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的“望亭”
——临海靖江山共富风貌驿设计

2024-03-05 01:41姚开明郑佳晟
浙江建筑 2024年1期
关键词:临海共富风貌

毛 淼,姚开明,郑佳晟,章 阳,李 姝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6

0 引言

现阶段,逐步推进的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制度性的综合展现,包含服务功能的提升,百姓需求的满足,生态绿色发展导向的落实,数字化治理能力的体现等工作内容。同时,在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已经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宏观上,我们希望通过共富风貌驿的建设,为城乡共富风貌提供展示的空间,从而加快补齐城乡融合发展的短板,能够“一站式”展现城乡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的发展全貌,打造与城乡联动的功能空间。同时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以数字化赋能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

而落实到各个驿站本身,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是公众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城市发展转型,城市的建设逐渐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盘活,公共空间促进公众参与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重点。共富风貌驿以人的实际需求为建设前提,在人流量较大处打造聚集人气的活力场所,吸引民众自发参与到城乡公共活动空间中,进行积极的互动。

在建筑空间中置入满足群众需求的综合使用功能,最大化提高城市空间使用效率,满足多样化人群的不同需求。特色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吸引人流驻足、休憩、休闲,从而创造促进公众参与的公共空间,打造共富风貌场景。

1 项目概况

临海,一座生长的古城,传统文化在这里焕发生机,为共富之源;新兴业态在这里催化活力,是共富的新貌;古今共融,延续城市文脉,正是临海共富风貌的底蕴。

本项目位于浙江省台州临海市古城街道靖江山公园内东北部。项目基地北靠临海大道,南临灵江防洪堤,东北面为靖江山公园内部的儿童活动沙池,南面为公园入口广场、靖江山及白塔宝寿寺(图1)。项目周边有大量住宅区和一定数量的市政单位,平时来此处游玩和散步的人较多,拥有较为不错的人气基础。整个区域生态景观环境良好,但基础设施配套欠缺。

图1 靖江山风貌驿鸟瞰效果图

基地现状为公园内部的景观草坪,功能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市民多样的活动需求,且对公园南北活动区形成分隔。此外,由于灵江防洪堤的位置与项目场地的距离过近,通向灵江和位于南侧靖江山上的白塔宝寿寺的视线被完全阻挡。与此同时,南侧防洪堤下部分用房现用于存放市政绿化设备工具,并未为在此集中的市政绿化工人设置必要的补给休息场所。因此,拟打造汇集北侧家长儿童活动人群、公园游客及老年健身人群、市政服务人员休息人群使用需求的环形驿站空间,营造共同汇聚交流的场景(图2)。

图2 场地功能分析梳理

2 各地驿站开发现状思考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但随着铁路和公路交通的发展,“驿站”这一词的意义变得更为广泛,现多指“有一定基础设施功能且能为市民提供休憩停留的公共空间”。

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群众开始关注到“驿站”这一建筑类型。上海、深圳、杭州、苏州等地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驿站设计;诸如,位于上海黄浦江东岸的“望江驿”[1]、深圳的林景驿、苏州的纸鸢屋驿站等。这些驿站的建筑面积大多在100~200 m2的区间范围内,以阅览室、茶吧、卫生间、休息室、导览等城市基础功能为内容;利用城市公园中的空置地,通过景观、地形的多维整合向每一位市民提供了一个日常、自主、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极大地提升了城乡风貌,同时也为解决公共空间发展困境作出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现存的驿站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设计前端考虑得不够充分,缺乏可持续运营的业态考虑,很多驿站需要政府持续补贴而难以长时间的可持续运营。此外,现有驿站在设计上,多从展现建筑本体的角度考虑再辅以景观增彩;以集中式布置为主,在有些较大的场所环境下会显得“特立独行”,难以与场所较好地结合。

笔者分析认为,现阶段的公共驿站设计,以本次共富风貌驿为例,需要体现出以下特性及功能(表1):

表1 共富风貌驿功能

2.1 在地性

在设计中尽可能结合区域特色,实现具有在地性建筑风格的特色展示。通过对环境景观、建筑以及室内功能的优化,因地制宜植入公共服务、运动健康、教育、商业、展示等功能。

2.2 服务性

作为城市空间的服务点或休息点,承担休憩、售卖等功能,设置活动场地、休憩点等游憩设施及必备的安全保障设施等;进行自动化服务设计提升。

2.3 需求性

按实际需要提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充分吸引人群前往,不做无必要的浪费闲置。

2.4 展示性

共富风貌驿建筑设计,应注重打造形象特色,同时注重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促进城乡风貌整体提升。同时,为共富风貌提供展示场所,展现城乡共富风貌,连接乡村与城市。

2.5 公共性

按需提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共富”的内涵要求其为公众共享参与,具有公共性的城市公共服务空间。

2.6 参与性

在设计中加入参与性元素,使共富风貌驿对公众具有吸引力,从而促进建筑、场所与人的良性互动。而本项目的设计,也正是从以上特性出发,深入思考并体现到方案当中。

3 调研数据分析

在设计之初,笔者对靖江山公园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整体采用了实地观察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这三种调研方法。结果显示(图3),此处人群的年龄结构以“老中少”这三个年龄段为主,多为祖孙、母子、中老年人结对等几种形式;时间则以工作日晚间和节假日居多。周边人群对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较大,对活动空间的种类丰富度要求也较高。因此,笔者结合靖江山公园的现有功能,对场地功能进行补充。考虑到该项目对建筑面积的限制较大,将老人的休息空间和儿童的玩耍游乐空间进行轻量化设置,以实现“老中少”三个年龄段的人群共同活动的场景。

图3 调查统计结果

4 功能梳理

结合项目本身特质,江堤公园的风貌驿站可以因地制宜,发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环境特点,综合“在地性、服务性、需求性、展示性、公共性、参与性”的需求,将室内外空间统一规划,对设计功能进行系统梳理,包含以下功能:

1)观景平台:利用其沿江的位置,设置抬升的观景平台,让人们欣赏到美丽的江景(图4),同时观景平台的方向通过空间延长线正对白塔,是景观视线的连接,更是历史空间的联系(图5)。

图4 场地关系介入

图5 白塔观景台

2)休闲茶歇:可以引入临海当地的特色小食(蛋清羊尾、临海扁食)、咖啡馆等,让人们在欣赏江景的同时,也可以品尝到美食,享受悠闲的午后时光。

3)文化展示:结合室外围合空间作临海域内民俗文化展示(图6),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临海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同时,面向绿化场地的开放性设计,让驿站成为共富风貌展示的良好窗口。

图6 内外互动关系

4)儿童游乐区:场地的围合限定与微地形打造可以为儿童提供游乐空间,通过设置游乐设施,如滑梯、秋千、沙池等,让孩子们在家长的视线内尽情玩耍(图7)。

图7 外部场景营造

5)城市智能休息驿站:除了为辛苦劳作的环卫工人提供基本的休息、取暖、遮风、避雨等功能外,还可方便工人们在工作间隙加热食物或饮水。同时驿站配备的电源插座或移动电源,可满足电子设备的充电需求(图8)。

图8 内部空间示意

5 建构形式分析

驿站主体采用钢木结构,其建构形式源自江南传统木构架体系,温润的木质能够唤起人们对临海历史的回顾与感知,更加凸显驿站的本土特色,木材的使用能够让建筑更好地融入环境。屋顶一侧采用草坡抬升的方式与景观融为一体,建筑犹如从场地上生长而出。屋顶的另外一侧采用当地特色灰瓦,类似于鱼鳞的搭接方式,灵活可变。

通过对传统建筑语言的转译,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设计了一榀标准屋架,然后将屋架进行旋转阵列,根据空间尺度变化,最终形成了螺旋起翘的木构体系。采用小尺度的模数,让一榀榀钢木构架呈现出有序的韵律与节奏。纵横交错叠加的木构架强化了构件本身,也解决了不同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问题。建筑空间、构造、交接关系能够清晰地表达,木质构架没有过于修饰,呈现出完整的建构语言细节,营造出秩序分明的结构美学(图9)。驿站室内通过轻盈通透的木质书架隔断,形成半私密性空间、半开放性空间与开放空间,并使得内部与外部保持一种连续的、独特的空间体验。

图9 建构关系分析

钢木组合构件采用标准化设计,构件之间局部采用钢构件进行连接,工厂预制、现场拼装,能够在较少预算及紧张工期的情况下也能保障项目的完成度。

6 空间关系分析(内、外)及使用场景营造

美国建筑师文丘里说过:“建筑的基本目的是去围合空间,形成一个场合,并非仅仅去追求空间的导向。”[2]换言之,建筑空间需要一定的层次变化,需要形成相对公共或私密的领域,并且还要用一系列的表征标志对其加以区分。建筑师塑造了建筑空间,空间又影响着人们,经过处理的空间能创造全新的领域,传递使人动容的情感信息。

环形,是汇集聚合,也是连续延展,临海古城的古今交融,活力汇聚,一派共富风貌,正是源于古城下延续千年不断的文脉生长。本案靖江山驿站的设计,取形于古城墙围绕古城环形抬升的空间形态,更取意于临海传统文脉由古至今延续不断的悠长延绵(图10)。

图10 整体形态关系

标志性的环形动线,由刻印着古城风貌区重要风貌信息的石材延展串联而成,因场地周边地形起伏,植被茂密,且南侧堤坝比场地标高高4 m,场地内游人视线被阻隔,难以观赏灵江沿岸风光及白塔风貌。驿站形体的环形抬升,可将人流引导至顶部观景平台,纵向视线直对白塔,形成整体空间呼应,而4.2 m的平台标高,高于堤坝顶部标高,可纵览灵江美景。环形围合空间的另一端,线条微抬延续,形成“长桌”,增加中心围合性的同时,为游人提供户外休憩交流城市家具。环形内,同心围聚的形态下,静思、观景、聚会、演秀……形成可容纳各类共富风貌鲜活场景的空间容器。现实中人际交往的活动充斥在各种空间关系里,充满人文关怀的空间都将使人们更加热爱其生活的区域(图11)。

图11 人视角度透视

驿站主体的建构形式源自江南传统建筑木构架体系,自然景观面,草坡抬升与景观融为一体,犹如从场地上生长而出;城市活力面,在传统木构架的抬升下营造出多功能驿站空间。同时,光线从屋顶和坡屋面的镂空处洒下,自然光影对空间的界定和分割虽然没有实体围合那样强烈,但是可以给空间带来一定的变化和动感,使空间产生复合性。尤其是由光影明暗变化而产生强烈对比的空间中,其给人带来的心理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驿站内部通过轻盈通透的木质书架隔断,形成半私密性空间、半开放性空间与开放空间,家长儿童休憩、咖啡软饮、热水轻食补剂、健康安全设备提供、共富风貌区样板区信息展示及提供等功能,以自然、共享、多功能的方式激活空间活力,形成集咖啡、零售、阅览、休息、服务等多功能空间复合的驿站场景(图12)。

图12 形态建构生成

7 结论

通过在地的调查研究,充分展现设计的在地性、服务性与需求性;通过开放性的设计处理,获得与驿站性质相匹配的展示性、公共性与参与性,经过对临海靖江山风貌驿的设计思路整理,发掘现代“驿站”类小微公共服务空间的设计方法,使其兼顾基础服务功能需求的共性与因地制宜的个性,从而为同类型设计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临海共富风貌
柯桥成校创新+品牌培育“共富夜校”发展核
“萧滨一体化”:打造区域协作共富升级版
一图读懂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
凝聚共富力量 谱写发展新篇
包裹的一切
临海余丰里民宿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临海不完全折腾指南
剪纸作品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