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风貌驿设计思考及探索
——以926工匠公园为例

2024-03-05 01:41罗文馨鲍张丰
浙江建筑 2024年1期
关键词:共富风貌驿站

罗文馨,鲍张丰

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1

0 引言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部署精神,以及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全省域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决策指导下[1],浙江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不断深化推进,共富风貌驿建设专项行动计划在各级市、县内,打造一批辨识度高、示范性强的小微空间。

与城镇的大规模建设和大拆大建相比,共富风貌驿建设采用存量更新的方式来改善城乡风貌。它针对一些面积较小、难以大规模建设的闲置空间进行改造设计,弥补各区域内公共空间的数量与质量的不足,提升空间的场所感与居民的归属感。毋庸置疑,此种小体量、微治理的方式更易实现,落地性强、灵活度高,它以一种“针灸”式的方式,植入各个城乡区域中,由一个点激活一个片区,点串联成网,从而实现城乡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生活方式迭代的目标。共富驿站项目是一种微观层面的治理,是宏观的城镇规划的再设计和补充,它以居民切身的需求为导向,切实地将群众诉求反馈到物理实体空间中。相比于大的规划布局,驿站项目更加精细化和亲民化,更加关注生活品质和社区激活,更加关注历史传承和乡土情怀,更加关注公众参与的自下而上的决策与运营[2]。尽管体量微小,但共富驿站具备数量增长的优势,积少成多,由量变引起质变,通过局部的更新改造实现高品质空间,提升人民生活品质,逐步改善城乡风貌,进而促进区域整体的发展。

1 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共富风貌驿

共富驿站项目需要回应的问题是多层次的,既包括物理空间的改造和提升,也包括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物理空间与文化空间两者不可或缺,物质与精神的共同营造才能提升居民幸福感,促进区域文化复兴。具体到营造策略上,笔者认为有三个核心原则:共享性、文化性、可持续发展。首先,共富驿站是一个面向人民开放的共享客厅,“共享”包含平等包容的人文价值观,强调关注多元人群的需求,体现城市规划的人文关怀。其次,驿站的设计应以各区域的在地文化为出发点,不仅要体现区域特色和传统文化、历史记忆与自然景观,还要考虑当地传统的生活方式,从而塑造独具特色的建筑与环境。驿站营造只有根植于当地文化,注重文脉延续,体现地域差异,才能唤起居民的归属感与幸福感。最后,还应采用共商共建的社会协作模式,促进当地民众的共同参与,实现共富驿站的可持续运营。利用共富驿站搭建“共富超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搭建城乡资源交流互通平台,让绿色健康的地方特色农产品上平台、拓销路,让实用实惠的工业化产品下乡村、扩市场,将共富驿站打造成为城乡联动的共富窗口和带动城乡经济发展的微平台。

在共富驿站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应根据各区域不同的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地植入恰当的应用愿景。共富驿站从选址及功能利用方式方面大致可分为三类:乡镇服务站更新改造,城市存量空间的活化利用,边角料空间的再生利用。对于不同选址的共富驿站,当地发展程度、居民需求有差别,因此设计策略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对于乡镇中的共富驿站设计,应建立在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之下,本着以物质更新驱动功能复兴的目标。乡镇中的共富驿站不仅要满足居民公共服务的需求,丰富居民的公共文化生活,还要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重塑新江南水乡风貌。文化特色塑造的成功与否决定了驿站是否能被当地村镇居民认可,是否能让当代人找回“乡愁”[3]。此外,驿站还应承担起促进乡镇产业发展的作用,可搭建“共富超市”展销地方特产,激励居民自发参与驿站的运营管理,并创造营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

对于城市中的共富驿站设计,由于城市配套设施相对完善,因此,若要将缺少人气、空间利用率低的闲置空间,发挥其应用潜力,就需要加入更多的创新设计和精神内涵。可以试验性地加入一些创新点、“吸睛点”,打造具备吸引力、创造力的空间。只有体现区域个性和特色,才能将存量空间转变为城市中的活力热点。

第三种类型是利用边角料废弃空间打造的共富驿站,例如桥下空间,此类空间由于自身环境不佳,通常被遗忘而成为城市中边缘化的角落,其体型巨大,很容易成为缺乏生机的巨型构筑物,将城市割裂开来。但实际上,此类空间作为一种未开发的空间资源,具有独特的开发潜力。对于桥下的共富驿站设计,笔者认为,一方面应考虑如何削弱其消极的因素;另一方面则是恰当利用其独特的空间特性。例如可以通过景观设计来弥合它对环境的割裂,而一些条件相对适宜的桥下空间,可以充分利用其大跨空间植入攀岩、轮滑等休闲健身功能。桥上与桥下的空间截然不同,粗犷与细腻、冷酷与温情、理性与感性的对比在此刻放大,这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别样的生活体验。

2 926工匠公园设计探索

926工匠公园位于杭州钱塘江南岸,毗邻钱塘江大桥,目前是一块闲置的绿地。926工匠公园驿站的设立,是为了弘扬钱塘江大桥所代表的工匠精神,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与精神内涵,同时,又能为市民提供一处休闲活动的共享空间。工匠公园占地面积1 985.7 m2,包含一个工匠博物馆,占地600~800 m2,建筑面积1 000~1 500 m2。下面以926工匠公园设计方案为例,论述如何从文化性、共享性、可持续发展三个设计原则打造共富驿站,如何利用建筑空间手法来实现设计的目标。

2.1 将文化内涵作为空间设计出发点

毫无疑问,对于926 工匠公园驿站设计,其历史意义与文化内涵占据了主导地位。1937 年9月26日,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设计的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它的建成意味着中国人可以自主设计和建造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建成通车后,这座大桥经历了多次炸毁和修复的曲折历史,见证了杭州的发展和变迁,见证了中国人历经艰难险阻却始终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沧桑,如今,尽管钱塘江大桥已经超过使用年限且超载,但依然安全稳固,时间验证了桥梁专家茅以升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术,这无疑体现了一种“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物质文明的创造过程中可以发挥强大的精神动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4]。为了纪念和发扬钱塘江大桥所传递的工匠精神,926工匠公园应运而生。

工匠公园应是一个人们能感知到精神力量的纪念性场所。谈到纪念性空间的塑造,我们会联想到轴线、对称、神圣感、几何感、序列感等词汇,对于小微空间,很难通过宏大叙事传达纪念性,但因其尺度小,在形式塑造上反倒更加灵活轻巧,可以利用几何感来表现纪念性。工匠精神代表着一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态度,代表着求知欲和科学探索欲,若借助一种具有秩序感和美感的几何形式作为工匠公园的母题,这既是对工匠精神的回应,与其理性的精神内涵不谋而合,又能打造极具纪念性的场所精神。在自然界中,斐波那契螺线是一种普遍但又非常深刻的自然规律,它天然地具有几何美感和秩序感,工匠公园的设计方案,依托永恒之美的斐波那契螺线作为空间原型,以此致敬从古至今传承不变的工匠精神(图1)。

图1 依托斐波那契螺线形成丰富的空间场所

在工匠公园驿站的设计中,建筑与景观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斐波那契螺线形态,工匠博物馆与公园景观合二为一。随着螺线的动势产生了放射状的“面”空间,形成了工匠博物馆、社区服务站以及景观空间。其中工匠博物馆是整个形态的起点,犹如三个眺望钱塘江的窗口,而景观空间跟随螺线的尾势从中心向远端延伸,建筑与景观在向心性的轴线引导下排列组合(图1)。向心性的轴线、放射状的元素重复带来的秩序感,以及空间向远处无限延展的动态张力,这无疑带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感染力。由空间的物理形式唤起情绪的共鸣,唤起人的感知、理解和思考,从而传达其精神内涵。对于城市中活力缺失的闲置空间,采用此种鲜明、干脆的设计形式,更具辨识度和空间特色,因而能够聚集人气,激活场地的生命力。

2.2 打造城市共享客厅

926工匠公园驿站不仅是传递信仰的精神家园,它更是一个城市的共享客厅,是外向包容的、人人可参与的。在空间设计策略上注重开放性、生态性,在形式上既具有向远处延展的开放性,又具有向中心汇聚的力量感,从而产生一种场所感;从中心向外扩散生长出体量渐变的空间,整体犹如从大地生长出的一朵“艺术之花”。空间融入自然,与周边环境渗透与交融,给人以舒适的空间体验。

在功能设置上关注多元人群的需求,打造了一个集参观、游览、休息、娱乐的多样性一体化空间场所,布置了工匠博物馆、工匠广场、工匠长廊等多种多样的复合型空间。居民可以在螺线中央向心性的半围合工匠广场,举办各种集会活动;景观空间为孩童提供了丰富的游乐场所,其中线性的长廊可作为工匠长廊,布置集市售卖等活动(图2);工匠博物馆部分三个朝向不同角度的流线型窗口,对应着内部空间历史、现在、未来三个展览板块,通过回顾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传递工匠精神。岁月长河滚滚流逝,而工匠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图3、图4)。

图2 工匠长廊

图3 工匠博物馆室内效果

图4 926工匠公园与钱塘江大桥遥相呼应

设计中考虑了空间形式的多样化,能够满足多元人群的需求;强调共享性,使展览、娱乐、集会等不同的功能形态互相融合渗透。此外,通过塑造宜人的尺度,加强空间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借助斐波那契螺旋形态而产生的空间属性——开放性,将空间还于公众,打造活力城市客厅。

2.3 可持续运营

能否实现可持续运营,是公园能否长久服务于民的关键。926工匠公园自身特色鲜明,可利用其自身特点创造盈利,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推动多种经济主体共同参与经营,发掘公园创收的能力。此外,还可引入社会资金作为经营管理费用的补充,如设立相关基金会,在公众人物的宣传和带领下,吸引关注传承工匠精神的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加入到基金组织中,募集资金全部用于公园保护、文化宣传、教育、研究和基础设施维护等项目。还可通过捐赠设施、工匠集市、创意产品销售等活动,吸引社会专业团体提供资金支持。在多渠道引入社会资金的同时,工匠公园也得到了充分宣传,传播工匠文化,传递工匠精神,提升全民人文素养。

另外,对于公园规划、建设以及运营管理的不同阶段,应在前期一体化综合考虑,实现运营前置,促进资源可持续循环利用。例如采用就地处理的方式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以及采用太阳能发电等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后期运营可以通过现代化管理手段降低管理成本,例如构建数字综合管理平台,实时监控公园的动态数据指标,从而进行远程管理,提高综合管理效率。

最后,还应促进全民参与,激发市民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公园管理转为市民自治。可以从周边社区的退休对象中招聘服务管理人员,由公园管理者集中培训,制定激励制度,促进社会大众共建共营,推动公园可持续发展,实现长效运营[5]。

3 结论

共富风貌驿站项目作为浙江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的创新实践之一,采用一种微更新的策略对局部进行更新和激活,是完善城乡公共空间体系的重要环节,需要将驿站微观节点与宏观公共空间系统多层次连接,统筹规划布局,重塑城乡风貌。在共富驿站具体设计中,需要考虑物质空间与文化空间的共同塑造,打造多层次的居民服务场所,呈现区域特色风貌,传承区域历史文化精神,注重可持续运营,实现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和改善城乡风貌的目标。共富驿站,见微知著,传递的是共同富裕的信念,是实现人民物质与精神全面富裕的图景[6]。

猜你喜欢
共富风貌驿站
柯桥成校创新+品牌培育“共富夜校”发展核
“萧滨一体化”:打造区域协作共富升级版
一图读懂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凝聚共富力量 谱写发展新篇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