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何选择过“山顶洞人的生活”

2024-03-11 13:20:39陶新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同伴关系

关键词:适应困难;同伴关系;退行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5-0061-03

一、案例:他过上了“山顶洞人的生活”

學生宿舍上方漏水,需要撤离检修,而一名学生坚决不撤,不服从学校安排。检修需要停电停水,他仍旧独自一人坚守,关门关窗,拉窗帘,点蜡烛,仿佛一个人过上了“山顶洞人的生活”。这是发生在某大学一年级宿舍中的一件事情,“山顶洞人的生活”是这名学生A自己在咨询过程中对当时生活的比喻。

A是经辅导员劝说之后来到咨询室的。他开始拒绝与人交流,拒绝同学的劝说,也不服从后勤人员的管理。经过大学辅导员一段时间的努力,他才愿意来大学咨询室谈一次。第一次见面后,他觉得与我有共同语言,交流顺畅且有启发,于是愿意继续交流。我们共进行了五次交谈,之后他的生活终于发生了较大改变。

A是来自西部某地乡镇的一名学生,在当地中学是佼佼者,考取了南方某大学。他满怀自豪与自信地来到大学报到,入学上课,但很快出现适应困难问题。

他自述,他不喜欢集体宿舍。他之前在家乡是走读生,缺少集体生活经验。高三开始住宿了一段时间,但因不能适应,就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妈妈陪着。现在住大学集体宿舍,同学关系不好,习惯差异太大,他之前已经闹着要换宿舍。后来楼上漏水,天花板全变潮湿了,漏水还造成电线短路,于是学校后勤决定大修,请同学们搬宿舍。只有他一人坚守,不肯撤离,因为这样他可以一人独占一间宿舍,自我感觉很好。于是,他便成为影响施工进度的“钉子户”。

二、分析:入学后遇到适应困难

我与他畅聊一个人住一间宿舍的好处,聊他如何享受和安排一个人居住时的生活,发现他还是能认真学习,作息习惯也比较好。他能早睡早起,经常锻炼身体,只是没有电,不太方便。他晚上想用电脑,就要在教室提前充电,照明需要点蜡烛或用充电的节能灯。看他自己喜欢和享受这样的生活,我启发他:“有一个大学生,在一间屋顶漏水、光线暗淡的小房间里生活,晚上点蜡烛,每天忙进忙出,你可否用一个比喻来描述一下这样的情景?”经过讨论,他觉得“山顶洞人的生活”比较形象生动,有点像他现在的状况。于是我们开始讨论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一名现代大学生怎么会过上了“山顶洞人的生活”——原始人的生活,而不是现代人的生活?怎么回事呢?

我问他:“你究竟是不喜欢大学生活,还是不适应大学生活?”

这时他开始思考,他说他既不喜欢也不适应,不喜欢的话,可以回老家,不上大学,但是要上大学,就只能适应。那么,适应的困难究竟在哪里呢?

于是他诉说了他来到大学后不适应环境导致的种种烦恼。首先,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文化习惯、谈吐举止、兴趣爱好、消费特点不同,他不能接受。他其实是一个品德很好的孩子,勤奋认真,生活朴素,不乱花钱,也很少玩游戏,但同学们喜欢的他都不感兴趣,因此朋友很少。虽然他学习认真努力,但是考试成绩一般,只是没有挂科。

其次,他不满意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对于搬宿舍,他坚决抵抗到底,他觉得这是他的权利,所有的人都说服不了他。教师讲课进度太快,不管学生是否理解,只管朝前推进。他已竭尽全力,但还是感觉力不从心。教师普遍不关心学生,除了辅导员好一点。他曾经是优等生,在中学备受教师器重,在家族中也是第一个考取本科的孩子。他养尊处优习惯了,因此不满意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满意集体生活中自己不够突出和不够被重视。我于是问他:“你是因为不满意,还是因为不习惯遵守制度,喜欢特殊化,想享受自己的特权呢?”他沉思后反馈,他需要特权,习惯被重视。他读大学后感觉非常失落,从前的优越感没有了,对自己和现实越来越不满意。

最后,他也不满意社会现状,愤世嫉俗,觉得中国的教育不如国外好,中国的社会制度不如国外好,中国人的素质不如外国人的素质高。他还举了许多例子,不过他关于外国好的概念都来自道听途说,来自网络上的片段信息。我们交流后他表示,自己以后要争取出国去看看,最好能出国留学。不过他家庭经济不够好,这限制了他的发展。讨论过后,我问他:“你究竟是想出国留学,还是想逃离现实,进入理想化的社会呢?”他想想说,好像是想逃离现实,寻找让自己愉快的感觉。因此他的不满意其实是由于自己不能融入现实,不能适应环境,他陷入自我感觉极其不好的状态。因为感觉不舒服,就把国外过度理想化,为自己逃避现实找到一个去处。他努力批判现实,这样自己就可以不接受现实,不必调整自己来适应现实环境。调整和改变自己是痛苦的,内心是不愿意的。

三、咨询:原来我还是个任性的小孩子

与A的对话很有趣,因为他喜欢思考,但他总是言辞凿凿,理直气壮,与他辩论是没有用的,只能通过引发他自己思考才有效果。

我问他:“作为现代大学生,过上了山顶洞人的生活,这是进步还是退化?虽然这只是一个比喻。”

A想想说:“肯定不是进步,也不能算退化,就是一种感觉和状态,是我感觉舒服的状态。”

我说:“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这种舒服的状态是进步还是退化?这也可能是现代大学生不应该享受的状态,你回到原始人的生活状态了?”

A说:“这样可以说是退化,对这种退化我感觉蛮好呀。”

我说:“对这种退化,还有一种说法叫‘退行’,就是说你由成年人变成小孩子了。在这个事件的过程中你是很动脑筋的,但是这种动脑筋的方式像不像一个任性的、顽皮的小孩子?”

A思考后说:“我没有想过,现在你这样说,我觉得我是有点像小孩子,有时有些任性。”

我说:“你想想自己像几岁的孩子?是不是这样的任性习惯已经很久了?”

A说:“像十一二岁,我一直比较任性的。”

我说:“是谁维护和保持了你这样的特点?”

A马上回复:“这还能有谁啊,我自己,还有我的父母吧。”

我说:“你现在希望大学的老师、同学、后勤管理人员都像你爸妈一样宠你,让你继续任性吗?”

A说:“没有,没有,我没有这样想过。”

我接着说:“现在想想,是不是有這样的倾向?如果这些人都像你父母一样宠你,你岂不更加舒服。”

A说:“这是不可能的,这是没法做到的。”

我说:“是呀,这是没法做到的。但是你过去经过了努力抗争,是不是达到了一定的效果,至少过上了‘山顶洞人的生活’?”

A想想之后回答:“你这样说,让我觉得我岂不是很傻?”

我说:“你一点都不傻,而是很聪明,只是把聪明用错了方向,是不是?自己想想,也许我说得完全不对。”

……

这番讨论过后,我们都清楚了为什么一名现代大学生过上了山顶洞人的原始生活。他也觉得可笑,他开始自嘲,说:“我自作聪明,自己选择倒退受苦,‘山顶洞人的生活’是要被淘汰的。”

我说:“你已经胜利了,你的斗争取得了彻底胜利,成功地过上了潇洒的‘山顶洞人的生活’。”

A很有感触,说:“开始我还觉得这个比喻挺好的,我很喜欢。现在你再说,我感觉你在讽刺我,我被自己打败了。”

我说:“我没有讽刺你,是你自己打的比方,你自己描述自己的状态而已。也不存在被打败,只是之前不太了解自己,现在了解得比较清楚了。你现在知道正确的答案在哪里了吧。”

A临走的时候说:“老师,你太有智慧了,你的咨询让我很受启发。”

我回复他:“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让我学习到了很多。”

他回去后很快搬离宿舍,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四、反思:教育不该助长学生的自我中心

这个咨询结束几年后,我再回看案例记录,不禁感慨,现在像A这样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了,值得我们反思。另一方面,我也常常感觉,在大学做心理咨询是一种幸福的职业,因为遇到的来访者多数都很聪明,领悟力好,他们是理想的来访者,他们多数都能在咨询后做出改变,他们成全了咨询师。从这个案例我得到了两点启示。

第一,在今天这个全民内卷的社会,我们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时期就养尊处优、自我中心的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很差,而在自我特性上又很任性,这将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更大的困难、更多的挫折,注定会经历更曲折的成长历程。比如现在中小学生放学时,你就会看到一个奇观,那么多的家长在校门口迎接孩子放学回家。小学是这样,中学也是。这么大张旗鼓结果可能会让部分学生习惯把自己看作“特权阶层”。我们多数家庭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别的不重要,导致学生以为学习成绩好了,别的一切应该自然而然都可以安排好了。这种“特权环境”是假象,会误导孩子,成为其未来人生发展的障碍。他们会以为,对于人际合作、遵纪守法、服从组织安排这些都是可以讨价还价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为所欲为,等等。许多教育者对这些情况不重视,觉得等孩子先考取大学再说,这样就错过了教育关键期,让孩子养成了不良习惯,个人、家庭、社会都将为之付出巨大代价。

享受“特权”时没有意见,没有“特权”待遇时就会批判现实,对现实不满意,这是教育偏颇留下的后遗症,可能会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障碍。A说起话来振振有词,听似很有逻辑,本质上是想让自己拥有“特权”,被特别对待,被特别重视,之前在中学、在自己的家里已经习惯这样了。

第二,隐喻是咨询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心理技术,指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可以将互不相干的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通过隐喻,人们可以理解自身和外部世界。隐喻的心理机制是精神分析理论所说的潜意识“初级思维过程”中的类比和象征,象征指以某一个具体的事物代表某种抽象的含义。在人的潜意识里,当两个不同的事物带给人们相同的感受时,那么其中一个事物可以代表另外一个事物。利用隐喻的方法可以让来访者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第三方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经历和行为。这样会产生新的领悟,促使咨询有所突破,最终来访者被疗愈。

在本案例中,学生很聪明,有领悟力,这是获得自我疗愈的重要资源。我在咨询中引导A运用隐喻描述自己的状态,反复讨论他为什么“从一个现代大学生退化为一个山顶洞人”,他有很多领悟,最后通过咨询达到了自我疗愈。(本文案例隐去了相关的重要细节,并得到当事人知情同意)

作者简介:陶新华,博士,副教授,临床心理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苏州大学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专职咨询师、督导。国本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市),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表达艺术心理治疗学组组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家庭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表达艺术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创办人之一,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苏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苏州新教育心理培训学校校长,日本宇部创新大学临床心理学客座教授。

猜你喜欢
同伴关系
幼儿同伴关系的培养策略
文理导航(2017年9期)2017-04-08 15:02:47
同伴关系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保护性因素
东方教育(2016年19期)2017-01-16 11:27:46
探究分组自主游戏促进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未来英才(2016年3期)2016-12-26 22:50:20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高中生同伴关系的影响途径及启示
中国经贸(2016年19期)2016-12-12 20:44:13
小学教育中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培养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19:27
4—8年级儿童同伴关系中的内隐认知偏差
幼儿园大班合作游戏开展现状及指导策略
黑河教育(2016年7期)2016-07-07 12:06:57
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新现象
求知导刊(2016年11期)2016-06-20 14:18:50
浅淡如何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同伴关系
论初中生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的相互关系
教师·中(2015年2期)2015-03-31 00: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