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S 联合置管溶栓(或联合局部处理)治疗门静脉血栓临床疗效

2024-03-13 19:24岳振东范振华吴一凡董成宾刘福全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主干门静脉分流

崔 婷,王 涛,张 裕,张 丹,岳振东,王 磊,范振华,吴一凡,董成宾,刘福全

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常见疾病[1]。随着影像学的发展,PVT的诊断并不困难。由于PVT 性质、程度、血栓形成的部位及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同,治疗方式有很大差别,主要治疗方式有抗凝、局部处理(碎栓、取栓、拉栓、溶栓等)、TIPS、TmEPS(肝外门体分流术)、外科手术等[2-3]。其中TIPS 治疗PVT 已经获得肯定的临床疗效,但大组病例报道的较少[4-5]。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6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进行TIPS 治疗的1 151 例患者,合并PVT 患者729 例,对其中联合留置导管溶栓(或联合局部处理)治疗的307 例患者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收集2016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肝病微创诊疗中心收治的,成功行TIPS 联合留置导管溶栓(或联合局部处理)的门静脉高压症合并PVT 患者307 例,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其中男215 例,女92 例,年龄19~70 岁,平均(52.2±11.2)岁,肝硬化合并PVT 246 例,非肝硬化合并血栓61 例。Child-Pugh 分级:A 级36.8%(113/307)、B 级40.4%(124/307)、C 级22.8%(70/307)。307 例患者主要核心症状(TIPS 适应证):消化道出血242 例、难治性腹水或胸腹水46 例、消化道出血合并难治性腹水或胸腹水9 例、肠道缺血10 例,另外合并腹部疼痛175 例、 腹水167 例等。既往治疗史:脾切除断流术或断流术41 例,脾动脉栓塞术9 例,镜下治疗(静脉曲张的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105 例,腹部手术16 例(阑尾炎1 例、胰腺炎3 例、腹腔脓肿1 例、结肠癌2 例及胰腺肿瘤5 例、原发性肝癌2 例、胆管癌1 例、腹膜癌1 例),肝移植3 例;术前进行肝脏及血管超声、腹部增强CT 和(或)MR 增强显示PVT 存在,考虑到某些患者因体内支架或钢钉等植入物可能影响磁共振检查,均以腹部增强CT 和血管三维重建技术显示PVT 情况为准。

307 例患者中,急性血栓105 例,有典型临床起病时间及影像学改变;慢加急性血栓169 例,无明确临床起病时间,既有慢性血栓影像学特点,也有急性血栓的特点; 慢性血栓33 例,有明确的影像学特点。307 例患者PVT 的部位和程度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门静脉血栓的部位与程度(例)

完善各种检查。血常规、生化、血氨、凝血功能、肿瘤标记物、血型、心电图、胃镜检查。适当调整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胆红素、白蛋白、血红蛋白等。

1.2 方法

常规右颈内静脉及右股动脉局部皮肤消毒铺巾,局部麻醉下行股动脉穿刺插管,进行经肠系膜上动脉或脾动脉间接门静脉造影,对门静脉行体表定位,如果门静脉不显影或不清楚,直接行肝动脉插管进行门静脉定位。如果上述定位方法穿刺靶门静脉仍不能成功,改行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内插管定位。右颈内静脉穿刺插管,更换RUPS-100 套装(美国COOK 公司TIPS 专用套装)至右心房和下腔静脉,并测量压力。经肝段下腔静脉或肝静脉穿刺肝实质和肝内门静脉,门静脉穿刺成功后,将端侧孔导管或猪尾导管送入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内造影。测量门静脉压力。如果血栓范围和程度不重,预估建立分流道后,分流道可能会有血流通过,可直接建立分流通道,建立分流道后血流较好,但仍有血栓,留置导管进行局部溶栓治疗。由于分流道有血流通过,局部溶栓效果会更好(见图1)。如果血栓范围广且程度重,需先对血栓进行局部处理(经颈静脉或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待血栓减少,建立分流后,再进行局部处理。建立TIPS 分流通道所用支架情况:选用专用支架(美国戈尔,Viatorr)251 例,其中直径10 mm 和8 mm 分别为27 例和224 例;裸膜结合支架(EV3 公司,Protégé;Cordis 公司,Smart;美国Bard 公司,Fluency 覆膜支架)56 例,其中直径10 mm、8 mm、7 mm 分别为6 例、47 例、3 例。建立分流道前(或后)栓塞造影显示的静脉曲张(应用美国COOK 弹簧圈或联合明胶海绵)。

局部处理包括:应用球囊对血栓进行碎栓和应用8F 导引导管进行取栓和(或)Fogarty 球囊进行拉栓(见图2),然后留置端侧孔导管或溶栓导管进行局部溶栓,这些手段可能全部联合或部分联合或交替进行,直至达到分流道及门静脉压力下降达到满意的程度。一般应用尿激酶20~60 万U/24 h,根据血栓清除和分流道血流情况,加减每天尿激酶的用量和持续的时间。一般1~3 d 再次行门静脉造影及测量压力,根据情况反复进行,直至达到分流道血流良好(见图3)和压力下降满意,拔出导管。溶栓期间每天检测凝血功能及血常规。所有患者术后3(门静脉主要血管残留血栓大于50%的患者术后1 个月)、6、12 个月随访一次。

图3 非肝硬化合并PVT 患者TIPS 联合置管溶栓治疗前后影像学表现

1.3 TIPS 联合留置导管溶栓的管理

留置导管溶栓需规范化管理。PVT 的患者需通过各种物理学、实验室检查和术前指标调整,方可进行TIPS 联合置管溶栓,主要管理如下。

1.3.1 术中对血栓的处理 严重血栓,主要指门静脉系统主要血管[门静脉主干和(或)肠系膜上静脉主干和(或)脾静脉主干]完全阻塞的患者:预估门静脉端支架,需要植入血栓内可能没有血流通过的患者,先对血栓进行局部处理(碎栓、取栓、拉栓等)或联合溶栓,血栓减少后再建立分流通道,然后留置导管进行溶栓或再联合局部处理; 一般性血栓,主要指门静脉系统主要血管[门静脉主干和(或)肠系膜上静脉主干和(或)脾静脉主干]有血流通过的患者:预估门静脉端支架,需要植入血栓内,但可能血栓不会完全堵塞支架,会有血流通过的患者,直接建立分流通道,然后留置导管进行溶栓或联合局部处理。

1.3.2 导管留置位置及溶栓 一般将留置导管前端放置在血栓远端的血管内,然后应用高压注射器进行门静脉造影,观察分流道血流、血栓的残留及血管侧支情况。再用低压手推注射造影剂造影,如果大部分造影剂回流至分流道内,说明导管位置良好,固定好导管后回病房进行溶栓。否则,要调整导管的前端,直至血液回流良好,方可进行溶栓;术中栓塞所有静脉曲张。术中出现肝外穿刺或腹腔出血后,如果已经进行了严格处理,术后证实没有出血,则术后24 h 内进行溶栓。否则需证实出血停止后24 h 以上,再进行溶栓。经导管微量注射泵注射尿激酶30~60 min。溶栓间歇期需进行抗凝,导管内给药持续泵入肝素盐水(一般肝素钠6 000~12 500 U/24 h)。

1.3.3 观察的主要内容 绝对卧床(床上活动)。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心率、血压、血氧)等变化,控制血压不超过130/90 mmHg;准确记录出入量;每天检查凝血功能及血常规;观察大小便颜色,性状及量,观察全身其他部位是否有出血指征;密切观察腹部情况,必要时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局部护理:对导管裸露部分及穿刺点行严格消毒和加压包扎,严密观察是否渗血及局部血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天至少经留置导管测量3 次门静脉压力(早、中、晚),并记录对比。

1.3.4 拔管标准 根据分流道血流及残存血栓的情况,一般1~3 d DSA 下行门静脉造影及压力的测量。同时根据全身情况、凝血功能、血栓清除情况、分流道血流、临床症状、并发症及血压情况等,调整尿激酶的用量,直至造影显示分流通道血流通畅,血栓消失或残留的血栓基本不影响血流,门静脉压力下降合理,即可拔管。完成溶栓程序。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病例的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对治疗前、后各测量值的改变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 精确概率检验;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溶栓及合并症情况

2.1.1 根据不同病情实施溶栓 307 例患者中根据血栓程度、多少和血栓对分流道的影响情况,留置导管1~8 d,平均(2.53±1.69) d。应用尿激酶总量40~350 万U,平均(105.54±75.58)万U。溶栓联合局部处理(碎栓、取栓、拉栓等)69.7%(214/307),单纯溶栓30.3%(93/307)。

2.1.2 合并症 合并症发生42 例。其中颈部出血11 例,局部血肿3 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5 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 例,肺栓塞9 例,腹腔出血5 例,消化道出血3 例,留置导管感染发烧3 例,脑出血1 例。无死亡病例。

2.2 留置导管溶栓凝血功能的变化

溶栓过程每天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查,对溶栓前检查结果与溶栓结束前最后一次检查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溶栓前后凝血酶时间 (TT) 分别为(18.46±8.45) s 与(21.46±1.92) s(P<0.001),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分别为(33.40±4.59) s 与(36.00±7.30)s(P<0.001),凝血酶原时间(PT)分别为(14.68±2.29) s 与(17.35±8.51) s(P<0.001),纤维蛋白原(FIB)分别为(2.29±0.89)g/L 与(1.42±0.29) g/L(P<0.001),血小板计数(PLT)分别为(110.57±95.17)×109/L 与(91.06±42.88)×109/L(P<0.01)。

2.3 围手术期情况(术中和术后住院期间)

2.3.1 门静脉分流前及分流后(溶栓前)和溶栓后压力变化 分流前及分流后(溶栓前)平均PPG 分别为(24.50±6.91) mmHg 及(18.51±5.11)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分流后(溶栓前)和溶栓后平均PPG 分别为(18.51±5.11) mmHg 及(10.17±3.97)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3.2 门静脉分流前和溶栓后血栓的变化 307 例患者中,血栓完全消失:支架远端门静脉主干(和肠系膜上静脉主干、脾静脉主干)血栓基本消失(血栓体积占管腔比例小于10%)患者占72.3%(221/307);显著减少:支架远端门静脉主干(和肠系膜上静脉主干、 脾静脉主干) 血栓体积占管腔比例20%~50%患者占27.7%(86/307);无效:支架远端门静脉主干(和肠系膜上静脉主干、脾静脉主干)血栓较术前无变化或增加的患者占0%(0/307)。

2.3.3 分流道的血流情况 分流道完全通畅者占85.7%(261/307),部分通畅者占14.3%(46/307)。

2.4 随访情况

2.4.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所有307 例患者随访12 个月,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腹水或胸腹水、肠道缺血等症状均有所改善或完全消失。有17 例患者(5.5%)血栓较术后增加,经TIPS 分流道对血栓进行局部处理联合置管溶栓,全部患者分流道恢复至第一次术后水平。

2.4.2 肝性脑病发生情况 术后1 年内发生显性肝性脑病(OHE)17.6%(54/307),其中肝硬化合并PVT占20.3%(50/246),非肝硬化合并血栓6.6%(4/61)。

2.4.3 生存情况 9 个月及11 个月因肝功能衰竭及脑出血分别死亡1 例,其他患者全部生存。

3 讨论

肝硬化合并PVT 的发病率报道不一,有的高达28%[6],随着肝脏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发病率会升高。赵洪伟等[7]报道3 367 例TIPS 患者,绝大部分为肝硬化患者,其中合并PVT(少部分癌栓)964 例(28.6%),脾切除断流术后或断流术后PVT 发病率达18.9%~57%[8-9]。本研究时间段进行TIPS 1 151 例患者,合并PVT 患者729 例(63.3%),其中需要留置导管溶栓(或联合局部处理)治疗的307 例患者(26.7%),肝硬化合并PVT 246 例、非肝硬化合并血栓61 例。血栓堵塞体积占管腔的比例51%~75% 86 例、76%~100% 221 例。大部分患者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基础上血栓加重了门静脉高压,引起门静脉高压症。另外,严重血栓,甚至血管完全堵塞的广泛性血栓患者,是引起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原因,而不是肝硬化。急性血栓105 例、慢加急性血栓169 例、慢性血栓33 例。血栓累及2 个血管或以上(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202 例。这些患者建立TIPS 分流道后,明显影响分流道的血液回流,需要留置导管溶栓(或联合局部处理)治疗,直至分流道血流良好,门静脉压力下降。

荆剑等[10]应用TIPS 联合置管溶栓治疗门静脉广泛性血栓14 例患者,结果显示术后门静脉压力显著下降,患者腹痛、腹胀症状均有明显缓解,门静脉血流再通,部分血栓完全消失。张文广等[11]研究显示,10 例患者搅拌血栓(碎栓)联合溶栓(7 例TIPS),血栓显著减少6 例,4 例明显减少。徐征国等[12]报道门静脉血栓患者TIPS 联合局部处理血栓(碎栓联合取栓)37 例,处理后门静脉压力显著下降,术后静脉曲张改善明显,PVT 大部分明显较少。蔡高坡等[13]应用碎栓、取栓联合溶栓,门静脉大部分或完全再通,患者的临床症状,如腹痛、腹胀等消失或缓解,消化道出血和腹水得到控制。马雷等[14]研究显示,PVT 机械性阻碍门静脉血液回流,降低肝脏血液灌注,加重门静脉高压,增加患者出血和死亡风险,迅速有效地减轻血栓容量,降低门静脉压力,增加肝内门静脉血流灌注,可有效避免肝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和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本研究中分流前、分流后(溶栓前)及溶栓后平均PPG 均显著下降(P<0.001)。溶栓后血栓完全消失者占72.3%(221/307)、显著减少者占27.7%(86/307)、无无效病例。分流道完全通畅者占85.7%(261/307),部分通畅者占14.3%(46/307)。所有307 例患者随访6 个月,主要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或完全消失。有7 例患者(2.3%)血栓较术后增加,经TIPS 分流道对血栓进行再处理,全部患者分流道恢复至第一次术后水平。所有患者全部生存。

TIPS 的优势在于降低门静脉压力,加快门静脉血流速度。分流前后可以机械碎栓、取栓、拉栓及留置导管溶栓等。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恢复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减少了门静脉系统的再次堵塞。不足之处是操作难度较大,有一定风险,同时增加了肝性脑病的发生率,但这些不足与患者受益相比,在对能够熟练完成该手术的术者来说也是微不足道的[15]。TIPS 及置管溶栓(或联合局部处理)亦存在一定的风险,有肝外穿刺腹腔出血、穿中胆道、肝动脉及急性肝功能衰竭等[12-13]。另外,肠道坏死是严重并发症,需行外科手术[11,13]。本研究中合并症发生42 例(13.7%),主要以出血为主,另外还有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烧。无死亡病例。出血合并症,与术中的肝外穿刺及溶栓过程中凝血功能下降(TT、APTT、PT 均延长,FIB 及PLT 下降)等有关。肺栓塞的患者症状比较轻,保守治疗全部患者恢复正常,无严重肺栓塞发生。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则是小腿的肌间静脉血栓,未行特殊处理,与溶栓过程的患者卧床有关。留置导管时间较长的患者,需注意导管内感染的发生。脑出血是溶栓过程中严重的并发症,本研究发生1 例,术后留下一侧肢体活动障碍。因此要严密监测且控制血压。一般TIPS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腹腔出血,若术中出血,未发现或处理不当,术后可能持续出血,特别是溶栓过程中,出血量会增加。因此,术中出现任何肝外穿刺,如肝裂、肝被膜下、肝脏外、胆道、动脉、肝外门静脉穿刺等,都要进行穿刺通道的严格封堵,以避免腹腔出血或给术后置管溶栓带来风险。

本研究证实,TIPS 联合置管溶栓 (或联合局部处理)对清除血栓,恢复门静脉血流,缓解临床症状及降低门静脉压力安全有效。但需要全流程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安全性。本研究的不足在于尚需更多病例及中远期随访观察疗效。

猜你喜欢
主干门静脉分流
全球首条1.2T超高速下一代互联网主干通路
涉罪未成年人分流与观护制度比较及完善
抓主干,简化简单句
NSA架构分流模式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基于W-Net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全自动分割
基于MEC的LTE本地分流技术
整合内容 构建高效课堂——开展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
全国主干公路网交通安全监控信息共享平台构建研究
肝脏门静脉积气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