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源(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广东 深圳 518100)
细菌性肠炎属于一种感染性疾病,在临床儿科比较多见。细菌性肠炎的发生原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儿童年龄尚小,各方面脏器功能还未完全发育成熟,自身抵抗力、免疫力相对偏弱,另一方面,儿童活泼好动,个人卫生方面不在意,且洗手方式不正确,易造成饮食不洁情况发生,诸多因素导致小儿感染沙门菌、空肠弯曲菌、大肠杆菌等各种细菌,这些病原菌会在小儿肠道内生成内毒素,引发小儿肠道菌群失调,最终诱发细菌性肠炎疾病的发生[1]。目前临床多应用抗生素药物来治疗小儿细菌性肠炎,对细菌感染能够起到一定控制作用,头孢克肟颗粒是治疗小儿细菌性肠炎的临床常用药,具有相对较强的抗菌性,治疗效果也比较优良[2]。但因儿童长期服用抗生素药物会破坏肠道黏膜免疫屏障,甚至会加重肠道菌群失衡情况,加之临床抗生素的滥用,使得病原菌的整体耐药性也持续提高,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鉴于此,需要为小儿细菌性肠炎治疗探寻新的科学、有效治疗方案,在此背景下,联合用药受到临床诸多医师的关注。蒙脱石散是一种吸附性止泻剂,可以对毒素、病原菌给予有效固定、吸附,并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同时还具有一定保护肠道、改善肠道菌群的作用。为了探索联合治疗的有效性,本次研究对小儿细菌性肠炎患儿使用头孢克肟联合蒙脱石散剂治疗,探讨其临床疗效。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7月-2023年7月我院180例的小儿细菌性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90例,其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1-11岁,平均(5.7±0.1)岁,临床病程1-15d,平均(6.8±0.4)d。研究组患儿90例,其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2-12岁,平均(5.8±0.5)岁,临床病程1-14d,平均(7.3±1.4)d。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均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纳入标准:①符合细菌性肠炎的临床诊断标准;②临床资料完整;③年龄范围在1-12岁之间;④所有患儿的家属均全部知情且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心、肝和肾等重要器官出现疾病的患儿;②由其他因素造成腹泻的患儿;③出现全身性感染的患儿;④出现意识和精神障碍的患儿;⑤中途无故退出的患儿;⑥感染性肠炎而引发无法进食、服药的患儿;⑦存在循环障碍的患儿;⑧中重度腹泻患儿。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头孢克肟颗粒治疗。药物用法与剂量:口服用药,每天2次,每天剂量共3-6mg/(kg·d),治疗1周。研究组使用头孢克肟颗粒联合蒙脱石散剂治疗。头孢克肟颗粒用法与剂量同对照组;蒙脱石散剂用法与剂量:口服用药,每天3次,每次1.0-3.0g,治疗1周。两组治疗期间均采用相同常规基础治疗方法,包括纠正紊乱水电解质、抗炎症、助消化、调整饮食等。治疗期间不再应用其他止泻药物、抗生素药物。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后腹胀和肠鸣音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并逐渐恢复到正常情况,大便成形且质地比较黏稠,称为显效;治疗后腹胀和肠鸣音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大便次数有所减少,大便的性状有所改善,称为有效;治疗后腹胀和肠鸣音等临床症状没有变化,大便次数没有变化,称为无效。
比较肠道菌群失调程度:在患者自然排便之后取新鲜粪便2-3g,制成相关的风干涂片,予以革兰染色,在油镜下选择染色部位比较均匀的计数细菌,数量是1000个,根据《肠道菌群粪便涂片检查图谱》予以判定:其中每个视野都能发现501-5000个细菌是正常情况,101-500个是Ⅰ度的肠道菌群失调,11-100个是Ⅱ度的肠道菌群失调,<11个是Ⅲ度的肠道菌群失调。
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两组发生腹胀、呕吐、皮疹、嗜睡的患儿例数,计算百分比并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选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n(%)]表示,通过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肠道菌群失调程度恢复更好(P<0.05),见表2。两组间腹胀、呕吐、皮疹、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3。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表2 两组肠道菌群失调程度对比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n(%)]
小儿细菌性肠炎是细菌感染致肠道菌群失调而引起,受饮食习惯改变、环境污染、小儿卫生意识差以及小儿自身消化系统生理特点等各方面原因影响,使得小儿细菌性肠炎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儿童一旦发生小儿细菌性肠炎,主要症状为腹泻,可能伴有口渴、黏液脓血便、腹痛等表现。夏季通常是小儿细菌性肠炎的高发季节,所以小儿细菌性肠炎也被称为夏季腹泻。既往临床诸多研究显示,儿童在发生小儿细菌性肠炎疾病后会出现炎症反应、感染相关反应以及比较活跃的肠鸣音现象,同时还会非常容易发生多种合并症,包括毒素反应、电解质紊乱、脱水等,如果没有给予有效、及时的治疗干预,患儿的生命会受到极大威胁。因此对小儿细菌性肠炎的治疗重点是对并发症给予积极治疗、选用有效的抗生素,特别是对致病菌的抗感染治疗[3-4]。
头孢克肟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广谱抗生素,可以有效避免细菌细胞壁的整体合成,对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具有极强的临床稳定性,并对β-内酰胺酶细菌表现出很强的临床抗菌能力,对革兰阴性杆菌以及革兰阳性球菌等起到较好的杀菌作用,但是头孢克肟颗粒长期单一使用并没有比较显著的临床抗菌效果,因此需要联合其他的药物来提高治疗效果[5-6]。蒙脱石散属于天然铝镁硅酸盐的一种可溶性矿物质,并且有着多层次的结构,其中双八面体蒙脱石微粒属于其核心成分,能够有效减轻细菌对机体肠道造成的刺激与毒性反应,改善腹泻情况,而且可以把细菌固定在机体体表内,并利用肠蠕动将其有效排出。该药物还可以提高肠细胞的吸收效果,并降低消化液的整体分泌,提高其黏液的实际留存时间与内聚力,加强黏膜屏障的整体作用力,而且对很多细菌都有效,帮助肠蠕动有效恢复,从而改善临床症状。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能够实现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局部的代谢效果,帮助机体肠道菌群尽快恢复平衡,帮助症状消退,提高机体自身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使患儿尽快康复,并且用药安全性更加可靠[7-8]。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研究组的肠道菌群失调程度恢复更好(P<0.05)。进一步证实了联合用药对改善患儿病情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程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小儿细菌性肠炎应用头孢克肟联合蒙脱石散剂治疗,相较于单纯应用头孢克肟颗粒治疗,临床疗效更加显著,患儿肠道菌群失调程度可得到更好的调节,且不会显著增加患儿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