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银发群体媒介素养缺失与渗透
——基于数字鸿沟理论视角下的探讨

2024-03-18 07:06胡馨予
新闻传播 2024年1期
关键词:银发鸿沟媒介

胡馨予

(河北传媒学院 石家庄 050000)

银发群体又称“银发族”,泛指介于黑发与白发之间的人群,也是通常所说的“老年人群”。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和文化对于“老年人群”的年龄划分标准有一定差距。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建议——“发展中国家可将60岁以上的人群定义为老年人”[1],结合我国目前法定的退休年限,本文将“银发群体”界定在60岁以上的人群。新媒体时代,媒介技术分秒不息地更新迭代,人口结构也正在加速“老化”,银发群体无力抵抗地卷入在“新与老”的冲突中。在呼吁“积极老龄化”行动的今天,各界沉浸在寻求“弥合数字鸿沟”的热潮中,但人们更应重视对于银发群体媒介素养缺失的“冷”思考。银发群体接受新兴媒介带来“新鲜体验感”的同时,由于媒介素养的缺失也深陷在“被遗弃者”的旋涡中,数字鸿沟没有缩小而在反向扩大。

因此,本文基于数字鸿沟理论视角,探析在新媒体环境下银发群体媒介素养缺失的现象,并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凝聚人文关怀的视角,以期帮助银发群体跟上新媒体时代的步伐,助力一系列国家有关“积极老龄化”和“网络全民化”的策略坚实落地。

一、反映与影响:数字鸿沟与媒介素养相伴相生

“数字鸿沟”与“媒介素养”看似是在两个不同的传播研究分支中没有交集的两个概念,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发展呈融合之势,传播结构不断变化,传统的传播理论与概念也在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与联系。分析二者的研究历程以及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更好地探析银发群体媒介素养缺失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一)数字鸿沟

在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脉络中曾有一个“知识沟”假说,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学者蒂奇纳等人所提出。“知识沟”主要是指获得信息多者与获得信息少者的人群之间的系统性差异,由于经济条件、传播技能、知识储备、社会交往、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等因素存在差异,使得人们在接触大众媒介的同一条件下,原有的知识沟会呈现扩大之势[2]。

传统的“知识沟”理论进入到互联网发展时代后,延伸出来“数字鸿沟”的概念(Digital Divide),最早出现在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发布的《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数字鸿沟指向了更多维度的数字不平等现象,不仅体现在信息技术以及信息资源应用领域,还体现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以及群体之间存在隔阂。

随着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普及,数字鸿沟这一概念也在不断地被重构与延伸,美国学者比尔·科瓦奇在《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中认为,随着当下公众使用新媒体概率大大增加,数字鸿沟更多地表现在能否意识到自己接触信息具有“怀疑性认知”,这一点与“媒介素养”的要求不谋而合。

(二)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对其下了一个定义,即“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3]这也体现出,基于不同的传播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概念是不断被丰富与更新的,可以是多学科、多含义、多层次的研究。概括来看,新媒体背景下媒介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媒介接触素养:主要体现在能够接触到的媒体资源以及与之适配的技术操作能力;

2.信息科学素养:主要体现对于媒介科学性认识、对信息科学性的识别与分析,以及对于媒介和信息的批判意识与能力;

3.信息消费素养:主要体现在网络安全意识、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以及所产生实际消费行为;

4.信息生产素养:主要体现在发布信息和言论与再生产、再传播信息的能力以及相关素养。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信息科学素养”应当包括“自律素养”即媒介使用中自我控制的意识与能力,新兴媒介给人们带来新奇的用户体验,也会占据人们大量时间与经历,使人们沉浸在网络世界中,在银发群体中也普遍产生了“老年网瘾”问题。

(三)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数字鸿沟的本质可看出,数字鸿沟与社会不平等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不平等影响着数字鸿沟,数字鸿沟反过来也会加剧社会不平等[4]。而在新媒体时代,媒介的变革使得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状态,不平等现象也在各种传播关系中加剧。

“数字鸿沟既指人们在信息中介的接近和使用上的不平等,也指人们在线使用上的不平等。”[5]媒介素养作为信息资源接受与使用阶段中较高层次的影响因素,其差异实际上是社会不公平新现象的折射。由于人们存在着差异化的媒介素养,这导致人们在对信息的接收和利用层面产生不同的结果,进一步加深群体间的数字鸿沟,且数字鸿沟本身作为一种社会不平等现象,也成为其本身再生产和再扩大的要素。数字鸿沟在加剧不同地区、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年龄阶段群体之间鸿沟的同时,也在扩大他们媒介素养之间的鸿沟。综上,数字鸿沟与媒介素养之间是彼此互相反映和影响的相互关系,弥合数字鸿沟不可忽视银发群体媒介素养缺失的问题。

二、数字鸿沟视角:分析银发群体媒介素养缺失现象

在快速数字化的新媒体时代,银发群体也开始融入互联网进程中,以此来满足其各类媒介需求。通过社交媒体的使用,使得银发群体可以与家人、朋友以及外界交流互动,满足其社交需求与情感需求;通过资讯类媒体的使用,拓宽银发群体多元信息的接触渠道,满足其信息消费需求;通过对于娱乐类媒体的使用,丰富了银发群体的日常生活,满足其娱乐需求。然而媒介素养的参差不齐也使得银发群体在选择、接触和使用媒介过程中产生出不同的结果,进一步扩大了群体内部以及与其他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

(一)硬件设施:农村与城市媒介接触素养鸿沟

根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下文中简称为《报告》),截至到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农村网民占比27.9%,相比2021年12月,上升了0.3个百分点[6]。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农村数字化转型工作在持续推进,但是不可忽视偏远乡村、山区等贫困地区的银发群体。这些空巢老人接触互联网与智能手机时“有心无力”,不仅缺少子女的帮助与指导,而且没有经济能力负担起网络费用,其媒介接触素养相较于城镇银发群体而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不乏看到许多老年人因没有智能手机,无法出示健康码而遭到公交车司机拒载的案例。类似的矛盾不仅是存在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线上购票、预约挂号、网约车等便利,在这些“银发群体”眼中也是一道“数字围墙”。

(二)教育程度:“文盲”与“知青”信息科学素养鸿沟

《报告》中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占非网民总体的41.6%,由此可看出银发群体是非网民群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除媒介接触素养缺失外,信息科学素养的差异也是银发群体数字鸿沟产生的主要原因。相比于受教育程度高的银发人群,部分农村老人以及随迁老人由于受教育程度的限制,识记简单的文字以及拼音对他们而言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因此对于媒介科学性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以及融入程度更是参差不齐。

银发群体的信息科学素养鸿沟主要体现为“技术恐惧症”和“老年网瘾”两个极端的现象。一方面,部分老年人面对各式各样的新兴媒体和海量的网络信息时,持有“网上全是骗子”、“不会用手机还不能出门吗?”等类似观点,对网络会产生不安、恐惧,甚至是完全排斥的心理。另一方面,有研究显示,部分银发“新网民”第一次接触网络是看短视频[7]。短视频由于介入门槛低、操作简单,并且加之以算法推荐功能所带来的“娱乐上瘾”,使得这些自控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对其产生了强烈的依赖。长时间沉溺在短视频平台上,不仅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且由于缺乏对于信息认知的科学素养,他们更容易轻信各种信息,尤其是“健康养生”类的谣言。疫情初期,许多老年人从“不愿意戴口罩、打疫苗”到“抢药抢菜”等事件,正是银发群体获取和分辨信息的科学性上存在着媒介素养缺失的鲜明体现。

(三)代际文化:年轻与年长信息消费素养鸿沟

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年轻群体,他们是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土著”相较于银发群体,他们在复杂的信息生态中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也具备更高层次的信息生产与消费素养。银发群体作为“数字移民”,以往对于信息消费的经验更多来源于身边家人、朋友以及电视上的主持人等,“电视没有假”的刻板印象也使得他们从传统媒体迁移到新媒体的过程中,极易相信网络上的意见领袖,缺乏网络安全意识与信息保护意识。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银发群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其实施网络诈骗,类似的案例屡见不鲜,例如打着“免费赠送”的旗号以盗取个人信息和骗取电话费,利用银发群体对于健康和养老保障的顾虑,推销各种保健产品和理财产品,甚至还有“冒牌”亲友、“假”明星等来实施金钱诈骗和情感诈骗。

三、跨越数字鸿沟:对银发群体媒介素养教育的渗透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互联网应用适老化专项行动,推动满足银发群体信息化需求的相关建设,切实解决他们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更好地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在新媒体时代,对银发群体开展针对性的媒介素养教育是跨越数字鸿沟的关键一步,需要借助多方的力量为银发群体“上网”保驾护航。针对银发群体媒介素养缺失的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媒介技术、社会以及家庭三个方面开展媒介素养渗透的工作。

(一)媒介适老:传统媒体引导与技术的人文关怀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不论谁、不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8]。媒介技术在不断创新和寻求突破时,不能抛弃掉它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始终应当秉持人文主义关怀,将以银发群体以及残障人士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存的当下,银发群体对于传统媒体的依赖程度与信任程度相对较高,因此,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在以电视、广播、报纸等银发群体所熟悉的传统媒体上宣传网络诈骗、信息安全等相关知识与案例,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银发群体在此方面的空缺。同时新媒体技术可开发“关怀模式”,针对适老化的内容筛选、应用限制、防骗提醒、防沉迷设置等相关功能,从源头处尽量阻断不良信息的传播。新旧媒体“双管齐下”,帮助银发群体适应全新的媒介环境,提高媒介素养。

(二)社会助老:社会组织帮扶与无障碍服务

为帮助银发群体普遍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应分层次、分阶段对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解决银发群体媒介可及性和可选择性问题[9]。针对偏远且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银发人群,不仅要实施政策和“硬件”资源的倾斜,还要给予其必要的“媒介接入教育”帮助;针对有一定接触经验的银发人群,可以借助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公益组织等社会组织开展对于银发群体“媒介素养普及教育”的相关工作,提高他们对于媒介信息的认知和批判能力。当然,公共服务平台在拓展便捷的线上业务通道时,也要为银发群体保留人工服务通道,在政务大厅、医院挂号、公共交通、银行网点等公共服务场所提供“无障碍”的人性化服务。

(三)家庭教老:家庭情感支持与代际数字反哺

新媒体时代,以家庭为单位的媒介素养教育一改传统中国社会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反哺模式。银发群体对互联网与新媒体基础的启蒙,大多依靠于家庭和子女的情感支持和数字反哺,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对新事物的求知欲望。银发群体对智能设备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聊天通话、搜索信息、网络购物等工具性技能的使用中,而对于信息的甄别、判断、转发和防范等媒介素养方面的学习有所欠缺。事实证明,对于银发群体的媒介使用技能的反哺仅仅是基础层面,对于其信息科学素养和消费素养等方面媒介素养反哺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家庭与子女在对银发群体进行数字反哺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于媒介素养方面的渗透,由接入反哺、技能反哺向素养反哺迈进,不仅要鼓励长辈勇于接触新鲜事物,更要帮助他们建立起“合理质疑”的观念,不要盲目的轻信各种信息,并且对于他们媒介使用和消费行为给予适当的关注、引导与监督。

四、启示

弥合银发群体的数字鸿沟是加速推进“积极老龄化”行动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值得社会各界对其进行思考并作出努力。在人类的代际更替中,不应该有被抛弃的一部分人,我们在为媒介技术发展进入新时代欢呼雀跃的同时,不可忽视这些步伐缓慢的“数字移民”。放慢“数字富有者”的脚步,帮扶他们跨越数字鸿沟,不仅要尊重银发群体的媒介需求,更应对他们的媒介素养教育负责。银发群体要积极地融入新媒体时代,才能更好地实现与社会“连接”。

猜你喜欢
银发鸿沟媒介
“银发一族”消费升级
婚姻不是用来填补鸿沟的
银发网红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鸿沟为界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真实:作文难以逾越的鸿沟吗?
再现“银发”风采——“2015银发达人”名单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