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测度及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2024-03-14 11:54王心怡
中国商论 2024年5期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劳动生产率

摘 要:文章从四个层次对安徽省2000—2006年、2007—2013年和2014—2021年三个时期的产业转移升级状况进行横向和纵向研究。首先,本文对安徽省及其16个地级市的产业转型升级现状以及三大产业的转型升级方向进行分析。其次,综合使用Lilien模型和More值模型对安徽省三大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进行测度。再次,构建Shift-share模型对安徽省及其16个地级市的劳动生产率进行分解,得出安徽省22年间产业转型升级速度良好且产业内部结构效应是促进安徽省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最后,本文提出了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超前系数;More值;劳动生产率;Shift-share模型

本文索引:王心怡.<变量 2>[J].中国商论,2024(05):-146.

中图分类号:F127;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3(a)--05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阶段,创新驱动的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在“十四五”规划中,重点强调了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产业多元化发展和新业态新模式融合。产业结构升级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存问题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增强我国实体经济实力,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面对经济增速减慢,对于传统工业、服务业等的升级迫在眉睫,发展现代化服务业、高科技产业等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成为中国产值最高的地区。安徽省加入长三角经济带以来,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安徽省为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本文对安徽省的产业转型升级情况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产业结构指各个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而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定义尚未达成一致。国内外学者就此展开了积极探讨。Whitman Rostow(1971)率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会对应不同的产业结构特征进行系统的解释,这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1]。随后,Poter(1990)在“要素禀赋优势说”中提出:产业结构升级就是主导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过程[2]。周振华(1992)指出应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入手,前者旨在实现生产要素在各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而后者旨在推进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偏向高层次产业的过程[3]。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后来学者的普遍认同。

梳理已有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有三种:(1)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测度;(2)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3)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目前,学术界对于产业结构升级测度的方法尚未统一。库兹涅茨和卡尔多(1973)通过测算产业间劳动力的转移来反映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4]。张春玲等(2021)、王茂祥等(2017)用超前系数More值模型对湖北省和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升级进行了测度[5-6]。谭晶荣等(2012)分解了劳动生产效率,认为产业内效应对劳动生产率增长具有重要作用[7]。黄天能等(2021)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8]。苟利民(2022)运用空間误差模型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9]。郭旭等(2021)将行业特征纳入修正的Lilien指数,构建一种综合衡量的新方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研究方法的不足[10]。

纵观安徽省经济发展历程发现,安徽省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如土地改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准确把握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对于地区产业政策的制定以及衡量政策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安徽省为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合理化和高级化,本文以安徽省的产业转移升级作为研究对象,选用2000—2021年的数据,综合使用Lilien模型、超前系数、More值以及Shift-share模型等对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进行研究,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3 产业转型升级测度模型的建立

3.1 产业转型升级方向模型

根据库兹涅茨法则,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总是由低向高、简单向复杂、低级向高级[4]。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是测定某一产业结构增长相对整个经济系统增长的超前程度,其公式如下:

其中,E是超前系数;ai是第i产业在报告期与基期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的份额之比;Rt表示t期经济系统平均增长率[9]。当Ei>1时,说明第i产业超前发展;反之,则说明该产业发展落后。

3.2 产业转型升级速度模型

Kaldor和Kuznets认为:在生产效率的推动下,劳动力沿着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11]。本文选用Lilien指数模型和More值测定模型,分别从劳动力和三大产业所占比重对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速度进行测定。

3.2.1 Lilien指数模型

Lilien指数模型以劳动力的转移为基础来测定,公式如下:

其中,k指城市,i指三大产业。EMPikT代表T时期内k城市第i产业的就业人数,TEMPkT指T时期内k城市的总就业人数。ZKT越大,说明在T时间内劳动力在三大产业间的转移速度越快。

3.2.2 More值测定模型

More值测定法是引入空间向量和空间向量中夹角的原理,将经济中的研究对象如产业等分为N个部门,构成一组n维向量,用两组向量两个时期的夹角作为产业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5]。公式如下:

其中,Wi0和Wit分别为第i产业在基期和报告期所占的比重,矢量夹角α=cos-1M+。α越大,产业变动速度越快。K表示产业的年均变动值,反映产业结构的年均变动,公式如下:

其中,qit和qi0分别是t时期和基期第i产业的构成比例。

4 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用安徽省及其地级市2000—2021年三大产业的产值、就业人数等指标和公式(1)到(4)对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安徽省统计年鉴》。为了观察不同时期内产业结构的变化,将考察期分为三个阶段:T1=2000-2006、T2=2007-2013和T3=2014-2021。

4.1 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分析

本文利用公式(1)计算安徽省及其16个地级市T1、T2、T3和T时期三大产业的超前系数值,结果见表1。

从表1看出:第一产业的超前系数均为负值,第二、三产业的超前系数值均为正数,说明2000—2021年安徽省第一产业存在发展滞后现象,但第二、三产业存在超前发展,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第一产业的超前系数值呈逐渐减小、平缓的趋势,说明其滞后现象是有所缓解的;第二产业在T3时期变成-0.797,这是因为安徽省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后期;第三产业呈持续增加的趋势,说明近年来在政策的引导下,安徽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较好,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阶段。16个地区之间:只有淮南、铜陵等四个市第一产业的超前系数值大于-4,说明16个地级市的第一产业发展均存在严重的滞后现象。第二产业的发展存在两种现象,其中合肥和蚌埠等8个市的超前系数值均小于1,发展滞后。亳州和阜阳等8个市的超前系数值均大于1,超前发展。分析认为,是由于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相对较早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后期,所以仅从2000—2021年的数据来看不存在超前发展的假象。最后,第三产业均存在超前发展。

综上,安徽省的产业结构调整符合国家三大产业的发展规律,符合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大方向[12]: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但下降趋势逐渐平缓;第二产业的比重先增加后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但是速度也逐渐缓慢。

4.2 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分析

4.2.1 Lilien指数模型

本文根据公式(2)计算出T1、T2、T3以及T时期内安徽省及其16个地级市的Lilien指数值,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发现,T时期全省的Lilien值为0.726,可以得知安徽省22年间的产业转型升级速度较快,逐一比较三个时期的数值,0.241(T1)>0.195(T3)>0.177(T2),說明安徽省在2000—2006年的产业转型升级速度最快,2007—2013年速度最慢,但T2和T3时期速度变化不大,大体上呈现出一个先快后慢又略微加快的变化趋势。地区之间:在2007年之前,产业转型升级速度最快的城市有合肥、宿州和阜阳;2007—2014年,产业转型升级速度较快的城市有合肥、滁州、宣城和黄山;到2014年之后,速度最快的城市变成淮南、六安和马鞍山等,且速度开始逐渐变缓,尤其是阜阳等城市,Lilien值在第三阶段不足0.1。

总体来看,2000—2021年安徽省整体处于产业转型升级中,但地区之间的产业转型升级进程是不同步的,通常来说,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会略快一些[13]。

4.2.2 More值测定模型

根据公式(3)(4)计算安徽省及其16个地级市T1、T2、T3和T四个时间段的More值、矢量夹角α和产业结构年平均变动值,结果如表2所示。

More值无论是城市还是安徽省都差别较少,均接近于1,故在此不多做讨论。对于夹角α,安徽省T时期的产业向量夹角为20.92度,年约为0.95度,速度并不快,且5.94(T2)<8.97(T1)<9.82(T3),说明安徽省在这三个阶段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呈现出先快后慢再快的变化趋势。地区之间:淮南、铜陵等的夹角α均小于13度,其中铜陵(8.52)甚至不足10度,转换速度最慢。亳州、宿州等均接近于30度甚至超过30度,其中宿州(35.27)转换速度最快。且有13个城市T1阶段的α最小,说明只有极个别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化速度在减慢,大多数城市都在增快。22年间安徽省全省的产业年均变动值为1.57%,三个时间段中最小的是T2(1.65%)时期。在16个地区中,亳州、宿州和阜阳的表现较为突出,均超过2%,而淮南(0.84%)和铜陵(0.71%)的年均变动值不足1%。T1时期六安(3.23%)和黄山(2.35%)的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是三个时期最大的,其余14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均呈现增加的趋势。

从两个模型的分析来看,安徽省在这22年间都在经历着产业转型升级,且呈现出一个先快后慢又略微加快的变化趋势。单个地区来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这可能是由于测度的基础不同,并不影响对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因此说明从三大产业的就业人数或是三大产业的产值所占比重两个不同的指标来测度产业的转型升级速度都是可行的,都可以更好的来描绘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经济的高效发展。

5 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效应分解

产业转型升级有横向和纵向之分,横向指产业间的转型;纵向指产业内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前文对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横向分析,再进行纵向分析。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伴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选用Shift-share模型对劳动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深入分析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原因[8]。公式如下:

其中,LP指劳动生产率等于产值/劳动投入;Si指第i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等式左边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等式右边分别是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反映劳动力从低效率部门转向高效率部门的能力;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反映劳动力由产出增长较慢的部门转向较快部门的能力;产业内部增长效应,反映产业内部劳动力的产出增加对于整体产出增加的贡献[10],这在表3中从左往右分别用IV、III、II、I表示。前两个式子之和即为总结构效应,根据公式(5)计算出安徽省及其16个地级市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分解结果,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安徽省在2000—2021年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为5.822,表现良好。地区之间:合肥(9.840)的发展最快,淮南(2.905)是最慢的,但也超过了200%。从分解结果来看,产业内部增长效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约为62.5%,动态和静态结构变迁效应的贡献均为正值。这说明安徽省在产业的快速转型升级过程中,劳动力的分配是合理的。同时,三个时间段的增长率分别为35.8%、46.5%、59.0%,呈递增趋势。三个阶段中产业内部增长效应始终是贡献最大的,贡献率分别为92.7%、85.8%、84.4%。相对来说,总结构效应的贡献不大,甚至亳州等市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为负值,说明这些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初期存在一些问题,劳动力向生产率高的产业转移。综上,安徽省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是产业内劳动力自身水平的提升,这证明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产业内技术效率的进步[13]。

6 结论与启示

综上,21世纪以来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的方向快速推进,且速度逐渐放缓。未来,安徽省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可能仍会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将继续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心。安徽省应根据各个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协调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推进农、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促进三大产业的内部结构更加合理化,实现全省均衡发展。同时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根据各地的优势发展当地优势产业,避免出现产业同质化问题[14]。

6.1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传统实业技术改造和新兴产业出现的重要保障。速度至上的产业转型升级理念应当被及时摒弃。目前,安徽省的整体创新能力处于弱势,科技创新的产出和转化效率均不高,因此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迫在眉睫。在安徽省“十四五”规划中,强调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15]。政府应当加大科技创新要素的投入,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高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率,健全和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以及创新制度保障,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安徽省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安徽省的产业转型升级[16]。

6.2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水平对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正向影响。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中需要不断注入新的劳动力,经济发展也离不开高质量的劳动力支撑,提高劳动力素质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首先,结合安徽省产业结构发展规划,搭配相应合理的产业政策,引进高端人才,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其次,强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升“招才引智”的水平,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培养壮大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17]。

6.3 明确各地区优势以及发展短板,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水平

在“双循环”背景下,安徽省的产业结构轉型升级需紧贴实际情况,及时关注世界贸易变动以及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的重大调整,明确各地区的优势和短板所在,引导资本和劳动力向高质高效的区域流动,提升产业结构的调整水平。充分利用好安徽省“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加强与中部省份的产业分工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安徽省的产业转型升级。

6.4 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首先,加快传统农业的转型,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围绕绿色发展的主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进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其次,为巩固工业大省、制造业强省的地位,应围绕省内优势产业,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建设和智能化高端化的转型升级,壮大优势产业,培养一流的产业集群。最后,加速发展现代化服务业,构建服务产业新体系。以需求推动发展,推动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走向专业化、品质化和多样化。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以及具有高竞争力的服务业新体系,促进“融会贯通”的服务经济繁荣发展[18]。

参考文献

Rostow W.Politics and Stages of Growth[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

Poter M.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London:Macmillan,1990.

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Kuznets Simon. Modern Economic Growth: Findings and Reflection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3(3): 829-846

张春玲,聂国庆.产业转型升级水平测度及优化对策分析: 以宜春市为例[J].对外经贸,2021(8):67-71.

王茂祥,施佳敏,黄建康.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测度及优化路径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7,37(1):1-4.

谭晶荣,颜敏霞,邓强,等.产业转型升级水平测度及劳动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估测: 以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5):72-81.

黄天能,许进龙,谢凌凌.资源枯竭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水平测度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24座地级市的面板数据[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8):2065-2080.

苟利民.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速度测度、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J].工业技术经济,2022,41(7):59-67.

郭旭,孙晓华,翟钰.地区产业结构升级速度的测算及时空演变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38(9):98-116.

Kaldor N.Strategic factors in sconomic development,Ithaca,New York state school of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M].Cornell University,1961.

丁焕峰,孙泼泼.中国产业升级测度与策略分析[J].商业研究,2010(5):97-100.

陈强强,邴芳,窦学诚,等.甘肃省产业转型升级测度及其经济效应[J]干旱区地理,2016,39(6):1365-1372.

贾卓,陈兴鹏,王鹏.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结构测度及产业升级路径选择: 以兰白西城市群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0(5):1-8.

陆小莉. 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的效果评价与路径研究[D].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21.

陶长琪,彭永樟.经济集聚下技术创新强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7(3):91-103.

徐杰,魏敏,杨翼飞.中国旅游产业升级水平的测度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1,37(6):130-133.

屈兰乂. 新时代四川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测度研究[D].成都: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20.

猜你喜欢
产业转型升级劳动生产率
转移效应、增长效应与劳动生产率增长
——基于两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促进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与物流园区联动关系分析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吉林省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服务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