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效果

2024-03-17 12:50方鸿婷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7期
关键词:股骨头符合率灵敏度

方鸿婷

漳州市第二医院医学影像科,漳州 363000

股骨头缺血坏死是常见骨关节疾病,其病因是股骨头供血存在异常中断或受损,造成骨细胞、骨髓因缺乏血液供给而坏死,引起股骨头发生结构性改变,导致患者的关节功能受损,属于骨科常见但十分难治的疾病[1]。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表现不典型,可表现出关节疼痛,但关节疼痛不典型容易被患者忽视。许多患者在出现股骨头塌陷,并表现出髋关节活动受限后才入院就诊,已经出现了关节结构的不可逆改变[2]。股骨头缺血坏死之所以十分难以治疗,主要在于患者大多数已经出现了不可逆转的病理改变,因而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是早期诊断[3]。目前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中,主要方式有临床查体、X 线、CT、MRI、核素扫描等,骨活检作为一种创伤较大的诊断方式,一般不直接作为初检方式[4]。然而,临床查体、X 线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困难,只有在患者出现硬化带、斑点状硬化、股骨头塌陷等时,查体、X 线才有较好的诊断效果[5]。核素扫描在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中有较高的灵敏度,但其他骨关节疾病也会导致扫描中出现核素浓度热区,故特异性较差[6]。本次研究中选取77 例疑似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CT、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纳入2022 年9 月至2023 年9 月于我院进行检查的77 例疑似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1 例,女性36 例;年龄42~78 岁(59.82±12.30)岁;存在髋关节疼痛症状75 例,关节僵硬38 例,活动受限21 例,蹲下困难26 例。纳入标准:①初步检查诊断后疑似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患者;②接受临床查体、实验室检查、CT/MRI 影像学检查;③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既往已经明确为股骨头缺血坏死;②合并骨关节炎等疾病;③有髋关节手术史。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CT 检查 选择西门子64 排螺旋CT 扫描仪开展CT 诊断,仪器参数设置:电流220~300 mAs,电压120 kV,层厚5 mm,层间距5 mm。扫描前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并与患者做好体位的沟通,使CT检查时其扫描平面与骨盆的冠状面垂直,扫描范围包括髋关节两侧软组织。

1.2.2 MRI 检查 选择GE 1.5T MR 扫描仪开展检查,选择两个横断面,其中T1WI:自旋回波(SE)序列,T2WI: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并将脂肪抑制(STIR)序列在T2短时旋转恢复。具体扫描参数T1WI:TR 300~400 ms,TE 15~22 ms;T2WI:4000~4500 ms,TE 90~125 ms,增加冠状T2WI 扫描。横断面扫描选择SE 序列,冠状面扫描层厚5~8 mm,有必要局部病灶3 mm 薄层扫描/加层扫描。扫描范围与CT相同。

1.3 观察指标

(1)比较CT、MRI 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由于骨活检应用的应用限制,因此结合患者临床查体、实验室检查(类风湿性因子、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患者是否为股骨头缺血坏死,并以此作为金标准,计算CT、MRI 诊断股骨头坏死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其中CT 检查发现骨小梁消失、囊变、硬化、塌陷等坏死情况视为股骨头缺血坏死。MRI 检查显示T1加权相呈带状低信号(带状类型)或T2加权相有双线征,则诊断为股骨头缺血坏死。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符合率=(真阳性+真阴性)/总例数。

(2)比较CT、MRI 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分期的差异。Ⅰ期:股骨头坏死面积<30%或无明显的坏死区域,但存在髋关节疼痛的表现;Ⅱ期:股骨头坏死面积达到30%以上,但股骨头未发生塌陷,有髋关节疼痛及相同症状表现,日常活动部分受限,股骨头发生缺血性改变;Ⅲ期:股骨头发生塌陷,已经有严重的髋关节疼痛、僵硬等问题,关节活动度显著降低;Ⅳ期:股骨头发生严重塌陷,髋关节严重疼痛,活动严重受限。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MRI 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 77 例疑似患者最终有58 例患者诊断为股骨头缺血坏死,另有19 例其他骨关节疾病患者。

58 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中:CT 检出47 例,11 例患者漏诊,另有3 例非股骨头缺血坏死被诊断为股骨头缺血坏死;CT 在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灵敏度为81.03%,特异度为84.21%,符合率为81.82%。MRI检出55 例,3 例患者发生漏诊,无其他非股骨头缺血坏死被诊断为股骨头缺血坏死;MRI 在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灵敏度为94.83%,特异度为100%,符合率为96.10%。见表1。

2.2 CT、MRI对股骨头缺血坏死分期的诊断差异 5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中,Ⅰ期35 例,Ⅱ期23 例;CT 诊断Ⅰ期25 例,Ⅱ期22 例;MRI 诊断Ⅰ期32 例,Ⅱ期23 例;MRI 检查对Ⅰ期患者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P<0.05),见表2。

表2 CT、MRI对股骨头缺血坏死分期的诊断差异 [例(%)]

3 讨论

股骨头缺血坏死是骨科常见疾病,主要发病群体为老年。其发病多因长期服用激素药物、髋关节外伤、长期酗酒,此外一些骨关节疾病也会增加发病风险[7]。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病后会导致严重的关节疼痛,还会出现髋关节活动受限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限制[8]。股骨头坏死后可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的方案,其中保守治疗适用于Ⅰ期、Ⅱ期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帮患者控制病情,获得相对较好的生活质量;而手术治疗适用于已经发展到Ⅲ期、Ⅳ期的患者,如股骨头已经发生十分严重的结构改变,则需要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9-10]。越早确诊股骨头缺血坏死,越有利于取得理想的疾病结局,故临床十分重视本病的早期诊断。

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诊断较为困难,首先是早期阶段患者的症状表现不典型,早期患者通常有髋关节疼痛的症状,然而引起髋关节疼痛的疾病较多,缺乏特异性;而随着出现关节僵硬、活动受限、蹲下困难等症状,病情已经发展到中后期[11]。其次,早期股骨头的生理结构未发生改变,X 线的常见检查诊断较为困难,容易漏诊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核素扫描虽然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中有较高的灵敏度,但由于缺乏特异性,容易将其他骨关节疾病诊断为股骨头坏死[12]。基于以上原因,本病的早期诊断一直是临床的疑难点。

CT、MRI 技术是临床常见的影像学技术,两种技术在各类疾病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诊断价值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CT、MRI 技术的发展与普及,CT、MRI 也被应用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中,并发挥出理想的诊断效能。CT 诊断具有分辨率高、图像清晰等优势,能够对股骨头实施多层连续扫描,获得股骨头病灶区域的信息;而MRI 具有无辐射、图像清晰等优势,也能够对病灶居于的任意层面实施扫描[13-14]。本次研究将CT、MRI 应用于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中,而其结果表明两种检查方式均表现良好。其中CT 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灵敏度为81.03%,特异度为84.21%,符合率为81.82%,均处于较为理想的水平;而MRI 的表现更为良好,灵敏度为94.83%,特异度为100%,符合率为96.10%,相较CT 诊断较为显著的提升。

对两种影像学技术在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发现两种技术在Ⅱ期患者的诊断中差异不大,其中CT 在Ⅱ期患者中的检出率达到95.65%,MRI 为100%;但是CT 在Ⅰ期患者中的检出率仅为71.43%,低于MRI 的检出率91.43%(P<0.05)。这表明导致CT 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效能低于MRI的主要原因是Ⅰ期患者检出率较低。而CT 在Ⅰ期患者中的检出率低下,其主要原因是Ⅰ期股骨头坏死主要表现为骨髓细胞缺血,而骨结构并未发生病理性改变,CT 检查股骨头的结构难以找到病理变化,故检出率较低[15]。而MRI 能够发现关节积液的情况,可以不需要股骨头结构改变作为诊断证据,故在Ⅰ期患者诊断中检出率高于CT。Ⅱ期之后的患者,大多有骨结构改变,两种影像学技术均能够发现塌陷、硬化带等征象,因此在Ⅱ期患者的检出率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CT、MRI 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中均有良好表现,其中MRI 由于在Ⅰ期患者的诊断中优势明显,有更高的诊断效能,有机会提早发现股骨头坏死,为后续治疗赢得时机。

猜你喜欢
股骨头符合率灵敏度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CT与MRI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导磁环对LVDT线性度和灵敏度的影响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治疗
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地下水非稳定流的灵敏度分析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不同粗细通道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比较
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治比较
穿甲爆破弹引信对薄弱目标的灵敏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