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朋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事业单位应增强服务意识,服务好人民群众,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探索构建绩效管理体系,能够切实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树立良好的事业单位形象,全方位增强事业单位的公信力。文章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为研究主题,阐述了绩效管理工作的研究背景,全方位分析了事业单位内部各层级对绩效管理的重视不足等问题,提出加强各层级对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等对策。希望相关研究可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开展绩效考核工作提供参考,助力单位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4)04-0076-03
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这体现了新时期绩效管理工作的地位。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工作因内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难以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单位应着眼于解决問题,构建科学的内部绩效管理体系,指导各项工作高效开展,有效调动内部员工的积极性。
当前,我国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提供民生类社会服务,承担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资金是国家全额拨款,内部员工的薪酬不受单位业绩影响,这也会削弱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薪酬的竞争力。
如何加强绩效考评管理工作,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切实提升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能力,是事业单位持续追求的目标。但是,多数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开展绩效考核工作时,未能将其与单位发展战略、各项工作规划充分结合,且绩效考评方案、执行环节、后期反馈均较为形式化,不利于切实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此外,事业单位虽然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但未能建立有效的量化指标,因而对员工的工作评价不客观,容易引发员工的不满情绪。同时,也因绩效考核结果只能影响到员工的绩效薪资,与内部晋升、职称评审结合不紧密,导致内部员工工作效率不高,存在“吃大锅饭”的思想[ 1 ]。
“绩”为成绩,“效”为成效,表示员工努力学习或工作后的收获,“绩效管理”是组织为达到相应的管理目标,与员工持续沟通,提升员工工作能力与素质,提高员工绩效,从而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有利于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配置,能够全方位提高事业单位服务水平[ 2 ]。
(一)内部各层级对绩效管理的重视不足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中,常因各层级对绩效管理的重视度不足,影响到各项工作的执行效果。
部分单位的领导层认知观念较为传统,在内部管理环节仅以监督、提醒为主,未能及时探索增强员工工作动力的有效方式,因而单位绩效考核价值未能充分发挥,缺乏健全的绩效管理制度,责任划分不明确,不具备良好的绩效管理环境。
部分单位忽视转变基层员工的认知,员工感受不到单位对绩效管理的重视,认为绩效管理就是挑毛病,影响了内部团结;或错误地认为绩效考核占据了工作时间,影响了业务活动的进程,对绩效考核工作产生相应的抵触情绪。
部分单位缺乏独立的绩效管理组织架构,未能严格分离不相容岗位,绩效工作中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无法发挥预期的激励作用。
部分单位未能建立绩效管理文化,在内部重要会议中宣导不足,因此难以对员工产生较大的影响,难以切实引起员工的重视。
(二)单位内部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
部分单位中绩效考核指标单一化,未能结合不同的工作岗位制定差异化的考核指标,仅仅在员工德行、能力、勤奋、绩效、廉洁几个方面加以考核,部分标准较为模糊,绩效考核的精准性、公平性和目的性无法保障。例如,针对技术岗位、专业岗位执行此种模糊的考核模式,难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部分单位内部的绩效考核以领导层、个人的评价为主,员工之间的互评较少。同时,考核范围不够广泛,日常考核局限于出勤率,未能全方位评估工作进展情况、工作效能等。领导层在考评工作中会受到“近因效应”影响,对员工的近期、短期印象影响较大,这容易增加考评员工的不公平因素。部分事业单位在考评分级中,限定了“优秀”名额,除此之外,如果员工无重大违纪现象,均评价为“称职”,考核结果呈现出集中性的特点。
(三)单位内部绩效考核结果反馈不到位
部分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忽视了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内部难以建立高效、闭环的管理模式。
在绩效考核环节与员工沟通不足,未能动态监督员工的绩效情况及协助员工解决绩效工作问题。部分单位在绩效考核结果公布后,缺乏必要的申诉环节,未能切实解决好员工对绩效考核结果的争议问题,增加了绩效考核工作不公平的现象,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情绪,影响到内部的绩效管理效果。
部分单位未能协助员工做好阶段性工作分析,员工对工作达成情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了解不够深入,难以在后续的工作中加以优化。
部分单位的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薪酬、个人晋升发展关联不够紧密,内部较为注重奖励,忽视了处罚,容易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在职位晋升中,领导者的个人意志影响较大,员工受到不公平对待容易丧失工作热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四)信息化建设不足影响绩效考核效率
部分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信息化建设层面的投入不足,影响了内部绩效考核工作的效率。
部分单位内部缺乏预算资金投入,内部信息化建设中各个系统相互独立,未能建立基于业财融合的共享信息化平台,绩效考核部门无法及时获取各部门的数据信息,领导层无法及时监控绩效情况,支撑决策制定,员工也无法及时明确差异,调整工作方案。
部分单位忽视了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的重要性,未能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保密机制,系统权限管理不到位,也未能及时安装必要的系统防护软件,弱化了内部信息系统抵御外部攻击的能力。同时,部分单位未能及时更新老化的计算机设备,因信息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不足,影响各项工作开展的效率。
部分单位未能设立必要的信息技术岗位,难以做到动态化监控内部运行风险,无法为高效推进绩效管理工作提供支撑。
(一)加强各层级对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
为切实有效提高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工作水平,内部要加强各层级对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
转变领导层认知,将组织、协调的职责落实到位,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划分好绩效管理责任,不可简单停留在提醒、监督层面。
转变基层员工认知,使其认识到绩效管理对于事业单位发展的意义,明确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员工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切实依据内部绩效管理制度执行各项工作,不仅要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服务,而且要规范使用财政资金,切实提升财政资金使用价值。
建立健全的绩效管理组织架构,严格分离不相容岗位,可在人力资源部门中独立设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岗位,确保内部绩效考核公平、公正开展。
建设重视绩效管理的内部文化,利用会议强调单位对绩效的重视,在薪酬、晋升等各个环节将绩效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增强员工的作为意识,全面提高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水平[ 3 ]。
(二)重视科学设立绩效考核指标及权重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推进绩效管理工作,也应重视设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和权重,兼顾定量、定性指标,平衡两者之间的比例。
针对行政部门员工,能力、态度是内部考核的重点,可包括思想品德、廉洁、勤奋、能力、绩效,其中品德、廉洁、勤奋较为抽象,难以具象化,可适当降低比例,如10%~15%的比例,能力、绩效则更容易具象化,也较为关键,可适当提高相应的考核比例,设置为25%~35%。针对部门主管的考核,应由主管领导、基层员工共同完成,比重可分别为60%、40%。针对部门基层员工的考核,应由部门主管、其他员工共同完成,权重也可设置为60%、40%。
针对业务部门员工,服务意识、工作完成情况是考核的重点,单位应结合不同工作岗位的职责,设置关键性业务指标,制定明确的评分规则,针对定性、定量指标可设置30%、70%的权重。针对受到群众表扬、投诉的情况应建立相应的专项指标,在考核过程中做好沟通与反馈,确保绩效考核指标有效落实。
(三)内部应重视加强绩效考核结果反馈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开展绩效管理工作,应重视加强绩效考核结果反馈,提升内部绩效管理的有效性。
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应重视与员工沟通,监督员工近期工作状况,针对工作状况不佳的员工,领导者应帮助员工解决问题。在完成绩效考核工作后,应及时将结果公布,员工可针对考核结果中存在争议的地方进行申诉,单位应对员工申诉情况重点加以核查,确保考核结果公平、公正。
针对绩效考核结果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各部门应加以分析,明确上阶段工作是否达到预期,分析实际与预期之间的差距,深入分析原因,制定下阶段的工作目标。
绩效考核结果应与员工薪酬、职位晋升紧密关联,严格执行绩效薪酬机制,依据员工的表现决定加以奖励或者处罚,杜绝形式化,发挥绩效考核对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作用。同时,在员工职位晋升与调整环节,领导者应全面考量员工过往的绩效情况,再结合政治素质等多方面加以综合考量,切实运用绩效管理手段,在内部创造公平、公正的管理环境[ 4 ]。
在绩效管理中,重視激励机制建设,将激励机制与岗位设置、薪酬、晋升、干部提拔、教育培训相结合。具体而言,在人员配置环节,人力资源部门充分调查了解员工的偏好,按需设置岗位,实现员工择优上岗,实现内部人力资源队伍的合理配置。此外,岗位晋升环节也与人员绩效考核结果密切关联,进而激励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努力。
除薪酬激励外,单位应更加重视对员工的精神激励,重视提升员工的荣誉感、成就感和归属感。同时,单位关注对优秀员工的技术培训,提升优秀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为员工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使得员工感受到被单位重视,在单位中拥有较多学习发展的机会。
(四)借助信息化建设高效开展绩效考核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应注重内部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系统,高效完成绩效考核工作,提高内部绩效考核工作效率。
建立业财融合的内部信息系统,打通业务、财务部门之间的数据传输口径,便于及时收集业务部门、行政部门员工的绩效数据信息,动态化监控各部门的绩效完成情况,有效支撑领导层制定经营管理决策。业务部门员工也可及时获取绩效数据信息,对比目标,及时发现差距,弥补不足。
关注内部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完善内部信息安全保密制度,加强系统权限管理,及时做好计算机硬件设施设备更新,安装必要的防护软件,全方位维护单位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
设立信息技术岗位,招录相应的工作人员,负责内部信息系统的升级、维护工作,确保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以及内部绩效考核工作的高效开展[ 5 ]。以某单位为例,其在绩效管理中探索构建信息化绩效考核体系,借助系统采集、查询、统计、应用数据,内部以OA系统为基础,嵌入绩效考核模块,构建行政、人事、绩效管理集成化办公网络,借助计算机网络、手机客户端同步模式,便于员工查询、反馈,开展统计分析工作,支撑领导层决策。同时,系统也可定期公示绩效,创造规范化的内部管理环境。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责任要求其必须切实服务好人民,担任好人民公仆的角色,严格落实绩效管理工作,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内部管理模式。单位应提高对绩效管理的重视度,转变领导层、基层员工的认知,依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及其权重,加强内部信息化建设,建立业财融合信息系统,高效落实绩效工作,支撑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构建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实现持续经营发展的目标。
[1]李玉.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提高绩效管理效力的思考[J].商讯,2022(18):135-138.
[2]周典.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3]孟旭佳.新形势下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实践探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9.
[4]张阳阳.四川卫计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5]冷萍.福建省公益一类检测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研究[J].福建农机,2017(03):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