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燕,马英锋,2,李保有,3,黑英鑫,陈佳鑫,张燕茹,郭建红,2
(1.宁夏医科大学,宁夏银川 750004;2.宁夏少数民族医药现代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夏银川 750004;3.李保有中医中心,马里博 4930)
周围性面瘫为神经性疾病,临床发病率较高,影响患者容貌,加重其焦虑情绪,治疗难度较大,对此李保有医师提出针推-贴敷-内服中药联合应用的针灸综合疗法。笔者总结其治疗经验,临证时以针推-贴敷-内服中药联合应用为主,注重对患者面部微循环的改善,以针灸综合疗法提高治疗效果,并辅以心理治疗。本文对李保有医师治疗的周围性面瘫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总结其治疗经验,以期与同道共同探讨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治疗方案。
周围性面瘫是由茎乳孔内面神经炎性反应造成的面部表情肌功能障碍,常突然起病,主要症状包括患侧口角㖞斜、鼻唇沟变浅、额纹消失、眼裂增大等[1]。临床周围性面瘫发病率较高,且病情严重,治愈难度大,有碍患者面部美观且易留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西医治疗本病以抗病毒、激素疗法及营养神经为主,治疗效果有限,且西药治疗易引起较多不良反应[2]。
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多由正气虚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袭经络,闭阻气血,使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所致。正如《普济方·诸风门》所云:“夫足阳明脉循颊车,手太阳脉循颈上颊,二经俱受风寒气,筋急引颊,令人口㖞僻,言语不正,目不能平视。”《诸病源候论》云:“偏风口㖞,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不调,故令口㖞僻也。”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的发生与体虚及足阳明经、手太阳经感受风寒有关[3]。李保有医师认为,外因是周围性面瘫发生的诱发因素,而内因更加重要。如夜晚面部受寒,只有部分人会出现面瘫,而这部分人往往在发病前就已经存在体虚及面部肌肉紧张、面部微循环变差等问题。本病发生的内因主要与体虚及情志不舒有关,多由惊恐、劳累、醉酒、紧张、焦虑、失眠等引起。《医学纲目》云:“口眼㖞斜者,多属胃土,风木不及,金乘之,土寡于畏也。”此处“风木”指肝功能,可见该病病位在面部,与足阳明胃经密切相关,但往往与风木不及、肝气不疏有关,但这点在临床中常被忽视。肝主疏泄,肝气不疏则影响血液运行,人体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面部肌肉就会收缩,面部微循环变差,局部气血不足,卫气不固,则易被外邪侵袭,使面部肌肉进一步收缩,紧绷到极限,过则不用,即出现痿软不用,发生面瘫。
实践证明,针灸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较好疗效[4-5]。笔者在临床应用针灸综合疗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亦取得显著治疗效果。本病病位在面部,属络脉、经筋受邪,针刺面部诸穴时宜浅刺、轻刺激,行平补平泻手法,忌引邪入深。
李保有,宁夏医科大学名誉教授,丹麦针灸医师与中医专家,自幼学习家传中医与师传道医,2000年开始在丹麦行医,当地电台及报纸多次报道其医疗事迹。3.1 针灸综合疗法的经验基础 李保有医师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出针灸综合疗法,即针推-贴敷-内服中药联合应用。西医对面瘫的治疗方法有限。李保有医师在丹麦治疗的第1例面瘫患者,在当地医院明确诊断为面瘫,但在多家医院治疗无效,而李保有医师治疗1次后面瘫即好转。该治疗案例受到当地广泛关注,此后李保有医师应用的针灸综合疗法成为当地面瘫治疗的一大特色。李保有医师采用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往往治疗几次即可治愈,效果显著。起效时间与按摩手法、针刺手法等直接相关。笔者在总结其治疗经验的同时,对患者进行综合针灸疗法治疗,虽治疗周期较李保有医师长,但亦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3.2 周围性面瘫的发病因素及具体治疗方法 研究显示,焦虑、抑郁情绪对面瘫的治疗效果影响较大[6-8]。因此,外邪、体虚、情志都是面瘫发生的重要因素,本病的治疗不仅要重视温通局部经络,更要改善睡眠,调节情志,增强体质。李保有医师倡导针刺选穴要少而精,最好能单穴治疗,或主穴配合1~2个辅助穴。其认为穴位少,作用不会相互抵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穴位功效,而穴位多就像作用于不同方向的力,可使作用相互抵消,不能发挥针刺的最大效果。最早的针刺疗法以单穴治疗为主,临床中单穴及对穴治疗往往能发挥奇效[9-12]。颊车是足阳明经在面部的重要穴位,其下分布咬肌神经、面神经分支及耳大神经,为李保有医师治疗面瘫的首选穴位。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李保有医师尤其重视针刺得气,提出为增强气至的效果,使患者快速得气,除了要多练习针刺手法,还要勤加练习养生功法,以感知气、运行针下之气,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针刺效果。
针推-贴敷-内服中药联合应用的针灸综合疗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针刺前,对患者面部进行按摩,以恢复面部肌肉运动功能,通过适度的抹法、揉法、擦法等放松患者面部肌肉,至患侧面部肌肉放松且患者自感发热明显。针刺时,以颊车为主穴,透刺地仓,行针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至患者得气感明显;如闭目露睛、迎风流泪明显配合巨髎、攒竹等穴,鼓腮漏气明显配合手三里、足三里等穴,舌体运动受限及说话不清可配合承浆。每次选择1个主穴、1个辅助穴即可,选穴不可过多。留针期间艾灸颊车5~10 min,并用红外线照射面部,以加强温热疏通效果。出针后,对面部进行贴敷治疗,药物采用刺激性小、具有较强走窜作用的王不留行籽细粉,并加少量新鲜花椒细粉,贴敷时用黄酒将药物细粉调成糊状,外敷面部后用保鲜膜覆盖,红外线照射加热,约30min后去掉敷贴。贴敷结束后,内服六神丸以清凉解毒、消炎止痛、镇静安神、提高免疫力等。
4.1 病案1 患者,女,35 岁,2019 年5 月22 日初诊。主诉:口眼㖞斜2d。患者2d前(产后21d)晨起突然出现左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左侧闭目不全,左眼流泪,左侧额纹及鼻唇沟消失,口角轻微下垂,闭合不严,吃饭、喝水困难,遂来就诊。刻下症:患者口角向右侧㖞斜,鼓腮严重漏气,抬眉不能,闭目露睛,浅触觉较对侧降低明显,舌体麻木,听觉未受累,未见四肢感觉、运动不适,纳可,睡眠差,二便调,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弱。查体: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无外耳道或耳郭部位疱疹,无听觉过敏,无耳内堵塞感、耳鸣、耳聋,无味觉减退,无明显恶寒、发热,无自汗、盗汗,无恶心、呕吐,无心慌胸闷,无明显偏身感觉及意识障碍。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瘫。中医诊断:面瘫,气虚血瘀型。患者既往体健,近日因二胎产子,夜间睡眠较差,且自感体虚。治法:疏经通络,补气祛瘀。给予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行头面部轻触按摩,重点按摩头部及左侧面部,至患者左侧面部热感明显;针刺单穴颊车,或配合颧髎、印堂、手三里、合谷等穴,每次取单穴或双穴,针刺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min,并用红外线照射面部;针刺结束后采用王不留行籽、花椒粉外敷面部,内服六神丸,每日3次,每次10粒。每周治疗3次,治疗5次后,改为每日治疗1次。第1次治疗时左眼流泪,面部得气感明显;治疗2次后,左侧鼓腮、漏气已明显改善;治疗5次后,左眼闭目露睛已基本改善;治疗10次后,诸症基本消失,无明显不适,结束治疗。治疗前后患者面部情况见图1。
图1 案例1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面部情况
按语:治疗面瘫时应善于采用温通方法,温则松,松则通。周围性面瘫患者往往在发病前面部微循环已经较差,加之风寒之邪侵袭经络,加重气血闭阻,导致面瘫。针刺结合按摩、红外线照射、贴敷等方法可保持患处肌肉放松、温热,加速局部微循环,使针刺效果事半功倍。本案患者小孩未满月,夜间哺乳严重影响睡眠,加之无家人帮忙,发病前较为劳累与虚弱,且居住楼层高,床铺紧挨窗户,睡觉时头部朝向窗户,易受风邪侵袭,劳累、虚弱与受风是患者发病的重要诱因。因此治疗时嘱患者调整床铺位置、改变睡觉方向,且随着夜间哺乳次数减少,患者睡眠明显改善,精神和精力日渐向好。
4.2 病案2 患者,男,29 岁,2019 年2 月27 日初诊。主诉:右侧口眼㖞斜2周。患者2周前晨起出现右侧口眼㖞斜明显,第2日至当地三级甲等医院就诊,治疗10d后因效果不显,遂来就诊。刻下症:口角闭合不严,吃饭、喝水困难,右侧额纹及鼻唇沟消失,闭目露睛,影响夜间睡眠,鼓腮严重漏气,抬眉不能,舌尖稍红,苔薄白,脉弦滑。查体: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无外耳道或耳郭部位疱疹,无听觉过敏,无耳内堵塞感、耳鸣、耳聋,无味觉减退,无明显恶寒、发热,无自汗、盗汗,无恶心、呕吐,无心慌胸闷,无明显偏身感觉及意识障碍。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瘫。中医诊断:面瘫。治法:疏经通络,补气祛瘀。嘱患者继续维持原糖皮质激素结合抗病毒药物、神经营养剂的西药治疗方案,并加针灸综合治疗。行颈椎与头面部按摩,重点按摩头部及右侧面部,至右侧面部触之发热。针刺单穴颊车,或配合颧髎、印堂、手三里、合谷等穴,每次取单穴或双穴,针刺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min,每10min行针1次,红外线照射面部,同时艾灸颊车5~10min。每周治疗2~3次,并内服六神丸,每日3次,每次10粒。治疗2次后,患者鼓腮漏气症状已消失。治疗3次后,右眼已可完全闭合,口眼㖞斜症状明显改善。治疗约10次后,上述症状均已基本好转。结束针灸治疗,嘱患者停用西药,口服牵正散,每日3g,连服1个月,巩固疗效。治疗前后患者面部情况见图2。
图2 案例2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面部情况
按语:面瘫的治疗应针气结合。周围性面瘫多为气血闭阻,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所致。外气治疗可疏通局部气血,气血通则经筋得养。针刺得气与否及气至的迟速,不仅关系针刺的治疗效果,且可判断疾病预后。“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刺局部或其他部位有痛、痒、胀、麻、凉、热等得气感时效果最好,如无得气感觉,可留针后间隔一定时间再次行针,也可延长留针时间。本案患者自述近3个月因找工作较为焦虑,发病前1d夜间聚会醉酒,睡觉时开窗受风,又正值冬末,因此其发病原因为醉酒后体虚、受凉、受风及情绪焦躁。此患者发病后不久工作确定,心情、睡眠均改善明显,情绪平稳,加之平素体健,休息规律,症状改善明显,预后较好。
4.3 病案3 患者,女,61 岁,2020 年6 月22 日初诊。主诉:左侧口眼㖞斜3d。患者1个月前因意外碰撞导致腰椎骨裂,遂行腰椎骨裂固定术,术后在家卧床休养,卧床时腰部疼痛明显,不能随意活动,一直服用止痛药止痛,卧床期间情绪较为抑郁,食欲差。约3d前突发面瘫,面瘫后未进行相关治疗。刻下症:左侧口眼㖞斜较严重,左眼不能完全闭合,迎风流泪明显,吃饭时左侧咀嚼困难,喝水需用吸管,说话不清,失眠严重,入睡困难,自述睡眠时间很短(约2h),且睡眠浅,难以进入深睡眠,食欲差,偶有干呕。查体: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无听觉过敏,无耳内堵塞感、耳鸣、耳聋,无味觉减退,无明显恶寒、发热,无自汗、盗汗,无心慌胸闷,无明显偏身感觉及意识障碍。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瘫。中医诊断:面瘫。治法:疏经通络,补气化瘀。行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并进行心理疏导。针灸前重点按摩头部百会、四神聪以改善睡眠,并行左侧面部按摩,至肌肉放松且患者自感发热明显;针刺单穴颊车,或配合四白、天突、手三里、足三里、太冲等穴,每次取单穴或双穴,针刺后行针得气,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30min,间隔10~15 min行针1次,红外线照射面部,或加艾灸颊车5~10min;针灸后采用王不留行籽、花椒粉外敷面部,并内服六神丸,每日3 次,每次10粒。第1周隔日治疗1次,后因患者急躁情绪较重改为每日治疗1次,同时内服甘麦大枣汤以改善睡眠。治疗3次后左眼可闭合,说话清晰;连续治疗7d后,患者病情好转明显,情绪稳定,改为每周治疗2~3次,共治疗15次。治疗期间患者睡眠明显改善,每晚睡眠可达4h以上,且能进入深睡眠。治疗4~5次后迎风流泪消失,咀嚼功能逐渐恢复;治疗15 次后咀嚼、说话、闭眼等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治疗前后患者面部情况见图3。
图3 案例3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面部情况
按语:针灸前按摩头部以百会与四神聪为主,内服六神丸可加强安神定志、改善睡眠之效,使患者身心俱松,同时降低治疗难度。患者自述在进行骨裂固定术时已感面部麻木,可见行手术治疗时面部血液循环已较差;术后卧床休养期间,因念家中未满1岁小孩需要照顾,自己又给家人增添负担,心情焦躁,同时患者身体较为虚弱,家住高层,床离窗较近,又正值炎夏,晚间开窗受风,终引起面瘫。治疗时嘱患者安心养病,切勿急躁,心理疏导结合头部按摩对其睡眠改善较为明显。治疗后期因患者心情急躁,失眠有所反复,继续进行心理疏导,并延长头部按摩时间,同时用甘麦大枣汤改善睡眠(患者食欲差,故应用对脾胃影响较小的药物)。该患者虽每次治疗均取得较好的进展,但由于一直卧床,情绪波动较大,给治疗带来较大难度,故治疗周期较长。
周围性面瘫治疗不及时会延误治疗时机,使患者面部肌肉痿痹不用,且久治不愈影响患者治疗信心,增加治疗难度。因此面瘫治疗要早介入、足疗程,治疗越早,疗效越好。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立竿见影,因此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应给予积极治疗,同时该疗法疗程较长,医生和患者均不可操之过急。笔者学习李保有医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并总结体会,希望抛砖引玉,与同道多多交流,以提高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