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线上线下混合式 教学模式探析

2024-03-07 04:06魏鹏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公共基础课,是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该课程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理论水平提升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信息化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指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影响,进而提出通过慕课、微信公众号平台、微视频教学等方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线上线下; 混合式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4) 02-0110-0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我国高校本科生必修课,它是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国内不少公共基础课已在尝试改革教学模式。引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途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更不例外。从教学实践来看,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普遍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差、课堂氛围沉闷等问题,究其原因,除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之外,还包括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够等问题。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引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政必修课课堂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信息化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2022年3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对我国“十四五”时期信息化发展作出部署,由此可见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专门提到了教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构建高质量的教育支撑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重要的思政教育课程及思政必修课,更是需要在互联网时代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不断创新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教育效果。当前不少高校已走在了探索信息化教学的道路上,特别着重于通过混合式教学来解决在实际授课中所面临的教学难点和痛点。

具体而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上,师生都普遍感到的问题包括大班授课上课效率低、学生学习参与度不高、学生认知倦怠和学习兴趣低等。针对上述问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情况。特别是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学生通过线上的学习可以延伸课堂未展开的内容,师生之间也可通过互联网进行互动和交流,以及教師可以跟踪学生的学习动态等。举例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容上时间跨度大,大学生虽已对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基本的重要人物事件等有大致的了解,但因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展开,通过混合式教学,学生能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过线上课余时间进行深入研究,补充自己的知识空白处。尤其是文科生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更感兴趣,混合式教学提供的平台和内容资源给了学生学习的机会。实践证明,通过混合式教学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也提升了,整门课程真正实践了“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教学质量和效果也有所提升。

2013年习近平同志就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历史知识传授,应该是以此为基础,讲清楚历史和人民面对时代所做出的道路选择的必然性及其意义,进而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提升民族荣耀感和归属感,这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逐渐凸显,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主动学习的需求,这也不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推广和运用是新时代的要求,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影响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已经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最直接的影响是高校思政课一线教师的授课方式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悄然改变,教学质量相较于往年明显有了提升。应该说,互联网信息技术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教学渠道得以拓宽

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基础公共必修课,往往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形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课堂中普遍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及时反馈给老师,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无法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做出修正和完善。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被引入后,相当于课堂突破了物理空间的局限,学生可以通过各类平台展开自主学习,通过互联网就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并可以实时地和老师或同学交流学习感想和感悟。师生在学习中获得了平等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大幅提升,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从过去的枯燥乏味转变为有思想观点交锋的有趣课堂。

(二)学习方式得以改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绝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向学生输出价值观和理念,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教师上课提供了新的授课思路,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升,学生通过互联网接触到更广阔的学习资源,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多的是潜移默化地传递了一种价值观、思想、观念、行为等。学生通过微博、慕课、微信公众号、论坛等,随时随地可以交流探讨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指导,这不仅仅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也令学生更加便捷快速地学习,使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化策略

2019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当前面对“00后”大学生青年群体,要真正发挥思政课的关键作用,就必须思考如何让思政课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增强趣味性和实效性。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已经是大势所趋,高校思政课近些年已经做出了不少的探索,在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思政教育实效性方面有了不少成果。

(一)慕课混合式教学

在所有的混合式教学中,慕课教学已经成为重要选择之一。慕课最大的优势在于:一是实现了面对面和点对点的交互,二是可以采集和分析大规模的数据。慕课平台以课堂为依托,充分地利用线上线下两个课堂的优势并最大化地互补,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以国内顶级学府清华大学为例,该校2015年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上线校内慕课平台和公共的“学堂在线”平台,总教学时长共960分钟。4年后,该课程已累计超过12万人次选课,通过线上留言、评论、点赞等形式,真正克服了线下大班授课时学生交流少、互动差的缺点,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般来讲,为了增添历史元素的丰富性,在慕课教学前,教学团队会不断打磨教学内容,制作脚本及设计情景,丰富视频中的历史元素和素材,精心设计慕课背景板,甚至会融入相较于传统教学更为丰富的历史素材、文献原文、动态图片、短视频等,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在慕课中,教师也需要直面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区可以实时讨论课程学习的问题,教师和助教需要做出回答。另外,慕课的课后在线下还会就某一主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并要求专家学者为学生作专题讲述、答疑解惑。2016年,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中,就要求学生就李鸿章的毁誉、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太平天国运动的“功与过”等近十个主题进行小班讨论。可以说,慕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师生而言可以拥有更多的自由性,课程内容更为丰富,评价体系也更多元,真正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了授课方案,目前也已成为思政课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改革的新方向。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微信公众号平台建设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学生更愿意使用手机、平板等接收信息,不少思政课教师开始尝试将新媒体引入思政课教学中,其中微信公众号平台辅助教学成为较多选择之一。据笔者调查,目前国内思政课微信公众号平台建设走在前列的,有中国人民大学的“别笑,我是思修课”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的“木驿思享”等。目前来看,这些平台在发挥课程辅助教学、提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质量和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信公众号的建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板块:一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包括线上的微课堂、微题库和微互动等栏目。所谓微课堂可以是各类课堂作业、课堂笔记和视频等的展示和发布。微题库可以包括各类练习题或测试题,能够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微互动则是师生点对点、一对一答疑解惑的平台,学生相互之间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问题,促进相互成长。二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阅读和微视听。要学好这门课程,还应该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包括时政热点、历史人物赏析、经典文章、国内国际重大新闻等,这是对课堂学习的一种拓展,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课程。三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讨论区。所谓讨论区即学生可以将所学所知在这个栏目进行讨论,针对老师提出的不同专题进行辩论,老师也可以在此上传学习作业等。事实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信公众号的作用更多的应该是对课堂内容或其他学习模式的一种补充,这符合当代年轻人的信息终端使用习惯,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要运作好该课程的微信公众号,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专门的运营团队。国内许多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学部等,都投入了专门的资金、人力进行管理和完善,避免平台成为僵尸号。一般来讲,任课教师可以招募感兴趣的学生加入管理团队中,打造“微助教”团队。一方面学生更了解学生,可以深入学生中间搜索学生最关心的主题及问题并进行归纳整理,反馈给老师。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此项管理工作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甚至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微信公众号的建立,符合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的交流认知和接收信息的习惯,可以使师生互动效率更高,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更具亲近性,提升学生的接受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视频教学

相比于图文、声音等单一的传播形式,越来越多的思政课教师选择用微视频的方式授课。所谓微视频即视频短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微视频往往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纪录片、微电影、短视频剪辑等,往往形式丰富、内容多样,学生认知和接受度很高。特别是结合抖音、快手、微信短视频、微博等平台进行传播后,更是传播效率成倍增加,往往学生会自发地转发,传播效果很好。正是因为有如上优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政元素的微视频更能被学生喜爱和认可。必须说明的是,只有能被运用到教学中、利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微视频,才能称之为课程微视频。据笔者调研,目前国内高校的思政微视频主要集中为两大类,一是纪录片、影视片段等,二是教师或学生自己创作的视频。这类视频最大的特点是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观看学习,且传播力极强,可以在短时间内让更多的学生看到,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政课过程中有显著优势。另外,通过短视频来进行思政教育,也能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理解党史了解国情,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当前不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视频之所以受到学生喜爱,离不开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双重创新。一方面,课程微视频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同时又推陈出新,有丰富的案例佐证,有更具吸引力的情境导入,有更宽广的知识拓展。另一方面,视频制作时特别注意内容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参与度,更加注重视频的质量,并注意为教学服务,特别是在讲历史的同时也注重当前时政热点的融入,通过审视近现代中国历史来审视现实社会。反映现实的视频案例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透過现象看到本质,这是普通课堂教学所无可比拟的。

总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从未如此快速发展,新的教学方式、理念、办法等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提供了新的变化和腾飞的机会。如何更好地把思政教育和互联网融合在一起,成了每所高校都必须要面临的课题。不能否认的是,线上教育虽然重要,但都不及师生面对面的线下教育。对于思政课来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线下教育才是教学的灵魂,只有当老师和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和互动,才能在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更为长久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和唯物史观。所以,线下教育依然需要革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1]常精彩,孙健.“大思政课”视域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2(03).

[2]刘敏,曾建东.找到开展在线教学的正确方式[J].四川教育,2020(08).

[3]李忠萍,董玉节.“双主”互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设计[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

[4]冯秀军.用“问题链”打造含金量高、获得感强的思政课[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

(责任编辑:王义祥)

作者简介:魏鹏(1981—),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 。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基于AHP方法对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网络平台效应对传统大型零售企业线上商业模式选择的作用机理探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对我国零售行业O2O模式的分析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