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林, 冯海英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到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培养儿童珍爱生命意识和自我情绪调适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同样依据幼儿的情绪特点与发展需要,围绕目标“情绪安定愉快”,提出了各年龄段幼儿情绪的典型表现,如情绪稳定、保持愉快的情绪、愿意表达情绪以及随着活动的需要转换情绪等。这些文件都体现了需要加强幼儿情绪智力的培养,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精神。情绪智力主要指人的情感和社会技能的综合特性,包括情绪的愉悦性、反应性、表达性和交往的礼仪性、幽默性、融洽性以及意志的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等[1],即情商。有学者分析成功因素,发现智力因素在一个人的成功中只起到20%的作用,其余因素(如情商、社会背景、健康、运气等)中情商最为重要:“智商决定一个人是否被录用,而情商则决定一个人是否被提升。”[2]
家庭系统理论指出家庭成员是家庭系统的组成部分,每个成员都扮演着自己的家庭角色,各成员自身的情绪、行为相互作用,进而影响整个家庭关系的平衡[3]。随着家庭生态系统理论的不断发展,“家庭功能”的概念呼之欲出。家庭功能主要有两种取向:一是以Beaver、Olson为代表的结果取向,着眼于家庭的具体特征及功能发挥的结果;二是以Epstein、Skinner为代表的过程取向,关注家庭系统实现其功能的过程。就家庭功能的过程取向,Epstein和Skinner[4]于1978年提出了McMaster家庭功能模式理论,认为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在实现这一基本功能的过程中,家庭成员从问题解决出发,积极进行各种互动行为,如沟通、情感反应、行为控制等,以满足个体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生存需要,帮助家庭及各成员顺利发展,灵活应对各种家庭矛盾等。而一旦某一家庭基本功能难以实现,整个家庭系统及其内部各要素就有可能面临陷入各种临床问题的风险。
家庭是影响个体情绪发展的主要微系统,研究发现家庭功能与个体情绪理解、情绪调节、情感表达等能力密切相关,家庭功能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5],家庭功能与幼儿 “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能力”呈显著正相关[6],家庭适应性功能发挥越好,婴幼儿的社交情绪能力就越强[7]。此外,也有一些研究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关系、家庭环境等家庭因素对幼儿情绪智力的影响,发现祖辈教养比父辈教养的幼儿对情绪的感知、表达、调控能力发展水平更低[8],相较于消极冲突的矛盾性家庭环境,轻松、自由的娱乐性家庭环境更有利于幼儿情绪智力的发展[9]。心理学家也曾明确指出,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是培养情商和智商俱佳的孩子的一个关键因素,认为家长应该每天花20分钟时间和孩子呆在一起,以使孩子得到肯定性的关怀[10]。
综上,情绪智力是多种能力的集合体,国内已有研究大多各有侧重地讨论了某一方面能力的发展特点,且以青少年、成人为主,缺少对幼儿的探讨,关于幼儿情绪智力的家庭功能影响研究更是不足。然而,个体情绪智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幼儿期是个体一生心理发展尤为敏感的阶段,一旦错过,相应的情绪技能就会变得难于把握。因此,本研究以3~6岁幼儿为主体,在家庭系统理论的指导下,考察家庭功能和幼儿情绪智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揭示家庭功能对幼儿情绪智力的作用机制,为通过改善家庭功能运行状况提高幼儿情绪智力水平提供实证依据。
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所幼儿园随机选取450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家长发放问卷。实际回收问卷410份,剔除回答不完整和有明显反应倾向的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398份,有效回收率为88.44%。共包括192名男孩(48.2%)和206名女孩(51.8%),其中3~4岁幼儿为145人(36.4%),4~5岁幼儿为111人(27.9%),5~6岁幼儿为142人(35.7%)。
1.《幼儿情绪智力问卷》:本问卷采用李冉冉《3~7 岁儿童情绪智力问卷(家长问卷)》,共25个项目,分为6个维度:感知体验自己情绪(3题)、感知体验他人情绪(6题)、表达评价自己情绪(3题)、表达评价他人情绪(3题)、调节控制自己情绪(5题)和调节控制他人情绪(5题)。该问卷采用 6 点计分法,程度由“从来没有”到“总是这样”[11]。经检验,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本次调查中,问卷总α系数为0.93,各维度α系数分别为0.74、0.86、0.75、0.82、0.68、0.66,说明该问卷信度良好。
2.家庭功能量表(FAD):本研究采用Epstein 等编制的《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测查4~6岁幼儿家庭功能执行的现状。该量表包括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介入、情感反应、行为控制和总的功能7个分量表,共60题,每个分量表的平均分为该量表最终得分,从“不健康”到“健康”分别计1~4 分,包含三个水平:不健康(2分以下)、困难(2~3分)、健康(3~4分),分数越高,家庭功能越健康[12]。经检验,中文版的家庭功能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3]。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研究者和主班教师首先在幼儿放学时向家长发放纸质问卷,并在班级群里发放网络问卷,让未到幼儿园的幼儿家长填写;然后分别在现场和班级群里说明问卷填写注意事项,要求家长在一周内完成并交回;最后由研究者统一收回问卷,采用SPSS 25.0软件对本次调查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1.3~6岁幼儿家庭功能执行的总体特征
根据家庭功能水平划分等级,此次调查尚未发现家庭功能不健康(2分以下)的幼儿家庭,而家庭功能困难(2~3分)的幼儿家庭有230个,占总样本的57.79%,家庭功能健康(3~4分)的幼儿家庭有168个,占总样本的42.21%。本次调查结果表明,3~6岁幼儿家庭的家庭功能执行状况总体上较好(M=2.94,高于中位值2.5)。其中,问题解决(M=3.15)执行状况最好,其次是总的功能(M=3.05),具体见表1。
表1 家庭功能各维度基本情况
2.3~6岁幼儿情绪智力的总体特征
由表2可知,本次调查中的幼儿情绪智力总体水平属于中等偏上(M=4.46,高于中值3.5)。在情绪智力的6个维度中,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为感知体验他人(M=4.74)、表达评价自己(M=4.63)、感知体验自己(M=4.62)、表达评价他人(M=4.43)、调节控制自己(M=4.21)、调节控制他人(M=4.15)。
表2 幼儿情绪智力各维度基本情况
由表3可知,家庭功能的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总的功能7个维度以及家庭功能执行总体水平,与幼儿情绪智力的感知体验自己、感知体验他人、调节控制自己、调节控制他人、表达评价自己、表达评价他人6个维度以及情绪智力总体水平,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表3 家庭功能与幼儿情绪智力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以家庭功能的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总的功能7个维度为自变量,幼儿情绪智力为因变量,构建回归模型。由表4可知,回归效应显著(F=11.175,P<0.001),总共解释了变异量的16.7%。此外,针对模型的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发现,模型中VIF值均小于5,意味着不存在共线性问题,表明该模型构建良好。其中,沟通(P=0.026<0.05)和行为控制(P=0.004<0.01)对幼儿情绪智力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并且行为控制(β=0.206)对幼儿情绪智力的影响大于沟通(β=0.158)。另外,问题解决、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总的功能对幼儿情绪智力的影响不明显(P=0.966、0.975、0.668、0.728、0.357>0.05)。
表4 家庭功能各维度对幼儿情绪智力的回归结果
研究发现,家庭功能的7个维度得分都在都在2.5分以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说明此次调查的3~6岁幼儿的家庭功能执行状况较好,整个家庭系统总体上呈现出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有效沟通、家庭角色意识明确、情感反应恰当、情感介入适度、行为控制合理以及具有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的基本健康状态。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徐欢[14]调查发现3~5岁儿童的家庭功能总体处于健康水平,不存在很严重的问题。这可能是因为随着义务教育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当代父母的思想更加独立、包容、多元,老一辈的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变,逐步养成崇尚自由平等的完善人格,在发生冲突时愿意从问题本身出发,以交流、合作的方式积极解决问题,从而使得家庭功能执行状况更为健康。
研究也发现,幼儿情绪智力的6个维度得分均高于中位值3.5分,并且感知体验情绪的得分最高。这表明3~6岁幼儿在感知体验、调节控制和表达评价三方面的情绪智力发展良好, 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张爽[8]也得出了类似的研究结果。情绪专家认为:婴儿出生时就有了最原始的情绪反应,即惊奇、伤心、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在成长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下,婴儿的情绪不断变化、发展,其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能力不断提高[15]。由此可见,3~6岁幼儿已经能够逐步依照自身掌握的情绪信息来推断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并据此决定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得幼儿的情绪智力水平迅速提高。
根据家庭功能与幼儿情绪智力各维度间的相关关系表,发现家庭功能的7个维度与幼儿情绪智力的6个维度两两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且基本都达到了十分显著的水平,这与已有研究一致。赵陵波[16]以798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发现青少年的家庭功能越健全,其情绪智力水平越高,问题行为越少。幼儿出生后便开始了从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逐渐融入社会群体的这一社会性发展历程,而整个家庭氛围温馨和谐,家庭各成员角色明确、相互支持,有助于塑造幼儿良好的品格素质,这对幼儿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情绪情感和态度观念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相反,如果一个家庭各成员之间表现冷漠疏离、缺乏沟通交流、家庭角色意识模糊、行为控制过度等,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幼儿极易出现情绪压抑、焦虑、回避等不安全心理状态,从而阻碍了自身情绪智力的发展。
将家庭功能各维度作为自变量,幼儿情绪智力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发现,家庭沟通和行为控制这两个功能均对幼儿情绪智力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并且行为控制适度比沟通交流对幼儿情绪智力的影响更大。这说明家庭成员对幼儿行为控制适度、与幼儿沟通交流能够显著影响幼儿情绪智力的发展。这与徐洁等人[17]发现父母对青少年控制、干涉越多,青少年就越压抑自我个性,致使负面情绪增多,从而更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交流,最终陷入抑郁、孤独的状态的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家庭功能与幼儿情绪智力的正相关关系是十分显著的,家庭的行为控制和沟通这两项功能可以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智力。
通过收集整理相关文献、分析调查数据,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3~6岁幼儿家庭功能总体上执行状况良好,幼儿情绪智力基本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家庭功能的7个难度与幼儿情绪智力呈显著正相关;家庭功能的行为控制和沟通功能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幼儿情绪智力。
不管在入园之前还是入园之后,幼儿与家庭的接触时间占比最大,其品性的陶冶、身体的发育、情绪情感的发展和各种习惯的养成等,时时刻刻受到家庭深刻而长久的影响。在家庭这个微系统中,家庭成员、家庭关系、家庭结构等系统内部各要素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而影响整个家庭功能的有效运行。根据研究结论,以下将从健全家庭功能的角度出发,为提高幼儿的情绪智力水平提出几点建议:
1.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
“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想要家庭功能健康运行,就需要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幼儿的家庭生活环境主要包括两部分: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一方面,要营造温馨的家庭心理环境。在一个家庭里,成员间相互尊重信任、以礼相待,幼儿生活在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愉快欢乐的气氛中,有助于幼儿积极模仿,实现其情绪感知、调控和表达能力的正向发展。相反,如果家庭成员一遇到问题就争吵不休、言语粗暴,就极易导致幼儿焦虑、孤僻、悲观或神经质。另一方面,要创设健康的家庭物质环境。生活就是行为,因此,首先要为学前儿童提供充足的空间,如学习场所、睡眠吃饭的场所、余暇活动的场所、人际交流的场所等,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幼儿开展各种探索性情绪活动。其次要有选择性地为学前儿童提供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情绪智力水平。学前儿童的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可塑性强,家长应该为学前儿童挑选符合主流文化价值观的现代传媒,将那些不适合幼儿的成人媒介内容,如战争、暴力、性爱等,坚决剔除在外。
2.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谐有爱的亲子情感关系对家庭功能的顺利运转有着积极的影响。一是保持亲子间的心理沟通。理想的亲子关系和有成效的家庭教育,是以两代人之间正常的心理沟通为基础的。父母不仅应该注意倾听、善于思考,增强幼儿主动表达情绪感受的意愿,还需保持一点童心童趣,了解孩子的兴趣和语言,带领孩子积极感知体验他人的心理状态。二是父母和祖辈应该理智地施爱。父母家人的爱是孩子情感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溺爱、偏爱等不当的爱反而会阻碍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为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要适度、寓爱于严格要求之中。此外,父母在爱孩子同时也要学会爱自己,教导学前儿童理解父母的爱,培养其爱的情感,从而促进其感知体验情绪的能力。三是重视父亲的存在。传统的家庭教育几乎都是母亲主导,父亲这一家庭角色常常被忽略,然而只有父亲、母亲分工协作,相互协调互为补救,才能推动整个家庭系统高效运转,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
3.树立科学的家庭教养观念
家庭教养观念包括人才观、儿童观、教子观等方面的内容,而封建大家长制的家庭观念不仅阻碍了各项家庭基本功能的实现,还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因此,现代社会的新型父母应该以科学知识武装大脑,充分挖掘幼儿的情绪潜能。一是尊重学前儿童情绪的社会发展规律。情绪的感知、调节和表达与幼儿言语、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3岁幼儿能够评价自己的行为,并产生相应的自我情绪体验,到了4岁幼儿开始具有相对稳定的自我调控能力,但7岁之前的孩子尚不能描述内在的心理体验。二是采用民主平等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其情绪状况主导家庭的情绪气氛,并通过教育方式影响孩子的情绪。相较于专制型、宽容型的家庭,权威型家庭中的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更少,将其看作独立的个体,更愿意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从而使得幼儿的情绪智力水平不断提高。三是主动寻求亲职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亲职教育既是培养下一代成为健全的父母,也是帮助目前不称职的父母成为称职的父母。家庭各成员应该积极学习亲职教育课程,如生理学、心理学、为人父母之道、夫妻相处之道等课程,并踊跃参与亲职教育研习会、家长团体咨询或父母效能训练等,理论结合实践,将其灵活运用于家庭日常生活和幼儿教育之中[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