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书写的新探索及其得失

2024-03-12 07:42梅杰
名作欣赏 2024年3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

关键词:马三枣 慈江雨 战争文学 儿童文学

长期以来,战争书写是文学经久不衰的创作主题。在儿童文学之中,也曾产生过大量的战争文学作品,诸如《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红色经典。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10 年以来,由于时代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少儿童文学作家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书写模式,纷纷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新探索。在近年主题出版强势崛起的时代语境下,甚至出现了不同风格类型的儿童文学作家,纷纷参与尝试和挑战,也由此得到了多重面貌的呈现。马三枣的新作《慈江雨》(希望出版社2023 年版)便是一种类型的代表。下面以《慈江雨》为例,思考儿童文学何以面对战争、战争儿童文学主题的变与不变,以及“写意画”风格的长处与不足。

儿童文学如何面对战争

文学是使用文字表现世界,战争与和平是世界的终极话题,因此战争文学永远存在,给予世人以深刻的思考,帮助人类抚平伤痕,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门类,因其读者对象是儿童,在处理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具有了一定的独特性。一般来说,儿童文学是儿童的文学,儿童一般主要生活于家庭与学校之间,并未真正走向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文学一般是回避战争的,而以呈现美好的幻想世界和真实、丰富的现实世界为主。然而,儿童也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战争一旦爆发,儿童也会生活于战争环境之下。因此,战争儿童文学可以说是一种较为特殊和另类的文学作品,如何向儿童阐释战争,也成为儿童文学作家们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但是,儿童文学如何面对战争呢?从《慈江雨》来看,呈现出了三种面向,作者马三枣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与探索。第一,基调积极,精神乐观。儿童文学一定是乐观的文学,一定是积极压倒消极的文学。如学者崔昕平指出的,小说中“那个时代中的人们,深陷并遭受着痛彻的战争之殇,却以各自的方式,尽各自的所能,以全副的力量斗争,反抗,生存,生活,展现出动人的、昂扬的生命之姿”。这的确是《慈江雨》所呈现出来的昂扬的生命力量。第二,不直接面对战场,只写战争影响下的师生生活。《慈江雨》里的故事,虽然与抗美援朝相始终,但并非全景式呈现这段历史中的战争,而是着眼于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写出他们在战争背景下的日常生活。对于不能置身前线的少年儿童来说,他们是如何度过战争时代的,以及如何面对死亡意外的,马三枣在不显山不露水的文字中,以极其含蓄冲淡的方式,把儿童与战争的关系完全融化在字里行间。小说中的一些悲剧,又是那么难以捕捉,体现了马三枣高超的文学技巧。第三,着眼于战争之于少年儿童成长的影响,赋予战争儿童文学更本质的内涵。战争肯定是需要否定的,书写战争并非炫耀武器和武力,只是传达中国人对“武”的理解,即以戈止战。那种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只为了让小读者充满正义必然胜利的信心,以更达观的胸襟面对战争。好的文学作品都是从黑暗中寻找光明,赋予人类更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于小读者而言,就是成长。将成长作为战争儿童文学的主题,是马三枣所积极呈现的。

战争文学的变与不变

近些年来的战争文学,尤其是战争题材的儿童文学,呈现出了多种可喜的变化。这种变化,代表着艺术上的不断创新和理性思考上的加深。

首先是战争题材的儿童文学坚守了儿童本位的文学新观念,逐步摆脱了过去成人建构的脸谱化儿童形象的影响。在战争年代,一切都为了战争服务,这是在所难免的,是由历史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创作战争儿童文学时,可以由此抛弃儿童本位的立场,而走向成人本位。马三枣的《慈江雨》紧紧站在儿童本位的立场,并不夸大儿童的正面作用,也不将成人的思想灌输给儿童,而是从儿童立场、儿童世界和儿童视角出发,真实再现战争对时代的影响。

其次是以真实为原则,在讴歌典型英雄人物的同时,不忘塑造更多的“平凡英雄”形象。诚如马三枣在创作感言中所说:“《慈江雨》里,有好几位有血有肉的人物逝去了,有的惨烈,有的悲壮,还有的九死一生,活了下来,他们激荡着我的心,让我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是英雄人物的感人效果。但对于小说中更多的人物来说,则是“平凡英雄”,如主人公单明,并非黄继光、邱少云这种伟大的战士,但作为一个平凡人,他坚守岗位,正直做人,为革命事业做着添砖加瓦的日常工作,战争也让他成长为一个钢铁战士,平凡中彰显了责任与担当。

最后是主旋律不变,继续将家国情怀作为作品的精神内核,但在具体呈现上,更质朴,更地道,更近人性。《慈江雨》的创作素材,源自马三枣的老师于善明的真实故事。于老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在朝鲜支教三年,他当年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如今已是九十多岁的长者,并光荣获得“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周年”纪念勋章。在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后,于善明把这段战争经历化作精神力量,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并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育工作之中。这种身边人物的家国情怀,更具有真实厚重的历史感和正能量的教育价值,对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更有感召力和说服力。家国情怀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更不是只在电影和电视演员的扮演中才能看得到。马三枣说创作《慈江雨》“是铭记历史,也是在思考人生的意义”,这就将历史与当下连接了起来,正是在告诉世人,家国情怀的故事不是历史中才有,而是在当下真实地发生着。

“ 写意画”风格的长处与不足

马三枣是一个极其内秀的作家,他刚走上文坛的时候,是以一股“废名风”走向儿童文学界的。“废名风”有三个特点,一是古典意境美,二是自然风光美,三是语言简净美。其中语言简净最难模仿,因为文学语言是来源于生活的,没有对生活的观察,尤其对生活语言的捕捉,是不可能达到这种活的语言的状态的,而只能用千篇一律、大同小異的语法进行写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写意画”是“废名风”的另一种说法。茅盾在评价凌叔华《小哥儿俩》时,充分肯定了“写意画”的一些长处,并指出这种风格与张天翼、叶圣陶等现实主义作家走向了不同的艺术道路。对于马三枣而言,从一个“写意画”风格出身的作家,转而书写战争题材,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毕竟这是现实主义作家最擅长的。

从《慈江雨》来看,“写意画”风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从语言看,唯美、干净,充满诗意,是马三枣一贯的文字长处。比如马三枣善于活用古诗词。小说中写到主人公单明第一次见到梅花时,“佳木斯的四月,还挺冷,杏花凌寒独自开”。在不经意之间,一句古诗“凌寒独自开”便悄然化入白话语句之中,毫无违和感,甚至难以察觉。这也正是废名的文字特点。这种语言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把小说的语言散文化了。《慈江雨》中的许多片段,都是绝佳的美文,可以当作散文段落来欣赏和阅读。可以说,马三枣在《慈江雨》中继续发挥了“写意画”风格的语言长处。

但其不足也是存在的。过去的许多研究者论废名的缺陷,便指出废名的小说不善于讲故事。《慈江雨》也不同程度上存在这个问题,至少故事情节不是很丰富。《慈江雨》的人物很少,关系简单,线索不多,没有复杂的情节,也见不到宏大的战争场景描写,更没有通过接二连三的矛盾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慈江雨》甚至存在两处交代不清或不够沉入生活的问题。一是小说中的肖延令等是否懂朝鲜语,他们如何跟朝鲜人交流?肖延令曾智斗地耗子(朝鲜人对汉奸的称呼),双方有许多对白,而地耗子肯定是朝鲜人。地耗子又为何在跟肖延令交谈中拔枪动了杀心,这多少是有些突兀的。二是《慈江雨》中的中国师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群体,单明的这个华侨学校没有真正融入当地朝鲜人民的生活当中,对中国人和朝鲜人之间的故事和情感着墨不多,感觉只是一个嵌入式而非融入式的群体。如果这个华侨学校也是一个支教学校,汉语、朝鲜语两种语言都教,除了老金是朝鲜人,也有其他老师是朝鲜人;学生除了永根是朝鲜人,也有其他学生是朝鲜人,这样处理的话,故事就会丰富一些,也更能让主人公沉入朝鲜的生活与斗争中去。

作者:梅杰,作家,学者,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编辑:得一 312176326@qq.com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
约翰·纽伯瑞:儿童文学之父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刊首语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儿童文学 榆树懂得低调
把云南儿童文学打造成“中国地域儿童文学第一品牌”的思考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