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辉,牛仁秀,任存霞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临床专业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主干课程之一。由于小儿的特殊性,中医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中极具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的学科之一。专业课是思政教育实施的重要阵地,中医儿科学目前面临内容众多、课堂教学学时有限等问题。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中医儿科学教学过程,达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基于内蒙古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中医学专业定位,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对我校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中医儿科学构建“思政+理论”“线下+线上”混合立体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以期突破传统课堂时间及空间局限。
“课程思政”概念于2014年首次提出,目的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思政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相互割裂、实际育人效果有限等问题[1]。课程思政对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实现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向行”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课程思政逐渐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问题[2],高校许多学科如人文、社科、理科、工科、医科等进行了课程思政实践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于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多元关系、建设路径、学科实践、评价体系等方面,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仍有部分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仅在教育形式与教育方法上稍加改变,并未从教育思想上进行变革,使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流于形式[3]。
中医儿科学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具有独特的理论系统和治疗手段,对于儿童生长发育、生理病理以及各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独特的认识和方法。课程内容较多,主要包括儿科学基础、儿童保健、各个疾病相关知识等。其中儿科学基础涉及小儿年龄分期、小儿生长发育、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儿科四诊特点等内容。如何针对学科特点更好地提高授课效果,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线上教学,同时在课堂上开展线下教学,将两者融合形成一个课程的整体教学模式[4]。通过2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可将学习者循序渐进地引向深度学习[5]。混合式教学不但拓展了教学的空间和时间,而且促进理论知识的实时更新和网络资源整合利用。加强课程思政线下与线上的整合,能在很大程度上全面构建“课程思政”体系,使“课程思政”持续化。同时从整体上拓展了课程思政的资源,也给予学生多元化选择。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实践中,可借助信息平台实现自主化学习,自主搜集及整合相关的课程内容可切实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6],并能使教师实时跟进、评估学生学习情况[7]。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构成教学过程的立体结构[8]。本课程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目标、方法和内容,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过程的耦合,将思政理念有效传递给学生,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9]。
课程目标是学生学习课程后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指导整个教学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10]。根据我校专业定位及中医儿科学培养方案要求,在现有的课程目标中加入课程思政目标。一是培养医患沟通能力、共情能力,具有关爱儿童的医者仁心。二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三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四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做到“古为今用,西为中用”。五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能力。
为将课程思政渗透中医儿科学课程中,形成完整且系统化、持续化的育人体系,创设良好的育人情境[11],我校中医儿科学一流课程采用“思政+理论”“线下+线上”混合立体教学模式。
3.2.1 线上挖掘思政元素
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网络平台,中医儿科学一流课程建设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课前预习包括相关章节的视频和作业。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前录制相关的课程视频,并将其发布至学习平台。视频内容除专业重点、难点外,设计部分探究问题,以此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所学知识解答,切实提升自主学习成效。同时,加入了思政元素,如小儿传染病视频提及北宋时期山东名医董汲,讲述其对小儿传染病的贡献并用高尚人格影响同时代山东人从医,让学生体会“榜样的力量”。除单元学习建设外,还开设“信息版块”,该版块由学生从网络资源查找本节的研究动态。
课后复习包括相关章节的总结、课后作业、病史采集视频版块、创新版块。课程总结,学生除了需提交专业课程内容总结外,还需表达对本节课情感感受。学生录制病史采集小视频上传至中医儿科学线上版块,考查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创新版块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信息如数据库等,查找治疗小儿疾病的中医绿色疗法,为申请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做准备。通过创新版块作业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在资料查找过程,将教师课堂讲解以过程性考核进行指挥,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建立中医自信心,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
3.2.2 线下渗透思政思想
在“思政+理论”“线下+线上”混合立体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立足点,也是线下教学的重要平台[11]。教师在深入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的同时,更要注意如何自然地融入专业课程,切忌“生搬硬套”。课程思政是一种隐形教学,宜做到“如雨后春笋,润物细无声”,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中医自信应是中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首要目标[12]。
由于认知局限,部分人认为中医发挥药效较慢。而小儿患病后病情发展快,容易出现危候。年龄小以及对口服中药依从性差等原因导致部分人认为中医治疗小儿疾病不具优势。为增强学生学习中医儿科学的自信心,可从治疗小儿腹部受寒引起腹泻的常用儿脐贴讲述中医儿科常用药临床有效、安全、方便。可激励学生多寻找、多创新,发现更多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如讲中医儿科之圣钱乙的贡献,可从为人熟知的“六味地黄丸”入手讲解,六味地黄丸为钱乙针对小儿生理特点创制,后被广泛应用于肾阴亏虚证,从而让学生体会其学术成就。讲述中医理论指导小儿疾病的预防,可从曾世荣《活幼口议》“要想小儿安,难得三分饥与寒”讲述,指出小儿宜适当少吃、少穿,才能少生病。讲扎实的医疗技术的重要性,可举例如小儿痄腮治疗不当,或可导致成年后男性不育的不良预后。
案例教学法对临床专业课至关重要,传统的案例式教学多采取课堂上教师读取案例后分析的方式,案例中患者病情一次性全部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让学生建立中医临床思维,可采取课堂情境模拟法教学,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进行病史采集及辨治思考,教师主要引导、解惑。学生作为“医生”,切实体会家属急切心情及医者“仁爱之心”的重要性。
科学、客观、适用、有效的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标准,对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有重要促进作用[13]。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全面实施课程思政的反馈机制,是推进课程思政实施过程的重要环节。将课程思政成绩纳入专业课总评成绩中,是激发学生参与和学习课程思政的有效举措[10]。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包括日常表现、阶段考核、技能考核,终结性考核包括期末考试。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总分比例为4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总分比例为60%(见表1)。日常表现包括考勤、网络学习、课堂表现三部分;阶段考核包含3次考核,通过超星学习通线上进行;技能考核包括问诊、病历书写、查体考核。考核内容见表2。将每次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以评价促改进、促发展。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进步和成长,激发获得感、成就感。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实施,既要关注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也要关注课堂互动的相关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等,尽量全方位给予学生评价[8]。教师应作为引导者,发挥关键性的引导作用。
表1 融合课程思政的混合式一流课程中医儿科学课程考核方式
表2 融合课程思政的混合式一流课程中医儿科学课程考核内容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在接收“显性”专业知识信息的同时,受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中医儿科学线上、线下一流课程教学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经过前期的改革,对于思政融入本课程的模式也有了纵向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课程思政除融入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方式中,还可按照章节设立独立的课程思政教案,更多关注课程思政的横向、深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