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理语言在陶艺创作中的应用研究*

2024-03-12 09:12万宏楠
陶瓷 2024年2期
关键词:泥片泥料肌理

万宏楠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403)

1 肌理语言的概念

1.1 肌理的定义

肌理一般是指物质形态表面的纹理、组织构造,是物质的特征之一。肌指的是物象的表皮;理则代表物体表象的纹理特征。肌理语言形态面貌可以分为:可视肌理语言和非可视肌理语言。可视的肌理语言指的是肉眼可见的肌理,如山石纹、水纹、植物纹等。非可视的肌理语言是指肉眼看不见,用手触摸也感受不到丝毫的起伏变化,需要使用特殊仪器才可看到,如光滑的玻璃、不锈钢表面等。由于物体的结构、形态、材质、状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都会使物体呈现出丰富的肌理状态,因此形成千变万化的肌理形态。观察肌理的角度,一般以物体表层形态作为观察对象,因为所有物质都拥有各自的表层形态,所以肌理的存在方式会无论是物质的融合或分裂,都会产生新的肌理状态。比如棉花加工成棉线最终成为布料,在这一过程中棉花的肌理状态可以说至少产生了3种方式的肌理形式,从不同的角度看物质的外在形态可以发现更多的肌理状态。

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物质肌理,可以发现肌理的外在形态具备规律和无序两种状态,从自然存在的金属、树木、土石、水、光、波以及动物的皮肤都有肌理的存在。肌理的规律性与无序性可以存在于同一种物质之中,比如水波的起伏可以具有规律也可以自然无序。肌理的表面状态会因为物质本身的结构而变化,因而相同的物体在不同的环境中同样可以产生诸多变化,如木材受到侵蚀、风化、燃烧、浸泡后将会有不同肌理效果。

1.2 肌理的形成方式

肌理的形成方式可以分为自然形成与人为创作两种方法:

(1)自然发生的肌理状态是物质本体在环境的作用下产生,除了物质本身的肌理外,也受外力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主要方式包括了风化、水浸、燃烧、碰撞、腐蚀等方式,也有活性材料产生肌理效果,如大漆材料的结膜形成的皱纹。

(2)人为创作肌理的重点在于对艺术形态的思考和创作工具的使用,艺术家借助工具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和创作,表现艺术造型的同时将肌理效果与作品形态相融合,可以在其艺术创作中得到超出自然的肌理艺术效果。肌理艺术不再单纯地依靠再现事物本身的样貌,肌理艺术正是在创作和劳动的过程中发现了材料本体所带来的美感。这种美的感受显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 肌理与陶艺创作中的联系

陶瓷作品中的肌理语言源于艺术家对大千世界多种物质形态面貌的观察,艺术家进行有规律的组织与想象,利用陶瓷材料创作出丰富的肌理语言。在陶瓷艺术中,肌理艺术可以用于创造出具有纹理和光泽的表面。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陶瓷材料和技术,可以在陶瓷表面上创造出各种不同的肌理效果,如粗糙、光滑、凹凸不平等。这些肌理效果可以使陶瓷器物更加生动,增加观众的视觉吸引力和美感。陶瓷创作中的肌理语言主要以再现和创作两种方式,利用陶瓷粘土创作的肌理语言、釉料进行泥坯装饰形成的肌理语言以及人对窑火的控制,使陶瓷坯体所产生的肌理语言。从陶瓷成形制作方法,泥料、工具、烧制、釉料、装饰等方面探讨可以发现,在不同的阶段中都可以创作出不一样的肌理艺术效果。通过这些方帮助认识肌理与陶艺创作之间的关系。

2.1 成形方法

陶瓷成形的技法分为以下几种:手捏成形、泥条盘筑成形、泥板成形、快轮成形和模具成形。不同的成形工艺对于造型的形态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通过手与材料之间的互动感受不同材质,不同方法所带来的艺术感受。

模具是陶瓷成形中常规制作方式,适合制作规则且具有规律性的肌理,这类成形法方式可以处理复杂的手工难以实现的形体,也可以借助该方法的特性进行创作。其工艺属性是由石膏将泥坯中的水分吸收,使泥胎形体依附于模具内壁成形、泥坯不会与石膏产生粘连,因此石膏模具可以重复制作统一形体的工艺技法。通过石膏模具可将其它物质的肌理转化成陶瓷材质,如树木、果实、岩石、布匹、金属等。

泥条盘成形主要是依靠泥条堆叠成形,泥条盘筑适合制作较大的器型或雕塑。表现方式自由,但成形难度较大。可以保留手与泥之间的痕迹,借助工具在胎体的表面留下装饰性的肌理效果。从彩陶文化的陶器中可以发现大量的绳纹肌理效果,利用泥条的线性效果也可以制作出随机的叠加状态。此外,在现代科技中,陶瓷艺术创作当中还应用了液态沉积成形3D打印技术,它的特点是在打印过程中,产生重复规律的排列肌理和几何形的结构以及一些手工制作难以完成甚至完不成的造型。规律或者不规律的竖向、横向肌理,凹凸的雕刻纹理都可以通过液态沉积成形3D 打印技术来实现。

泥片成形是陶瓷成型中常用的技法之一。不同的造型和表现效果需要不同的成形泥片,创作者可以通过滚压、切割、拍打等方式获取泥片,其中围泥成筒和泥板拼接使主要的成形方法。这种成形方法在宜兴紫砂壶的制作以及景德镇镶器制作中最为常见,紫砂类的陶泥泥片适合围筒成形,瓷土和陶土的泥板皆可作为矩形、棱形等不同造型的镶器类。肌理装饰上则可以进行后期雕琢,也可以利用泥板的形态直接制作具有工艺特点的艺术效果,古代的树瘿壶便是紫砂器中肌理艺术代表作品。从日本陶艺家泉田之也的作品(见图1)看到,大量陶土通过泥片成形的方式制成。在泥板粘接的器物中出现的层叠肌理,是通过把挫出的小泥条压成扁平状的泥片,按照一定的走向和布局叠压组合而成,而他痴迷于干裂的岩石表面,被空气侵蚀后呈现锯齿状的基岩,干枯的河床等肌理语言,使观者在他的泥片折叠肌理作品中感受到自然的风情,也可以从台湾陶艺家陈景亮的作品(见图2)中看到后期制作仿木材质的肌理效果。

图1 《泥片层叠系列作品》

图2 《年轮茶壶》

2.2 泥料

在陶艺成形中,陶瓷的泥料分为陶泥和瓷泥,在陶泥的色彩丰富有黄、红、黑、白、灰、紫等各种颜色的紫砂泥等。在瓷泥中便有高、中、玉泥、骨瓷泥等。陶泥呈现出粗犷、质朴、厚重的质感,而瓷泥却是细腻、温润、纯净、灵动的。不同质料的泥烧制出来的肌理质感也不同,从而产生不一样的语言魅力。根据创作的题材和内容选择色彩和肌理质感相近的泥料来创作作品,不仅可以展现造型美,还可以看到泥料所带来的材质之美。

泥料可以同其诸多物质进行混合产生独特的的肌理语言,在陶瓷肌理语言实践创作中,通过在陶瓷泥料里加入其他的材料,比如加入宣纸浆、棉布、纱布、果壳、玻璃、大米、谷物类、树皮碎屑、木屑等。将这些材料与泥料混合使用,进行陶瓷肌理的创作。

这样一种混合泥料的肌理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就在于这些材质能产生各不相同的肌理状态,不同的材质所具有的自然肌理形态与陶瓷泥料相融合所显现出来一种肌理语言,这种方法对陶瓷肌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纸浆土就是陶艺肌理语言创作常用到的混合泥料,将粘土搅拌成泥浆然后加入一定比例的宣纸浆纤维,便可以得到纸浆土,纸浆土在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中比较常用,无论是手工制作还是模具成形,纸张里的有机纤维对于泥的韧性、强度、重量都会有影响。最关键的在于纸纤维所形成的肌理效果。

2.3 烧制

不同的烧成方法会使陶瓷器物产生截然不同的肌理效果和色泽变化。陶瓷的烧成方式主要有:柴烧、盐烧、苏打烧、熏烧、乐烧、坑烧。其中,柴烧是一种很古老的烧成方式,由最初的坯体裸烧到匣钵罩烧,再回归到坯体的裸烧。时至今日,仍有部分陶艺家在追求柴窑裸烧形成的肌理效果。木材在窑内经过高温的燃烧下,会在陶瓷器物表面形成碳渣与层次丰富的草木灰釉,或在胎体上留下火的肌理痕迹。柴窑裸烧的作品自然、质朴,色彩深沉内敛。

2.4 釉料

釉料具有随机性,丰富的釉料效果为艺术家在创作中表达抽象意境之美提供了基础。现代很多陶艺创作都是利用某种釉料,在烧制中出现的一些特殊效果,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釉料除了光滑的纸质,也可以形成气孔、收缩、晶体等效果,色彩上丰富,能根据釉色并利用所产生的肌理效果进行艺术创作。

3 结语

从陶瓷材料出发,比较多种创作方法对肌理效果产生的不同影响,从而探讨如何将技法与陶瓷肌理语言创作相融合。在创新的基础上,不可忽视的是陶瓷肌理语言的构成元素及由不同构成规律所带来的情感表达。创作者基于主观审美与创作经验,运用不同方法、材料在作品中表达其或主观、或抽象、或具象的情感。每个作品的独特性会带给观者不同的视觉冲击,进而产生多样的心理感受。由此可见,制作方法与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陶瓷肌理语言创作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猜你喜欢
泥片泥料肌理
泥片在陶瓷雕塑创作中的表现探究
浅谈紫砂壶手工成型中泥性的应用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古代手制陶器上的泥片缝隙和泥条缝隙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感受肌理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泥片成型在陶艺创作中的运用手法及艺术特性
泥料对陶瓷艺术的影响
基于ANSYS变温场的真空练泥机泥料挤出质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