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顺德 528300)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阶段,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就业竞争力。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智慧学习空间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领域。智慧学习空间以其开放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智慧学习空间建设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技术支持不足、师资培训不够、学生参与度不高等,这些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和解决。本研究将基于实证调研的方法,全面分析高职院校智慧学习空间的建设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为高职院校智慧学习空间的优化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同时对于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智慧学习空间是一种创新的学习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来提供支持学习和教学活动的空间。在当前数智经济和产教科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智慧学习空间进一步发展和演变,更加紧密地结合数智化技术、产业需求和教育实践,这种融合使智慧学习空间具有以下特征和优势。
1)数字化技术支持。智慧学习空间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5G、VR&AR 等,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智能化的学习体验[1]。
2)数据驱动方法。智慧学习空间通过收集、分析和利用学习者的数据,以及产业和教育领域的数据,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精准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3)产教科融合。智慧学习空间注重将学校、产业和科研机构紧密结合,将实践性的产业项目和教学内容相结合,促进学生的产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互动与协作。智慧学习空间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协作,通过在线协作工具、社交学习平台等,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实践导向。智慧学习空间注重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模拟实验、实际项目等实践性任务,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增强他们在真实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来收集数据,样本来自广东省的5 所高职院校: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这些院校正在进行智慧学习空间的建设和应用实践。数据样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获取,调查时间为2023 年4—5 月。共发放了913 份问卷,收回了897 份问卷,有效问卷为883 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6.71%。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还对这5 所高校的部分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进行了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全面了解高职院校智慧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情况,为进一步改进智慧学习空间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建议。
本研究结合国内外学习空间评价的量表以及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包含10 个一级指标,30 个二级指标的智慧学习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本研究采用了1~5 分的李克特量表,其中1 代表非常不满意/ 非常不同意,5 代表非常满意/ 非常同意,参与者在每个问题后的选项中选择适当的数字,以表示他们对各个方面的评价程度(如果问卷答案选择“是”或“否”,“是”用5 表示,“否”用1 表示)。笔者使用了问卷星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收集参与者的意见和反馈;同时,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情况,设计了开放式访谈提纲,与教师和管理者进行了深度访谈;收集到的数据经过整理后,使用SPSS26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表1 智慧学习空间评价指标体系
2.3.1 信度检测
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结果显示(如表2 所示),问卷使用的Cronbach's alpha 系数较高,介于0.805 到0.885 之间。修正后的项与总计相关性(CITC)的值在0.612 到0.698 之间,表明每个项对总体评价有一定的贡献。整体Cronbach's alpha 为0.858,表明测量工具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靠性。综合而言,本研究对10 个维度指标进行的信度分析表明数据的信度质量高,可用于进一步分析。
表2 Cronbach-α 信度检测
2.3.2 效度检测
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效度分析。由表3 可见,KMO 系数范围为0.801 至0.892,整体KMO系数为0.871,显示变量之间具有较高的共变性,支持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显著性值为0.000,符合因子分析的基本假设,进一步验证了问卷的结构效度[2]。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问卷在结构效度方面表现良好,变量之间具有较高的共变性和相关性。
表3 各维度及整体效度检测
2.4.1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正态性检验
对智慧学习空间评价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计算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等指标,以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和中心趋势[3]。本研究总样本量为883,检验结果显示P 值<0.05,表明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详细的描述性统计和正态性检验结果请参见表4。
表4 描述性统计与正态性检验结果
由表4 可知,问卷调查统计各指标的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是效果评价、互动协助、设施设备、教学方法、资源建设、教学平台、教师能力、技术应用、支持服务、产教科融合实践。由此笔者对目前高校智慧学习空间的建设现状、应用效果进行以下分析。
1)效果评价(4.4145 分)。该指标的平均得分最高,说明受访者对智慧学习空间的效果持有较高评价。这可能意味着学生在智慧学习空间中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成果和学习体验,学生对其教育效果表示满意。
2)互动协助(4.3386 分)。该指标得分较高,显示智慧学习空间提供了良好的互动和协助环境。意味着学生能够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和合作学习,获得必要的支持和协助,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3)设施设备(4.2480 分)。该指标得分相对较高,说明智慧学习空间的设施设备质量较高。学生可能享受到先进的技术设备、舒适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学习工具,提升了他们的学习体验和效果。
4)教学方法(4.2197 分)。该指标得分较高,表明受访者对智慧学习空间中的教学方法持有较高的评价。这表明教师在智慧学习空间中采用了创新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提升学习效果。
5)资源建设(3.9253 分)。该指标得分较高,说明智慧学习空间中的资源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和支持。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可访问性,以及学习材料和工具的提供,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资源。
6)教学平台(3.8754 分)。该指标得分相对较低,表示学生对智慧学习平台的评价较为一般。可能学生对平台的易用性、功能性或界面设计等方面有一些不满意或有改进的空间。
7)教师能力(3.7407 分)。该指标得分相对较低,说明学生对教师在智慧学习空间中的能力评价较一般,存在一些教师技能、指导能力或与智慧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改进空间。
8)技术应用(3.7044 分)。该指标得分相对较低,表示学生对智慧学习空间中技术应用的评价较一般。学生认为技术应用的效果不够理想,或者技术支持和培训方面还有待改进。
9)支持服务(3.2299 分)。该指标得分较低,显示学生对智慧学习空间中的支持服务不太满意。学生认为学校或教师在提供学习支持和帮助方面还有待改进,例如学术咨询、学习辅导或技术支持等。
10)产教科融合实践(2.5980 分)。该指标得分最低,说明学生对智慧学习空间中产教科融合实践的评价较低。可能存在产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与整合不够紧密,无法充分体现实际产业需求和学校课程的结合。
2.4.2 相关分析
根据前文分析,样本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特征。为了研究智慧学习空间的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笔者采用了非参数方法中的Spearman 相关性检验,对1~9 项一级指标与效果评价进行相关性检验。
由表5 可知,效果评价得分与设施设备、资源建设、教学平台、互动协作、教学方法这5 个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显著性水平达到1% 以下;效果评价得分与教师能力在5% 水平上显著相关。这表明良好的数智化设施设备可以改善学习环境,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果,先进的教学平台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工具和功能,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成果,良好的互动协作能够促进知识交流和学习成果的共享,从而提高学生在智慧学习空间的学习效果。技术应用、支持服务、产教科融合实践与效果评价之间不具有显著相关性,可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优化技术应用方式,加强支持服务的质量和及时性,以更好地支持学生在智慧学习空间的学习。产教科融合实践与效果评价之间的关系较弱,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推进产教科融合实践,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果。
表5 Spearman 相关性检验结果
综上所述,对智慧学习空间的9 个一级指标与效果评价的相关性分析,可以了解这些指标与学习空间评价的关联情况。设施设备、互动协作、教学方法、教学平台、资源建设和教师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对于学习效果具有积极影响,是评价智慧学习空间效果最重要的因素。改善设施设备的质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协作、加强学习资源的建设、提升教学平台的先进性、优化教学方法以及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能力都是提高智慧学习空间效果的关键。而技术应用、支持服务和产教科融合的改进仍然需要进一步关注。这些结果为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以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智慧学习空间的设计和实施。
根据上述实证研究的结果,结合我国高校智慧学习空间的推进建设过程以及部分高校师生的体验反馈,可以发现目前智慧学习空间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技术应用和支持服务两个指标分数均值在10 个一级指标中排名靠后,表明智慧学习空间在技术应用和支持方面的建设有待提高。在技术应用方面,可能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技术培训不足,导致教师和学生无法充分了解和掌握智慧学习空间中的技术工具和应用,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其次,选择的技术工具和平台可能缺乏全面评估,导致选用的技术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浪费资源;此外,不同技术工具和平台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也存在,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遇到困难,技术整合应用不足[4]。在支持服务方面,首先,可能存在技术支持不及时,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人员,导致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智慧学习空间时无法及时解决技术问题和故障;其次,缺乏个性化支持,无法满足学生和教师个体化的需求,影响教学和学习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改进策略:首先,加强技术培训,提供针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课程,帮助他们熟练掌握智慧学习空间中的技术工具和应用;其次,进行全面的技术评估,确保选择的技术工具和平台符合实际需求,提高技术的适用性和可靠性;此外,加强技术整合应用的研究和实践,确保不同技术工具和平台的兼容性,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在支持服务方面,加大技术支持团队的建设,确保及时响应和解决技术问题;同时,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服务,满足学生和教师个体化的需求;另外,加强设备和系统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智慧学习空间中教师能力这一指标得分较低(3.7407 分,排在倒数第4位),表明多数高校拥有先进技术却缺乏与技术相匹配的人才,导致智能技术设备的使用率和普及率低下,从而影响了智慧学习空间的推广和有效利用。教师技术应用能力不足,不熟悉智慧学习空间的技术工具和平台,无法充分利用其功能和资源进行教学。教师缺乏良好的教学设计和创新能力,未能将技术与教学有效结合,设计启发性和互动性的学习活动。数字素养不足,教师需要掌握信息检索、数据管理和数字内容创作等能力,但缺乏相应的培训和支持。个性化教学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教师间协同合作能力不足,无法有效利用智慧学习空间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和分享。
为了提升教师在智慧学习空间中的能力,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提供技术培训和支持,帮助教师熟悉和掌握智慧学习空间中的技术工具和平台;其次,组织教师培训课程,培养教师在智慧学习空间中的教学设计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强数字素养培养,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数字内容创作能力;另外,为教师提供支持和资源,鼓励他们在智慧学习空间中开展个性化教学实践;最后,建立教师间的合作机制,促进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和经验分享。
调查问卷统计数据中,产教科融合实践这一指标得分最低,仅有2.598 0 分,表明高校在智慧学习空间建设中的产教科融合实践不够深入,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深度融合,未能充分整合产业界资源和教育实践,限制了学生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学习体验;2)学生参与度有限,可能由于缺乏对智慧学习工具的了解和有效利用,或缺乏动力和能力主动参与产教科融合实践;3)评价和认可体系不完善,传统评价标准无法全面衡量和认可学生在智慧学习空间和产教科融合实践中的表现和能力;4)资源不平衡,部分高职院校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限制了智慧学习空间和产教科融合实践的规模和质量。
为解决这些不足,高职院校应加强智慧学习空间和产教科融合实践的整合,推动教师角色转变和教学方法创新。学校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产教科融合实践活动,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此外,需要完善评价和认可体系,以充分反映学生在智慧学习空间和产教科融合实践中的表现和能力。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智慧学习空间和产教科融合实践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其全面发展。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智慧学习空间的设施设备和教学平台两个指标分值分别为4.248 0 分和3.875 4 分,属于排名中上的指标,表明这几所高校在数智化教学设施和平台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并有所成效。然而,通过与个别教师和学生的深度访谈可知,目前智能设施和教学平台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智慧教学设施方面,高校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以进一步提升智慧教室的设施水平,包括提升网络在线课堂的应用程度,使其能够更好地支持远程教学和互动学习。此外,还应注重移动端课堂的建设,以满足学生在移动设备上学习的需求。其次,在智慧科研设施方面,高校应扩大智慧科研设施的普及率,提供更多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以促进科研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此外,高校需要加强对智慧公共设施的投入,包括安全报警系统、智能化建筑设施管理系统等,以提升校园的安全性和环境质量。在构建智慧学习空间时,高校需要密切关注技术的更新和发展,并相应地进行硬件平台的升级和维护。
智慧学习空间资源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资源类型单一,主要集中在静态素材类的数字资源上,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和兴趣。2)缺乏有效的资源获取和更新机制,影响学校提供丰富、准确、有效的学习资源。3)资源质量和可信度问题,存在低质量、过时或不准确的资源,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4)缺乏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学习资源推送机制,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5)资源共享和合作机制不健全,限制了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与外部资源提供方之间的资源充分利用和优化。
为改进智慧学习空间资源建设,可提供多样化的资源类型,包括交互式课件、教学视频、模拟实验等;建立有效的资源获取和更新机制,关注最新的教育资源并及时更新,确保资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加强资源质量管理,建立评估机制,确保资源的质量和可信度;建立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机制,根据学生的兴趣、学习风格和能力,推送适合他们个体需求的学习资源;建立健全的资源共享和合作机制,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与外部资源提供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和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