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的数千年文明中,陶瓷雕塑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卓越代表,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陶瓷雕塑的造型生动、传神,表达趣味盎然,而采用泥片的成型方式表现陶瓷雕塑,既可以借用中国绘画中的写意手法传达意境之美,又能够探究陶瓷雕塑本身的创作表现之美。文章以《意境·罗汉》创作为例,对泥片成型技法在现代陶瓷雕塑创作中的应用进行梳理分析,着力探究泥片成型对现代陶瓷雕塑创作的意义。
关键词:陶瓷雕塑;表现形式;泥片
中图分类号:J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8-0-03
1 创作背景
陶瓷雕塑的前身是泥塑,之后由于人们对火的认识加深,学会了将泥塑火烧,使其变得坚固。因此陶瓷雕塑可以理解为对陶泥或瓷泥做成的雕塑进行烧制后形成的艺术作品。陶瓷雕塑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保存时间长,不易褪色。其造型生动,变化多端,可表现作品极细小的结构。
在陶瓷雕塑中,形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形式最能够打动观赏者,要从艺术实践中去探究可感知的形式、可实证的形式[1]。形式的语言赋予了陶瓷雕塑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从塑造的角度上看,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表现作品的活力和张力。形式是艺术作品表现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因此,研究和探索陶瓷雕塑的形式表现有着重要意义,对陶瓷雕塑实践也具有借鉴作用。
2 创作构思及过程
《意境·罗汉》的创作,以弘一法师的十八罗汉线描图为基础,并结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形象。运用泥片的成型方式概括人物形象,这一制作方式要求创作者熟练掌握泥性,克服陶泥与瓷泥弯曲易裂、过薄易碎的缺点。陶质罗汉像在衣服的处理上,采用自然敲打泥片留下毛巾肌理的方式,使表现内容更为丰富,也使衣服的凹凸肌理与头部的光滑形成对比。瓷质罗汉像的衣服则为光滑的表面,后着以青釉,让作品看起来更细腻、温润[2-3]。该系列作品采用绘画中写意的手法进行创作,使作品看起来更加放松自然。
2.1 样稿设计
《意境·罗汉》通过写意的形式创作来表达意境。陶瓷雕塑中的意境是陶塑与瓷塑艺术形象飘逸出来的“神”。任何作品都应该强调神,只有神对了,作品的精髓才能体现出来,意境则随之达到。强调意境,强调传神,是中国艺术创作的优良传统,也符合现代艺术创作的规律和审美的要求。图1为《意境·罗汉》样稿,其借鉴了弘一法师的罗汉图(见图2),以流畅的线条来表现人物的形态美,缩小了体积,在造型上有取舍地进行表达[4-5]。除长耳罗汉外,其余罗汉都没有耳朵,无与有形成对比。在创作中运用中国传统写意的手法,不仅能增强作品的诗意和美感,而且能让该系列陶瓷雕塑更准确地传情达意。
2.2 选用材质:淄博陶泥、景德镇瓷泥
陶泥含有铁质,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淄博陶泥含有较多细沙,在烧制的过程中,细沙被还原,能呈现出铁的质感。瓷泥比较细腻,在线条的表达上更容易体现细节。
2.3 技法与形式表现
第一,以流畅的线条突出形态美。在创作过程中,注重线条的表现,线与面相互融合在一起,表现出每个罗汉独特的神态美。整组作品以柔和的圆弧线和波纹线为主,以达到写意的目的。弘一法师的十八罗汉图以简洁流畅的线条表现尊者的动态,《意境·罗汉》正借鉴了这一突出的特点,在成型过程中注重外轮廓线条的流畅性。用圆弧线的轮廓展示了人物的个性,用波纹线刻画了尊者的衣纹裙饰,同时呈现尊者的运动状态。
流畅的线条可以让观赏者感到舒服、自然,从而停下脚步细细品味、思考。《意境·罗汉》通过线条的变化展现动态,通过线条的流畅传达意境。
第二,以奇特造型彰显作品魅力。罗汉像的头部塑造较为写实,借鉴了宋代罗汉像的特点(见图3、图4),整个头部形象变化并不明显,这与身体的夸张奇特形成对比。部分表情虽没有传统罗汉那么夸张,但每个之间也有明显的不同,有俯瞰、直视、旁顧、侧睨等,在统一中追求迥异。罗汉像在整体比例上,头部较大,一是代表智慧,二是使整体感觉似坐姿。
罗汉像的塑造由点及面,情景交融。瓷塑罗汉衣纹褶皱较为细致,这正是利用了瓷泥细腻柔软这一特性。瓷塑罗汉像动态比较含蓄,衣服面积较小,年龄较大,多为慈祥的尊者。陶塑罗汉像衣服褶皱较大,衣袖较长,动态多样,年龄较小,表现了写意的创作形式。观赏者在欣赏罗汉像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悠闲或沉重等不同的审美体验,并因创作缘由产生共鸣。
2.4 装饰方法
《意境·罗汉》陶瓷雕塑采用的装饰方法有两种,一是肌理装饰,二是釉料装饰。淄博陶泥材质的作品(见图5)利用毛巾的纹理在泥片上留下既规则又若隐若现的凹凸痕迹,形成一种糙面,该装饰技法在烧制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把铁点还原出来,且能表现粗犷的感觉[6],以及罗汉本身的内在特质。景德镇瓷泥材质的作品(见图6)采用影清釉料装饰,釉料装饰可以遮盖制作过程中处理不好的细微瑕疵,同时展现作品的温润感,对作品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2.5 作品烧成
作品的烧成温度为800℃、1 300℃,烧成方式选择还原烧成的方式。温度是陶瓷成品的关键,烧成分为氧化烧成和还原烧成,烧成效果差别较大,烧成方式和温度需要根据预期效果来选择。《意境·罗汉》中瓷质釉料装饰的罗汉像采用二次还原烧成,陶质肌理装饰采用一次氧化烧成。
2.6 展示方式与预期效果
陶瓷雕塑作品制作过程复杂,展示方式更是作品呈现的关键。《意境·罗汉》的展示(见图7)借鉴了枯山水的元素,将玻璃放于底部,呈现出水倒影般的感觉。参差不齐的石头放于镜面,罗汉高低不齐地置于石上,错落有致。整个场景的后部运用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竹,以枯竹作为背景,使整个展示效果和谐统一。
3 创作总结
3.1 成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罗汉像体积小,如果手指伸不进较小的缝隙,则需要工具的帮助。工具在作业过程中不易把握,有时候会出现划伤的情况,泥片成型要关注整体性,而工具的不易把握会破坏整体性。
后期制作由原来的将泥片穿在身上再做出衣褶改为先做出衣褶再把泥片穿在身上。因此要提高对工具的熟练程度,在操作过程中更加细心[7-8]。
3.2 装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陶塑罗汉像装饰过程中,由于泥片擀制较薄,毛巾纹理缝隙深度不同,泥片在取下的过程中存在与毛巾粘连撕裂的现象。因此在之后的作业中增加了泥片的厚度,降低了水的比例。
在瓷塑施釉过程中,瓷塑罗汉像衣纹较多,浸釉存在衣纹被覆盖的问题。瓷塑罗汉像在制作过程中本身就以概括形式创作形象,若衣纹被覆盖,则整体形象过于简单,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把施釉方式由浸釉改为喷釉。
《意境·罗汉》陶瓷雕塑因为体积较小,所以在制作过程中存在较多問题。在衣服的制作过程中,泥片需要压到2~3毫米厚,在弯折过程中出现断裂的现象,因此在制作衣纹的过程中减少了水的用量,保证干湿适中以避免断裂。需要高度注意水的比例,在陶瓷雕塑的制作过程中,水的比例是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
4 结语
笔者将佛教与儒家提倡的中和人伦道德观运用于《意境·罗汉》陶瓷雕塑的制作过程中,同时融入了非常真实的感情,这一感情是通过“意”的思维来表达“象”的主题。泥片成型的应用在当代陶瓷创作中是一种普遍的技法,它可以塑造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典型的艺术形态,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独特技法呈现出的形式美与艺术家对话。在当今中国,泥片成型陶瓷雕塑的创作形式多而又多,随着当代文化的重新建构,陶瓷雕塑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凸显。近年来,陶瓷雕塑在技艺、艺术样式、风格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进步。当下,陶瓷雕塑创作者需要发挥更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利用泥性,展现“立像”而“达意”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林苗.“泥片成型与赋彩”在陶瓷雕塑中的实验创作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2021.
[2] 杨苏阳.中国陶瓷雕塑泥片成型艺术造型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14.
[3] 吴强.陶瓷艺术品(“罗汉”系列之一)[P].河南:CN303562418S,2016-01-20.
[4] 刘敏.传统的佛教文化与陶瓷绘画题材创新:大型瓷板画《十八罗汉》的意蕴[J].中国陶瓷,2006,42(9):50-51,44.
[5] 柴美云.人物题材陶瓷绘画作品的拓展与创新[J].陶瓷研究,2020(6):129-130.
[6] 李勤.对泥片成型陶塑审美取向的思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9(4):100-103.
[7] 易春晖.粘土薄片状陶瓷雕塑的创作[J].艺术评论,2015(10):237-238.
[8] 李勤.陶塑泥片成型特点研究[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0(1):95-98.
作者简介:王翠捷(1991—),女,山东菏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陶艺与公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