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视角下三级公立医院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思考与建议

2024-03-08 10:57:00马洪瑶王洪忠申俊龙
中国医院 2024年2期
关键词:国考科研项目公立医院

马洪瑶 王洪忠 申俊龙 储 海

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是对三级公立医院运行和发展水平的全国统一考核,“国考”成绩是衡量三级公立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1]。科研创新能力是“国考”的重要内容,是支撑和驱动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策源力,也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2]。主管部门及医院自身应充分把握好“国考”的导向和要求,持续完善政策、创新管理,不断提升公立医院科研创新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国医学科技创新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

1 “国考”指标体系中科研创新能力考核指标的内涵与意义

三级公立医院“国考”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以及55个三级指标构成,国家监测计分其中部分三级指标。以西医综合医院为例,国家监测计分的三级指标共有26个、总分1000分。其他类别医院计分指标数量及各指标赋分权重稍有差别,而总分则保持不变。

国家监测计分指标中对医院科研创新能力的考核,是以一级指标“持续发展”和二级指标“学科建设”下的三级指标“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进行。其计算公式:医院本年度科研项目立项经费总金额除以同期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乘以100。其中“医院本年度科研项目立项经费总金额”以当年立项批复或签订合同的项目金额为准,包括各类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如GCP临床试验等,但不含院内课题、院内匹配经费、学科平台建设、科研相关奖励等经费。

各年度《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中均明确指出,“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这一指标的意义是考核医院科研创新能力,指标导向为医院该指标成绩每年逐步提高。各类别医院该指标满分值在100~140分,占总满分值比例均在10%以上,分值所占比重大,充分说明了该指标的重要程度。医院所获科研项目与科研经费是学科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量化体现,也是相关工作的重要载体,充足的科研经费才能更好地促进科研平台及人才队伍建设,为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奠定坚实基础[3]。因此该指标集中凝聚了医院学科发展、平台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发展等各项工作的成效。

2 三级公立医院科研创新能力考核结果分析

国家卫生健康委已公布2018-2021年4个年度的三级公立医院“国考”成绩。以笔者所在地市9家市属三级公立医院2021年度“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经费”指标考核结果及其同往年度成绩的比较为例进行分析。该市市属医院具有较好代表性,一是涵盖了西医及中医各类别医院,二是“国考”总成绩在全国基本较为靠前,有4家获最高考核等级、3家获第二等级。

考核结果所示(表1),一是各医院2021年度“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经费”数值均远高于全国中位值水平,说明各医院该指标的成绩在全国均是相对靠前。二是各医院该指标数值同“国考”要求的满分值又都差距较大,最大差距达1 123.44万元,说明各医院在科研创新能力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潜力。三是各医院该指标的得分率均低于医院的考核总得分率,最高相差近40个百分点,说明各医院虽然考核总成绩相对较好,但科研创新能力是医院的得分弱项,拉低了医院的总得分水平,是亟需加强的方面。四是各医院该指标得分率同往年得分率比较,或实现小幅增长,或同往年基本持平,或先有一定增长、后又下降,说明近几年科研创新能力基本上尚未能实现质的提升。

表1 某市市属三级公立医院“每百名卫技人员科研经费”考核结果分析

从表1也可以看出,各类别医院该指标的全国中位值都比较低,说明我国三级公立医院科研创新能力整体上都相对较弱。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已公布的相关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有关情况的通报来看,该指标各年成绩突出的医院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少数医院[4]。这些医院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我国三级公立医院的标杆引领,且历年的“国考”成绩也基本在全国前十名内,说明出色的科研创新能力有效促进了医院综合水平的提升,为医院在“国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3 提升医院科研创新能力对策与建议

医院科研创新能力受到主管部门资金投入及政策支持、医院管理举措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等各类因素的影响。各级主管部门及各医院应充分把握好“国考”的导向与要求,把握好国家关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政策精神,紧跟国内外医学科研发展新趋势,不断完善政策与制度,强化管理举措与机制,以有效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3.1 加大政府部门资金投入力度

各级纵向科研项目是三级公立医院极为看重并努力争取的,立项更多纵向科研项目不仅是获得科研资金的优势,同时可为医院及研究者带来更高声誉和认可。当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竞争激烈,只有已经具备较强科研实力的医院才有优势获得相应数量的立项,而相关省、市主管部门因地方财政资金投入等因素,对医学科研的支持力度尚需加强。如笔者所在省份的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级医学科研项目以及市级医学科研项目等均实行限额申报,立项数量偏少、立项资金额度偏低。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对“国考”成绩的分析通报中可知,地方财政资金投入靠前的省份,省内医院“每百名医技人员科研经费”考核的平均成绩也较好,如上海、浙江、北京等地。医院科研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探索治疗疾病的更优方法,具有充分的公益属性,但同其他科研创新一样需要有高投入[5]。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是公立医院管理和投入的责任主体,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公立医院科研创新投入的支持力度,以更好地激发医学创新成果,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3.2 完善政府部门支持政策与管理机制

除通过设立科研课题或人才项目等方式对公立医院科研创新给予直接资金支持外,政府主管部门应当紧跟医学科研发展新趋势,及时强化部门间政策协同,优化管理机制举措,引领公立医院科研模式创新,以充分激发各方主体的活力,既减轻财政资金投入压力,又为公立医院创造更加充足的科研资源及宽松环境,提升公立医院乃至整个医学科研体系的创新效率。如对医院开展的临床药物或器械试验等项目,多部门联合研究相关政策,探索对纳入研究的病例在相关诊疗项目上给予医保政策、收费价格等方面更多支持。或由政府部门主导开展研究型病房遴选建设,对入选的病房给予医保政策、收费价格、医疗管理及发展经费等方面综合性政策支持,建立并完善动态入选及淘汰机制等考核制度,激发各医院科研积极性[6]。

主管部门可牵头建立横向医学科研项目的信息集中交流合作平台,通过信息公开发布以及组织项目需求交流会等各种方式提升信息交流的效率。有临床试验等需求的企业或有转化研究需求的医院,均可到平台发布信息或进行交流。通过充分的信息交流,各方可更好地匹配适合自身研究项目的合作伙伴,积极促进医企合作、医工交叉、医学转化等研究项目的开展。同时主管部门可牵头组建项目管理、法律法规、科研伦理等方面的专业团队,为相关项目开展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咨询服务及指导,以降低医院科研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更好地保障研究顺利开展。

3.3 优化医院内部科研创新考核制度

当前公立医院内部考核体系更多的是关注医护质量安全、医保政策落实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而科研创新方面基本是以科研成果奖励的方式来激发积极性。部分医院可能在职称评聘时对医务人员的科研成果有相应要求,从而形成一定的压力机制。目前不仅“国考”对医院科研有着新的导向要求,而且生物医学、精准医学、智慧医学、脑科学等领域研究持续深入,5G技术、3D打印以及相关新材料新成果与临床的结合更加紧密,医企融合、医工交叉、学科交叉等新趋势对医学科研也有着更高要求[7]。

面对新趋势新要求,医院应持续优化科研创新考核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全院上下齐参与的浓厚科研氛围。如不仅应当对获得纵向科研项目给予奖励,对于获得横向科研项目,也应按立项金额等标准给予相应奖励;同时在职称评聘方面横向科研项目也应占更多考核比重,形成各类研究项目“百花齐放”的局面,充分激发科研活力。另外可探索将科研工作同科室及个人的绩效分配挂钩,对临床医技科室的人均科研经费设置相应考核标准,在绩效分配上给予相应奖惩。此外,虽然“国考”对科研成果转化相关指标不监测计分,但高质量的科研项目应产出更多可转化的创新成果,因此建议对科研成果转化情况也进行考核,不仅促进科研高质量开展,转化收益也可为后续科研创新积累更多资金,实现良性循环[8]。

3.4 探索高水平科研平台共建及科研协同新模式

开展高质量的医学科研需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支撑和充足的科研资源基础。随着科研创新竞争意识的增强,诸多大型医院正加快各类医学实验室及生物样本库等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以汇聚更前沿的技术、先进的仪器及优秀的人才[9]。但科研平台建设往往需要高投入和高技术等要素保障,建设门槛及运行维护成本均较高。为推动有需求的医院能够有效应用到平台服务,同时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应积极探索医学科研支撑平台的共建共享模式。

如可由区域内的高水平医院、优势学科或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共建相应的医学研究生物资源样本库,充分研究建设的标准、路径、伦理规范以及共建共享共用的机制规则等,促进生物样本库资源在符合规范条件下发挥最大效能。再者,可借鉴当前已较为成熟的医疗服务医联体相关经验,探索科研创新医联体建设,深化医学科研创新模式。高水平医院或学科获得更多病例数据资料及相关资源,为科研项目提供更多支持;其他医院获得高水平医院的科研指导,参与科研并有效提升科研能力。

3.5 健全科研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路径

人才是科研创新的第一要素,是学科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资源[10]。目前各医院都已充分认识到了人才资源的重要性,要根据自身科研创新发展实际情况进一步通过各种举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如根据学科建设目标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快速注入高水平科研创新资源,较快带动相关学科科研发展。相关高校附属医院可与高校深化探索人才共引共培共用机制,创新人才使用模式,以高校优秀人才到医院开展科研,促进临床与基础的深度融合,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有效创造科研新的增长点,实现人才资源效能的最大发挥,实现科研成果的共享。

同时,医院要更加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采取以老带新、搭建各类学习交流平台、院内课题资助等各种举措有效提升青年人才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人才保障。此外也要根据实际需求强化不同类型人才的匹配协同,既要持续培养临床研究型医师,也要注重专职科研队伍的建设,逐步打造高水平专业化科研团队,在科研管理上充分做好二者之间的高效协同,更好地激发科研创新成果。

猜你喜欢
国考科研项目公立医院
我校横向科研项目再创佳绩
病案突进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公立医院改制有攻略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2
公立医院的管与放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46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公民与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 04:09:24
论科研项目档案管理
西藏科技(2015年12期)2015-09-26 12:13:40
公立医院“联”还是“不联”?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24
离开公立医院这一年
中国卫生(2014年2期)2014-11-12 12:5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