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
作者单位: 226000 江苏省南通市,上海大学附属南通医院/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脑外科
脑梗死临床发病率高,病情发展快,致残、致死率高,多易继发神经功能障碍,对患者生存质量产生不良影响,需尽早诊断与治疗[1]。常见治疗方法有溶栓和抗凝治疗,通过合理有效的干预方法可尽快恢复患者脑部功能,但不同的溶栓方式可能存在不同的治疗效果,传统静脉给药溶栓,疗效一般,在恢复患者血流速度与血流量方面效果不确切[2]。近来研究报道指出动脉介入溶栓治疗可弥补静脉用药的缺陷,对恢复脑梗死患者血流量与血流速度有积极影响[3]。鉴于此,本研究观察尿激酶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上海大学附属南通医院/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动脉组和静脉组,各84例。静脉组男44例,女40例;年龄49~85(72.45±8.90)岁;体质指数21.87~27.26(25.30±1.41)kg/m2;发病至就诊时间1~5(3.65±0.56)h;合并症:高血压53例,高脂血症57例,糖尿病16例。静脉组男41例,女43例;年龄48~83(73.04±7.89)岁;体质指数21.93~27.38(25.42±1.29)kg/m2;发病至就诊时间0.5~5(3.58±0.49)h;合并症:高血压55例,高脂血症60例,糖尿病14例。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标准: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经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无院外治疗史;发病至就诊时间≤4.5 h;患者脑功能损害症状持续1 h以上。排除标准:既往有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病史者;慢性颅内大血管闭塞者;精神疾病者;恶性肿瘤者;有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禁忌证者。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如脑保护剂、调血脂、活血化瘀、稳定动脉斑块、抗血小板凝集等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静脉组予注射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Co.KG生产)0.9 mg/kg,生理盐水溶解后静脉推注总剂量10%(10 min),剩余剂量连续静脉微泵泵入,60 min泵完,治疗中根据病情酌情给予20%甘露醇、降血压等对症支持治疗。动脉组在静脉组基础上,同时联合神经介入治疗,在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基础上,对闭塞血管及时开展动脉介入溶栓治疗,借助动脉置管,在目标血管或血管闭塞处推注注射用尿激酶(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10 万U溶栓治疗,流速稳定在(1~1.2)万U/min,检测患者脑部状况,尿激酶添加至闭塞血管显示开通之后,若长时间内仍未开通,则添加量不应>100 万U,同时保持造影时间<1.5 h,必要时采取抽吸或支架取栓,进行机械开通血管处理。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4]: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 d、1周、1个月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总分42分,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2)日常生活能力[4]: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 d、1周、1个月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分值0~100分,得分越高日常活动能力越好;(3)生活质量: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OL)评估,包括心理健康、自我评价、社会认可、日常活动4个项目,每个项目0~25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5];(4)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出血、颅内出血、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血尿等。
1.5 疗效评定标准[6]临床症状全部消失,NIHSS评分减少>90%为痊愈;症状明显缓解,NIHSS评分减少50%~90%为显效;症状有所缓解,NIHSS评分减少15%~49%为有效;症状无改善,NIHSS评分减少<15%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1 治疗效果比较 动脉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10%,高于静脉组的75.00%(χ2=4.786,P=0.029),见表1。
表1 静脉组与动脉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d、1周、1个月后,2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动脉组低于静脉组(P<0.01),见表2。
表2 静脉组与动脉组不同时点NIHSS评分比较分)
2.3 Barthel指数比较 治疗前,2组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d、1周、1个月后,2组Barthel指数高于治疗前,且动脉组高于静脉组(P<0.01),见表3。
表3 静脉组与动脉组不同时点Barthel指数比较分)
2.4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心理健康、自我评价、社会认可、日常活动评分高于治疗前,且动脉组高于静脉组(P<0.01),见表4。
表4 静脉组与动脉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5 不良反应比较 动脉组与静脉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2% vs. 8.33%,χ2=0.073,P=0.787),见表5。
表5 静脉组与动脉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近年来,脑梗死发病率不断增加,急性脑梗死最主要的发病原因为脑动脉急性闭塞,作为一种突发疾病,脑梗死表现为颅内高压,出现昏迷、意识不清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7]。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及时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及改善预后的基础保障。临床治疗有效方式包括血管再通、血管重建以及促进血液循环等,通常对患者实施血压调控、维持呼吸通畅、降低颅内压、防治感染、早期康复活动、强化营养供给等基础性治疗[8],同时通过早期溶栓能尽快修复患者脑功能,减少血栓损害脑组织[9]。
急性脑梗死治疗中,超早期溶栓治疗具有明显优势,作为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即利用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实现溶解血栓的目的[10]。阿替普酶为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效果较强,属于转基因技术药品,具有溶栓速度快、半衰期短、不良反应少的特点[11]。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在溶栓时间窗内及时治疗,能改善患者梗死区域的血液循环,有效挽救半暗区域的脑组织,降低血栓对神经元的损害,促使患者神经功能恢复[12]。本文静脉组实施静脉溶栓取得一定效果,总有效率为75.00%,证实使用阿替普酶溶栓疗法,可减少患者早期致残率,提升生活质量,改善疾病预后,但静脉溶栓治疗主要以静脉滴注与静脉推注为主,该方式需要药物剂量较大,同时由于全身用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易引发出血问题[13]。临床研究表明,对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动脉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动脉介入治疗主要在影像学基础上,对患者采用导管、导丝、球囊扩张等进行微创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堵塞和狭窄的情况,使血流量恢复正常[14]。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小对机体的创伤,能有效改善缺血部位血流情况,进而协助重塑神经系统,刺激缺血部位血管新生,降低神经元的继发性损伤,同时以介入溶栓方式给药,可显著增加局部尿激酶药物浓度[15-16]。尿激酶是一种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通过与血栓中纤溶蛋白发生反应,形成复合物,降解血栓中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进而发挥溶栓作用[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动脉组治疗1 d、1周、1个月后NIHSS评分低于静脉组,Barthel指数高于静脉组;动脉组总有效率高于静脉组。说明采取尿激酶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方案给药效果显著,且对患者机体创伤小,定位准确,不会增加脑梗死等的危险系数[19]。本研究中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尿激酶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恢复,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