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更新视角的老城区驿站设计
——以江山市中山驿站为例

2024-03-05 01:41姚之瑜郑叶路王与纯
浙江建筑 2024年1期
关键词:江山市老城区中山

姚之瑜,郑叶路,王与纯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6

0 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更新”阶段,对城市更新模式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在高质量型发展成为普遍共识的大环境下,利用城市微小设施撬动周边城区空间提质的方法被视为一种崭新且有潜力的途径[1]。目前,一些一线城市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城市驿站,这些驿站不仅是城市的功能节点,也是市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它们已成为促进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浙江省内也掀起了城乡风貌整治、城市有机更新,以及共富风貌驿站建设的热潮,如何利用城市隙地创造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盘活老旧城区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热点话题。

目前,城市驿站建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现有的老城区中,城市驿站因设施陈旧、环境不佳、服务功能不足等问题,其应发挥的作用受到限制,其潜力被严重低估,甚至成为城市空间的“死角”[2]。第二,目前在城市驿站设计和规划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不足,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个驿站的设计,缺乏对城市驿站在老城更新中全局性、系统性的考虑。第三,关于城市驿站如何与周围环境产生互动,如何对老城区产生正面影响,现有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和方法。第四,城市驿站在设计上缺乏在地性,无法与周围的城市环境形成良好的融合[3]。

因此,通过优化和创新城市驿站来推动老城区的更新,能够填补该研究领域的空白,是一个新颖且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研究方向。在此背景下,从城市更新视角出发,以江山市中山驿站项目为例,本文旨在探索优化设计策略,以期进一步完善城市空间功能结构,织补周边城区步行空间体系,梳理老城区公共空间脉络,平衡旧城区的文脉保护与更新之间的关系,从而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提升江山人民的生活品质。

1 城市微更新理论研究

从中医的“辨证施治”、城市修补理论和有机更新理论三个理论基础出发,探讨其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将其作为老城区驿站建筑设计的理论依据与设计切入点。

1.1 城市针灸理论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针灸治疗强调“辨证施治”,其基础在于对穴位的刺激法,正确选取经脉、穴位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样,“城市针灸”的原理也与中医针灸类似,它是对特定的城市区域进行精确选择,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更新调整,从而产生一定的效果,发挥正面的作用[4-5]。在“城市针灸”过程中,如何正确选择穴位和介入的手法是更新调整成败的关键所在。它着重于采取“点式切入”的方式,在特定的城市范围内进行小尺度的更新调整,以此作为范例。

1.2 城市修补理论

城市修补理论(Urban Patching Theory)是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的一个理论框架,旨在强调通过小规模地、渐进地、局部性地介入来改善城市空间[6]。这一理论强调城市发展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倡导通过局部性的干预来解决城市中的问题,而非进行大规模的拆除和重建。这一理论倡导社区参与城市修补的决策过程[7]。通过与居民和相关利益方的密切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从而制定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修补计划。同时,为城市规划师和设计者提供了一种更为灵活和可持续的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

1.3 有机更新理论

沙里宁在其论述中首次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这一概念,将城市比喻成一种有机体,由城市中的个体共同创造,同时将个体形容为许多“细胞”。随着西方城市更新理论研究的发展,我国老一辈建筑师也投入到发展并继承传统城市历史风貌的探究中去。紧接着,吴良镛教授将“有机更新”这一概念引入国内。该理论表述为,城市有机更新的运用要与当地真实的生产生活环境相契合,因地制宜推进发展,并在适当规模尺度中进行实践[8]。同时引入时间因素,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改造,不仅要改变当下,还要考虑对未来的影响。强调要有计划、有秩序地对城市建筑空间环境进行更新,从小范围逐步扩展到大空间,尊重空间内部的稳定和变化,改造过程要渐进有序而非机械地大规模拆建[9]。

综上,这三大理论基本可以涵盖城市微更新领域的几种思考模式,从而为该类型城市驿站研究提供了多样与灵活的解决途径。其中,可以认为功能布局全局化、城市空间关系系统化、新老城区环境有机融合是本类型驿站建筑设计的关键点(图1)。

图1 江山市中山驿站效果图

2 江山市老城区现状

2.1 江山市老城区的特点

江山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钱塘江的上游,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南邻福建浦城,西接江西玉山、广丰,素有“东南锁钥、入闽咽喉”之称,是浙江省的西南门户[10]。江山市老城区作为历史悠久的地级市老城区,历史底蕴深厚,保存了大量历史建筑、文化古迹和自然遗产,为城市增添了浓厚的历史底蕴;同时,江山市老城区的街区布局相对紧凑,形成了许多窄巷和口袋公园,这种布局使城市空间更加连续,能承载丰富的市民日常活动,使老城区充满生活气息;此外,江山市老城区是当地的商业中心,聚集了许多传统商铺和手工艺品店,这些商铺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购物,从而增强了老城区的人文氛围。

2.2 江山市老城区的问题

20 世纪以来,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老城区经历了快速的土地功能变迁和人口迁移,逐渐转变为以商业服务、文化服务、金融服务、居住为主的城市功能片区。在功能迁移后,老城区发展步伐减缓,具体包括以下问题:

1)步行体系混乱。老城区的步行空间本就有限,仅能勉强满足居民的通行需求,然而非机动车的随意停放、机动车占路停车等现象又让有限的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同时不连贯的公共空间和缺乏活力的街道界面导致居民的步行体验更加糟糕。并且,对于老年人和青少年居多的地级市中心区,塑造更多有品质、宜步行的休闲场所供人活动,才能真正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基础设施落后。由于老城区建设年代久远,其基础设施如公共建筑、道路、排水、供电等存在严重的老化现象,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整体风貌。

3)居住环境较差。由于人口密度高且建筑老旧,江山市老城区的居住环境品质较低,主要表现为绿化公园缺少、休闲空间贫乏、卫生条件不佳等。

4)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随着城市的发展,由于功能需要而新建的大体量建筑容易破坏旧有城市肌理,如何在满足新建建筑功能所需的同时,让它良好契合老城区周边环境、延续场所文脉是至关重要的设计议题。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老城区的服务功能与文化功能,推动城市品质再升级和老城区有机更新,中山驿站项目计划落地于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主城区腹地(图2),紧邻鹿溪中路(城区主干道)与中山路(城区支路)交叉口,北侧紧邻居住区,东侧为鹿溪渠,南侧隔中山路与中山小游园(城区公园)相望。

图2 项目区位

3 基于城市更新视角的中山驿站设计

基于对功能模糊的城市驿站如何在配套完善的主城区生存的考量,为了更好地利用城市隙地的物理环境盘活建筑空间,设计以城市针灸理论为基础,以人们“抄近道”的本能行为作为切入点,打破建筑界限,在城市隙地中还绿于民,复兴独属于江山的城市市井生活,满足周边居民多元化需求。

首先,根据拆除建筑的退界距离来设定新建驿站的体量,以确保新建建筑的界面与周边的沿街界面保持连续。其次,基于人们倾向于选择近路的心理,在街角区域斜切建筑体量留出一条通往城市公园的步行捷径。再其次,继续分割建筑体量另设立一条步行街,这条步行街不仅连接了住宅楼的入口,还与鹿溪渠共同围合成一个社区院落。同时,使建筑屋面向两边起翘,让市民在屋面上活动时,不仅可以在不同高度欣赏中山老街的梧桐树,还可以向西眺望整片老城区。然后,将屋面中部向2层折叠,在打造出大量灰空间的同时,形成一个大台阶,将“捷径”上的人流引入建筑内,使建筑成为翻折的地表并自然地融入公共生活。最后,通过安排不同高度与不同尺度的功能体块穿插,合理分配动静不同的建筑功能(图3)。

图3 方案生成分析

在构建基本建筑体量后,调研周边城区市民需求,根据使用需求对中山驿站中主要的4种空间类型进行了细化落位(图4):

图4 功能示意

1)室内空间的动态与静态管理

建筑西侧紧邻城市转角区域,布置了热闹的功能设施,如棋牌室、便利店、咖啡吧等;而临水一侧则布置了安静的功能设施,如城市书房、阅览自习室等。中间体量紧邻两条贯穿而过的“捷径”空间,专门设置主题性空间,如展览、文化讲堂、轻餐饮等。

2)可变空间的分时段运营

在通道空间两侧置入不同的售卖“盒子”,可分时段进行多样化商品销售。

3)檐下空间的多种使用

屋檐下的灰空间则用于设置文化展墙,组织阅览活动和社区集市等。

4)户外空间的活动支持

建筑主要形成了3个户外空间,分别是与住宅楼紧邻的内院空间,面对鹿溪渠的滨水花园,以及直面街道的口袋公园。这些空间为市民的各种活动提供了支持,如运动、聚会和休闲等。

在细化空间设计的同时,以有机更新理论为基础,该驿站充分考虑了当地气候,旨在打造一座充满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11]。利用大屋檐出挑的空间模式,以钢结构、混凝土和木材构建了主体结构,这一设计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图5、图6):

图5 空间细部透视效果

图6 室内外空间剖透视效果

1)两处通道空间为不利天气下的活动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有助于降低热度和保持通风。

2)位于活动室和屋檐之间的廊道,形成了一个过渡缓冲空间,可以抵御多雨和日晒的气候条件。

3)上下贯通的灰空间巧妙地将采光和遮阳结合在一起。

4)建筑立面的木质格栅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开启角度,高效地实现遮阳功能。

5)建筑和内外围合的自然院落有利于降低高密度城市环境中的热岛效应。

6)造型上,高起的坡屋顶形成了自然的排水系统,并在内部形成了通高空间,有助于降低热度,保持通风,节约能源。

总体而言,建筑利用人们“抄近道”的本能行为,以简洁的设计手法实现超越驿站本身的场所价值。对于隔壁住区的业主来说,新建驿站围合成一个内容丰富的小区花园;对于周边市民来说,这个建筑以不同于现有城区的建筑语言描绘出大量开放的城市共享空间;对于开发者政府来说,这些多义的场所可同时用于举办各种活动(如集市、讲座、展销)——通过不同维度对城市环境的纳入,中山驿站的这一系列优化设计策略,必将大大提升这一场所的城市参与度,体现出极高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图7)。

图7 活动场景透视效果

4 基于协同运作模式的中山驿站实施

城市更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设计团队借鉴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运作模式,采取全过程把控、多专业协同设计、多流程同步推进的方式,群策群力、反复推敲,以确保施工图极高的完成度和落地性,为后续建筑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一方面,从设计出发确定地块各项指标,力求最初的设计意图能够完整地落位到功能要素异常复杂的老城区地块之中。例如,以提高室内层高让部分房间能够双倍计容来满足区域控规,通过创造大量24 h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来产生超过建筑本身的空间价值,反复推敲折面屋顶的实际建成模型来推导出新建建筑的最佳高度,优化局部架空和沿街骑楼空间来满足城市设计中退线与贴现率的要求,营造大量滨水体验空间和休闲平台来权衡河道蓝线的控制力度等。最终,在设计团队的多轮调整下,寻求到城市控制与设计意图间的平衡,并明确了各项建筑指标,让本驿站的落地实施朝着城市优质公共空间的方向努力。

另一方面,在实施优化的同时,以城市修补理论为基础,政府部门、设计单位和当地居民共同组成了驿站业态招商的联合体。首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引入运营理念,依托建筑特色整合商业资源,落位了具有公共属性的积极空间,如书屋、学堂等。其次,结合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发展了“首店经济”,通过引入首店来带动新的消费增长点,并实现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老城区滞后功能的转型。最后,将公益板块和商业功能相互嵌入,打造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目的性场所。

更重要的是,设计单位在原有的室内功能基础上,充分开发建筑与周边的相互关系,营造了多样化的活动场景(图8),如屋顶上的树梢公园,围合住宅的社区花园和沿水的商业滨水空间等,进一步聚集居民的公共生活。此外,根据当地居民的需求调研,还为该江山市中山驿站中多义公共空间的使用,制定了一套空间使用手册,例如举办露天电影、老年人聚会、社区市集、社区学堂等活动。

图8 室外空间功能策划

5 中山驿站对城市更新的作用

中山驿站从设计到实施,无不反映出设计者对城市驿站在老城更新中全局性、系统性的考虑,让其与周围环境产生了大量互动,驱动周边旧有城区环境的进一步迭代与优化。

5.1 盘活步行体系,提升步行体验

中山驿站的设计从人们的行为和步行需求切入,利用巧妙的体量切割让人们的步行路径更加便利,并通过步行道两侧建筑界面的丰富化设计营造了宜人且富有情感的步行体验,同时也智慧地融入周边社区,激发了社区的互动,凝聚了社区的活力。这一独特的设计视角不仅表现在驿站作为建筑的形式,更显现在其作为社区和城市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引领作用,建筑室内外宜步行空间的链接、城市公共空间脉络的清晰,以及高品质的活力空间的共享等,都为城市创造更具人文关怀的场所空间奠定了基础。

5.2 提升空间品质,改善居民生活

优良的空间品质能够吸引并留住人群,优异的空间品质能够激发人们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空间品质的提升还有助于培育优良的场所精神,增强人群对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促使他们更愿意为维护空间品质贡献力量。在中山驿站的设计中,将大量的城市公共空间纳入场地内部,在极小的建筑空间中营造了大量广场、庭院、架空空间、步行小巷等空间意向,从市民体验的角度让建筑空间、室外场所与城市环境相互串联、共同织补,促进周边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使得城市市民自然地参与其中,提升整片区域的公共生活活力。

5.3 优化功能配置,实现老城区新发展

中山驿站作为江山市核心城区更新的中心要素,以人类需求为导向,将综合规划、社区参与、可持续性、空间体验和文化表达融为一体。在政府部门、设计单位和当地居民的共同策划下,全面考虑了不同维度的影响因素和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致力于完善一个具有完整落地性、网红吸引力,并能够自我健康运营的复合型建筑场所,为老城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4 低成本更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今,打造城市特色街道的方式通常可分为两种:街道建筑的全部立面改造或沿街基础设施的综合整治。然而,这两种方式的建设资金投入较大,且模式化的改造容易让街道丰富度降低,若建设改造资金不足,还会产生大量品质极低的城市界面。中山驿站的设计则更注重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以低成本的方式进行改善提升。设计并不希望用某些崭新的材料塑造一个强烈的区域地标,而是旨在人流必经之路上重构场所空间,让建筑成为一个翻折的地表自然地嵌入公共生活,连接各方主体。且在一开始的材料建构设计中,采用了大量被动式设计以综合考虑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提高驿站的能源效率和环境性能,以减少对江山市老城区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老城区可持续发展。

6 结论

浙江省江山市中山驿站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不仅反映了中国城市建设中人文关怀的显著提升,同时也凸显了决策部门对城市更新项目的重要影响,更能够反映项目建筑师对城市公共空间塑造的敏锐度和把控力。建筑师需要从宏观角度出发,不仅考虑建筑设计如何影响形象和空间,更要关注建筑外部环境的塑造和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并且能够在实施中平衡各方利益,让建筑与环境相互织补,形成富有内涵的城市共享空间。中山驿站作为城市微更新的创新举措,不仅实现了与周边社区的联动,还有效盘活资产,推动更为完善和可持续的城市更新进程,进而为该类型老城更新提供了指导。

猜你喜欢
江山市老城区中山
《中山寂雪沁梅香》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老城区是夜经济的“灵魂”
九江市老城区住区空间形态演变原因研究
中山君有感于礼
毛佳颖??《春》
老城区科技企业上市的促进政策探讨
中山君有感于礼
江山市城南小学
调蓄池在新老城区雨水工程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