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运用问题导学法的实践与反思

2024-03-13 07:52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陈宏芳
天津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学法数学课堂

■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 陈宏芳

问题导学法是现代教育背景下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是以问题为基本载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不断研究来培养其逻辑思维和探究意识,促进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运用问题导学法,将课程重点内容与学生的基本学情整合起来,设计多样性的思考问题,为学生指明学习的具体方向,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实现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文章介绍了问题导学法的内涵和应用意义,而后针对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策略进行探析,旨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

一、问题导学法的相关概述

问题导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之际为了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而兴起的教学方法,经过广泛地运用与研究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从根本上说,问题导学法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在充分了解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带领他们研究新课知识,通过调节问题难度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意识完成由低阶到高阶的转变,起到深化知识理解和培养思维品质的作用。具体来说,在运用问题导学法展开教学时,教师会针对本课所学内容提出若干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主研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要想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就应在备课时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以学生的基本学情为参考优化问题设计,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展开学习,体现出问题导学法对学习效率产生的直接影响。

二、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突破传统授课方法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一直处在主体地位,按部就班地讲解新课知识,当教学进度落后时便会忽略与学生的互动,这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被激发,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问题导学法的运用能有效改善当前现状,设计问题之前必须考虑到班级学生的数学基础、兴趣爱好、认知特点等多方面因素,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调整角度节奏,合理把控问题难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中有所收获,促进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由此可见,问题导学法的显著特点是突破了传统授课模式的束缚,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转变,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利用个性化问题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帮助学生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今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问题导学法的运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数学课堂,从而转变自己的学习态度,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模式更加开放

问题导学法中涵盖多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弥补了传统数学课堂的单调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充分锻炼,教师将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分析问题中蕴含的数学概念或运算公式,有助于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能够借助不同类型的问题总结出本课的重难点知识,尝试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保证问题的顺利解决。如此一来,教师便会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随时调整问题难度,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提示,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实现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在问题导学法的指引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将更加开放,多元化的问题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有利于良好学习环境的形成。

(三)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为了发挥出问题导学法的最大价值,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活动设计,构建高质量的高中数学课堂。为了吸引更多学生加入互动中,教师在布置问题之前会考虑到大家的兴趣爱好,引入趣味性因素,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以此保证问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该门课程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见,问题导学法的运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思考问题的提出和课堂活动的设计都是围绕学生的基本学情展开,有效激发其参与兴趣,使其通过新旧知识结合的方式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问题的导向下,学生逐渐厘清解题思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

三、高中数学教学运用问题导学法的实践策略

(一)利用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是新课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关系到后续课堂活动的开展,对最终呈现的教学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提高对导入环节的重视程度,利用问题使学生明确本课主要内容,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深入研究教材,先根据教学大纲提炼重点知识,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个性化问题,然后回到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出的结论才会记忆得更加长久,这样才能切实保证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利用问题导入新课的方式也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教师不会直接公布本课主题,而是以提问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注意力变得更加集中,潜移默化地进入课堂学习中,凸显问题导学法对高中数学教学产生的重要影响。

以人教版高一必修第一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初中时期有关一次函数的内容,从学生习惯于以一次函数的角度看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思维方式出发,总结出三者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利用这种关系顺利解决各种问题。而后,教师抛出问题:“同学们,我们能否从二次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并总结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方法呢?”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在热烈的讨论中生成多种答案,教师不做评价。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信息,要求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思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至此,学生已经初步明确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师通过两次提问使学生对新知充满学习兴趣,认真配合教师布置的思考任务,以此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导学联系生活,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

高中阶段的学生承担着较重的高考压力,导致一部分学生将学习重心转移至习题演练中,试图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考试分数。这样的方式容易使学生陷入学习误区,认为采用“题海战术”就能取得进步,在课堂上也不与教师进行互动,埋头做题,导致课堂参与度较低,无法保证听课效率。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采用问题导学法,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关注,使他们不自觉地进行思考,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助力。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利用生活化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他们在熟悉的场景中进行研究,更好地理解新知,与此同时也能达到提高课堂参与度的教育目的。

以人教版高一必修第二册“基本立体图形”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几幅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立体图形,如图1、2、3、4 所示。随即提出思考问题:“空间几何体是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如何描述和刻画这些几何体的结构特征?”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图形,引导学生以数学的眼光看问题,抽象出空间立体图形的共同特征,使其在生活化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

图1

图2

图3

图4

(三)注重新旧知识结合,发挥问题导学功能

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习惯了传统学习模式,缺乏知识迁移能力,在没有教师的引导时很难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分析,导致解题效率得不到提高。从本质上说,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即使是不同年级学习的内容,深入挖掘也不难发现它们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对症下药,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先用之前学过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在唤醒学生记忆的同时将他们引入新课情境中,再围绕新知提出深层次的思考问题,充分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他们在问题的引领下发现不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既能在思考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又能突出问题的导学功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保障作用。

以人教版高二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用大屏幕打出直角坐标系中的两直线,移动直线,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设问一:根据之前学过的直线方程概念能够知道直线上的一点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如果两直线相交于这一点,这一点与这两条直线的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利用之前的内容进行提问,给学生一种熟悉的感觉,使其主动思考新知,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其次,教师出示一道练习题,用于巩固判断两直线位置关系。例如,判断以下各对直线的位置关系,如果相交,求出交点坐标:(1)L1:x-y=0,L2:3x+3y-10=0;(2)L1:3x-y+4=0,L2:6x-2y-1=0;(3)L1:3x+4y-5=0,L2:6x+8y-10=0.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结合的方式探寻问题的正确答案。经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学生的数学思维变得更加深刻和灵活,能在问题导学中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设计梯度思考问题,顺应学生思维发展

在以往的高中数学教学中,虽然一些教师也会设计互动问题,但基本是要求全班学生进行统一研究,忽视了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导致学困生无法解决问题,而优等生的学习需求也不到满足,没有发挥出问题教学的价值。基于此,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运用问题导学法时对原本的提问方式进行改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不同难度的思考问题,让每个层级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设计梯度思考问题的方式顺应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无论他们处于哪个阶段都能在个性化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深度学习,充分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助力于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以人教版高二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等差数列”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数列,如下所示:

(1)1,2,3,4...100

(2)6000,6500,7000,7500,8000,8500,9000

问:“以上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此问题比较简单,主要由学困生回答。

其次,教师带领学生由定义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借助例题加以巩固。如: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3,公差d=2,求它的通项公式an。此问题由中等生进行作答,根据题干信息可知a1=3,d=2,将数字代入公式an=a1+(n-1)d 中,an=3+(n-1)×2=2n+1。优等生的任务是负责判断他们的答案是否正确,并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自主创编习题供大家研究与讨论。梯度化问题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全都参与到课堂互动中,踊跃分享不同的意见,在合作探究中促进自身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五)鼓励学生参与提问,营造活跃的班级氛围

虽然问题教学法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运用,但是部分教师对此种授课方式存在误解,认为只要根据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即可,学生负责研究,师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在“各司其职”中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其实这只是问题导学法最常规的一种运用方式,学生不仅是思考者,还可以成为问题的提出者与设计者,以此突出他们的主体性。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可以先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出主题,而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疑问或是重新创编例题,以此丰富问题的数量和内容,在师生的默契配合下营造良好的思考氛围,最大限度上发挥问题导学法的运用价值。

以人教版高三选择性必修三“条件概率与全概率公式”教学为例,当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后,教师布置一道例题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如:某城市共发行A,B,C 三种报纸,调查表明,居民家庭中订购C 报的占30%,同时订购A,B 两报,A,C 两报,B,C 两报的各占10%,8%,5%,三种报纸都订的占3%。现在在城市中任找一户,问该户只订A 和B 两种报纸的概率是多少?借助实际问题使学生对概率有了深刻认知,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重新创编问题,以此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很快就有学生完成题目的设计,如100 件产品中有5 件次品,现在从中连续任取两件而不放回,求在第一次取得正品的条件下,第二次取得次品的概率。在全体学生的努力下,很多不同类型的问题被提出,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问题导学法的运用中实现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顺应了新课改的发展,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应及时优化授课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重点知识设计针对性的思考问题,为其指明学习方向,使他们不断挖掘个人潜能,全身心投入思考中,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另外,鼓励学生参与提问也是落实问题导学法的一种途径,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在无形中使教学结构发生改变,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猜你喜欢
学法数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摭谈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三角恒等变换学法直通车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