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幽栖市城安此身

2024-03-10 11:13张立峰
科学24小时 2024年3期
关键词:拙政园造园苏州

张立峰

苏州古称“姑苏”,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它坐落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北枕长江,西傍太湖,境内山清水秀、物产丰饶、人文荟萃。

苏州古典园林起始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其历史贯穿苏州2500多年的建城史。在风光秀美的江南水乡,历代造园家充分利用或创意改造苏州的天然地貌与城市街巷布局,应用叠山理水、建筑营造、花木栽培等传统造园技法,打造出一座座适宜游憩与居住、自然环境与建筑和谐统一、诗情画意兼备的古典园林。

这些“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建筑,是苏州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也是无与伦比的中华瑰宝。1997年12月,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四座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11月,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和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蕉荫听雨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这是唐代诗人杜荀鹤送友人到苏州时,目睹苏州城秀美的城市风光,有感而发。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为苏州带来充沛的雨量,使土地肥沃、花草丰茂,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和悠久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共同造就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象,诞生了独一无二的苏州古典园林建筑。

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部的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据传,当时的园主王献臣在建园之初,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

当时的园址“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由于地势低洼、土质松软,导致积水过多、湿气过重。文徵明等人因地制宜,利用江南多雨水、地下水位高等优势,“地可池之,则池之”,使水域面积广于园地,形成碧波浩渺的水体景观,各式建筑缘水而筑,再将开池所取的土堆积成山,呈现出池广树茂、旷远明瑟的唯美意境。为此,文徵明先后绘有《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与《拙政园十二景图》。

苏州雨水丰沛、水网密布,园林多是尺度小巧,依水而建。古代造园家取法“壶中天地”自然美学观,极为注重“理水”。在园林中,构建一套具有汇聚、调控、疏泄和净化功能的雨水循环系统,再循着地势走向和建筑布局,协调搭配使用各色器物和植物,使雨水管理既具有景观性,又保护了自然生态。

明代造园家计成的《园冶》和文震亨的《长物志》中记载的“坐雨观泉”这种景致的营造,主要靠假山、竹筒或沟渠承接建筑上的雨水“檐溜”,漫流而形成雨景。在环秀山庄东南角的假山上,专门设置了盛收雨水的水槽,使雨水由石缝间隙流下,汇入园内水池和主山山腹。利用雨水来塑造的景观里,最典型的当数狮子林的“飞泉”,在问梅阁屋顶设有集雨水柜,与下方的垒石假山承接,形成一道五叠人工瀑布——飞泉。这不仅有效解决了雨量过大时的问题,还营造出山野飞泉的景观。

雨水的汇聚与疏泄都要精准调控,这是园林景观用水的关键。网师园中的引静桥堪称苏州园林小桥之最,在其下方的山石草木中,隐藏着一个小型叠梁闸,主要功能就是雨季时用来调节园中水位。狮子林的主水池设置了阴淘管,与园外排水管道相接,在雨季,池中水位过高时可向外流泄;亢旱不雨时,也可引水入池。

《园冶》中记载,园林地面样式常为卵石路、冰裂地、诸砖地。所用材料多是鹅卵石、条石、碎石、瓦片、青砖等透水性好的材料,加之大面积的绿地能够确保雨水自然下渗,既可以减弱地表径流、避免积涝,也能过滤雨水、蓄水保湿,有利于雨水的自然循环。

元代倪瓒的《狮子林》,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园林的主人还对雨水进行生活化利用。他们将不同时节的降水分为“桃花”“黄梅”“伏水”“雪水”,或烹茶酿酒,或饲鱼养花,十分雅致。雨天漫步,听雨入廊亭,看雨滴在池面上跃动,会觉得时间变得舒缓,人亦安然恬静,似乎被洗去了几许喧嚣尘杂。

拙政园的听雨轩,就是园林建筑和植物配置紧密围绕雨水意境的營造典范。听雨轩四周遍植阔叶芭蕉,每逢雨季,蕉叶硕大翠绿,雨打芭蕉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随着风的缓急而产生错落的节奏,是赏听天籁的绝佳之地。拙政园中还有一个听秋雨的好去处——留听阁。文徵明与王献臣提取唐代诗人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于园中一隅空间,收纳秋雨的繁密幽冷与枯荷渐凋之美,以体现古代文人对于“精神栖居”的无限追求。

四时入怀

苏州地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除了湿润多雨,还表现出四季分明、夏热冬冷的气候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是,苏州园林以“天人合一”的方式吸纳、造就了诸多的季相性美景,恰如《园冶》中所说的“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足见古人在造园时的胸怀与情趣。

春去秋来,朝晖夕阴,皆是大自然赐予世人的上佳园林景观元素。历代造园家通过合理有序的设置,转换四时景观与花木,以飞檐翘角、花香竹影的精巧设计,让观者总能找到一个绝妙的视角,欣赏佳晴喜雨快雪,浮想于清风明月之外。这是苏州古典园林引人入胜的奥秘之一。

春风拂拂,春水漫漫。狮子林的问梅阁中遍植梅花,室内悬挂一块写着“绮窗春讯”的匾额,源自王维的《杂诗三首·其二》中“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里是古人寻梅探春之地。有“国艳”美称的海棠盛放时,可到拙政园的海棠春坞观赏,这里的垂丝海棠和西府海棠最为艳丽,堪称“占春颜色最风流”。

在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仿建了一座中国古典庭院——明轩,仿照的原型就是网师园的殿春簃,连花木的选择、配置方式也是模仿苏州的。殿春簃是一座芍药小屋,古代行军居后为“殿”,芍药在春末花开,故曰“殿春”。这取意于邵雍的诗句:“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

蔭浓夏日长。留园中有绿荫轩,轩敞临水,东西两侧有榉树和枫树蔽日,即有林木苍翠成荫之趣,可在此避暑度夏。作家周瘦鹃写过一首《调寄望江南·苏州好》,词中有云:“四面荷花三面水,红裳翠盖满池心,炎夏惬意幽寻。”说的是拙政园中的赏夏佳地——荷风四面亭。荷风四面亭是坐落于池水中央的一座六角亭,池中遍植荷花,岸上三面垂柳,夏日在此赏景,最为可人。荷花荡漾于绿波翠盖之间,花红叶绿,清香满池,人在其中不仅能获得视觉、嗅觉等感官享受,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气质,更让人有出尘之想。

秋高气爽之际,正值赏桂之时,桂香芬郁袭人。沧浪亭有清香馆,留园有闻木樨香轩,秋季满园溢香,无处不在,皆是秋季赏桂的好地方。相传,晦堂法师曾以满山木樨香为引,启发弟子褪去束缚,体会自然之本真,生命之道就如生活之美、如木樨花香飘溢,无处不在,得自己去闻,自己去悟。因此,闻木樨香轩又是闻丹桂逸香而悟禅机之轩。

至于拙政园的待霜亭,就不言而喻了。待霜亭原有十余株橘树,十月霜降,柑橘始红,秋色满园,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色。文徵明在《拙政园图咏》中曾说:“倚亭嘉树玉离离,照眼黄金子满枝。千里勤王苞贡后,一年好景雨霜时。”秫香馆,为秋季稻谷飘香之馆;见山楼则取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由此可见,古人利用季节性花木,将季节之美和对四季的丰富感受,隐藏于园林“复合式”的结构中。

沿着留园的小瀛洲,绕水一周,似乎能穿越四季。从探春的清风池馆出发,走过涵碧山房——这里是欣赏荷花的好地方。顺着长廊渐次升高,坐进闻木樨香轩,闻着桂花香气去访秋。往高处望去,是用来赏雪的可亭或佳晴喜雨快雪之亭。置身于四季循环的时间曲水中,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到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所说:“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园林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古代的造园家将城市中的园林投入时间洪流,在时空交感中,使原本静止的园林在春夏秋冬与阴晴雨雪的往复循环中,更富于变幻,生出诗画意境的自然美感。

猜你喜欢
拙政园造园苏州
再游拙政园
“园林之母”拙政园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壹 造园·纳瑞集祥
苏州—拙政园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书 画
清漪园赅春园造园艺术及园林审美探析
古典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特征辩证评价——以谐趣园为例
苏州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