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斌,扶长青,陈爱东,戴正清
(1.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 200233;2.湖北医药学院 学生工作处,湖北 十堰 442000;3.竹山县人民医院 儿科,湖北 竹山 442299;4.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指出,青年是抑郁的高风险群体,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4.1%。大学阶段是个体学业发展和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医学生是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相关研究[1-2]发现,医学生在校期间存在诸如攻击、冲动、焦虑、抑郁等多种心理问题。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是个体维护和提升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3]。专业心理求助意向是指当个体面临心理困扰时,向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人士,如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等寻求帮助的意愿[4]。当大学生无法应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时,若不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有可能加剧其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5]。本研究对某医科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医学生的压力状况、网络使用行为、社会支持情况和专业心理求助意向,旨在探讨医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意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采取早期干预措施促进医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实证依据。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5月—10月选取湖北医药学院和广西科技大学两所院校的在读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借助问卷星平台一共发放480份问卷,删除作答时间过短或者回答不完整的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45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75%。被试年龄16~22岁,平均(19.91±0.82)岁。其中:男生175人(占38.89%),女生275人(占61.11%);农村生源301人(占66.89%),城市生源149人(占33.11%);大一214人(占47.56%),大二124人(占27.56%),大三112人(占24.88%)。
1.2 研究工具
1.2.1 压力知觉量表 采用杨廷忠等[6]修订的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用来测量大学生近一个月以来的压力知觉水平。该量表共有14个项目,评估日常琐事、重大事件和应对资源的改变(包括紧张感和失控感)这3种压力情境,采用6点评分(1=“从不如此”,6=“总是如此”),个体得分越高,表示压力知觉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
1.2.2 网络自我表露量表 采用王伟等[7]修订的网络自我表露指数量表,共有10题。量表采用5点记分(1=“从不告诉对方”,5=“非常详细地告诉对方”),得分越高表明网络自我表露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
1.2.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采用姜乾金[8]修订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共12个项目,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3个维度。为了适应本研究对象的需要,将原量表项目中的“领导、亲戚和同事”改为“老师、亲人和同学”。采用7点计分法(1=“极不同意”,7=“极同意”),总分越高,表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
1.2.4 专业心理求助意向量表 采用郝志红等[9]修订的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意向问卷,该问卷共16个项目,包括心理和人际困扰、学业困扰、物质滥用3个维度。采用6点计分(1=“非常不可能”,6=“非常可能”),分数越高,代表个体的专业心理求助意向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
1.3 数据收集和质量控制 本研究主试为被试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调查地点主要是在心理健康课堂。被试在回答问题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通过手机扫描调查者提供的二维码匿名填写问卷,大约需要6 min。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及其Process宏程序进行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F检验进行差异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得出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调节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医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意向的差异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医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意向在性别和生源地两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依据Cohen’sd判断,差异幅度较小;专业心理求助在年级维度上差异不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专业心理求助意向的人口学差异检验(n=450)
2.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医学生网络自我表露、压力知觉、领悟社会支持与专业心理求助意向得分分别为(3.12 ± 0.76)分、(3.22 ± 0.37)分、(5.18 ± 1.11)分、(3.53 ± 1.10)分。领悟社会支持、网络自我表露与专业心理求助意向两两呈正相关,压力知觉与领悟社会支持呈负相关,均P<0. 01。详见表2。
表2 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结果(r)
2.3 医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意向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网络自我表露不仅对专业心理求助意向的预测作用显著(β=0.18,P<0.01),也对领悟社会支持的预测作用显著(β=0.41,P<0.01);同时,领悟社会支持对专业心理求助意向的预测作用显著(β=0.24,P<0.001)。对中介效应的显著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Bootstrap 95%CI为[0.05,0.15],不包含0。因此,上述中介效应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具体而言,领悟社会支持在网络自我表露与专业心理求助意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0.10)占总效应(0.28)的35.71%。
调节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网络自我表露与压力知觉的交互项对领悟社会支持的预测作用显著(β=0.09,t=2.75,P<0.01),并且也对专业心理求助意向的预测作用显著(β=-0.08,t=-2.28,P<0.05)。见表3。
表3 专业心理求助意向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中,医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意向得分为(3.53 ± 1.10)分,处在中等偏上水平;医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意向存在显著的性别和生源地差异,与杨薇等[10]研究结果一致。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网络自我表露、领悟社会支持对医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意向有正向预测作用,这与以往相关研究结果类似[11-12]。个体可以通过网络向家人、同伴或网友表露自己的心理困扰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这有助于降低心理求助的心理压力[13],减少个体的羞耻感、心理污名和治疗恐惧。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互联网拓展了大学生表达心理需求的沟通渠道,大学生可以从互联网获得更多的社交资源,进而可能提升其社会支持和专业心理求助意向。可见,网络自我表露和领悟社会支持是大学生心理求助的促进因子[14]。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领悟社会支持在医学生的网络自我表露与专业心理求助意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如今,个人在社交网站上的自我表露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15],个体可以通过社交网络获得外界的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从而提升自身获得专业心理帮助的可能性。研究表明,大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电话等形式进行心理求助[16]。这一结果支持了自我表露的过程理论[17],具体而言,网络自我表露水平较高的个体,更愿意参与在线社交互动,并通过网络社交来获取信息和资源。
本研究还发现,压力知觉可以调节医学生的网络自我表露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即压力知觉增强了网络自我表露对领悟社会支持的积极效应。此外,压力知觉还可以调节医学生的网络自我表露与专业心理求助意向的关系,这一结果符合压力易损假说,即压力知觉削弱了网络自我表露对专业心理求助的正向效应,具体而言,当压力知觉水平偏高时,网络自我表露对专业心理求助的积极作用会显著缩水。究其原因,医学生的压力知觉与心理求助态度呈显著负相关,因此,较高的压力水平可能抑制医学生的心理求助意向。
本研究的结果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首先,高等院校应及时识别和筛选出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医学生。当前,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医学生比例依旧较低,学校可以增加宣传,提高医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主动性。其次,随着移动社交网络和网络心理咨询的兴起,高校应该加强心理咨询网络平台的建设工作,并鼓励大学生通过线上渠道向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进而提升获取专业心理帮助的及时性。第三,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对医学生的压力状况、焦虑和抑郁进行动态的监测和干预,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更加高效、精准的心理测评[18]。最后,要鼓励高校探索数字化技术在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测评数据采集、心理问题预警与处置等方面的应用,除了开展“面对面”的传统心理咨询模式之外,也可采用电话、网络视频以及社交网站平台等途径开展远程心理服务,进而拓展大学生心理求助的渠道[19-20]。
综上,医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意向处在中等偏上水平,网络自我表露和领悟社会支持是心理求助的保护因素,压力知觉可能是心理求助的风险因素,这对于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意向的干预工作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