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美娜:偶坛守艺绎春秋

2024-03-15 05:09原水
知识窗 2024年2期
关键词:旦角木偶戏行当

原水

2021年,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蔡美娜,带着独具闽南特色的剧目《番婆弄》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新年戏曲晚会。她采用“一人双偶”的表演形式,同时表演了旦角和丑角,让观众瞠目结舌。

掌中木偶戏又被称为“布袋木偶戏”,其源头可追溯到东晋时期《拾遗记》、唐末五代《化书》中。它的地域文化特征明显,行当角色分工细致,木偶头雕刻形神兼备,表演细腻逼真。表演中的每一个细节,如音乐与唱词的衔接、动作与步伐的一致、手指与偶形的配合、演员与角色的交流等,都要求做到极致。2006年,掌中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掌中木偶戏惊艳世人的背后,是一代代“木偶人”不舍昼夜的坚守与努力。

蔡美娜从小就对戏曲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逢村里来戏班子,她都要跟着长辈去看戏。十三岁时,在老师的推荐下,身高、音色条件出色的蔡美娜顺利通过了福建省艺术学校泉州分校木偶班的面试,就此开始了与掌中木偶戏的不解之缘。第一年,蔡美娜几乎都在练习压指、劈指等基本功。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是最重要的,必须练扎实。每天凌晨五点多,蔡美娜就要起床,洗漱后喝上一杯淡盐水,便开始一天的练习,这一练就是六年。有时举手练习练得双臂酸痛,但蔡美娜从不偷懒,也从未叫过苦。

“要做传承人,就必须全面地学,只练一个行当是不成的。”蔡美娜不敢忘记老师的话。掌中木偶戏表演中同样有生、旦、净、末、丑这些行当,每个行当都有门路技巧,要想全部掌握好并不容易,但她暗下决心:努力钻研,像老师一样掌握全部行当,传承好这门艺术。心底的那份热爱,让蔡美娜逐渐在掌中木偶戏表演中脱颖而出。

刚到晋江掌中木偶剧团时,蔡美娜就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到上海参与拍摄52集木偶电视连续剧 《白玉堂》。“拍摄所用的木偶带有机关,操作更难。同时,我饰演的主角白玉堂是一个武生,与我熟悉的旦角大不相同。”蔡美娜说。看到厚厚的剧本,初出茅庐的她心中十分忐忑,但她没有退缩,一咬牙投入了练习。在拍摄的半年多时间里,蔡美娜没有流连大城市的繁华,而是“躲进小楼”,专注琢磨角色,刻苦练习动作、念白和唱词,最终《白玉堂》得以顺利播出。

抱着接力匠心、传播艺术的态度,蔡美娜在晋江掌中木偶剧团里逐渐挑起大梁,走出闽南,走出国门,把掌中木偶戏的魅力传播到远方。作为掌中木偶戏最年轻的省级传承人,蔡美娜数十次出访欧洲、非洲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

2012年,中国“木偶人才培养计划”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蔡美娜说道:“作为南派掌中木偶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对传承和发扬这项艺术,我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工作之余,蔡美娜赴泉州藝术学校木偶班授课,并联合漳州的北派掌中木偶戏大师进行教学,共同培养后继人才。从学艺到传承,从传承到传播,蔡美娜的青春写满了无悔的初心。

十指演绎人间百态,一手托起古往今来。将传承与发扬的重任扛在肩上,蔡美娜一路坚定前行,并将为之奋斗终身。

猜你喜欢
旦角木偶戏行当
木偶和木偶戏
探究戏曲旦角身段艺术特征
戏曲扮相的“变”与“常”——从清代至民国的女子发式与旦角容妆
施光南在京剧创腔领域的探索——对现代京剧《红云岗》旦角唱腔的颠覆性设计
传统戏剧——木偶戏
论博物馆对老行当档案的保护与利用
木偶戏
木偶戏
网络网际之网络新行当
“花衫”行当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