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基础设施的集约化与空间公共化

2024-03-05 01:41刘慧杰汪佳琪
浙江建筑 2024年1期
关键词:风貌基础设施历史

刘慧杰,汪佳琪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6

0 引言

历史街区基础设施老旧,空间尺度狭小,保护法规严格。在其中推进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增加公共空间,达成与新兴城区平权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1]存在天然难度,而这本是共同富裕在历史街区更新中的应有之义。

1 设计背景

1.1 在地概况

越都社区地处绍兴市中心。春秋时范蠡依托辖区附近府山地貌,于山体及其东南麓修筑勾践小城,历经两千多年沿革,城址未变,格局依旧,是为绍兴城市滥觞[2]。社区辖区面积0.6 km2,现有居民1 885 户,5 257人。历经多轮建设,辖区内既有越都商城这类20世纪90年代新建的仿古商业建筑,也有井巷、仓桥直街等完整连片的传统街区。游客进入石门槛历史街区的主要道路之一位于用地西侧(图1)。

图1 场地区位

作为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的一部分,越都社区“共富风貌驿”选址北抵越都商城,南达越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西至石门槛历史街区保护范围线,东接6 层居民楼。场地被公共厕所、10 kV变电所、临时警务室、临时垃圾房与杂乱低效停放的机动车辆充塞,成为城市消极空间(图2)。

图2 用地选址

1.2 问题梳理

作为“契约化”共建的这一基层治理模式发源地,越都社区社会治理水平始终走在前列。省文明社区、省示范社区等诸多荣誉加身,百尺竿头如何更进一步?进一步提升城乡风貌,提高居民获得感,成为社区与设计方的共识,也成为共富风貌驿建设着眼点。通过群众需求调研,在地干部座谈,功能定位调查,笔者梳理出以下焦点问题:

1)缺乏易达、高品质的室外公共空间

老龄化的社区人口结构,历史街区的物质本底,都指向一种对高品质室外公共空间的渴求,社区步行范围内没有提供相应的理想场所。

2)富有潜力的场地被低效消极利用

现状场地内变电所、公厕作为刚需的基础设施,被孤立设置于老城稀缺的公共性空地的中央。在片面的技术理性导向下,满足间距与防护要求后,场地本身成为消极的剩余,沦为边角废料。

3)现有公共活动用房可达性弱

现有公共活动用房设置于社区办公楼4层和5层,分时利用不便,共时利用存在干扰。后期的装修改造导致用房不能满足消防疏散要求,存在安全隐患。

4)社区办公楼与紧邻的历史风貌区极不协调

3)间接性关联关系。间接性关联是指同一视图或者不同视图档案特征之间存在的不同于同一性关联和相关性关联,需要通过特征关联图路径拓扑关系推导出的关联关系。不失一般性地假设f1,f2,f3∈R,若e1=f1↔f2,e2=f2↔f3则有e=e1°e2=f1↔f3。给定路径e可包含ei的阈值,当e<δ时,所属路径经过不相邻的结点之间存在间接性关联关系。

20世纪80—90年代新建的中走廊板式多层建筑,体量高大,造型生硬,外墙材料价廉质次。

5)独特的景观资源禀赋未作利用

场地戏剧性地处于绍兴古城三山二塔山水形胜格局的几何中心,也是进入石门槛历史街区必经之路,却缺乏吸引点和引流能力,缺乏体验的场所和体验的方式。

6)地面露天停车影响风貌和安全

作为步行街区与车行街区的交界区域,人车混流,停放方式随意低效。

2 设计回顾

2.1 作为触媒的基础设施集约化

与城市增量开发事先规划、预留基础设施用地不同,历史街区历时性演变面临层出不穷的新增基础设施,限于街区内部空间普遍狭小,它们往往被安置在核心区与新建城区之间的过渡地带。越都共富风貌驿的选址地块,正是这样一个过渡地带,住宅、商场、办公楼这些街区主体逐一安顿之后,基础设施便见缝插针,各自为政地填充剩余空间。因此集约整合基础设施以腾出空间,成为共富驿设计的起点。

在现有的功能中,通过梳理社区既有办公空间,垃圾房与警务室得以腾退搬出;公厕与10 kV变电所限于服务半径须原址保留,临时停车位因历史街区车辆禁入而成为刚需,除以上三要素以外,功能清单还包括为周边居民提供活动场地,以及面向更大区域和人群展示社区共同富裕成果。

图3 基础设施服务核

图4 剖透视图、平面图

图5 服务核入口透视图

将单一功能、封闭形态、各自为政的基础设施,整合转化为集约、多功能、造型有趣的社区能量核心,留出了腾挪的空地,成为进一步空间营造的触媒。

2.2 落位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更新

越都共富风貌驿比邻的井巷,是进入石门槛历史街区的几条主要路径之一,这意味着设计须放在历史脉络之中。越都社区整体的街区肌理复杂:北部为绍兴大剧院及城市广场,是城市等级的公共活动中心;西南部为石门槛历史街区;东南部为新建多层建筑、零星传统合院与鲁迅小学运动场地的大尺度空白间杂的状态(图6)。以实体论,从市级剧院到私家台门,尺度相差10多倍;以虚空计,从市民广场到民宅内院,尺度相差也近10倍。共富驿恰好处于多个年代、多种功能、多样风貌的交汇点上。共富驿的设计缝合起周围复杂的空间形态,为居民提供一个活动场所的同时,自身成为一个标志物,成为提示历史街区的先导空间。

图6 越都社区肌理

中国传统建筑中,屋顶是限定建筑空间最重要的要素。越地建筑向来有“螺蛳壳里做道场”的传统[3],承其精神,设计以一个坡屋顶为场地带来集中的庇护感,激发各种活动。屋顶轮廓投影对齐用地边界,内圈沿螺旋坡道画出一个ρ字,南侧限定出一处集中活动场地;北侧紧邻商场,容纳原有的停车位;西侧顺井巷路径延伸形成进入历史街区的引导(图7)。

图7 总平面

屋顶造型提取历史街区高低错落的瓦海意向,结合场地周界,抽象为一种外边界定义清晰、内边界自由、形态起伏的屋顶形式。这种起伏有意在场地北入口所见的屋脊做抬升,意在遮挡20世纪90年代所建多层办公楼的突兀。

主入口处屋面、铺作层及檐下空间高度控制2∶1∶3的比例,回应传统建筑单体制式。屋顶使用留有间隙的深灰色金属薄板抽象并半透明化传统建筑的瓦片材料,并在屋面结构层间铺设木作暗示传统建筑的铺作层,在构造中演绎传统(图8)。晴空时阳光穿过瓦片、层叠的铺作间隙洒下斑驳光影,营造一种独特的檐下空间体验(图9)。

图8 分解轴测图

图9 主入口透视图

2.3 化入古城景观格局

围绕服务核设置的坡道自场地中央小广场起盘旋而上,直达社区办公楼高楼层,既解决了其内社区公共活动用房的消防疏散问题,增加其可达性,又化解了流线干扰与分时利用难题。同时,在办公楼上增设景观平台,引入立体种植,共富驿与办公楼以一个整体成为社区的标志与核心(图10)。

图10 鸟瞰图

人行坡道路径的外圈,是屋架铺作层LED椽头构件构成的灯光装置长卷。人行其中,步移景异,观者在数字素材和鲜活生活中无缝切换,达成对共同富裕成果的沉浸式体验(图11)。

图11 坡道透视图

在针对这种盘旋路径所见景致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共富驿恰好位于绍兴古城三山二塔宏大景观格局的几何中心位置,行进的过程“起始仰蕺山,徐进观府山,回首瞭塔山”,小建筑与绍兴古城之间,无意中建立了个体可感的时空关联与人文线索(图12)。

图12 古城格局

3 反思

作为历史街区小微空间嵌入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一次尝试,越都共富驿从设计构想到真正实施仍存在距离,对造成这种距离的内在因素的梳理恰是对设计本身的一种源头性的反思。在城市更新、盘活存量日渐成为主导的当下,从个案中发现共性,从共性中梳理出结构性难点,为制度性的突破与体系性的革新提供有针对性的注脚。

3.1 物权界定的难度

共富风貌驿的用地并没有一般意义上城市建设用地清晰的权属界定,建(构)筑物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和法人主体。基础设施集约化这一设计操作面临着土地用途更改、房产确权,以及建设合法性的多重难题。

不同于先划定征收范围,完成全部征收后对地段内土地进行整体收储,然后根据控详规划,以划拨或出让方式将土地使用权转到新的产权开发主体手中的通常土地运作方式,越都共富驿的选址地块,恰是过去几十年粗放式城市发展,急剧的城镇化速度,以及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叠加产生的典型小微消极空间。不同于通常的土地运作方式,这类城市间隙里的小宗地块,难以集中收储和流转。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资产确权和土地征收流转规程,促进可持续更新,就必须探索相匹配的土地管理制度。同时,规划编制与管理也须适应这类空间的先天特征,做到与土地管理制度的调整相向而行[4]。

3.2 现有标准、规范的制约

越都共富驿所处的历史街区小微空间,与现行建筑、市政规范之间存在诸多难以填平的鸿沟:消防通道宽度、建筑间距控制、绿化率、日照要求等等。现行规范通常以新建城区为对象来制定标准,若因这类空间难以满足其要求,就指责其形态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进而把满足规范条文作为在此类空间中拆房扩路的依据,既是对城市小微空间特殊性的认识不足,也是对设计规范体系的理解不深。历史街区小微空间的嵌入式更新呼唤一种建设标准上的适度差异,一种性能化导向的规范体系[5]。

3.3 利益协调之困

在可预见的当下,共富驿这类嵌入式公共服务设施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补贴和国企融资。探索居民自主更新和民间资本介入的可能性,需要在平衡公益性的同时,引入结合古城历史文化的商业开发。将产业经济的自我造血功能植入社区服务项目中,实现政府平台、产权人、运营者三方的微利共赢[4],这当然是最为理想的结果。

现有适合这类模式的运营项目往往培育周期长、利润水平低,与基础设施及土建工程的一次性巨额投入相比,可谓杯水车薪、聊胜于无。为街区服务设施的持久运营培植强健的经济依托,是尚待各方持续探索的课题。

4 结论

人民的美好生活是社会发展永恒价值目标。以此为出发点,越都社区共富风貌驿对嵌入式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作了一次尝试。在对设计方案技术手段、美学意境乃至景观都市史线索的回顾之余,通过对方案实施可行性的反思,推及制度设计与规范制定需要适应城市更新的特殊要求,历史街区小微空间更新需要各方从观念方法到技术路径的根本转型。

图片来源

图12:《浙江古旧地图集》上卷P146;

其余图片均为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风貌基础设施历史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新历史
库车城市风貌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