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娟,李世忠,周艳萍,吴 冰,杨 泽
(中山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广东 中山 528400)
关健词 真空静脉采血 溶血 原因分析 预防措施
真空静脉采血器,又被称为自动定量静脉采血器,是临床检验中常用的采血产品,其种类各式各样,都可以满足采集和检验血液标本。但无论采用哪种采血器,都存在一定量的标本溶血现象。溶血的发生会导致血液样本中物质发生变化,影响某些项目的检测结果,进而影响对患者的诊断评估、临床决策以及治疗效果,甚至造成不必要的医患矛盾。为了避免检测过程中出现溶血问题,医护人员应对检测前的采血过程进行严格把关,按照采血规范流程操作,避免因为操作不规范引起的溶血。针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溶血案例,作者与团队人员总结分析引起溶血的可能原因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措施实施标本溶血率有明显下降,现将有关情况归纳总结。
门诊采集的血标本1 000 份,溶血标本20 份,溶血率为2.0%。(见表1)。
表1 门诊采血溶血情况统计
在对真空静脉采血标本溶血采取相关预防措施之后,在1 003 份门诊采集的标本中,溶血标本仅2 份,溶血率为0.2%。溶血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血管塌陷,不够充盈所致。
真空静脉采血法采用全封闭式采血模式,真空采血管预留了适当的真空量。采血时,血液会自动吸入试管,因此其具有自动定量,安全可靠和高效方便的特点。其真空度所设计的采血量,误差值控制在±5%,误差源自于血液黏度的变化,又或者源自于试管内径的微细差别[1]。
消毒不完全:静脉穿刺处的消毒液(如碘伏或酒精)尚未充分风干,即为患者实施开始采血,可能导致残留的消毒液进入血液,引起溶血现象。
定位不准确:采血时,静脉穿刺的定位不准确,或者进针不准确,导致针尖在静脉内不断移动,可能引发血肿,进而导致血样溶血[2]。
过度止血:采血时,止血带捆扎时间过长或者捆扎过紧,会影响血流速度和流向,导致血细胞和血浆之间的平衡破坏,可能引起血液浓缩和凝血系统的激活,从而导致标本溶血[3]。
止血带位置不当:若止血带捆绑在伤口、结痂或伤痕处,会对血流产生不正常的压力,导致血液受损,引发溶血。
自身循环问题如患者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弹性减弱、静脉充盈不良、静脉塌陷,均可引起静脉管腔变小,使得负压管内血液流入缓慢,采血时间逐渐延长,进而导致产生溶血的现象。
真空采血容器在采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容器的设计和负压控制对于避免溶血现象至关重要。以下是容器不符合要求导致溶血的具体情况:
负压太大:如果采血容器的负压过大,血液会迅速流入容器,导致红细胞之间相互碰撞。这种碰撞可能会损害红细胞的膜,导致破裂并释放血红蛋白,从而引起标本溶血现象。
负压太小:反之,如果容器的负压过小,或者容器存在漏气问题,血液抽回的速度变得缓慢,导致负压管内间断性吸入血液,同时可能引入气泡,进而导致血液气化和混入气体,最终导致溶血[4]。
抗凝剂不足:采血容器中需要适量的抗凝剂,以防止血液在容器内凝结。如果容器中的抗凝剂不足,血液可能在容器内凝结,造成血球碎裂和标本溶血。
吸入量不足:如果采血容器未能吸入足够的血液,管内依然存在真空,这可能会导致溶血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管内的真空会继续吸取气体,从而破坏血细胞,引发溶血。
采血管的使用不当也可能对溶血产生影响[5],具体如下:
不均匀摇晃:如果采血管吸取血液后没有进行足够的均匀摇晃,血液内的成分可能会分层,导致某些部分更容易溶解,从而引发溶血现象。尤其是为患者采集多支血液样本时,必须确保充分摇晃以保持血液的均匀性。
摇血过于剧烈:过度强烈的摇晃采血管可能会导致血细胞破裂,尤其是在抽取后的凝血管或抗凝管摇晃过于剧烈时,容易引起纤维蛋白原的凝聚,导致溶血问题。
采血针头口径较小:采血管的针头口径较小可能导致高速采血过程中血流受阻,从而对血细胞产生不必要的压力,增加了溶血的风险。
为了预防溶血问题,正确选择真空采血管至关重要[6]。需考虑以下因素:
品质保证:在采购真空采血管时,应选择来自可靠供应商的产品,确保采血管的质量受到保证。检查供应商的资质和声誉,以确保采血管的制造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适用规格:确保所选择的采血管规格与具体采血任务相匹配。不同的采血管可能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血液分析和检测。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容量和规格,以避免过度或不足的真空力[7]。
负压控制:检查采血管的负压控制系统。负压应在合适的范围内,通常控制在正负5% 之内,以确保血液在采集过程中不会遭受过大的力量,从而减少溶血的风险[8]。
抗凝剂配比:了解采血管内的抗凝剂配比。确保抗凝剂的浓度适当,以防止血液在容器内凝结,这可能导致血球破裂和溶血。
负压释放机制:一些采血管配备了负压释放机制,可以根据需要释放负压,以避免在血液被完全抽取之前产生额外的负压。了解并正确使用这些机制,以降低溶血的风险[9]。
针对静脉穿刺不易的患者,避免过长时间使用止血带。过长时间扎止血带可能导致血液在采集过程中受到过多的负压,增加了溶血的可能性[10]。注意观察负压管内是否出现回血现象。如果出现回血,应立即松开止血带,并在抽血部位的上方有节奏地轻轻按压,以促使静脉重新充盈,增加血流速度,减少溶血的风险。这可以有效地保持适度的负压,防止血细胞受到不必要的破坏。在进行穿刺时,如果发现泡沫存在,及时调整针头的角度,以消除泡沫。如果无法消除泡沫,应及时送检带有泡沫的血标本,避免干燥现象的发生,因为干燥可能导致血细胞破裂。在采集血样时,将双向采血针尾部插入后,倾斜采血管,使尾部针头贴近采血管的侧壁。这有助于血液缓慢流入管壁,减少对红细胞的直接撞击,降低了破裂的风险。
热敷能够提高穿刺部位的温度,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这有助于使静脉更容易充盈,提高了成功采血的机会。热敷可以保持血管充盈,减少了静脉塌陷的可能性。充盈的血管更容易采集血液,减少了血液受压的情况,降低了溶血的风险。穿刺后,患者可能会感到疼痛,热敷可以减轻伤口周围的疼痛感,使患者更加舒适,减少焦虑和紧张,从而提高采血的成功率。
通常情况下,医护人员可以这样为患者进行采血:先抽取促凝管,再抽取抗凝管。如果同一个医护人员操作时,先抽取血清管,再抽取血沉或者凝血的抗凝管,方便进行摇晃。如果不同医护人员操作时,先抽取抗凝管,同时摇晃抗凝管。在摇晃的过程中,不宜大力摇动,以免因为振动,产生溶血。最佳的摇血方法:在2 个手掌中,来回滚动抗凝管,可以有效预防溶血现象。最佳的拔针时间:在抽取最后一管血时,当采血量还差0.3~0.5 mL 时,松开止血带,进行拔针,待试管内全部接收软管内的血液后,对管塞穿刺针进行拔除,利用干棉球,对穿刺点进行5 min左右压迫。采血后,标本不宜久放,不宜久放在空气中,也不宜保存在冰箱里,应将其立即送检。
在对患者进行采血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和体质,为患者配置合适的采血针、采血管。在使用止血带时,不宜使用超过40 s 的止血带。抽血前,医护人员应叮嘱患者不宜进食牛奶、油腻食品等。抽血前,禁止进食12 h。比如建议抽血前一天晚上不宜进食,如果需要进食,尽量暂时以水充饥,尽量避免进食辛辣食物或者影响血液检验结果的食物,确保血液检验更加准确、客观,进而避免影响诊疗结果以及临床决策。
总之,在采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统计和分析采血过程中出现溶血现象的原因,并采取有效解决措施,促使采血质量有所提升。通过实践发现,在对采血过程进行规范后,中心门诊的溶血率从2%下降到0.2%,提升了采血质量,避免因为溶血导致的检验误差,使得检验结果更加准确,为患者诊疗疾病提供了有利依据,进而促使患者得到妥善治疗,充分发挥了采血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保健中心的日常工作中,医护人员应主动对可能导致出现溶血现象的原因进行排查,避免出现不规范操作现象,以确保采血质量以及检验水平,进而使患者得到有效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