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校企合作课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教学改革实践

2024-03-07 13:56陶庆东魏晓光
职业技术 2024年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专业

陶庆东,马 维,王 怡,刘 成,魏晓光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0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针对高职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旨在全面促进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出台旨在要求高职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政课程建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

文章结合工程类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与专业特色,以工程类专业的校企合作课程“施工组织与管理”为对象,结合交通运输类的“道路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围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模式建立、创新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思政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提高学生的五育水平,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同向同步同行[3]。

1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思路

1.1 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发挥思政育人教学优势

在“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该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对接施工管理岗位需求,融入建筑信息模型(BIM)1+X证书考核内容,以工程施工过程为载体,校企合作重构能力依次递增的多个教学项目或模块,实现课程项目化或模块化教学,在各项目或模块中赋予相应的思政主题,并将思政主题中包含的思政元素融入多个层次递进的任务点中[4-5],以任务点为教学单元,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学章节内容的划分,使每个教学任务点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采用以任务点为教学单元的方式,削弱章节之间的联系,使每个任务点都成为独立的一部分,犹如一个独立的课程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教学任务完成度、教学目标达成度。

为保证课程教学的质量,授课教师需要时时更新自身的专业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知识,丰富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6-7]。同时,课程教学内容重构后,“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涉及多个领域的前沿内容,教学内容中包含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知识、思政元素融入等教学任务量会大幅增长。授课教师应组建教学团队,团队中每名教师负责相应模块中的任务点教学,教学团队以任务点为教学单元,配套活页式教材或活页式工作手册,可方便课程教学中的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实时更新与优化完善。

1.2 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

课程思政需要以自然的方式渗透思政信息,达到“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境界,这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最大的区别,也更需要授课教师深挖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国家、省、市层面每年都会评选用自己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工匠”,这些“工匠”的身上都凝聚和体现了可贵的工匠精神。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以工程类的大国工匠为榜样,传递爱岗敬业与精益求精的精神,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引起共鸣,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也使课程思政的开展更有针对性,水到渠成[8-9]。

1.3 结合教学内容与创新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土木建筑业与交通运输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世界瞩目的港珠澳大桥、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方舱医院的快速修建,都记录了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充满中国智慧的故事。以工人视角思考举世瞩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更能让高职学生引起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10-11]。

1.4 结合国家战略与课程内容,提升学生服务意识

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例,做好“村村通”农村公路建设,让高职院校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担负起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历史使命,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认同感,从而为“四好农村路”的建设培养更多“能吃苦、用得上、留得住”的一线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将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我国运用先进科学的组织与管理方式、应急转产防疫物资理论、建设方舱医院的时事、社会热点新闻与专业课程知识相结合,可以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时事政治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 建立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模式

2.1 建立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主线

“施工组织与管理”是建筑类专业群中兼具逻辑性与实践性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基于课程本身的特点,结合“数字交通2025、2035”“中国制造202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乡村振兴等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国家政策、时事政治、国内外大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可以确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为:引导学生学习劳模精神、培养工匠精神、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树立责任意识、担当责任使命、具有创新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备家国情怀等[12];通过“思政点挖掘→思政建设思路→课程思政主线建立”,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2.2 建立课前课后思政渗入方式

在“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将思政元素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插入课前与课后,在课前引入劳动教育与教学任务的新技术应用,让学生明白劳动的重要性,思考新技术的社会价值与新技术应用产生的社会效应;课后可以让学生复习课上学习的专业知识,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预习新知识,表达新观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课前课后将思政元素渗入专业知识中完成专业的教学任务,用专业教学任务的知识促进学生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实现两者的相辅相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前预习新知识、课后复习旧知识、完成课后作业的“老套”学习方式。

2.3 建立课中思政元素渗入方式

“人物故事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创新性方法。“人物故事法”挖掘思政元素的方式是指通过挖掘与课程相关的人(名人凡人)、物(世间万物)、故(古籍古迹/传统文化)、事(时事旧事)、法(法律法规)的思政素材,再将这些思政素材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从而可以发挥“人物故事法”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育人作用。

2.4 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力

教师是实现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主导力量[13],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不仅需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需要参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高职院校要增强学生的探索、求真、创新精神与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必然要求思政元素进入专业课课堂,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教师团队挖掘并融合思政内容到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水平。

3 具体实践——以“道路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思政建设为例

3.1 课程总体概述

“道路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是高职院校交通运输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共计60学时,其前导课程有交通运输类课程“工程制图”“公路勘察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技术基础”“BIM建模”,并行课程有“隧道工程”“路基路面病害处治”“桥梁下部结构施工”,后续课程有“桥梁上部结构施工”“工程结构检测与维修加固”“道路BIM施工与管理”等。本课程基于道路工程真实施工过程组织与管理流程,校企合作重构了能力依次递进提高的4个教学项目,分别是道路施工管理资料准备、道路施工网络计划编制、机械工程施工组织管理、道路现场施工组织设计。

3.2 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对接道桥工程施工管理岗位需求,融入1+X证书考核内容,以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为载体,在每个教学项目中赋予相应的思政主题,使学生逐步掌握道路施工组织与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求真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项目二精准布局、科学管理—道路施工网络计划编制”为例,优化重构后的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二课程的重构内容

在课程重构过程中,将教材中原有的五章内容重构为四个教学项目,并在项目名称中融入中国古代成语,体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育人元素。

3.3 建立思政建设主线

课程坚持“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理念,将思政主题有机植入课程项目,发挥“隐性教育”作用;遵循专业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技能教育、劳动素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五育融合”教育设计理念,将劳动教育、乡村振兴和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追求卓越品质与精益求精的精神,做到思政元素融入润物细无声,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实现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思政目标。本课程的思政建设主线如图2所示。

3.4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课程基于国家级微知库课程平台与学习通教学平台,实施线上线下的“课前启智—课中强能—课后拓新”三阶段教学,构建课中“引任务—探新知—析原理—练技能—评成果—归要点”依次递进的六个教学环节,形成三阶段六环节教学模式与思政育人模式,从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精益求精、热爱劳动的工匠精神,提升了学生道路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14]。以“项目二教学任务7 优化网络计划工期”的“三阶段六环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为例,进行本任务完成情况的展示,如图3所示。

图2 课程思政建设主线

图3 项目二教学任务7的教学实施过程

3.4.1 课前启智,劳动育人

结合专业与课程特点,将“我爱我家”劳动活动贯穿课程始终,发挥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日常劳动组织与道路施工组织类比融合,既可方便课程教学,也可促进学生劳动能力的提高。

3.4.2 课中强能,德技双修

以“人物故事法”的方式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它渗入课中的六个教学环节,具体如下:

(1)环节一引任务:围绕课程“内务整理”劳动活动,展示照片和视频,进行评价,以“问题导向教学法”引出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网络计划工期,在逐步深入剖析道路施工组织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乡村振兴的意义和责任;再通过教师讲授,形象生动地展示出工期优化对工程施工有序进行的重要作用。

(2)环节二探新知:“趣味数学—烙饼问题”动画引出“时间优化”的讨论,结合村村通道路工程完工时间对农时的影响,分析影响道路施工进度的因素,归纳总结优化工期的原理和优化工期的三大原则,强调关键线路长度决定计划工期。

(3)环节三析原理:以1+X证书真题为例,以“关键线路”为核心、以“费用最省”为要求、以“合理调整”为方法设计教学情境,采用“试错教学法”,逐步深入、剖析优化工期的内涵,让学生经历“认识→错误→修正→应用(防错)→内化”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掌握工期优化方法,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环节四练技能:创设“三代人的上学路”情景,回忆家乡道路变迁的故事,将学生带入村村通道路施工进度工期优化中,布置工作任务,学生分小组进入工作角色合作探究、汇报展示,使用国产软件优化工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助推“确定工作持续时间”任务的完成。

(5)环节五评成果:小组汇报本任务的课堂作品完成情况、工作任务推进情况;肯定成绩、表扬优秀、指出不足,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指导和纠错,提高工程软件使用水平。

(6)环节六归要点:归纳总结课程学习过程,强调重点难点;发布随堂测试,布置课后任务,整理活动场所及用具,强调劳动活动。

3.4.3 课后拓新,博取厚积

在课中强能的基础上,完成课后测验、论坛讨论、答疑解惑等,学生实现知识的“理解—认识—内化—应用”的转换;完成行业信息、企业案例和新知学习,博取厚积;继续完成劳动任务;教师根据反馈完成课后反思,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

3.5 课程思政育人特色

3.5.1 融入劳动教育,助力专业人才培养

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实训、活动、生活”四方面,真正做到劳动观念普及走进课堂,劳动能力培养融入实训,劳动习惯养成融入日常活动,全面提升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赋能水平,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建构技能提升与劳动能力提高同向同行同步的人才培养模式。

3.5.2 融入国家战略,助推思政走深走实

以“培养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人员”为抓手,打通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链路,发挥专业优势,注重“村村通道路”案例的思政教育延伸,发挥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增强学生的思想认同,提高专业自信,提升职业素养,形成课程思政走深走实的融入模式。

3.5.3 创新育人模式,立德树人厚德强能

课程遵循“五育融合”教育理念,通过主动发挥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推进课程思政走深走实,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实现知行合一、德技并修。

4 结语

在思政元素融入工程类专业群“顶层互选”课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提高教师团队水平、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构建思政建设主线、创新思政教学模式的相互协作,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真正发挥课程的立德树人作用。首先,教师团队建立思政资源库,提升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资源建设、校企共同进行活页式工作手册编制与虚拟仿真资源建设,可提高课程在线人机交互水平与教师信息化技术水平,实现教师运用课程资源解决学生在线操作训练的难题,提升线上教学效果。其次,思政元素入课堂,同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与劳动精神。将劳动教育、乡村振兴和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环节,将国标行规引入课程,增强学生的质量、安全意识;强调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保证工程符合标准和使用要求,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培养学生质量至上、追求卓越的品质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再次,推进“岗课赛证”融合,明显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学生逻辑思维、技术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度与教学质量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创新意识逐渐形成,切实提高了教学实效。最后,思政主线建立,有力推动了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校企合作共建“施工组织与管理” 课程的全程育人方式,促进了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与活页式教材等多方面的改革,为将“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打造为省级、国家级“金课”提供了改革方向。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专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