”
当代“声景”中的“学者型作曲家”
——旅美作曲家梁雷音乐作品学术研讨会纪要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