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更国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第19届亚洲运动会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杭州举办,设置包括游泳、击剑、田径、足球等 31个奥运项目和武术、藤球、克柔术等 9个非奥项目。此次第19届亚运会在53个竞赛场馆举办,其中新建场馆12个、改造提升场馆25个、续建场馆8个、临建场馆8个。
为了能更好地展现美丽浙江,成功举办第19届亚运会,属地政府纷纷投资兴建、扩建、改建大型体育场馆。这些竞赛场馆在亚运会结束后,必将为当地百姓带来更多的运动场所,当地百姓的生活必将因为亚运会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一直以来,在一场大型综合性赛事之后如何对这些政府投入巨资建设的体育场馆进行经营管理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如何让这些投入巨额资金的大型场馆得到较好的利用,从而实现良性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这是政府、场馆属地业主和所有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者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想要更全方位地解决场馆赛后利用这个历史性的问题,就必须深刻领会政府支持鼓励体育产业发展出台的各项政策文件。2016年印发的《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与体育发展规律和浙江实际相结合,探索新时期我省体育改革发展道路。要坚持走创新发展、率先发展、转型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道路。大力推行以市场为导向的体育运行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大力推进竞技体育院校化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培养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牢记以人为本,打造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快乐体育、和谐体育、民生体育;大力推广“体育+”模式,引领体育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态势,打开现代体育发展新空间。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机制。到2035年,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全民健身更亲民、更便利、更普及;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极大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体育文化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极大提高,体育对外和对港澳台交往更活跃、更全面、更协调。2020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稳步发展。全省每年举办10项以上国际高水平赛事,培育100项国内品牌赛事,发展一批群众身边赛事活动,形成“一市多品、一县一品”赛事格局,基本建成以杭州为中心的大湾区体育城市群。而杭州亚运会坚持“以杭州为主,全省共享”的办赛原则正与这个目标不谋而合。由此可见,以举办杭州亚运会为契机,解决亚运场管赛后利用问题对发展浙江体育事业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杭州亚运会按照“中国新时代·杭州新亚运”定位以及“中国风范、浙江特色、杭州韵味、共建共享”目标,秉持“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会理念,坚持“以杭州为主,全省共享”的办赛原则设立六个赛区,即:杭州赛区、宁波赛区、温州赛区、金华赛区、绍兴赛区和德清赛区 。
图1可以看出杭州亚运会竞赛场馆的分布,涵盖金华、温州、宁波、绍兴、德清、淳安、桐庐等城市。这也足以说明“杭州为主,全省共享”的办赛理念,得以充分挖掘各个办赛城市的潜力,分享亚运会带给浙江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竞赛场馆的分散式布局,赛后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场馆的区域功能,造福一方人民,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图1 杭州亚运会竞赛场馆分布图
杭州亚运会在53个竞赛场馆举办,其中新建场馆12个,占比为23%,改造提升场馆25个,占比48%,续建场馆8个,占比15%,临建场馆8个,占比15%。
杭州亚运会场馆的建设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尽可能地利用现有体育场馆进行改造升级,正迎合了杭州亚运会节俭办赛的理念。做到“该花的钱一分不少,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亚运会场馆及设施尽量做到能改不建、能修不换、能租不买、能借不租。新建一个体育场馆除了要耗巨资构建体育场主体设施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杭州城市面积不大,土地资源匮乏,通过改造、提升老旧场馆,赋予老旧场馆以全新的生命力,使杭州城市的发展也有了新的时代特征。
杭州亚运会共设40个大项,59个分项,470个小项。想要全部通过改造、新建场馆去承办所有项目的比赛,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杭州亚组委通过临建一部分体育场馆,赛后再拆除,减少赛后的维护成本。
杭州亚运会竞赛场馆53个,责任主体,场馆性质各不相同。经过整理统计把53个竞赛场馆按照性质分类:高校竞赛场馆,省属竞赛场馆,市属竞赛场馆,杭外竞赛场馆。
53个竞赛场馆中高校场馆占8个,责任单位为各高校。省属场馆占3个,责任单位为浙江省体育局。市属场馆占30个,责任单位为场馆所在地人民政府或杭州市体育局或所在区管委会、杭州市教育局。杭外场馆占12个,责任单位为所在区人民政府。同时也可以看出,53个竞赛场馆全部都是政府所有。产权清晰,有助于场馆的实施工作推进,有助于赛后的统一管理。
杭州亚运会竞赛场馆53个,有运营单位的场馆42个,没有运营单位的场馆仅11个。早在杭州亚运会申办成功后,杭州亚筹办就立即着手开拓赛后的场馆运营规划,为赛后的场馆利用提前谋划布局,为场馆找到适合的运营单位。
由于杭州亚组委在筹备建设杭州亚运会相关场馆时,就非常注重对其赛后场馆的的利用问题,同时吸取国外举办大型运动会的经验教训,杭州亚运会场馆的建设理念就是在满足亚运会的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临时场馆的建设以及现有场馆的利用。在新建场馆的建设过程中会将其赛后的运营作为建设考虑的重要因素。在规模以及商业运营的模式方面,以四季运营的理念作为选择新场馆的位置以及构造方式的前提,以期能够在赛后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通过调查走访所有竞赛场馆,收集整理了当前阶段竞赛场馆的赛后规划情况,规划将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的场馆有12个,占比23%,几乎所有的场馆都对全民健身开放。充分体现了体育场馆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相结合的功能。调查中发现,高校场馆大都是进行学生的教学场地,目前没有规划对社会开放使用。但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好、使用好竞赛场馆,使场馆的使用价值最大化,高校体育场馆应该加大对社会的开放力度,来满足高校周边居民群众健身的诉求,而不能关其大门,谢绝社会闲杂人员入内体育活动。
2.1.1 借助亚运会提升场馆的软硬件设施。杭州第19届亚运会是一届大型的综合性运动会,政府非常重视,为了满足赛事要求,对已有的场馆进行维修改造,新建一些新的场馆,各个比赛场馆的软件硬件设施得到迭代升级。一个城市举办大型赛事的标志之一就是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大型赛事后,很多体育场馆成为了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例如,第28届雅典奥运会综合体育场,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主题馆-鸟巢,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主题馆-伦敦碗等,因为大型赛事的传播影响能力,杭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也给各个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的扩容升值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如同奥运会为北京留下了宝贵的奥运遗产一样,亚运会也会给杭州留下了宝贵的亚运遗产,比如承办赛事的各体育中心、体育馆、游泳馆、轮滑馆在亚运会赛后会对外面向市民开放。
通过对杭州亚运会53 个比赛场馆的实地调研以及相关资料查询,获得了关于各个场馆硬件软件设施迭代升级、无形资产扩容升值以及场馆外部环境优化、活动人群扩大,对杭州亚运会场馆赛后开发利用带来机遇进行分析。
2.1.2 场馆无形资产得到扩大提升。无形资产经营是大型体育场馆非常重要的一项经营业务,若经营得当,无形资产收入可以成为体育场馆的重要收入来源,从而有效提高和改善场馆设施的经营状况。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指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被体育场馆拥有,能够为体育场馆运营带来经济收益的各类物质形态资源的综合。
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的开发包括豪华包厢使用权、永久性坐席使用权、场馆冠名权、特许经营权、商业赞助开发权等内容。例如,北京五棵松体育馆商业赞助的开发收入与豪华包厢使用权的收入占全年运营总收入的60%。体育场馆冠名权是推动我国体育无形资产发展的重要环节,冠名权的收入是场馆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亚运会场馆赛后无形资产的开发还存在很大开发空间,可以对杭州亚运会的比赛场馆的冠名权进行开发。体育场馆冠名权能实现多方共赢,在为场馆运营融资、减轻政府财政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冠名企业在社会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杭州亚运会竞赛场馆53个,其中大型体育场馆9个,中小型体育场馆20个,高校体育场馆8个,专项体育场馆16个,为了研究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价值,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2.1 大型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对策。以杭州奥体博览城主体育场,黄龙体育场,黄龙体育中心体育馆,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等为代表的大型体育场馆,无论是举办过奥运会等大型赛事的城市,还是举办亚运会的杭州在赛后都会面临场馆开发利用的问题,如果赛后场馆经营得当,开发有方,不仅可以避免场馆的亏损,还能创造相当的经济效益,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因此,为了解决场馆日常维护成本较高的经济压力,本次亚运会赛后,各大型体育场馆必须要积极承办各种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和文艺演出活动,用以缓解财政上的压力。
2.2.1.1 积极承办各种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和活动,提高场馆利用率。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必须想方设法通过不断地承办国际、国内大型的体育比赛,保持场馆的高效适度的使用率,来化解场馆高昂的维护成本。在当前阶段,国家体育总局积极主动地支持各地举办体育赛事,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体育赛事的开展。亚运会的各个大型体育场馆,根据自身的定位,积极主动地引进国际国内比赛,积极地培育当地有影响力的大型赛事,作为今后城市发展的一张金名片。通过不间断地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引进更多的赞助商,用以支持场馆的健康发展。同时,大型体育场馆应承接一些大型的演唱会、商业会演、颁奖典礼、企业活动等大型商业活动,在场馆没有大型体育赛事举办的空档期安排这些大型商业活动,避免造成场馆的闲置。通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商业会演等大型活动有效提高场馆的利用率,提高场馆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曝光度,使场馆在群众和赛事主办商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极大地推动场馆的推广和运营。
2.2.1.2 深挖亚运会的无形资产,对以场馆冠名权和豪华包厢为核心的无形资产进行开发。大型场馆的冠名权和豪华包厢的开发是场馆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之一,历届奥运场馆的冠名权和豪华包厢的开发都很好地支持着奥运场馆的健康发展。雅典奥运会主体育馆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没有冠名权的日子里苦苦煎熬,几乎就要关门。在危急时刻,通过达成场馆的冠名权才得以生存。杭州亚运会的举办,为杭州带来了可观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为杭州留下了宝贵的无形资产。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契机。伴随着亚运会的举办,深挖大型场馆的冠名权和豪华包厢的开发。杭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数字之城,最宜居之城,杭州有世界遗产西湖、良渚文化村、大运河等金名片,这些都给冠名权和豪华包厢的开发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2.2.1.3 改变体育场馆功能单一的问题,以场馆为中心,打造周边商业集群。借助亚运会的影响力,开展以竞赛场馆为中心,以体育赛事、大型演出、专业培训为产品,引入文化、休闲娱乐等多种产业形态,改变体育场馆原本功能单一的问题,将这些场馆打造成集体育、休闲娱乐、实践消费为一体的商业集群,在吸引消费群体眼球的同时,提高了场馆的利用率,带动了周边商业集群的发展,这也实现了多产业融合发展。
2.2.2 中小型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对策。中小型体育场馆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属性。相对于大型及超大型体育场的高昂维护成本,中小型体育场馆的后期维护成本相对低了很多。船小好调头,要充分发挥中小型体育场馆这一独特优势。开展群众性的、公益性的体育活动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的同时,开展各种小规模的体育赛事、文艺演出、企业年会、会展等一些列活动。
2.2.2.1 扩大对外开放力度,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重。开展“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经营模式。在满足各种比赛和训练的同时,积极开展惠民的公益活动。逐步扩大场馆的开放时间和放宽健身对象,实行多种经营模式,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活动, 举办各种展览、展销会和各种社会、文艺活动, 开发场馆的经济效益。调查显示, 除了体育比赛和运动训练外, 健身活动和体育培训也是我国中小型体育场馆的主要开展活动, 也符合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使亚运体育盛会更多地惠及普通百姓。
2.2.2.2 打造以场馆为中心的周围特色商圈。近年来,特色商圈的作用越来越显现。特色商圈可以带动周边几公里的商业业态快速发展,商业业态又反哺体育场馆商业体的健康发展。以体育场馆为中心的特色商圈模式国内成功案例很多。例如,北京五棵松体育馆的“沉浸式”互动体验的商业模式,打造集文化、体育产业、休息娱乐、时间消费等为一体的商业集群,在吸引广大群众眼球的同时,为场馆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周边的商业集群可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体育产业中来,带动群众更清楚地了解场馆赛事活动信息,了解更多体育文化,体验新的体育运动。场馆在举办大型赛事、演唱会等活动时,也会拉动周边商圈的经济发展,不管是饮食娱乐还是酒店住宿方面。
2.2.2.3 构建亚运体育场馆战略联盟。由于中小型体育场馆占比众多,而且区域分布均匀,完全可以覆盖各区人民群众的需求,可以成立亚运体育场馆战略联盟,通过整合各自场馆优势资源,开展联合经营。战略联盟是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其优势主要表现在可以使企业从竞争关系转变为新型的合作关系,通过彼此的核心能力,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创造新机会等来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
首先,杭州亚运竞赛场馆组建战略联盟也是基于杭州亚运会场馆的独特优势资源,面对强大的外部竞争环境,各个体育场馆应该抱团取暖,整合各个场馆的业主集体力量,共同抗击外部竞争,同时也避免各个场馆的内部竞争。
其次,也契合杭州亚运会赛后的定位。通过举办亚运会,赛后杭州将打造国际赛事之都,陆续引进有影响力的国际赛事,将杭州打造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之城。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必定要整合亚运场馆的优势资源,组建战略联盟,共同承办国际大型赛事,来发挥整体效益。
第三,体育场馆的服务以及体育文化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必须要统筹各方资源,包括资金优势,做大做强。通过战略联盟,扩大了资产规模,更有利于体育场馆到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融资,也更能够获得资本的青睐,同时也更有实力去抵抗资本市场的大风大雨,使场馆战略联盟健康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共同分享战略联盟带来的经济效益。
2.2.3 单一特色型体育场馆开发利用对策。针对具有明显特色的体育场馆要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场馆运营方案。比如象山亚帆中心、桐庐马术、绍兴攀岩、绍兴棒垒球、温州龙舟、钱塘新区轮滑、滑板场等独具特色的运动项目,根据场馆自身特点,结合当地旅游资源,打通体育+旅游特色旅游线路。大胆引进全国性、国际性的体育赛事,打造国际一流赛马场,国际一流海洋赛事,国内、国际一流棒垒球比赛,国际龙舟赛等。针对一些小众的项目进行深度价值挖掘,如高尔夫、板球、击剑、小轮车、铁人三项等,结合当地的特点和场馆性质,组建专业管理团队进行赛事运作和专业化青少年培训业务。
将竞赛场馆转变为多功能场地,可以举办各种文化、社交、商业以及体育活动。例如奥体中心、黄龙体育中心、温州体育中心体育场、金华体育中心体育场等中大型体育场可以组织演唱会、展览、会议和商业展销会等。
实施“后亚运赛事场馆综合利用”工程:用好杭州亚运遗产,为重要窗口展示做出贡献。充分利用亚运赛会红利及其资源,评估引进一批经济价值高、落地性好、成长高的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如黄龙体育中心的女排世俱杯,国际皮划艇超级杯,FIH曲棍球世界超级联赛,2024全球电子竞技运动会,2024年世界箭联射箭世界杯,2025年国际射联射击世界杯以及2025年苏迪曼杯羽毛球比赛等国际顶级赛事等大型国际性赛事落户杭州。
对杭州亚运会举办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把控,充分挖掘亚运本身及其附带的各类无形资产内容,利用亚运效应,推动大型体育场馆的产业开发。在积极引进重大赛事基础上,自主打造精品赛事,逐步拥有自主IP赛事。着力开发体育场馆冠名权、赛事赞助权、独占权和以“观赛VIP服务、贵宾座位、包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核心无形资产,增加赛事和场馆服务项目。
充分利用杭州亚运所体现的中国特色、浙江特征和杭州特点所展现的中国元素、浙江优势、杭州韵味,借力“体育+”和“旅游+”的双侧对进,加大地标性建筑的亚运会场馆的旅游项目开发,为后亚运时代的杭州旅游增添经济增长点,如象山的亚帆中心、千岛湖的自行车比赛场、大小莲花体育场等竞赛场馆,利用场馆本身的建筑特色和设施,将其打造成旅游景点和观光地。可以开展导览活动、建立博物馆或举办体育主题展览,吸引游客前来参观。
结合浙江数字经济驱动力,构建亚运场馆的智慧平台建设。借助浙江打造“赛事之都”之契机,努力打造后亚运时期场馆智慧化平台和体系。根据亚运所拥有的赛事影响、赛事场馆、赛事故事、赛事新闻等丰富的赛事特色资源,有效利用后亚运时期所遗存的人文遗产和产业禀赋,做实、做好、做大、做强“互联网+体育+旅游+智造”等系列文章,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在智慧场馆综合利用方面,对场馆建设和运营所涉及的体育产品智造、智动项目研发、赛事经典包装以及全民健身、运动休闲、体旅融合、运动医养和数字消费等诸方面,进行创新性和创造性的整体规划、产业布局与项目设计,不断提升亚运场馆的智能化程度和智慧化水平。
将场馆回归社区,为当地居民提供举办社区活动的场所。可以组织社区运动会、义卖活动和慈善赛事等,促进社区凝聚力和社会福利。不断完善全民运动会制度,结合浙江地域特点和全民健身项目特色,重点抓好全省体育大会、海洋运动会、生态运动会、女子体育节、体育社团运动会、全民健身节、足球超级联赛、科技体育(模型)文化节、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会等全省性全民健身运动活动,精心策划,健全机制,着力打造成全省性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培育一批地方性特色品牌项目。从地方的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色出发,按照“一市一品”“一县一品”的要求,大力扶持和鼓励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发展,重点抓好绿色体育、海洋体育、民俗体育等特色体育的发展,形成特色品牌。推进经常化、多样化全民健身活动。按照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推动球类运动、智力运动、太极拳、广场舞、健步走等群众基础广的全民健身活动在城乡蓬勃开展,形成基层“群众天天有活动、乡村(社区)月月有赛事、乡镇(街道)年年有运动会(体育节)”的局面。推进企业场馆重大节日免费开放或低收费开放,增强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体育场馆的高效、良性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运营团队。优秀的运营团队离不开优秀的管理人才。而优秀的管理人才可以为体育场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各体育场馆应按照国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尽早建立场馆运营团队,为赛后场馆运营提早出谋划策。体育场馆不仅要聘请优秀的专业人才,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以及监督制度等,将薪酬制度与场馆的整体经济效益挂钩,调动场馆工作人员经营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建立进出自如的竞争性人事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竞争上岗,进行必要的减员分流,以减少冗员,提高运营效率。
后亚运时代,由于广大老百姓耳染目濡运动员的精彩比赛,激发了锻炼兴趣,会有一个健身新热潮。各体育场馆应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开展相关体育项目的专业化培训。将体育场馆打造为独具特色的体育培训基地。杭州市体育馆、黄龙体育馆、拱墅区体育馆、大小莲花体育馆、温州体育中心、金华体育中心等场馆在市中心,周边社区多,人口集中,把这些场馆用于体育培训和健身活动,将更好地为当地居民提供锻炼和健身的机会。同时,也可以租赁场地给体育俱乐部、学校或其他组织进行体育培训和比赛。
杭州借助亚运会为契机,全力打造“赛事之都”。通过引进具有世界性的体育赛事以及打造自有品牌赛事相结合,盘活体育赛事资源。在赛事引进方面,要引进国外优质IP赛事,可以借船出海,学到经验、技术,储备人才。同时,要注意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好赛事落地工作,向成熟的引进赛事学习可以借鉴的地方,引入自创赛事。在赛事打造过程中,要通过互联网基础和大数据技术,精准把握赛事的参与度、关注度、满意度等,为未来品牌赛事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此外,在培育IP赛事过程中,赛事部门要注重数据获取、数据清洗以及数据保护,同时也要通过各种渠道,如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平台等,进行传播。
结合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结合国家力推的湾区经济,着重把杭州、宁波、舟山、绍兴、温州、金华等几个城市的体育赛事结合起来,适当对接上海。可以打造滨江、沿海、环湖等赛事,如冲浪、摩托艇、帆船、游艇、横渡、沙滩赛事、马拉松、越野跑、自行车等赛事。
结合已有的赛事特点和优势,盘活资源,做大做强,形成系列赛事,特别要防止单兵作战,而是每个项目有2~4个地区联合做大形成联盟。如以杭州马拉松为龙头的浙江马拉松系列赛、浙江马拉松接力赛;越野赛、自行车、铁人三项等浙江系列赛事;结合田径特色,在金华、嘉兴打造田径赛事;结合赛车场馆,在绍兴、宁波、龙游打造赛车赛事;杭州、温州、衢州和平湖的棋类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