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与学院协同育人共生机制研究

2024-03-07 02:58:49甄莎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书院制协同育人

[摘 要]现代书院制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形成书院和学院共存的新型人才培养格局。在梳理总结书院和学院协同育人的共生形态、共生要素和共生特征的基础上,发现存在育人机制不清、职责不明、双院管理冲突、沟通不畅、缺少监督考核、育人效果不佳等问题。从而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创造共生环境、成立双院协同组织机构、促进有效的能量交换、强化监督考核制度建设、提升育人成效等相应解决对策,以促进书院学院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书院制;协同育人;共生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4) 02-0065-03

2019年9月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文件中强调“要加强学生管理和服务,积极推动高校建立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书院育人模式是一种新出现的学生管理模式。现代书院制改革是在中国古代传统书院的基础上,融入西方大学住宿学院制的教育模式,从而形成书院和学院共存的新型“双院”人才培养格局。[1]书院制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育人模式改革的一种积极探索,并已在部分高校践行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由于现代书院制是建立在原有已成熟的大学教育制度上的,与现有的学院教育体制存在融合困境。积极探索书院与学院的共生融合机制,对于推动书院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双院制”协同育人的共生模式

(一)“双院制”协同育人的共生形态

书院制改革旨在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将德育和社会责任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涯。安排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合居住在一个共同的学习生活社区即书院,使之相互影响,通过通识课程的教育,加上环境的熏陶,从而加强和扩展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社团互动,形成互补,促进学生共同发展。德育导师入驻书院,方便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方便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通过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引导和感染学生,为学生提供生活导航、学业规划、综合素质拓展、心理辅导等一系列通识教育育人项目,同时负责学生事务管理。在组织架构上,书院是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之外的平行管理“主体”,是独立的实体组织,具有完整的行政架构、组织体系和专职教师。此外,与学院共生,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这就形成了每个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即既是专业学院的学生又是住宿书院的学生,学生接受学院和书院的共同教育与管理。

(二)“双院制”协同育人的共生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和共生环境是共生系统中的三个基本要素,在其共同作用和影响下形成共生现象。共生单元的存在是共生关系中能量产生和交换的基础。在书院和学院协同育人体系中,二者是两个共生单元,通过能量交换,达到共生。学院为书院输入专业教师,书院为学院提供育人导师,提供学生管理、思想疏導等能量支持。

共生环境包含所有共生单元内外部所面临的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对于“书院—学院”共生系统来说,宏观环境包含社会经济、政治等环境,中观环境是学校环境,微观环境为学院和书院环境。高校书院制的配套政策制度和组织架构的顶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书院制改革的成效。学校对书院的政策支持力度和学院对书院的资源支持等,均是书院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

(三)“双院制”协同育人的共生特征

一是协同育人目标一致。两者的育人目标均为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队伍。书院和学院的工作职责各有不同,书院负责学生的生活引导、素质教育和拓展、心理辅导和困难救助等工作,重视心理健康、思想道德育人和文化素质教育。专业学院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学业指导、专业实习、学科竞赛、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考研指导等,即学院主要负责学生的第一课堂阵地的建设,书院则负责学生的第二课堂的打造。两者齐心协力,促使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齐头并进。

二是“书院+学院”协同育人主体呈现多元化。书院育人以德育为主,育人主体为传统意义的“辅导员”,即原有的学工师资队伍,称为“育人导师”。同时,学院内部教师或外部专家担任学生的“学业导师”,为学生提供学业和专业指导。此外,设置朋辈导师,即高年级的学生参与到低年级学生的管理中来。高年级学生通过向低年级学生传授相关的学习和生活等经验,并对其加以引导管理,从而促进其适应力、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

三是“书院+学院”协同育人场景呈现多元化。[2]书院制打破了以往学生宿舍为单一的生活空间,教学区为文化学习空间的模式。书院制提倡在学生的生活空间内融入文化功能,通过设置不同的主题,营造不同的文化氛围,以讲座、活动、比赛等不同形式为载体,举办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来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学院则发挥专业、学科和师资优势,辅导学科竞赛,共同发挥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双院制”协同育人共生的实践困境

(一)育人机制不清,职责不明

书院制的设立作为新形式、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存在机制不清、职责不明等问题。目前双院制的协同育人更侧重于具体事务的协作和落实,并没有整体系统的机制,随意性较强,只有在面对需要两院共同商讨和解决的问题时才会进行沟通和联系,缺少高层次的沟通。[3]书院制改革后,书院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原有的学院则负责专业建设,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书院和学院的育人职责不容易细化和明确。书院导师和学业导师也因为对自己的职责认识不清晰、工作职责不明确,从而导致本应由双院协同育人的工作却由两学院单独工作,导致将学生的思政教育和专业学习割裂开来。

(二)双院管理冲突,沟通不畅

书院与学院导师互不了解、沟通不畅。虽然有在书院和学院同时任职的副院长,但由于其一人承担了两院沟通的事项,就存在时间不足、沟通效率不高等问题。比如学院在举行专业教学实践活动的时候,不了解书院是否安排有育人活动等问题。书院在安排育人活动时,也要安排在教学时间之外。比如弘远书院涉及两个学院,那么在举办各类活动的时候,要统筹兼顾两个学院的教学安排,也给书院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此外,评优评先和学生干部任命,均由书院来主导,学院参与较少,对学生了解不足,甚至出现有的学生干部不能满足学院教学工作需要等问题,但碍于权利不包含这部分,只能被动接受。而在感情上,由于书院导师相对年轻,与学生共同话题较多,且书院内有朋辈导师,平时交集较多,因此学生更愿意跟书院老师沟通,情感上更倾向于育人导师,而与学业导师关系稍微疏远。[4]学生也存在分不清自己双重身份的问题,在专业或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了在教学单位一栏填写书院名称等现象。

(三)书院和学院实力相差较大,能量交换不对称

书院作为新生机构,在管理制度、管理文化、师资队伍等方面与学院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两者在能力交换过程中不对称,书院需要过多地依靠学院强有力的教育资源的支撑。例如书院负责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但由于前期缺少行业资源、缺少专业教师的支持,无法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还得要学院的引荐与配合。但由于发展时间短,书院独特的文化和教育理念产生的隐性能量无法立即展现出来,不能及时为学院传输更多的“利益”。学院在两者中,处于能量输出较多的优势地位。两者能量交换不对称,势必造成两者的共生平衡被打破,作为能量输送强势的一方,学院必将会“争夺”有限的教育资源,更不利于书院的发展。

(四)缺少监督考核,协同育人效果不佳

学校对书院和学院教师的管理考核机制和激励制度不健全,导致协同育人积极性不高。目前书院工作繁多细琐,育人导师工作压力大,但其身份多为人事代理制,无固定的行政事业编制,工作激励机制不到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导致育人导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学业导师作为兼职人员,没有相应的考核机制,认为该项工作为业余工作,导致仅有学业导师之名而无导师之实。学业导师多为学院专业教师,大多数的精力放在了教学和科研上,将学业导师这项工作置于个人发展之外,或是由于学生未主动联系自己,就消极对待该项工作,对学生发展未注入过多精力。通过与学生交流和老师沟通发现,多数学业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次数有限。

三、推进双院协同育人共生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创造良好的共生环境

加强“书院-学院”双院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制定相关的顶层设计方案。建立双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实施管理办法,设立专项计划,为双院制发展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書院-学院”协同育人环境。双院协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学校的政策环境、制度文化以及校园氛围。因此要加强对书院制教育改革的宣传,讲清书院制改革的目的、书院制的来源和内涵,以及书院制改革的意义,同时告知“书院-学院”协同育人的目标,让参与的教职工都能充分认识到该项改革的意义和重要性,统一思想、认同改革、端正态度、积极接受。加强组织建设和领导,统一双院人员的思想,构建以生为本的共生共荣环境。明确和理顺各部门的职责,书院负责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日常事务管理与引导、育人导师队伍建设和学生第二课堂打造,学院负责课堂教学、学科专业建设、毕业论文写作和学业导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同时要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学分认定和衔接工作,不断构建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二)设立双院协同组织机构,促进有效沟通

构建双院协同管理的组织机构,搭建“书院-学院”合作交流平台,主要负责书院和学院的沟通联络工作,协调书院和学院的协同发展。要着重解决书院、学院之间的协调沟通问题,科学设计运行机制,通过建章立法加强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开展。同时加强与校级管理机构如学工部门、教学部门、人事部门、就业中心、心理辅导中心、总务后勤部门等的联系。加大育人导师、学业导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制定育人导师、学业导师的遴选和管理制度,实时有效督促相关导师履行育人职责。同时,强化学生对“双院制”育人模式的认知,专业学院应通过组织与专业相关的学业活动,增强学生的专业归属感。书院通过开展社区活动,举办沙龙和讲座以及社团活动等,增强学生对书院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对自己双重身份的认知,做到自由切换和转变角色。

(三)加强对书院的支持,实现“书院-学院”能量交换对等

双院共生协同发展意味着书院和学院都能够独立发展,相互的利益输送和能量交换是共存共赢的基础和前提。书院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要为书院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提供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大对书院的投入,支持书院的发展。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增加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教育投入,营造积极和谐向上的“共生”环境。促进两院“利益”点的共通,从而促进两者的能量交换,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5]充分发挥学院历史悠久、制度健全、师资队伍强大、设施设备先进等优势,促进学院对书院建设的支持。积极鼓励书院将自己建成“反哺”学院发展的角色,通过学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较高的学生管理能力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来提升学校和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从而提升学生招生规模和质量,促进学院的良性发展。

(四)强化监督考核制度建设,提升育人成效

为了提高育人成效,要积极对育人结果进行考核监督,出台考核制度,建立完善、立体的保障制度。建立导师激励制度,让更多有能力和有情怀的老师参与双院育人模式上来,为提高育人成效积极贡献自己的才智。增加对书院导师的编制投入和人数投入,适当减轻现有导师的工作量和育人压力,提高师生比,提高育人效果。将学业导师的工作纳入绩效考核,折算为工作量,并作为评优评先、职称晋级和干部选拔的一项衡量指标,从而提高学业导师的积极性。考核采用学生考评、督导考评、同级考评和双院考评相结合的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院和书院举办的各项活动,学生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困难,都要多找导师沟通和交流,充分发挥双院育人的作用。适当提高学生考评比例,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导师的工作进行量化调研,以便真实反映导师育人过程。同时要结合每学期的培养方案实时调整考核内容。建立完整的评估反馈机制,实现数据共享、公开透明,让导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为双院协同育人提供良好的信息平台。

总之,高校推行书院制改革,实行双院协同育人举措,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符合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高要求。双院制协同育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新时代新生事物,推行过程中不免会存在相关问题和出现相关困境,但随着制度的完善终会解决,从而实现协调共生,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剑平,牛炅.共生理论视角下“书院+学院”协同育人模式的探析[J].生活教育,2022(07).

[2]许圣道,白萌,张荣光.住宿书院与专业学院“双院制”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1(07).

[3]代中杰.书院、学院“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实践与研究——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J].管理工程师,2022(04).

[4]张辰婕,曹张子妍.现代高校书院制模式探索现状与反思[J].科幻画报,2022(07).

[5]翁婷婷,陈潘.从共存走向共生:共生理论视角下书院与学院协同发展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0).

(责任编辑:王义祥)

作者简介:甄莎(1987—),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书院制协同育人
试论书院制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重构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大学教育(2016年12期)2017-01-03 20:29:11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大学教育(2016年12期)2017-01-03 20:28:45
“书院制”模式下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若干思考
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19:20:51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31期)2016-12-16 23:31:56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65期)2016-09-22 22:05:50
双院制模式下的学生管理浅谈
智富时代(2015年9期)2016-01-14 05:27:15
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发展和启示
教师·中(2015年10期)2015-11-09 04: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