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无条件接纳”激发内驱力

2024-03-13 09:10□罗
家长 2024年1期
关键词:被教育者内驱力驱动力

□罗 辉

面对学习不上进、不努力,甚至是厌学的学生,老师和家长都会想尽办法“督促”他们,说无所不用其极都不为过。大多数家长可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放任自流,而是用尽浑身解数:劝学、求学、打学、陪学,总之,各种软磨硬泡地逼着学。有些家长轻声细语地叮咛催促,有些则生气暴怒,有些甚至拳脚相加或干脆搬把椅子坐在旁边盯着孩子学。其实,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倾向于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传统的说教、奖惩措施和严苛的督促对一部分孩子的确有用,但对另一部分孩子则收效甚微,“破罐破摔”的例子屡见不鲜。但不管怎么说,家长和老师在孩子身上都倾注了几乎全部的热情和精力。作为老师,我和家长们有着同样的困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咋就在学习上没有什么起色呢?

人的三种驱动力和三个心理需求

美国作家丹尼尔·平克在其著作《驱动力》里说:“人有三种驱动力,第一种是来自基本生存需要的生物性驱动;第二种是来自外在的动力,即奖罚并存的萝卜加大棒模式;第三种是来自内在的动力,也就是内心想把一种事情做好的欲望,是想要主导自己的人生、学习并创造新事物,通过自己把世界变得更好的内在需求。”无数事实表明,第三种驱动力是最能激励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

内驱力从哪里来呢?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提出了“自我决定论”。他指出,几乎所有人都有三个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归属感、自主感和成就感。当学习过程中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时,他对于学习这件事的“内在决定动机”自然就会提升。换言之,孩子的学习兴趣就来了。有了兴趣,就有了乐趣,也就有了主动做事的内驱动力。注意,激发孩子学习内驱力的关键就在于此。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是否收获了归属感、自主感和成就感将决定他们能否更加主动、积极、愉快地投入学习。

在“自我决定论”中,“无条件接纳”原理最引人注目,因为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并不了解此原理的运行机制,甚至与之背道而行。“无条件接纳”是指教育者之所以接纳被教育者,是基于被教育者本身所具有的无限价值和尊严,与被教育者的相貌、才能、成就、社会地位等物化条件无关。换言之,老师和家长面对孩子时,既要接受孩子优秀的一面,又要接纳其不足的一面,即“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不能因为孩子身上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和缺憾就轻视或瞧不起,也不能因为孩子在人群中获得了一定的“比较竞争优势”就各种显摆。“无条件接纳”原理就是要提醒教育者更应该关注“人”的内在价值和“人格”的培养,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

但是,教育者们往往失误于“祸从口出”式的恶语相加,因为都在气头上,于是“骂人没好口”。我们是嫌弃孩子吗?当然不是,或者不完全是,但是孩子幼小的心灵大概率感受不到被“理解”“宽容”和“接纳”。那么,教育者在课堂内外或家里家外可否尝试通过“正面语言”,即带有积极色彩、能起到宽慰鼓舞力量的语言,让孩子获得“无条件接纳”带来的心理安慰呢?

面对好成绩,家长的三种表现

有这样一个很典型的事例:小强一贯学习不着调,是个贪玩淘气的孩子,可是这次突然考了不错的成绩,脸上乐开了花,兴高采烈地回家,那种嘚瑟样儿隔着屏幕都能嗅到。作为家长的我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家长A虽然开心但仍严肃地说:“取得那么一点点成绩就自我满足,你的尾巴都翘上天了吧!我告诉你啊,下次要是考砸了,看我不揍死你!”小强听罢,一溜烟跑回自己房间。

家长B满脸疑惑地试探着说:“你每回都考那么一点分,这次是你自己考的吗?不是抄旁边小红的吧!我跟你说,下次要是还考以前那点分,直接跪榴莲。”小强除了耷拉脑袋,还能做啥。

家长C温柔地鼓励说:“很开心你告诉我这么好的消息。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这么理想的成绩,真为你感到骄傲。继续加油!你行!”

C也许只是存在于理想中的完美答案。现实生活中,多数家长都会毫不犹豫用行动情不自禁地选择A或B——打压质疑,鲜有鼓励。这是我们的传统,孩子要戒骄戒躁,绝对不能翘尾巴,那样会不利于他们今后的成长。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科学实验表明:相当一部分学习成绩起伏不定的孩子在取得一次非常好的成绩后,下次有极大可能不会再创辉煌,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比如考试内容比上次难度加大、学习方法不对等,但往往和骄傲无关。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通过实验阐释了一种“回归平均值现象”:无论学习者这一次是发挥超常还是失常,下一次大概率都会回归到正常水平。该实验表明,孩子下次没有这次考得好,基本不是因为“骄傲”。同理,孩子下次考得比这次好也不是因为家长劈头盖脸的“训斥”。家长A话语中看似合理的部分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魔力,相反,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倒是很容易被孩子吸收和放大。当我们因没忍住而表示负面担忧,并且用语言冷暴力打击孩子时,并不能带来期盼中的美好结果,却可能破坏孩子的成就感、归属感。孩子会觉得:“反正我怎么努力,你都不会满意,那我学起来也没什么意思,算了,不学了。”或者认为:“你不爱我,除非我做到最好。”或者觉得:“你不会理解我,更不会接纳我。”长此以往,在家庭或课堂上没有归属感的孩子是很难形成自我驱动力的。至于家长B,对孩子内心的伤害就不言而喻了。任何的不信任、诋毁都可以轻松摧毁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这不仅是打压了,是直接排斥和否定孩子的能力、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其潜台词是——你就是一个笨蛋,干啥都不行。在如此扭曲的枷锁下,孩子哪里还有内驱动力呢?

寻找孩子的优势和长项

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我们首先应从技术层面分析原因,如果孩子确实学习能力不足,作为家长和老师不能歧视,更不能动辄呵斥,应该寻找孩子的优势和长项,因材施教,帮助孩子合理规划未来,合理进行人生定位。如果想跟孩子说点啥,不妨这样说:“我知道你很沮丧。你觉得这次成绩很不理想,可以想想怎样才能掌握那些知识点,需要帮助的话可以随时找我聊。我相信通过努力你可以做得更好。孩子,我知道你这次尽力了,人各有所长,不必气馁,只要努力就好。一次失败不代表什么,敢不敢再来一次?”

我们争取和孩子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让孩子看到、感受到我们对他的接纳和包容。这种接纳并不是因为分数,而是因为他自身的内在价值、精神品质、人格魅力。当孩子学习真的不行时,教育者应该给予的不是蘸着水的皮鞭,而是真心的拥抱和安慰,应该让孩子明白:这世界上你学习不行我可以理解,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事情,你要尽力做好,你要继续奋力前行,你要有信心面对未来人生的各种挑战。我们要让孩子有归属感,归属感就是——我爱你的一切。如果孩子在学习上始终有进步,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渐渐地也就有了成就感。归属感和成就感具备了,孩子的内驱力也就水到渠成了。

猜你喜欢
被教育者内驱力驱动力
培养内驱力
赫尔巴特“训育”思想的教育原则
高职院校学生与高校教育者之间法律关系初探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论新时代创新文化内驱力提升的三个维度
温暖厚实,驱动力强劲 秦朝 QM2018/QC2350前后级功放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突出文化产业核心驱动力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以创新为驱动力,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态度 Q Acou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