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在现代战争中,如何防护关键目标?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种防护方式是名副其实的“因地制宜”,那就是以大地为“盾牌”,构筑地下工事。
有坚盾必有重矛。在攻防矛盾对抗中,钻地弹是一种“神秘的存在”。钻地弹是为摧毁地下工事而研发的,由载体和侵彻战斗部组成,通常由大型飞机投放。投放后,在重力加速度或助推装置作用下,它能钻入地下深处或击穿目标外的坚固防护物,爆炸摧毁目标。因此,它有“冲向大地深处的掠空捕食者”之称。
从诞生之日起,钻地弹就一直在往大地更深处“探索”,在不断“掘进”中“捕食”藏身于地下的重要目标。回顾钻地弹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随着科技发展,钻地弹的穿透能力一直在增强,并成为很多地下工事的“噩梦”。
最早的钻地弹诞生于二战时期。德军为了摧毁盟军深埋于地下的坚固掩体,研制出了一款名為“罗奇林”的炸弹,可以炸穿4米厚的加强混凝土。英国紧随其后,相继研制出可通过自由落体加速的“高脚杯”炸弹,以及用固体燃料火箭助推的“迪士尼”炸弹。此时的钻地弹,严格意义上只能算是“高速炸弹”,其原理主要是通过炸弹加速后获得的动能来撞击地下工事,缺点是穿透能力不足且“准头”难以保证,战果也有限。
二战后,更多国家开始研制钻地弹。20世纪70年代,侵彻弹问世。此类钻地弹由飞机搭载,主要用于攻击飞机跑道,如德国的“戴维斯”侵彻弹、法国的“迪兰达尔”侵彻弹等。这个时期的钻地弹通过降落伞装置增大落地角度,用火箭发动机来加速提高动能,战斗部采用延时引信,进一步增强了穿透能力和毁伤效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钻地弹类型不断增多,性能也持续提升。时至今日,钻地弹已经发展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弹药体系。越来越强的性能,使钻地弹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实际上钻地弹也有 “烦恼”,那就是碰到的“硬茬”越来越多。
尽管现役常规钻地弹在反制浅层地下掩体目标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但面对修建在百米深的地下目标时仍无能为力。“盾牌”的持续加固,使钻地弹不可避免地陷于新的“纠缠”之中,未来这对“矛与盾”的较量将如何发展,人们须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