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精神的表达与重塑
——“海塘安澜”共富风貌驿设计

2024-03-05 01:41阮振伟
浙江建筑 2024年1期
关键词:海塘安澜共富

崔 赫,阮振伟,张 睿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6

0 引言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浙江省始终注重推进实现高质量共同富裕,着力打造整体大美、浙江气质的全省风貌。从“千万工程”到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浙江省城乡治理在内涵与广度上均逐步提升[1]。

浙江省将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试金石”,以共富风貌驿为载体推进全省域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共富风貌驿建设将结合浙江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的背景,利用城市小微空间更新,因地制宜地建设“一站式”公共服务空间,从而补充与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补齐城乡融合的短板。

共富风貌驿将从试点建设开始启动,逐步打造可全面推广的、系统化的建设体系,并融入产业、教育、文化、数字、治理等元素,贯彻共富理念,提升共富内涵,展现共富场景,形成示范窗口。

1 聚焦与破题:探索浙江省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的“共富风貌驿”概念内涵

以浙江省城乡融合发展为背景,设计团队对“共富风貌驿”的概念进行了深入解读。

从概念本身来看,“共富”理念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设计中应落实共富理念,展示共富场景。

“风貌”则泛指一个地方的人文特征和地质风貌。对于共富风貌驿的设计与营建来说,应更注重在地性的风貌展示,创造民众的家园所在、精神所系,不仅要凸显外在的建设形象,更要注重自然环境与人文精神共生的文化内核,体现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的交融。作为提升城乡风貌的重要节点,共富风貌驿建筑应尽可能地选用当地材料,回应地域文化,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标志性建筑特色形象,从而提高区域辨识度和展示度,提升城市品质,成为风貌区的展示窗口。

“驿”的本意是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食宿、换马的场所。在推动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的语境中,其被赋予了“服务性”“需求性”的内涵。共富风貌驿作为“一站式”公共服务空间,应当以解决人的实际需求为前提,在空间中植入满足群众多样需求的复合使用功能,吸引群众自发地到达公共空间并参与公共交流活动,形成聚集人气的活力场所。

综上所述,共富风貌驿为进一步深化推动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以及为城乡共富风貌提供展示窗口而建设,强调“在地性”“服务性”“需求性”“展示性”“公共性”以及“参与性”六大特性。在建筑形象上应尊重地方文化传统与自然禀赋,实现具有在地性的特色表达;在功能上需提供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供给;在场所空间上注重开放共享,按实际需要植入运动、健康、教育、商业、展示等功能;并结合建筑场域注重实现参与性,促进建筑、场所与人的良性互动。

2 延承与新生:场所营建的文化与记忆重构

2.1 选址与场所文脉探究

项目用地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城东滨海沿线上,东侧为翁金线,邻近杭州湾;北侧为城市主要道路海景路;西侧毗邻河道,河道两侧有自然景观区。场地位于城市自然景观带入口处,具有区位便捷,方便人群到达的优势,便于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并提高空间使用效率(图1)。

图1 场地区位与场地实景

在对场地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基于场地独特的区位环境,设计团队深入发掘场地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内涵。

浙江省位于东南沿海地区,面对西太平洋,海岸线为全国最长。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沿海地区频繁受到台风侵袭,严重影响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沿海地区的安全发展[2]。因而在20世纪90年代末,浙江举全省之力建设千里标准海塘,为沿海7市42县2 000多万人口和全省一半以上GDP筑起安全屏障[2]。

2021 年,因海塘的长期运行,现有海塘工程出现不同程度的塘身沉降、结构破损等问题,在提标加固的疾呼中,“海塘安澜”千亿工程应运而生[3]。海塘提升工程不仅注重海塘安全提标与数字升级,且注重海塘生态提质。它围绕海塘人工岸线与海岸线有机结合,沿塘岸带生态资源维护和修正以及环境整治三个方面,开展塘岸带生态资源维护,全面打造沿塘慢行绿道、车行网络,交融建造“海天禅意”“沧海桑田”等一大批有历史、有内涵、有故事的自然长廊,分类建造亲海惠民公共服务设施,在海塘防洪御潮的基础上,实现文化旅游、生态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3]。

海盐县基于海塘防潮,以区域特点为依托,融合沿海绿道、人文景观、产业布局等要素,着力打造具有海盐特色的生态海岸带。海盐县东段围涂标准海塘一期工程,是浙江省海塘安澜千亿工程实施以来,全省首条完成的300年一遇“超级海塘”[2-3]。因而海塘安澜千亿工程在实现共富的途径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开辟了一条“浙”海安澜路。由于场地处于浙江省“海塘安澜”工程海盐段的重要节点,因而承载了独特的精神文化特性(图2)。

图2 海塘安澜工程海盐段场景[4]

2.2 设计概念

浙江海岸线绵长曲折,海塘不仅是浙江沿海地区的生命线、生存线和幸福线,也是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安全屏障。方案设计选址在这一特殊的区位背景下,需要一个能够体现文化与精神符号的共富风貌驿场所,铭刻过去的滩涂记忆和如今300年一遇的超级基建工程。

方案设计的概念原型基于为民谋福祉的“海塘安澜”千亿工程,提取工程千亿分之一的“扭王块”作为设计要素。扭王块是在海岸边设置的人工水泥护面块体,一般摆放在防波堤最外面一层,主要作用是通过削弱波浪的冲击力,减少防波堤受到海浪侵蚀的程度,保持近堤处水域平稳,从而保护防波堤。

自海塘防潮工程以来,扭王块逐渐构成了海岸线上一道独特的、富有韵律感的景观,成为滩涂记忆的一部分。其作为人工构筑物重复堆叠,独特的造型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适于在建筑中通过材料、形式的运用、演变等手法加以转译与重现(图3)。

图3 设计要素原型——“扭王块”

设计简化了扭王块的形态,将其作为单一体块的原型,通过多个扭王块的不同组合方式,由理性的基础构件组合成富有韵律的建筑单体形式,以扭王块的原型符号铭刻人与自然的共生联系,表达为民谋福祉基建工程的共富思想。

3 组合与建构:模块化设计理念下的多类型体块单元搭建

基于前期的设计理念,建筑运用模块化设计方式,尝试探索共富风貌驿空间组合形式的灵活可变性。建筑单体以扭王块作为原型,每个基本体块单元间通过错落与叠合,可组合为多种整体建筑形象。每一个模块单体的平面基本单元尺寸为5 m×5 m,通过较小尺度的单体模块拼接,形成整体富有亲和力的场所空间,同时便于合理安排室内功能空间排布(图4)。

图4 模块组合方式

方案设计运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具有下列三点优势:

1)创造灵活可变的服务空间

空间的组合将多种类型的功能空间划分为基本单元,各基本单元承载相对独立的服务功能。在基本单元加以组合的过程中,要保证整体空间的完整性与服务流线的便捷性。

在城乡快速发展和公众生活需求多样化的当下,以往定型化的建筑体量与空间组织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使用者需求的变化,容易导致空间闲置现象的发生,造成空间浪费,不利于共富风貌驿的可持续运营。将模块化设计理念融入建筑的方案设计过程中,能够使建筑单体根据新的需求,通过不同的模块组合方式,串联室内功能流线,提供丰富的室内空间感受,生成灵活可变的公共服务空间。

2)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

采用模块化及装配式等新型建筑设计生产建造方法,使建筑整体具有易拆卸、可移动的特性。模块化设计理念下的共富风貌驿更能适应城乡发展过程中,场地周边环境的改变及不同使用者需求的变化。当原先的共富风貌驿建筑不再符合改变后的场地环境与人群需求时,则能够快速进行拆卸与移动,异地重新搭建从而达到多次利用的目的。

此外,在模块组合的基础上,结合场地周边景观打造屋面观景平台,通透的玻璃材质与未经修饰的混凝土表皮形成鲜明对比,增加视觉冲击力,同时将景观引入室内空间,建筑仿佛是从场地中生长出来似的,与周边的自然生态景观融为一体。

方案设计通过技术与艺术手法的结合,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从而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达到共富风貌驿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便捷高效的施工过程

设计团队将模块化理念融入方案设计,从一体化的视角,将室内空间、建筑设计,与标准化生产、装配式建造整合考虑,使共富风貌驿的建造过程更具系统化。基本模块可以在工厂进行标准化快速生产,在施工现场可根据场地的实际规模与条件自由搭接,实现标准化的高效营建[5]。运用模块化设计与装配式建造的手法,更有利于共富风貌驿在全省范围内的扩展与大范围的推广建设。

建筑结构采用钢结构β体系,为工厂生产的高精度高强度的钢结构构件(图5),不仅可以灵活布置平面,也能实现角部无柱灵活布置角窗的效果。外墙板运用挤塑成型水泥墙板,独特的工艺造就了质感鲜明的表面肌理,与扭王块水泥浇铸成形的肌理形成呼应。

图5 钢结构β体系

4 植入与复合:多样化服务类型的空间载体

设计前期,在对民众需求进行调研与分析后,设计团队最终将本项目用地建设共富风貌驿的功能确定为包含咖啡吧、活动室、书吧、公厕、水吧等服务功能,为市民提供驻足、休憩的场所。此外,将项目所在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融入模块化组合的建筑体块中,且场地东侧有优美的海景,西侧有良好的绿地及河道景观,如何将建筑融入场地周边自然环境,同时将自然环境引入室内空间是设计的要点之一。设计团队统筹考虑建筑形象与室内空间、服务功能与精神内核,注重营造具有在地性、服务性、标志性、示范性的共富风貌驿场所空间。

在功能上,设计方案结合在地文化、景观与群众具体需求,植入三大类“共富场景”:休闲场景、健康场景、文化场景。在模块化的设计理念下,三大共富场景对应了休闲、健康、文化三种类型的模块,通过不同功能模块的组合,为民众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图6、图7)。

图6 建筑功能的植入与复合

图7 模块组合下的各功能平面

首先,项目用地位于城市绿道的一侧,具有良好的景观环境,服务人群包含游客、周边居民等全龄段使用者,因而共富风貌驿提供休闲场景,为城市绿道游客、骑行组织及全龄段驿站使用群体,提供骑行休息站、咖啡茶吧、日出观景平台等休憩及休闲服务功能。根据功能所需空间要求,本方案的休闲模块位于入口大厅,占据三个基本平面单元,提供自动售卖、骑行休息、门厅与水情自动测报屏的功能。

其次,共富风貌驿注重提供基础公共服务,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因此,在建筑模块中植入健康场景,主要为中老年群体及绿道游客提供医疗服务、消防储备、失物招领等相关服务。健康场景根据功能所需空间要求,占据一个基本平面单元,作为医疗器械室和医疗器具摆放空间,提供健康相关咨询服务。

在完善公共服务功能的同时,进而关注共富风貌驿场地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内涵。文化场景植入书吧与海塘安澜工程展示场所两部分空间。书吧为民众提供开放共享空间,通过落地窗将自然景观引入公共阅览室,实现室内空间与场地周边自然景观的融合,灵活布置的隔断使内部空间更加通透,塑造更具流动性的空间感受;海塘安澜工程展示场所在具体的功能上包括海塘安澜工程展廊,对海塘安澜工程进行历史沿革回溯及水闸自动化控制展示、排涝闸沙盘展览、水情自动测报等前沿科技成果展示。

此外,建筑内部通过横向与竖向流线的串联,实现模块的空间搭接,三大类场景相互组合,各自相对独立的同时,通过流动的室内空间进行一定的融合。例如文化场景与商业场景、休闲场景结合,可扩展为“海塘安澜工程”特色文化周边的主题文创产品展卖及书吧等相关功能。在未来可引入第三方运营机构,通过相关活动的组织与承办,吸引民众自发参与场所的共同营建中,激发场所活力,推动共富风貌驿的可持续运维管理。

5 结论

“安澜之堤”共富风貌驿设计基于用地独特的区位环境,深入发掘场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将扭王块作为精神文化符号融入共富风貌驿场所,通过建筑设计与室内的海塘安澜工程主题展览,铭刻人与自然的共生联系,表达为民谋福祉基建工程的共富思想。

场地处于浙江省海塘安澜工程海盐段的重要节点,邻近城市绿道与杭州湾,设计团队在前期深入了解了海塘安澜工程的历史与重要意义,选取具有标志性的“扭王块”作为建筑模块原型,并从人体尺度与功能需求入手确定了5 m×5 m的基本单元尺寸。设计通过多个扭王块的不同组合方式,由理性的基础构件组合成富有韵律的建筑单体形式(图8)。

图8 方案设计沿河透视效果图

同时,建筑内部空间结合场地周边自然景观,以灵活自由的隔断形成活动空间,结合错落的屋面观景平台打造层次丰富的观景视野。

最终,“安澜之堤”共富风貌驿统筹考虑了包含方案设计到后期运营全生命周期的场所营建,尝试打造一个具有活力、富有生命的共富驿站样本。模块化的设计理念与装配式技术结合,更好地推动打造可全面推广的、系统化的共富风貌驿建设体系,从而以点带面,更好地推动浙江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进一步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图9)。

图9 “安澜之堤”共富风貌驿方案设计鸟瞰效果图

图片来源

图2:参考文献[4];

其余图片均为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海塘安澜共富
柯桥成校创新+品牌培育“共富夜校”发展核
我想去海滩
“萧滨一体化”:打造区域协作共富升级版
余元君:一生只为洞庭安澜
一图读懂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
凝聚共富力量 谱写发展新篇
浅谈新时代古海塘文化面貌“蝶变”的启示与思考
不忘初心创沂沭泗基建新篇 除险加固保南四湖治水安澜
浙江杭州五代吴越捍海塘遗址
钱塘江海塘及涌潮景观申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