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菁菁,叶然,葛莹莹
(南京中医药大学 护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吸嗅疗法是指用鼻孔吸入芳香类中药的药末、蒸气或焚烧后产生的药烟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1],给药方法包括嗅法、吸法、搐鼻法、蒸法、熏法、枕法、佩(挂)法、着法,在本研究中,其所用的方剂简称为吸嗅方。数据挖掘是一种新兴数据分析方法,能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可用的、 新颖的及最终能被理解的信息, 用于寻找规律或预测未来趋势以指导临床实践或研究[2]。 近年来数据挖掘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的各个领域, 但吸嗅疗法的数据挖掘研究数量较少。《中医方剂大辞典》[3]收集了自秦汉时期至1986 年底9 万余首方剂,是目前载方最多、资料最全、考古较精确的方剂大典[4]。 基于此,笔者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辞典》[3]及中文常用数据库中收载的用于调治头痛的吸嗅方,进行数据挖掘并探讨其规律,以期为今后护理工作者在临床实际中指导患者运用吸嗅疗法缓解头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1.1 吸嗅方来源 《中医方剂大辞典》[3]、中国知网、万方数据、 维普中文期刊从建库至2022 年8 月30日收载的运用吸嗅疗法调治头痛的吸嗅方。
1.2 吸嗅方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 吸嗅方中至少含有一味由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香疗学》[5]所规定的芳香类中药;(2)吸嗅方的组成、用法、主治为必备要素,需记载清晰完整;(3)主治病症的描述能够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6]判断为头痛;排除标准:(1)组成完全相同的方剂,保留年份最早的方剂;(2)组成中无芳香类中药。 (3)使用方法为口服、熏洗、敷贴等非吸嗅疗法治法。(4)原方无用法,或用法既有吸嗅疗法又有其他疗法,但两法需合用治疗同一疾病。
1.3 数据规范及录入 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由2 名经过培训的具有数据挖掘研究经验的研究者“背对背”筛选吸嗅方,用Excel 2019 记录吸嗅方相关信息,包括方名、出处、作者、剂型、组成、主治、制法、使用方法,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剔除重复方剂、数据规范化处理。 根据《中华本草》[7]分别对吸嗅方中药物的别名、异名进行标化处理,例如,盆消标化为芒硝,上辰砂标化为朱砂;依据《中医香疗学》[5]为标准进行剂型的规范化,包括散剂、丸剂、佩剂、烟熏剂、香膏剂、枕剂、吸入剂等。参照《中华本草》[7]整理归纳药物的性味归经;参照《中药学》[8]进行药物的功效分类;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6]依据主治病症的描述对吸嗅方进行主治分类。 录入后由本课题组另外2 名成员审核录入信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描述头痛吸嗅方药物、剂型、使用方法及药物性味归经的频次,采用SPSS Modeler 18.0 分析药物配伍关联规则,建立基于Apriori 算法的关联规则模型,绘制关联规则网状图。
2.1 头痛吸嗅方筛选结果 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50 首头痛吸嗅方。CNKI、万方、维普(时间范围从建库开始至2022 年8 月30 日为止),检索到265 篇相关文献, 纳入75 篇, 筛选出78 首吸嗅方;剔除重复吸嗅方5 首,纳入72 首吸嗅方,其中1首用于治疗头痛,最终纳入头痛吸嗅方1 首。 《中医方剂大辞典》纳入49 首头痛吸嗅方。
2.2 头痛吸嗅方剂型、使用方法频次分析 纳入吸嗅方共涉及3 种剂型,其中以散剂最多(92%)。
表1 头痛吸嗅方剂型(n=50)
纳入吸嗅方共涉及5 种使用方法, 如果1 个方子有多种使用方法,则全部统计在内,其中以搐鼻法最多(61.5%)。
表2 头痛吸嗅方使用方法(n=50)
2.3 头痛吸嗅方药物及其功效分类 将纳入的50首方剂中全部中药进行排序,共有98 种中药,累计出现频次为282 次。 在50 首方剂中, 使用频数≥5的药物共13 种,累计出现148 次。 使用频数最高的前4 味中药为:川芎(24 次,8.5%),芒硝(16 次,5.7%),细辛(16 次,5.7%),乳香(15 次,5.3%)。 其功效可分为7 类,其中解表药(30.8%)、活血止痛药(23.1%)、清热药(15.4%)、温里药(7.7%)使用频次较高。
2.4 药物性味归经频次统计 根据 《中华本草》对出现频率≥5 的13 味药物,进行性味归经分析。 如果一味药物有多个药性、药味、归经,则全部统计在内。药性的累计出现频次为13 次,其中温性(61.5%),寒性(23.1%),凉性(7.7%),平性(7.7%)。药味的累计出现频次为18 次,辛味(55.6%),苦味(27.8%),咸味(11.1%),甘味(5.6%)。 归经的累计出现频次为34 次,分别为肝经(23.5%),肺经(17.7%),胃经(17.7%),脾经(14.7%),心经(11.8%),肾经(5.9%),心包经(2.9%),大肠经(2.9%),胆经(2.9%)。
2.5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及网络化展示 将出现的使用频次≥5 的药物建立数据库, 使用SPSS Modeler18.0 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使用Apriori 建模进一步挖掘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 设置支持度为12%,置信度为80%,最大前项数为5,提升≥1 等条件挖掘常用的潜在药物组合, 得到川芎—青黛、乳香—没药—雄黄、乳香—没药—川芎、川芎—石膏—芒硝等核心药对11 个,见表3,并对高频中药关联规则进行网络化展示,见图1。
图1 药物关联规则图
表3 头痛吸嗅方药物配伍强关联规则
2.6 高频药物系统聚类分析 将使用频数≥5 的高频药物,使用SPSS 25.0 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采用组间连接的聚类分析方法,共得到3 类。 类1:乳香、没药、芒硝、雄黄;类2:薄荷、青黛、川芎、石膏、细辛;类3:白芷、鹅不食草、丁香、麝香,聚类分析树状图见图2。
图2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树状图
3.1 散剂是治头痛吸嗅方最常用剂型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头痛的吸嗅方, 最常用的剂型为散剂(92.0%)。散剂历史悠久,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奏效迅速等优势,为历来方药的主要剂型[9]。 此外,相较于其他剂型而言,散剂能够较完整保留芳香类中药原有的挥发性和脂溶性物质[10],避免有效成分的流失,提高吸收利用率[11]。 此外散剂分子量较小,具有一定的缓释特性,散剂颗粒黏附于鼻黏膜所释放的药物剂量与接触时间均大于汤剂, 能够有效提高生物利用度[12]。 因此,散剂是治头痛吸嗅方最常用的剂型。
3.2 头痛吸嗅方的使用方法以搐鼻法为主 本研究发现, 吸嗅方治头痛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使用方法以搐鼻法(32 次,61.5%)为主。 搐鼻法是选用单味药或多味药制成粉末或散等剂型, 通过鼻腔给药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13]。 《古今医统大全·头痛门》云[14]:搐鼻之法则吐法之义也。经云:湿气在上,以苦吐之,故邪在胸中,服而吐之,邪在头上,搐而嚏之。头痛多起病急,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搐鼻法不仅可使药物直达病所, 还可通过辛香走窜之药刺激鼻窍使在表之邪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泄泻通阳,开达壅塞之效,则头痛自可缓解[15]。 可见,运用搐鼻法治疗头痛,不仅方法巧妙, 起效迅速, 还能够治疗头痛的急性发作, 因此护理人员在运用吸嗅疗法对头痛患者进行护理时,注重吸嗅疗法使用时机的选择,在健康宣教时应介绍搐鼻法的使用方法和作用机制。
3.3 吸嗅方调治头痛讲究“辛以解表,寒温并用,化瘀行气止痛” 中医认为,外感和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原因, 而外感头痛以风邪为主,“风为百病之长,易兼夹它邪”,其常夹寒邪、热邪导致头痛的发生[16]。 本研究发现,治疗头痛的吸嗅方中高频药物的药味以辛味(55.6%)为主,辛具有发散解表之效,能使在表之风邪由汗而解。 外感之邪大多寒热错杂[17],本研究涉及的解表药既有辛温之解表,又有辛凉之解表。关联规则发现,川芎多与石膏、青黛、薄荷配伍,以制约川芎之辛温,且其味皆辛,一寒一温,可共成疏风清热达邪之功。 可见吸嗅方运用解表药物治疗头痛长于寒温并用。 《证治准绳》认为头痛与瘀关系密切[18],“瘀血阻络,不通则痛”是内伤头痛发病的常见病机[19]。 在本研究高频药物中,活血化瘀药位居第2 位,此类药物味多为辛、苦、温,主入心经、肝经,并入血分,有通畅气血,消瘀化滞的作用。关联规则发现,乳香—没药—川芎置信度较高,配伍组合固定,应用广泛。《医学衷中参西录》载乳香和没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20],没药长于散瘀以理血,乳香善透窍以理气,配伍以活血行气的川芎,三药性皆温,合用可宣通脏腑,流通经络,共奏行气止痛之功。 因此,吸嗅方治疗内伤头痛亦多用“化瘀行气止痛”之法。
3.4 治头痛吸嗅方药物多入于肝经,遵循头痛从肝论治的特点 中医理论认为,头痛因于肝者,或因肝失疏泄,气郁化火,火扰头窍;或因肝肾亏虚,肝阳偏亢,上扰头目所致[21]。 本研究通过分析归经发现五脏皆有涉及, 可见头痛病机与五脏均有联系, 但是前13 味高频中药中归肝经的药物最多,说明治疗头痛的吸嗅方与肝关系最密切, 符合古代众医家对内伤头痛的病机大多从肝立论的特点[22]。 分析本研究归肝经的高频药物(川芎、乳香、雄黄、薄荷、没药、青黛、鹅不食草、麝香),其功效多以清泻肝火和疏肝解郁为主,同时从药物五味的分布规律可以看出以辛、苦味居多。可能原因是,辛能散、能行,苦能泄、能燥、能坚,这些药物辛香走窜,苦泄温通,因此能行气通泄,以达到疏肝郁、清肝火的作用,这正对了头痛因于肝者的病机。
3.5 吸嗅方在头痛调治中体现出的辨证施护的特点 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髓[23]。 聚类分析挖掘出3 个治疗不同证型头痛的潜在新方组合, 为临床护理工作中中医辨证施护配合中药吸嗅疗法提供参考。 其中“乳香—没药—芒硝—雄黄”可治疗瘀血阻络证。 乳香配伍没药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芒硝善消瘀血,有泻热润燥,软坚散结的作用。雄黄具祛风燥湿,凉血解毒之用。 芒硝性寒,雄黄性温,两者一温一寒,一燥一润,体现了性味相反或功能不同的药物相配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两者合用体现了活血通络、消瘀止痛的治护理念。 “薄荷—青黛—川芎—石膏—细辛” 可治疗外感风热证。 关联规则发现,川芎—薄荷,川芎—石膏规则支持度较高,说明使用较为频繁,川芎—青黛置信度达到100%,说明配伍组合固定,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同时这一聚类方与经典方剂川芎茶调散的基本组成类似, 这也充分证实了“内治之法合于外治之法”[24],故一些药对不论内服还是外治皆可以治疗。 青黛“能收五脏之火,解热毒,泄肝”,石膏“解肌上行而止阳明头痛”,二者性寒,可用于治疗实热头痛;《纲目》载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头痛、头风......为要药”,配伍疏风通络的川芎可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头痛。“白芷—鹅不食草—丁香—麝香”可治疗风寒证。白芷辛温燥湿,丁香、鹅不食草辛温散寒,麝香活血通络,诸药合用,各有侧重,共奏散寒通络之用。 通过分析聚类方可以发现,头痛虽涉及风、寒、湿、火、瘀等诸多病理因素,各病理因素相互夹杂,复杂多变,但各个聚类方主治证型却各有侧重。
本研究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初步分析了头痛吸嗅方的调治规律,结果表明,吸嗅方治疗头痛以散剂为主要剂型,主要使用方法为搐鼻法,体现“辛以解表,寒温并用,化瘀行气止痛”的治疗原则,强调从肝论治。此外,本研究挖掘出3 个治疗不同证型头痛的吸嗅方潜在新方组合以供临床护理人员选择, 其中瘀血阻络证可选用的药物组合为乳香、没药、芒硝、雄黄;风热证可选用的药物组合为薄荷、青黛、川芎、石膏、细辛;风寒证可选用的药物组合为白芷、鹅不食草、丁香、麝香。建议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根据头痛患者的证型,辨证施护,并在有医嘱的前提下选用合适的吸嗅方剂型及给药方法, 以更好地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
[致谢] 感谢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方药护理学》课程负责人鹿竞文老师对本文中药方面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