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融入城市群发展的战略路径及对策研究

2024-03-07 03:05任亚楠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城市群

摘   要:产业融入湖北省“襄十随神”城市群无疑将有助于随州市借势借力,赋能发展。但因市场分割化、产业发展同质化以及合作机制不够健全等,使得随州市产业难以快速融入。所以,随州要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大局中找准定位,从特色产业错位发展、区域协调机制、要素市场一体化等几方面主动融入,务实合作,共同打造全省经济重要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内影响力的新型城市群。

关键词:特色产业;城市群;区域协调;市场一体化;战略路径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2-0070-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源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而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由若干个密集分布不同等级的城市因空间作用增强、联系机制紧密而形成的区域空间形态,是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赋予随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对接襄阳都市圈”“大力发展襄十随神城市群”等一系列重任。襄十随神城市群作为湖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北部列阵,以占全省30%的国土面积,聚集19%左右的人口,产生了17.5%的地区生产总值,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载体,在我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城市群建设的关键在于产业协同发展,能够促进区域整体经济竞争力。但因市场分割化、产业发展同质化以及合作机制不够健全等,随州产业难以快速融入襄阳都市圈以及“襄十随神”城市群。当前阶段,随州不能关起门来进行独善其身的发展,而要紧抓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坚持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大局中找准定位,主动融入,积极合作,使得随州市借力高速发展,以更好更大的发展成果凸显随州市加入后的经济效应,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一、避免产业趋同,错位发展是关键,理性竞争,实现产业接轨

随州应放大在资源和区位上的多样性和不可替代性,找准自身的定位,以专汽、特色农业、风机、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作为与周边城市产业一体化的突破口,进行错位发展,避免城市群内部出现恶性竞争和相互蚕食。要从“等待辐射”转变到“主动融城”,与整个区域形成产业联通和功能呼应。近期与襄阳、十堰、神农架实现产业协同发展,远期与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中各省市实现更多产业的一体化发展。

(一)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区域分工实现产业垂直融合

随州市要加快专汽产业、风机产业、冶金建材、特色农业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良好的发展协作环境承接大型企业落地生根。主要瞄准武汉、襄阳、十堰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因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后的制造业转移。随州市主要以搞好配套、接受辐射为主要方式,鼓励本土优势企业加强同“武汉都市圈”、“宜荆荆恩都市圈”、“襄阳都市圈”等都市圈城市群的整车制造装备、生物医药、氢燃料能源等产业联系合作,拓展异地产业链配套。

(二)培育支柱产业凸显优势特色实现产业平行融合

随州应因地制宜加快结构调整,采取“大错位、小同构”的方略,与周边城市形成产业相互配套,从而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实现都市圈城市群产业的平行融合。

一是在专汽产业方面要明确跨域延链方向。随州专汽产业要尽快实施“襄十随神”城市群汽车产业同链,主动融入“汉孝随襄十”汽车走廊,在协同发展中找准定位,迅速发展。首先要紧盯科技创新和引领智能制造。以众多高端前沿科技为前提,充分利用数控加工机床、工业机器人、激光加工中心、德国长玻纤注塑机、美国罐体柔性加工中心等智能化设备,加大对车载芯片、自动操作系统、车载传感技术、高效驱动装置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实现生产线自动化,制造工艺、装备和核心技术先进化。同时,专汽企业可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运营和管理,既可实现智能化管理,降低生产成本,还可通过数字化平台让客户对驾驶过程中的安全情况、车辆故障、驾驶员错误驾驶行为等提前预判,提升客户的使用感和安全感。其次要紧盯跨域延链强链。随州专汽要加快与襄阳乘用车和新能源车以及智能装备对接,迅速布局随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推动专汽产业新能化智能化转型;与十堰市对接商用车产业、整车制造以及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推动随州专汽、装备制造产业数字化发展,跑出数字经济加速度;与武汉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上汽通用等整车企业与客车企业对接,以技术升级推动随州电动化底盘、氢能产业和燃料电池商用车整车及汽车产业发展。

二是在农产品产业方面要紧盯产业链。随州要清晰在襄十随神四城中的“现代农港”定位,依托香菇、香稻、高档茶油等特色農业,增强分工与合作,共同构建绿色有机农产品产业链,助力随州加快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农港及襄十随神城市节点上最大的农产品加工集散地。立足特色农业,带动其他农产品进行“产业化整合营销”,实现品种—种植(养殖)—收购—加工—出口贸易“全产业链”,纵向探索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横向跨行业拓展产业范围,着力构建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新模式;随州可成立市农产品产业链工作专班赴襄阳、十堰和神农架开展产业链招商交流活动,仔细学习考察三城营商环境、招商引资政策、各级外经贸奖励政策和农产品产业链支持政策。并深化与三个城市在食用菌、茶叶、辣椒、大蒜等农产品产业投资合作,加强合作共赢,做大做强随州市特色农产品产业链集群,引领城市群农业发展。

三是在风机产业方面,要聚焦跨域联链。广水市风机产业虽已形成高度聚集化,但也存在同质化、重叠布局、产品技术含量偏低等问题。[1]随州应准确认识到发展的瓶颈和短板,加快地铁装备产业基地建设,擦亮“中国风机名城”光荣称号。随州市风机产业发展要聚焦科技创新,加大研发力度,培养自己的研发队伍,依靠产品技术创新解决在核心运行部件的技术水平和运行速度、产品精度保持性以及机床的可靠性上存在的问题,加快发展动/静叶可调轴流风机、地铁/隧道轴流风机、射流风机、通风机及噪控设备等,积极研发更加适合轨道隧道、更加适应中国风电发展的新机型。要加强风机产业与武汉市及周边地区的对接,创新合作模式,形成研发在武汉,生产在广水;积极对接襄阳、十堰以及武汉周边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风机产业配套发展;积极承接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城市群和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产业转移,提升广水风机产业集聚发展水平。

四是在文旅产业方面要强化融合发展。随州要整合全域文化产业资源,深挖编钟文化、曾随文化、乡土文化等特色本地文化与襄阳、十堰、神农架三城的汉水文化、道家文化、三国文化等文化资源,融合发展特色文旅产业,打响知名旅游品牌。首先,随州不能一味追求建筑面积、投资规模等硬性指标,而要以编钟文化、红色文化、曾都文化特性为根本,结合随州经营的文化内容、主业和特色,引入文创产业、生产性文化企业,形成良性集聚的发展路径。基地项目要扬长避短,坚持错位发展、差异发展、联动发展,最大限度避免与周边地区出现产业雷同、同质竞争等问题,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打造更具随州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基地。其次,依托各城旅游交通的配套建设以及生态资源,如汉江、武当山、神农架、大洪山、丹江口水库等,精心设计和联合打造一批高品质的特色旅游线路,整体优化旅游产品供给,形成形式多样、组合丰富、老少皆宜的惠民旅游产品体系。最后,还要加强与襄阳、十堰、神农架等地旅游品牌间的协同宣传,打造随州市与周边城市共建共享的综合旅游信息网络;发行襄十随神四地联合开发的旅游联票或旅游年卡,以联合营销方式带动城市群旅游消费[2],推动区域旅游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二、避免重复建设,协调机制是核心,高效联动,实现产业接轨

建立城市群统筹协调机制,是加快城市群建设,促进城市群内产业高效联动、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完善规划指导协调机制

“襄十随神”四城要促使产业紧扣自身功能定位,须发挥比较优势,通过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的管理和协调机制,整体布局、统筹规划,进而规避城市间产业低效率的重复建设,实现城市群内产业错位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出台城市群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的发展规划对于城市群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在制定规划中要全过程、全要素充分考虑各地资源禀赋、实业基础等。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配套实施,为城市群产业确定明确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定位。二是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市长联席会议是城市群合作发展的决策机构,成员由各市市长组成,定期协商解决城市群内的重大问题,包括产业整体规划、交通串联发展等方面问题。该决策机构还要下设专门智囊机构负责城市群发展问题的调研,充分利用社会智能机构以及各地高校智库资源,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和民主-多样化政策制定模式。三是成立区域合作办公室。办公室主要职责是研究拟订襄十随神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战略规划,比如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城市群发展行动规划、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定以及推动区域产业协调合作的重大项目和事项等[3]。除此之外,还可进一步聚焦产业协同发展目标,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双链融合、科技和产业协同。

(二)建立完善良性竞合机制

“襄十随神”城市群在区域发展格局形成过程中,其竞合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着城市群发展成熟度,直接影响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因此,随州应从统筹协调机制、产业协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着手,提高城市群分工合作水平和保障良性竞争,从而促进城市群内部产业的协调发展。一是要统筹城市群产业协同机制。随州根据自然禀赋、发展水平、历史基础和社会基础明确功能定位,编制特色产业融入城市群的具体发展规划,完善各城产业分工布局,推动四城在产业、产品、市场、资源与要素等方面竞合关系的形成。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协同襄阳、十堰和神农架实现产业融合互动与相互支撑,从而形成“襄十随神”城市群的竞争优势。二是要创新城市群利益分配机制。“襄十随神”四城要探索城市群内横向利益分配机制,这是城市群合作的重要协调机制。对城市群内各城就投资与产业转移、资源开发及利用、产品生产及流通等方面,通过签约协议的方式,建立起利益分享或补偿的政策安排与规范的制度设计,将城市群竞合纳入制度化轨道,通过市场的无形之手,形成竞合共赢,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三是要培育城市群经济发展的中介组织。随州应培育并激活区域行业性与专业性经济发展的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产业融合过程中的市场主体作用和区域产业融合中的自组织辅助作用,为城市群各参与方提供信息共享平台以及监督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等,使其实现更广范围和更多产业领域内合理配置经济资源要素,促进市场的公平性和有效竞争。[4]当然,在培育和发展城市群中介组织的过程中,政府应予以更多的支持,同时也应避免与中介组织过于亲密,以免中介组织被政府化;此外,还要强化立法环节,健全中介组织的行为,维护中介机构的合法权益。

三、避免流动障碍,要素流动是重点,良性发展实现产业接轨

城市群的协调发展,需要通过城市群内的地区治理体制加强区域间经济活动的协调,让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在各地区间可以自由流动,减少生产要素跨行政边界的流动障碍,也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襄十随神”城市群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加强人才对接,构建區域人才一体化格局

留住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保证,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集聚契合发展需求的各类高素质人才队伍。对此,一是随州要与襄阳、十堰和神农架三城协同扩宽人才引进渠道,重点是围绕随州市产业发展需要,加强人才引进。比如,随州可根据本城人才需求,与襄阳、十堰和神农架三城联合外出到优质高校密集城市举办招才引智活动以及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招揽优秀毕业生、专业技术人才以及高层次人才等;随州还可与其他三城联合举办创业创新产业链融合发展圆桌会、人才创业推介会等活动,促进全产业链人才项目引进合作;对于各城急需的紧缺科技人才,可通过四城联合举办“中国‘襄十随神国际人力资源高峰会”或“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国际研讨会等,包括国际人才交易会、人力资源服务产品交易会等高端人才交流活动,实现精准挖掘。随州市还可促进“高层次人才聚集平台”载体搭建,指导区域内企业设立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人才平台载体,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虹吸作用,全面促进产学研结合和资源优势共享。二是随州也可利用本地高职高专院校资源,通过“委托培养”、“顶岗实习”等模式,实现专业与企业用人需求对接,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进行定制式培养学生,做到既能“育人”又能“用人”。三是随州市可与襄阳、十堰和神农架等城市共同创新用人机制。譬如,建立健全运转顺畅的区域人才交流机制,推动四地人才待遇共享机制,对于已签订合约的高层次人才,在服务期内可享受四地高层次人才医疗服务“绿色通道”等同城待遇。同时,尽快扩展搭建四市共联共同、数据共享的人才服务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各项人力资源服务事宜四地通办、一网通办等,推动区域人才发展合作工作迈入整体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二)加强资本对接,加快资本市场一体化建设

区域间资本市场一体化本质上是“打破区域间行政壁垒、降低区域间的金融交易成本”。因此,推进襄十随神区域资本市场一体化进程,就是在襄十随神区域内不断消除行政壁垒和实现资本自由流动的过程,能提升资本使用的整体效率,进而实现区域资本市场的帕累托改进和支持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一是创新引领,切实推进区域内统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可由随州牵头推动四城政府共同策划融资租赁公司在區域内的客服总部基地建设,通过服务功能集聚实现融资租赁市场的一体化;同时,各地政府也可适时进行金融服务创新,在襄十随神地区筹划组建准官方的抵押担保平台,为襄十随神地区融资租赁公司的资产证券化提供信用支撑和融资的便利。二是协同发展,推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有机融合。将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和协同优势产业基金定位于母基金平台,采取“参股投资+融资担保”的运作模式,并根据投资方向由母基金作为普通合伙人与社会资金作为有限合伙人创设多个子基金来对襄十随神地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从而引导和撬动四城的社会资本依托项目在区域内流动和优化优置。三是以绿色金融驱动产业转型升级。资本市场应为随州有社会责任担当和绿色发展的企业提供有力支持,驱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如可对随州从事污染防治的企业、科创类企业、高端制造业企业、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加快信贷投放,促进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随州还应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绿色项目收益债等债种,设立各种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省内城市乃至周边省市的社会资本加大对随州绿色投资力度。

(三)加强“交通—物流”对接,打造一体化商品市场

随州要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建设内外畅通的综合运输通道,提高与周边城市群中主要城市的交通联系强度。依托交通大发展,以提供生产性物流服务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并加强与城市群物流对接,消除贸易壁垒,实现随州与城市群的市场相联、商品互通。一是升级改造交通路网。加速推进随信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加快推进随县淮河镇至枣阳市随阳店道路建设及沿大别山鄂北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加快推进316国道随县尚市镇至枣阳市随阳店改扩建工程;等等。设计与周边城市的城际客运方案,尽快调整城际车站进出站客流与城市客运交通系统换乘的紧张关系,科学分配间隔时间和布局站点,提升随州与“襄十随神”城市群的交通通畅度。二是新建扩建对外铁路网。随州要想建成鄂北区域性综合立体交通链接,加快铁路建设是发展所需。要迅速推动随信高速开工建设,争取以襄阳经随州市、信阳至合肥高铁项目,安康经随州、十堰至合肥高速铁路项目,宁西铁路小厉线增建二线、随县石材铁路专用线、随州电厂铁路专用线等,提升“襄十随神”城市群交通互联互通水平。三是打造精益高效物流。依托高速公路、铁路等区域物流通道以及随州南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随州市综合物流园,并支持多种物流业态发展,建设随州高新区能源物流产业园、随州城乡万吨农产品和食品冷链物流中心等以公路运输为主的物流站场;依托湖北(随州)直播电商学院,与襄阳市、十堰市境内电商平台共同打造区域性电商物流配送中心;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让随州市物流产业与“襄十随神”城市物流市场对接。四是合力打造一体化商品市场。首先,发展好本地市场。立足随州“现代农港”,充分利用政策机遇,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健康发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农港;利用“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名片,提升随州市在“汉孝随襄十”汽车走廊的重要节点地位,将随州建设成为全国具有引领力的专汽之都;推进“中国风机名城”建设,拓宽风机在轨道交通领域和发电、冶金等工业民用领域,以及其他产业链下游领域应用。要顺应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文化、编钟文化、曾都文化等丰富文化旅游资源,以历史文化特色为导向、以数字科技为手段、以文化创新为灵魂、以实现全域旅游为目标,着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本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其次,对接外地市场。随州市要加强与武汉市场对接,依托武汉正在建设的内陆消费中心,推动随州特色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要加强与武汉、襄阳、十堰、神农架等城市的项目联投,推动更多企业在多城的项目投资合作,实现企业与多城的合作共赢。最后,鼓励襄十随神四城互开市场。支持随州市现代农港特色农产品企业、专汽企业、风机企业等到襄阳、十堰和神农架等地开设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网点。

参考文献:

[1]   杨世勇,任亚楠.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湖北省随州市为例[J].学习月刊,2020(9):28-31.

[2]   何玉芹.中小城市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战略思考:以湖北荆门市为例[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5(2):70-74.

[3]   唐珏岚.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实践探索与政策建议[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0(2):86-94.

[4]   刘乃全,东童童.我国城市群的协调发展:问题及政策选择[J].中州学刊,2013(7):21-26.

[责任编辑   若   云]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城市群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水土保持助力西峡县特色产业大发展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